孔尚任(1648—1718),字聘之,又字季重,号东堂,别号岸堂,自署云亭山人,山东曲阜人,孔子第64代孙。
《桃花扇》的内容是借复社文人侯方域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爱情故事,来反映南明弘光王朝覆亡的历史。侯方域题诗宫扇赠李香君,一见钟情。魏忠贤余孽马士英、阮大铖欲与侯结交,得知此事后,通过画家杨文表示愿代出资成全二人婚事。李香君怒斥马、阮,侯在李的激励下,也对此事加以拒绝。阮大铖因此怀恨在心。这时武昌总兵左良玉移兵南京,侯方域修书劝阻,阮大铖反诬侯是左良玉的内应,侯方域被迫投奔在扬州督师的史可法。李自成攻陷北京,阮大铖等人迎立福王,并对复社文人进行迫害,准备强逼李香君嫁给漕抚田仰为妾,李香君坚决不从,矢志守楼,倒地撞头时,血溅侯方域所赠宫扇,杨文在宫扇血痕上画成桃花图,李香君遂将桃花扇寄与侯方域。清兵南下,攻破南京,李香君、侯方域先后避难于栖霞山,二人在祭坛相遇,张道士以国恨、家恨之言点醒他们,二人双双入道,全剧在一派悲歌声中结束。
孔尚任截取南明王朝从建立到覆亡这段历史作为创作题材,描写朝政得失,文人聚散,借男女主人公的悲欢离合,写国家的兴亡。《桃花扇》的思想意义在于,明朝灭亡以后,孔尚任第一个以戏曲的形式,展现了明末复杂的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评价了南明的历史,艺术地总结了这一段历史的教训。作者暴露了南明小朝廷的昏庸和腐败,揭露了上层统治阶级及各军事首领间的矛盾,刻划了阮大铖、马士英等迫害清议派和无辜百姓的投降主义者的丑恶面目。对于史可法的矢志抗清,李香君的关心国家危亡、疾恶如仇,以及柳敬亭等民间艺人不做顺民的气节,作者都持肯定和赞扬的态度。对男主角侯方域,作者则既同情他的遭遇,又写出他性格中软弱的一面,对复社文人“调嘴文章,当不得厮杀”,以及留恋征歌舞等亦颇有微讽。当然,从孔尚任的出身和曾经为官一时的经历看,他是正统的封建文人,所以,虽然他没有站在农民革命的对立面,去歪曲、丑化农民起义军,但当剧情触及到明朝覆亡的历史背景时,他忍不住要大骂李自成是“流贼”、“豺虎”,并对崇祯的自缢大唱挽歌。这是他的思想局限性所在。
从《桃花扇》的戏剧结构看,孔尚任巧妙地以侯李爱情为贯穿全剧的主要线索,细针密线,联环生发。以侯方域为由头,可牵出史可法、江北四镇、及左良玉;以香君为由头,则可牵出以南京为中心的诸色人等和诸种事件。在环环相扣的情节发展中,一柄宫扇又是一个绾合全剧主要情节的道具,从侯方域赠扇订盟开始,到张道士裂扇掷地止,它包含着不平凡的意义,喻示着主人公的悲欢离合。正象孔尚任在《桃花扇小识》中所说的:“桃花扇何奇乎?其不奇而奇者,扇面之桃花也;桃花者,美人之血痕也。血痕者,守贞待字,碎首淋漓不肯辱于权奸者也;权奸者,魏阉之余孽也;余孽者,进声色,罗货利,结党复仇,隳三百年之帝基者也。”这把扇子不仅绾合着主要情节,也将层层深入的主题意蕴一点点展开了。这正是孔尚任的匠心所在。(www.zuozong.com)
在这样一个紧凑的结构中,作者塑造了上自帝王将相,下至妓女艺人的不下二、三十个人物形象,这些人物有主有次,有褒有贬,但在孔尚任笔下,其性格却各不相同。比如,同是奸党,马士英有权有势,喜爱别人奉承,贪鄙而无才略;阮大铖则狡诈阴险,善于出谋划策。对不同的人物,作者也采用了不同的表现手法,有的点染成趣,有的进行平实的白描,有的则采用夸张的手法,不同表现手法的运用,对于人物的个性化是很有益处的。
《桃花扇》的语言既有戏剧的表演性又有文采,作者写了许多强烈抒情和个性化的曲词,其宾白也严肃详备,这在古代传奇作品中是罕有的。《桃花扇》的思想成就和艺术成就,使它成为明清传奇的压卷之作。
由于这出演义南明兴亡故事的传奇出现在明亡后仅仅50年的戏曲舞台上,观众中不乏明朝的故臣遗老,《桃花扇》很能唤起他们的亡国之痛,再加上作者有着进步的历史观和圆熟的艺术手法,使这个戏曲脱稿后,即风行一时。但由于《桃花扇》表现的民族意识过于强烈、直接,随清廷对文化专制统治的加强,此剧便很少演出了。在昆曲传统剧目中,仅存《访翠》、《眠香》二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