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昇(1645—1704年),字昉思,号稗畦,浙江钱塘人。洪昇的戏曲创作,现知有传奇9种,杂剧1种。现存剧作2种;传奇《长生殿》和杂剧《四婵娟》。《长生殿》是他的代表作。
《长生殿》的写作前后经历十余年,作者三易其稿。它描写的是唐明皇李隆基和杨玉环的爱情故事。这是一个传统题材,自白居易的《长恨歌》开始,经宋、元、明三代,各类文艺作品中都有写这个故事的,戏曲作品有名目可考者就不下10种,其中以元白朴的杂剧《梧桐雨》最为著名。《长生殿》借李杨故事来歌颂和表现生死不渝的爱情,使之带有一定的理想色彩,并联系爱情来写政治,扩大作品反映生活面,使读者感喟于一个爱情故事的同时,汲取政治上的教训。
贯穿全剧的是为世人所熟知的李杨“精诚不散”的感情纠葛,歌颂了生死不渝的爱情。洪昇巧妙地将人物的历史身份与传说形象结合起来,不写杨玉环原是李隆基之子寿王妃和杨玉环与安禄山、宁王等私通这样的秽事,即使是写李隆基对虢国夫人和梅妃的宠幸,也是采用一种虚写和侧面交待的方法,并不施以正面描述,这样一来使低级趣味的东西尽可能减少,纯化了李杨的爱情,二来从侧面衬托了杨玉环的娇痴性格,三来也使爱情在波折中更显珍贵和炽烈,达到“密誓”的效果。这样就使得作者对李杨爱情的歌颂更合乎情理。但皇帝和宠妃的爱情,一向都不会是两个男女个人之间的事,它是帝王后妃宫廷生活的一个方面,它牵涉到上层统治阶级一系列政治权利和经济利益,在一定的条件下甚至关乎国家的兴衰。不是吗,李杨的爱情在玉环刚受册封、一派升平、宠爱有加的气氛中开始,但这种升平中已经隐含着危机,因为这种联姻本身就是一种政治行为,它加强了杨氏一门的政治势力,玉环的哥哥杨国忠大权专揽,为奸做恶,又通过杨国忠对安禄山求宽罪、通关节的处理,既表现了杨国忠的气焰与奸滑,又表现了安禄山的野心,内忧外患,从爱情生活的开始就萌发了。这样,围绕爱情这条主线,就有了社会政治内容,爱情与政治这两条线索在《长生殿》就这样相互交织在一起,在抒写一首爱情赞歌的同时,也揭露了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生活的诸种矛盾。
洪昇在《自序》中说:“古今来逞侈心而穷人欲,祸败随之,未有不悔者。玉环倾国,卒至陨身。死而有知,情悔何极。苟非怨艾之深,尚何证仙之有。孔子删《书》而录《秦誓》,嘉其败而能悔,殆若是欤?”一出导致国家内乱的爱情悲剧,在洪昇的笔下却有一个理想化的浪漫主义的结局——在杨玉环死后,双方的无限悔恨和刻骨铭心的思念,受到上天的垂悯,一切罪孽在悔恨思念中消除,二人升上了极乐的天宫,得以永远团圆。是悔恨这个关键性的行为,使主人公清算了自己身上的恶愆,至少在感情上赎清了他们的历史罪责,这构成了李杨这样的人物形象在情感上获得某种同情的可能性,同时,国君的自责与作品暴露的黑暗相统一。这样一方面使爱情与政治两条线索一而二、二而一地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另一方面也使观众和读者在这种团圆的结局中对人物有更多的宽容,对李杨的至死不渝的爱情的肯定也更有情感和理性的基础。当然对于这种浪漫主义的结局,我们也要一分为二地去看待,它其实也暴露了作者的一种思想上的局限,因为悔恨毕竟是于事无补的,“一悔能教万孽清”本来就是一种自欺欺人的想法。作者大概实在太看重至死不渝的爱情了,所以他不愿让这对相爱不渝的却负有历史罪责的人结局过份悲惨,这是在文人身上常常会显露出的审美重于责任的通病。
在《长生殿》中,作者就是这样,将歌颂爱情与抒发兴亡之感二者紧密结合,既指出二者因果关系,又抒发了兴亡之恨。(www.zuozong.com)
《长生殿》在音律安排上也相当精确,很适合演唱,语言则生动、晓畅、清丽、准确,佳句妙语叠出。它在语言音律上的成就,也是它倍受欢迎的重要原因。
在清代大兴文字狱,思想统治异常严厉的情况下,作者的兴亡之恨,只好靠“旧霓裳、翻新弄”来曲折表达,虽然它不及《桃花扇》,那样直接了当,却也难能可贵。
《长生殿》问世后,深受广大观众欢迎,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轰动了当时的剧坛,不论民间职业剧团还是豪门家乐,都纷纷上演。当时剧坛有“南洪北孔”之称,能与洪昇相提并论的只的《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任。时至今日,一些折子戏尚保留在某些剧种里,戏曲大师梅兰芳还曾全本演出过该剧。足见其艺术魅力的深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