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古代戏曲艺术:马致远的《汉宫秋》精彩呈现

中国古代戏曲艺术:马致远的《汉宫秋》精彩呈现

时间:2023-07-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马致远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四人被称作“元曲四大家”,他号东篱,大都人,一生写杂剧15种,现存7种,另有散曲《东篱乐府》一卷。论艺术技巧,《汉宫秋》也是一部上乘之作。以李商隐和欧阳修来喻马致远,的确贴切。马致远的艺术才能在元明时期得到很高的评价,对世界也有一定的影响。

中国古代戏曲艺术:马致远的《汉宫秋》精彩呈现

马致远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四人被称作“元曲四大家”,他号东篱,大都人,一生写杂剧15种,现存7种,另有散曲《东篱乐府》一卷。

汉宫秋》是马致远的代表作,他不拘泥于史实,而是根据他当时的生活感受和表达思想的需要,创造性地描写了一个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富于爱国精神的历史人物王昭君形象。

奸臣毛延寿怂恿汉元帝挑选天下美女,以充后宫。农家女子王昭君被选中。毛延寿因向王父索贿不得便在昭君的画像上做了手脚,使她入冷宫十年。后被元帝发现受到宠爱,封为明妃。元帝下令杀毛延寿,恰逢匈奴大军压境,毛延寿投降匈奴,献昭君图,并献计让匈奴单于娶王昭君。文武百官均劝元帝舍昭君救社稷。这时的王昭君虽与元帝难以割舍,但仍以国家利益为重,挺身而出,赴嫁匈奴。昭君出塞之日,元帝亲为饯别。行至汉番交界处,昭君投黑江自杀。单于发觉受毛延寿欺骗,于是将他绑送汉朝,并与汉朝维持和好局面。元帝对昭君思念不已。夜深更静,元帝梦见昭君意外地到来,美梦为天边凄厉的雁叫打破,悲剧在这样一种悲凉的气氛中划上了句号。

这出悲剧全然不是汉元帝时代的历史,而是作者所生活的时代的写照。南宋末年,蒙古军队接连南侵,在此国破危亡之际,既有文天祥这样的誓不辱国辱身的诤诤硬汉,也有毛延寿这样的投降事敌的民族败类,作者歌颂王昭君所代表的爱国精神,也鞭笞了投降叛国,丧失民族气节的叛徒。对于元帝这个人物,作者既有批判和暴露,也有哀婉和同情。作为一个帝王,却无力保护自己的后妃,这一来是因为匈奴武力的威胁,更重要的是因为他贪恋女色,宠信奸佞,所任用的大臣又贪生怕死,胆小无能。无可奈何地放弃爱妃之后,他除了不断申斥、怨恨群臣之外,更多地是自感愧对昭君,自怨自艾,悲痛不已。这是爱情的悲剧,更是国家民族的悲剧。元帝的形象,带有封建的末代皇帝的影子,他的悲剧,是国势衰微的必然结果。这部戏曲,表达了处于元贵族统治下的汉族人民及其知识分子对于民族压迫的愤懑与反抗,是他们爱国意识的觉醒和对于爱国、民族意识觉醒的呼唤,这在当时无疑具有强烈的社会现实意义。象这样鲜明地以民族意识为主题的作品在元代并不多见,这是它的可贵之处。(www.zuozong.com)

艺术技巧,《汉宫秋》也是一部上乘之作。全剧结构谨严,层次井然,逐步深入,把悲剧推向高潮,真是无懈可击。作者很善于在浓郁的悲剧气氛中,塑造人物形象。比如在第四折中,作者为雁声安排的特写环境是:深宫夜静,汉元帝对着美人图自思自念,思极成梦,梦见昭君重回;正在这个要紧的时刻,“雁叫长门两三声”,惊醒好梦,使他愈是愁思难禁,凄凉孤零。汉元帝的悲剧性格和他作为悲剧人物的形象在这样一种环境中突现出来。

《汉宫秋》的文辞也历来为人所称道,作者笔触细腻,文词清丽,善用外在景色描写人物内心感情,用词晓畅,用意深沉。王国维在他的《宋元戏曲考》中称:“以唐诗喻之”、“东篱似义山”;“以宋词喻之”,“东篱似欧阳永叔”。以李商隐欧阳修来喻马致远,的确贴切。

除《汉宫秋》外,马致远还创作了一批宣扬迷信,逃避现实的“神仙道化”剧,如《黄梁梦》、《岳阳楼》、《任风子》、《陈抟高卧》等作品虽然也不乏对当时不公正现实的暴露和谴责的成份,但其主张逃避现实的态度是消极和荒谬的。就是《汉宫秋》本身,也流露出很强的悲观情绪,这是那个社会知识分子心理的真实写照,但这无疑会对元剧的创作带来一定负面影响。马致远的艺术才能在元明时期得到很高的评价,对世界也有一定的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