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实甫,名德信,大都人。生卒年与生平事迹均不详。他生活放浪形骸,其散曲《退隐》描写退隐后诗酒琴棋、啸傲林泉的生活,从中也可以看出他也是一个官场失意的文人。他的剧本以文采见长,《太和正音谱》比之为“花间美人”。他所作杂剧14种仅存《西厢记》、《破窑记》、《丽春堂》三种,《西厢记》最为出名。
《西厢记》的篇幅是一般杂剧剧本的五倍,共五本二十一套曲子,在有些套曲内还有两三个角色分唱的情形。这同通常的杂剧体制是不同的。
《西厢记》的故事从唐传奇《会真记》而来,王实甫以金人董解元《西厢记诸官诸调》为蓝本,结合他所处时代以及他生活中的感受,写成了这部影响极为深远的戏曲。
相国小姐崔莺莺从小受着严格的封建礼教的教育。她和母亲扶父亲灵柩回归故里,因路途不靖,暂与母亲寓居普救寺中。洛阳秀才张君瑞赴京赶考的路上,顺便到寺中游玩。崔张二人在佛殿巧遇,唤起二人万种风情。莺莺不顾仪态,回眸顾盼,张生回味“临去那秋波一转”,甚至不想上京赶考。在这怦然心动的一见钟情面前,礼教和仕途全变得软弱无力了。虽然莺莺已经早在父亲生前就订下了一门门当户对的亲事,但这种门当户对无法同这种有如风魔的一见钟情相抗衡,在丫环红娘的帮助下,莺莺与张生二人私定终身。
流氓武夫孙飞虎垂涎莺莺的美貌而发兵包围普救寺。面对危急,崔夫人同意女儿的建议,当众宣布,谁能退兵,就把女儿嫁给谁。张生请来白马将军解围,崔夫人却反悔赖婚。当知道崔张二人已私定终身,又有红娘的据理相争,只好认可既成事实,有情人终成眷属。
通过一个爱情故事,作者热情赞颂了真挚爱情的力量,讴歌了青年男女反抗封建礼教、争取婚姻自主的斗争,充分表达了其“愿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的充满着人情味的理想。在这部戏曲中充满了这样的思想:最值得赞美的婚姻不是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成的门当户对的婚姻,而是按当事人自己的意愿自由结合的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这样就赋予了青年男女反抗封建礼教、争取婚姻自由的行动以合理性;同时,作者又认为,通过与封建势力和自身的软弱作斗争,青年男女的反抗行为是能够取得胜利的,这也是一切有正义感的人所乐于促成的事,于是有情人终成眷属这样乐观明朗的结局成了水到渠成的事。作者的这一叛逆思想无疑会给封建社会的青年男女以鼓舞。这也就是这部作品之所以受到历代观众和读者喜爱的重要原因。
王实甫非常善于在矛盾冲突中塑造人物形象。围绕《西厢记》的主题思想而展开的有三对矛盾:老夫人和张生、莺莺及红娘的矛盾,莺莺、张生、红娘之间的矛盾,孙飞虎的叛军与莺莺一家的矛盾。第一对矛盾是贯穿全剧的主线。崔夫人作为相国遗孀、封建家长,在封建家庭内部有支配一切的权力,她处处以封建礼教教育女儿,是封建卫道士的代表。她在与莺莺、张生、红娘的冲突中,处于居高临下的地位。但她虽然为维护封建礼教,做出一幅道貌岸然的样子,但却是背信弃义,口不应心之徒。她为礼教不惜牺牲自己女儿幸福的做法,激起了莺莺、张生和红娘的强烈反感,这三人联手一步步走向反叛的道路。莺莺、张生、红娘都是剧中的正面人物,他们之间的矛盾不是你胜我负、不可调和的矛盾,而是由于猜度、误会而引起的小小的戏剧化的冲突,在这种冲突中,莺莺和张生由于深受封建礼教之害而时时表现出软弱和犹豫的性格与红娘泼辣率直的性格相映成趣,收到了极好的喜剧效果。孙飞虎与崔莺莺一家所构成的矛盾显示了张生的才能,满足了莺莺的心愿,转变了红娘的态度,孙飞虎的兵围恰促成了有情人终成眷属,既直接刻划了人物,又加快了剧情的进展,为最主要矛盾的解决提供了契机。通过剧中的矛盾冲突,形象丰满的人物跃然纸上,也在舞台上活了起来。(www.zuozong.com)
《太和正音谱》既然将王实甫来比“花间美人”,说明他的语言具有念蓄蕴籍,又清新流畅的特点。《西厢记》也的确是一部语言优美的抒情诗剧的杰作,其无论唱词还是说白都很见功力。剧中三个正面人物的唱词各自带有不同的感情色彩。张生的唱词给人一种爽朗、热烈的感觉,跟他热情而乐观的性格相一致;莺莺的唱词则表现出封建时代大家闺秀聪慧而又含蓄、典雅的风度;红娘的唱词特别泼辣爽快,充分表现出她勇敢、机智的性格。说白部分则显得凝炼明朗,如老夫人赖婚一举,只一句“小姐近前拜了哥哥者!”张生等三人的反应也只用了一句:张生:“呀,声息不好了呀!”莺莺:“呀,俺娘变卦了也!”红娘:“这相思又索害也。”
王实甫在描摹环境、酝酿气氛方面也是元杂剧作者中的高手。象“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这样的曲子,三两笔将人带进一个带着离情别绪的环境,让读者或观众与剧中人一同分享那个肃杀的风景中的浓浓意绪。王实甫的语言特色也是这部戏流传不衰的原因之一。
在戏曲形式上,王实甫也勇于创新。由于《西厢记》内容丰富,人物关系复杂,传统的四折一楔子的体例无法充分表达这些内容,作者大胆首创了以五本戏二十余折组成的大型连续剧形式来展示一个完整的故事。并且为了同时塑造好几个人物,还部分地打破了一人主唱的表演形式。比如,第一本共六十一支曲子,由张生唱五十七支,莺莺唱二支,红娘、老夫人各唱一支;第二本,莺莺唱四十一支,红娘唱十五支,惠明唱十一支。仅第三本是严格的红娘一人主唱,其余三本都打破了一人主唱的常规。
《西厢记》虽然篇幅很长,却结构严谨,情节不蔓不枝,五本戏浑然一体,而且悬念不绝,扣人心弦,具有很强的戏剧性和喜剧效果。
《西厢记》在大都上演后逐渐流行全国。明中叶后,王实甫的原本渐少演出,用南曲改编的本子又纷纷出现,清代以来兴起的各种地方戏中,也多把《西厢记》作为经常演出的剧目。最能看出《西厢记》影响的莫如汤显祖的《牡丹亭》和曹雪芹的《红楼梦》。《牡丹亭》中,汤显祖着意描写杜丽娘怎样为崔张故事感动而自叹;《红楼梦》则通过宝黛赞赏《西厢记》,加强了对这两个青年要求自由结合,反对科举仕进的叛逆性格的塑造。
虽经封建统治者的一再禁毁,《西厢记》的版本仍然是我国戏曲作品中流传最多的,研究《西厢记》业已成为一门专门的学问,历代对其注释、品评和研究论著之多,都超过任何一部戏曲。在世界上,《西厢记》也是我国古代戏曲作品影响最大的一部,十九世纪以来,已有多种文字的译本。《西厢记》是我国戏曲史上的一颗灿烂的明珠,闪耀于世界戏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