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吴中行影艺集:江南画意摄影的先驱者

吴中行影艺集:江南画意摄影的先驱者

时间:2023-07-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据摄影史料记载,吴中行1926年拍摄的《归牧》,应该是中国第一幅进入国际摄影界的艺术作品,也是将我国摄影推向国际摄影舞台的先驱者。1935年2月16日出版的《时代》画报以“国际摄影沙龙中国作家的荣誉”为专栏标题,介绍了我国摄影家吴中行、吴印咸、郎静山、陈传霖、刘旭沧、卢施福等人入选国际摄影沙龙的作品。

吴中行影艺集:江南画意摄影的先驱者

吴锦成 吴锦渝

六十春秋光与影,剪裁风物费深思。清新淡雅江南景,妙尽天然后世师。

中行出生于江苏省常州市,居住在古运河畔。居住地附近的天宁寺、文笔塔、红梅阁等古迹,古刹、奇树、塔影、波光、村舍、小桥、河塘、农夫、耕牛、鸡羊……构成一派江南水乡的秀丽景象。他从小陶醉于大自然的景色,在大自然中汲取艺术的灵感。他先后读了八年书,曾以第一名成绩毕业。读书期间,他对唐诗、宋词及古文颇感兴趣,对《桃花源记》《醉翁亭记》《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等文章中描绘的景色、渲染的情趣心向往之,也对古代绘画情有独钟,并因此形成了自己的审美观点。他的照片富有东方神韵,题名带有诗韵和文学气息,均与此息息相关。

摄影术自鸦片战争后传入中国,20世纪初开始传入常州。十几岁时,吴中行和朋友在一起,拿借来的照相机试拍,起初拍一些人像、简单的风景静物等。1921年,他拍摄了一张天宁寺雪景的照片,题名《雪拥浮屠》,1922年被上海《新闻报》画刊刊用,还收到了稿费。吴中行和周围一些摄影青年的兴趣被大大激发,他的祖父、父亲也很兴奋,支持他买下了使用116型胶卷的柯达照相机。从此,只要有机会他就外出拍照、投稿,参加各种展览会。1930年,上海中国摄影学会举办全国摄影比赛,他的作品《春雪》(又名《雪花冻断杏花村》)名列第一,得到奖品阿克发f4.5摄影机一架、银牌一面及优胜银杯留名。此后,他对摄影艺术兴趣更浓,造诣也愈趋成熟、精湛,不断有新作品问世。在吴中行的影响和推动下,常州得摄影风气之先,1929年成立了兰陵摄影研究会,有了一批摄影爱好者。

1926年春天,吴中行随朋友一起到镇江的北固山下拍摄,因大雾的原因,上海等地的朋友先行离去,留下吴中行自己继续观察创作。10时许,金风送爽,一头水牛载着放牧的女孩迎风而去,摇曳的芦苇、翘起的牛尾巴与小女孩的羊角辫子相呼应,和谐统一颇有情趣,展现出一派幽静的农家景色。他赶快选择角度,拍下了这幅清新自然、悠然自得的画面,取名为《归牧》。这幅作品同年参加伦敦的英国国际摄影展览会,并应邀参加了英国皇家摄影学会。1931年,《归牧》被编入英国国际摄影年刊。据摄影史料记载,吴中行1926年拍摄的《归牧》,应该是中国第一幅进入国际摄影界的艺术作品,也是将我国摄影推向国际摄影舞台的先驱者。后人作诗云:“荻芦摇曳向晚风,归牧夕阳光影中;童子释笛遥望处,炊烟袅袅已闻钟。”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吴中行摄影创作的黄金时期,他全身心地沉醉于艺术的天地中,如痴如醉。有一次,“黑白影社”组织社员赴富春江采风。一天夜晚,泊舟桐庐,约定次日早8时开船。次日天色微明,他独自一人穿着睡衣,拎起照相机,走上甲板欣赏江上日出景象。不一会儿,同舱的敖恩洪也来到甲板上,一起上岸。清晨,芦苇滩上静悄悄,曙色朦胧,富有野趣,他们边走边拍,兴趣盎然,乐而忘返,连启碇的汽笛也未注意到。待尽兴归来,船已无影无踪。幸亏离舟前他从枕下抓了一些钱放在身边,刚够买两张汽车票,于是他俩穿着睡衣回到杭州。这次游览虽然掉了队,但收获亦丰。比如,《富春江上》就是其中的收获。

吴中行的创作态度始终严肃认真,他刻苦经营着每一幅作品。他宣称“要拍人家拍不到的照片,也是我下次拍不到的”。他经常起早贪黑,往返于山林之间。有一次,他在常州天宁林园发现一对八哥在老树上筑巢,就开始观察这一情景。不久小鸟孵出来了,大鸟来回衔食物给小八哥吃,一幅作品就此构思成熟,他用了十几天时间,清晨即起,守株其间,匍匐拍摄,终于获得了《锦树双栖》的优美动态

当时评论界认为,吴中行擅长美术摄影,他汲取中西方绘画特点,在摄影造型处理上,有机融合,意境优美,清新自然。他的作品题材广泛,有静物、动物、人物和花卉等,尤以江南景色为特点。“他的作品,历届在‘中华摄影学社’(中国最早的摄影团体之一)展览,别具一种特殊而饶有个性的风格。”正因为这种东方神韵、民族风格,而被中外人士一致称赞,屡屡在国际知名摄影沙龙中受到青睐。“今年(1932)吴君和郎静山、黄仲长、徐祖荫等数君,都有作品加入英国和意大利等地的展览,闻均有作品入选。这是吾国摄影艺术逐渐向国际推进的表现,也是吾人可引为欣慰的一件事。”吴中行对自己摄影作品风格的形成讲得非常朴实。他说:“我一向的作风,是尽可能向国画靠近的,所以人家称我的照片,有东方民族风格,我也长期以此自豪……”

除作品《归牧》外,1932年《锦树双栖》《水纹》入选英国伦敦国际影展,《蝉》《羔》《双鹅》《牧羊》入选法国国际摄影展,《报晓》《声如洪钟》入选美国芝加哥百年进步展览会万国影展,《春柳》《秋云》《戏水》《朝起》入选法国巴黎万国摄影展览会,《枭》《晨光》入选法国沙龙。1935年,《戒旦新生》《烟树》《风雪归程》入选瑞士国际摄影展览;《双清》入选瑞士沙龙,并被编入瑞士国际摄影年鉴;《报晓》被编入美国摄影年鉴。

吴中行在国内著名摄影杂志上也发表了大量作品。1934年4月《中华摄影杂志》第9期,一次刊其《如影随形》《归去来兮》《画屏玉琢》《风冷秋帆》《远帆如飘叶》《窗前倩影》《幽闺》等7幅作品。1936年,在《飞鹰》专业摄影杂志上发表的作品有《春雨归牧》《雨雪之朝》《杏花雨欲湿牛衣》《雨……》《杏》《山雨欲来时》《锦绣山河》《晓雾》《日寒秋竹行》《阴阴夏木且乘凉》《乡村速写》《秋荣淡入美人妆》《在地愿为连理枝》等。其间,还有不少作品参加中华摄影学社、黑白影社、上海摄影会等团体举办的各种摄影展览,是当时最为活跃的著名摄影艺术家之一。

1932年,吴中行和好友郎静山等又一同加入“上海摄影会”,并且一同到江浙等地拍摄。1935年2月16日出版的《时代》画报以“国际摄影沙龙中国作家的荣誉”为专栏标题,介绍了我国摄影家吴中行、吴印咸、郎静山、陈传霖、刘旭沧、卢施福等人入选国际摄影沙龙的作品。1935年《美术生活》第3期上,以“浙东游迹——中行曾作画中行”专题,刊登了吴中行、郎静山应浙江省建设厅邀请,到浙江拍摄的风景作品。其中有吴中行的《一帆风送到兰溪》等10幅作品,有郎静山的《浔阳江上乱帆明》,并且刊登有吴中行的一篇游记。游记中述“同行诸君子,皆摄海名流,至足乐也。计历诸暨之五洩,及西子故里苎萝村,金华北山之双龙洞,冰壶涧,江山仙霞关二十八都诸胜,再回衢县,而龙游,而兰溪,复由兰溪买舟,溯兰桐,富春,钱塘诸江而返杭……唯天不助美,晴雨无常,此八日中,只有日半晴明,余皆阴雨晦冥,颇减游兴,而于摄影工作上,更受莫大之限制,殊为遗憾。然此次浙东杭江路壮游,所得之影像颇佳,至足令人回味者,不可胜计,大如山川云树,小至一花一石,皆能引人入胜”。当时上海王开照相馆橱窗内,一边放置郎静山的作品,一边放置吴中行的作品。

1931年2月,吴中行在上海加入摄影组织黑白影社并任执行委员,当时会员有90人,后来发展到168人。荣毅仁、吴印咸、叶浅予等都是其中成员,他们经常一起聚会,赏析照片,切磋技艺,参加摄影展览。吴中行曾在1934年“黑白第二届影展”中展出作品《寒蝉哀落叶》等11幅,1935年“黑白第三届影展”中展出作品《芦山风摇古渡头》等10幅,1937年“黑白第四届影展”中展出作品《江南三月柳如烟》等10幅。在黑白影社的四届影展中,吴中行是展出作品较多的一位摄影家。

1933年12月,吴中行在由蔡元培、林风眠题签的大同影集作《大同影集·序二》中提出两个重要观点:第一,“镜不在精,用熟则灵也”,摄影创作的决定因素在人,不在照相机的好与差,只有充分加强摄影家之修养,才能提高摄影的艺术水平。第二,外人取材,就其摩登伟大为基础,我国作品须以古朴率直胜之,不必仿效。提倡摄影要表现中国民族的气质,作品具有个性化、民族化。

青年时代的吴中行了解并同情人民疾苦,具有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民族气节。他拍摄的《归牧》《搜鱼》《良伴》《麦熟》等大量照片,反映了当时劳动人民的真实生活。

抗日战争期间,吴中行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日军侵占上海后,黑白影社中止会务活动,不与敌伪往来。敌伪要他们在上海举办一个万国摄影展览,被严词拒绝。回到故乡后,吴中行怀着国恨家仇,拍摄了题为《笔塔风云》的作品,照片中被日军焚毁的文笔古塔尤如民族的峥峥铁骨屹立在乱云之中,预示光明必将到来,以此抒发自己的爱国情怀。一次日寇得知吴中行在常州后,派人通知吴中行要他交200石军粮,当即被吴中行拒绝。恼羞成怒的日寇,竟派了十几个鬼子兵到他家抄家并要抓吴中行,幸好他不在家才未遇害。后来,经中共地下党联系,吴家组织一队粮船,骗过日军盘问,取得通行证,经运河冒险往江北驶去,将粮送往新四军抗日根据地

1944年10月,上海申报社为了募集汉口水灾难民救济款及清寒学生奖学金,特地为他在上海中国画苑举办了“吴中行摄影义展”。10月10日《申报》刊登消息说:“读者助学消息,名摄影家吴中行摄影义展今展幕,作品120幅,凡人像、风景、花卉、鸟兽等,均经专家鉴定,堪称无上杰作。吴君概允其作品义卖所获移充本报读者助学金,救济一般清寒失学弟子。其热心助学勇于为善之精神,至堪钦敬佩。按吴君富艺术天才,研学摄影垂二十余年,战前曾先后出品参与各国影展多次,均曾入选,并获荣誉奖章,励誉海外,为国争光,可见一斑。”

展览会共展出作品120幅,作品背面盖有大圆印章,印章中间为“义展”大篆体字,四周围绕为楷书“吴中行摄影,卅三年双十节”。义展一星期,观者云集,盛况空前,取得很大成功。订购名作《报晓》《归牧》《锦树双栖》《双清》的红纸条从镜框边长长地挂到地板上,尤其是《报晓》,画上一只雄鸡仰望东方,引颈高啼,其立意为天将破晓,黎明即将到来。单这幅作品,订购者达20多人。此后《中国摄影》第4期评论:“以《报晓》一幅订购者尤多,益盖预期雄鸡一唱,天日重光之时不为远也。论者谓吴氏作品,具有宋元画意,可称独树一帜,蜚声国际,自在意中。”

“义展”得到上海刘靖基等工商界人士和其他各界人士的支持,纷纷购买。开幕之际,郎静山特地前来祝贺,两人一起合影留念。为了让“义展”能吸引更多的观众,取得更大的义卖效益,吴中行亲自到会上与观众见面,解答他们的各种问题。名作《双清》,画面上是墨竹一竿,圆月一轮,微风轻拂,月色清冷,令人有无限遐想,驻足欣赏者很多。但也有观众议论说,月亮是画上去的,或是双底片重叠的集锦照。为了解除参观者的疑惑,或是增强他们的兴趣,他把底片挂出来,继而又公开了自己的拍摄技巧。他找了些竹枝带到展览馆平台上,当众讲解拍摄过程,并与观众互动,教他们开足光圈,聚焦对准竹枝,镜头对着太阳,待太阳入层时拍摄,结果就出现了太阳代替月亮、风月双清的佳作。展览会结束时,收入折合大米300石左右,约合黄金20多两,随即捐给武汉、香港的抗日团体,赠送给受灾难民及清寒子弟。而他则借住在亲戚家,日以继夜地为订购的照片放大、冲洗、着色,忙了整整两个月。

吴中行对摄影作品的制作非常严格,一丝不苟。一幅作品,从拍摄到冲洗、制作、修饰都亲自操作,以充分达到意想的艺术效果。他技巧娴熟、经验丰富,一幅作品掌握什么调子、反映怎样的情绪都心中有数。复杂的如“浮雕制作”“中度曝光”“高低调”等技法,很早就在他的作品中反映出来。暗室就在卧室旁边,可他为了放制一张照片,常常通宵达旦地工作。江南的夏夜,蚊虫很多,在放大时,即使蚊虫叮咬也不能稍动,期待新作品产生的喜悦心情,驱走了辛劳疲倦。吴中行对于作品的题目也很上心,常常一边修饰照片,一边韵咏作品的题目,反复推敲。

1947年《中国摄影》第7期上说:“吴中行先生最喜欢用七个字来题照片,清丽秀逸,细腻非常,和他的作品有二美具并的好处。”作品取题都具有诗情画意,如《秋水为神玉为骨》《春水船如天上坐》《太湖三月花如锦》《塔影凌空千里月》等。有些作品取题反复修改,力求含蓄、生动。《归牧》一作,原名《叱犊》《牧童归去横牛背》《一鞭残照》,后来改名为《归牧》。《报晓》原名《雄鸡一唱天下白》,《锦树双栖》原名《燕侣莺寿》《双飞双宿》,《双清》原名《竹影摇月》《疏影》。(www.zuozong.com)

新中国成立后,吴中行创作了许多优秀作品,并举办摄影展览。他拍摄了许多反映新中国山河新貌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照片,呈现了新中国欣欣向荣、朝气蓬勃的面貌。他拍摄的《新生》(又名《镇江剪绒工艺品》)《两伙伴》《太湖渔汛》《故宫鹊喜》《秋水为神玉为骨》《菱荇鹅儿水》《秋水伊人》《太湖佳味》《玉树临风》《舞姿翩翩》《江上清风》《素蕊腊梅》等优秀作品,均入选全国影展,发表于摄影杂志,收集在个人影集或单张出版。作品《春》(又名《一番春讯到江南》),画面上一只鸽子展开双翅飞到江南报知春天信息,一种新时代气息跃然纸上,生气盎然,看后使人精神振奋。

吴中行热爱党,热爱祖国,关心新中国的摄影事业。他在第六届全国影展评选工作会议上说“我们新中国的摄影队伍,也应和其他文艺队伍一样,在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正确指引下,一年比一年繁荣壮大,在国际影坛上立起鲜明旗帜,为国争光。”

1957年5月,位于南京长江路的江苏省美术展览馆举办了“吴中行摄影作品展览”,展出了他摄影创作30多年的优秀作品150多幅。半个月中7000多人次参观了展览。《中国摄影》(1957年第2期)介绍说:“南京也不甘寂寞,举行了摄影家吴中行的个人影展,他那具有浓厚民族风味的作品获得了观众的好评。”1957年10月,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吴中行艺术摄影集》;1961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吴中行摄影艺术选辑》。

1960年7月,吴中行参加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三次代表大会,受到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并合影留念。同年,吴中行当选为中国摄影学会常务理事、江苏省政协委员。1961年,吴中行再次举行“吴中行摄影艺术作品展览”,到无锡、苏州、镇江、扬州、常州等地巡展。1962年,他当选为中国摄影学会评选委员。受中国摄影学会创作辅导部邀请,吴中行还向在京会员做了有关创作方面的报告,谈了从事摄影几十年的经验,报告题目《摄影中风的捕捉》及《走廊自然光拍摄静物》。他诙谐地说:“我是老掉牙的人,用的是老掉牙的照相机。”

1963年3月22日到4月5日在南京举行的“吴中行摄影艺术作品展览”,吴中行的好友郑景康前来祝贺。展览期间,《新华日报》召开座谈会,吴中行在会上介绍了他30多年摄影艺术创作的宝贵经验。20世纪60年代初,吴中行还受江苏人民出版社委托,拍摄了戏剧连环画(锡剧)《红色的种子》,约100页,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并参与了《太湖》《善卷洞》画集等拍摄。

1965年,应中国摄影学会主席石少华邀请,吴中行筹备到北京举办“吴中行摄影艺术展览”,可惜1966年在扬州等地预展时,200幅展览作品被损毁。

吴中行对摄影艺术理论颇有研究。他曾在1934年《黑白影集》杂志上发表《一座小桥摄影的布局谈》,以拍摄一座圆孔桥为例,阐述了摄影构图问题。一座圆孔桥,可取十几种构图,随时间、季节、角度的变换,所拍照片意境均有所不同,文章中述:“天地万物,都在不息地变动着,所谓‘风雨晦月之间俯仰百变’。犹如我们的人,喜怒哀乐,不能自主。镜头、镜箱,是一种忠实的记者,凡天地万物之变态,不能丝毫逃形于其间……有一座小桥,一条小小的溪流,在玄妙观后面,灌溉菜园用的。我尤其对于此座小桥,有特别的感情,替它拍了几张照。其布局章法如何,可见各照。”在1947年第9期《中华摄影杂志》上,发表《假浮雕摄影之研究》,从暗房制作、特殊技法中探讨摄影艺术的创造性。在《中国摄影》1962年第2期上,发表了文章《静物摄影谈》,就静物的构思、布局、灯光等,讲述了自己的经验、体会。文中讲道:“大致西画静物,则侧面光多,国画静物,则正面光多。我每喜欢用灰白纸作背景,拍出的照片,有些近乎中国画……”

对于黑白照片与彩色照片的关系,吴中行认为,黑白有黑白的韵味,彩色有彩色的韵味,有些黑白照片是以构图、层次取胜,而有些彩色照片是靠色彩取胜。黑白是艺术的高度概括,黑白照片与彩色照片将长期共存,二者不可互相取代,“好像国画中的墨画,也能墨分五彩,不需脂烘丹晕了”。

吴中行为人质朴,常嘱咐小辈,为人诚实第一。同他接触过的人都感觉到他待人十分真诚、热心。他70高龄到干校劳动,以多年勤恳工作的习惯,完成安排给他的劳动任务。他乐观的性格,风趣、幽默的语言给整个“牛棚”增添了乐趣。他经常吟诗抒发心中的感情,一颗艺术创造的心,永不枯竭。在山里开荒的时候,吴中行挖掘了很多老树根,雕刻加工,成为一件件像动物形状的树根造型作品。一次,一位同事捡到一个小树桩,吴中行反复端详,若有所思地说:“我来给它加加工。”寻出他自带的刻刀雕刻起来。一会儿工夫,一个突出的部位被雕刻成一只活泼的猴子,只有蚕豆大小,蹲在云朵的顶端,饶有生趣。

从干校回家,吴中行已是孱弱多病。但是只要一搞起摄影,他就精神抖擞。他在床头边设计了一个简易暗室,埋头于摄影艺术的探讨。有人前来求教,他总是热情传授,认真指导。有一次到南京开摄影会议,住在同一宿舍的年轻人拍摄梅花,他详细地指导怎样布局、采光,用多种不同角度拍摄,产生几种效果,并亲自辅导拍摄,在宿舍里演示。后来,那位青年拍的梅花入选了展览会,青年人成为摄影骨干。

1973年,吴中行听到江苏省文艺工作会议的精神传达,提到“老摄影家吴中行能焕发青春,积极进行创作……”高兴得像孩子一般地哈哈大笑,问老伴:“焕发青春,您知道吗?”

早春的杨柳,枝条修长,吴中行抓紧时机,赶拍了一张张婀娜多姿的“春风杨柳图”,白底黑线,犹如铁画。他说如果过了这几天,叶子茂盛了,就拍不出这么多有变化的线条来了。

晚年的时候,吴中行拍摄了很多绚丽的云彩,气势磅礴,犹如一幅幅泼墨大写意山水画。拍摄的作品有些带有抽象的意念,如《秋云多巧》。

吴中行先生一生就是这样勤勤恳恳地耕耘在摄影艺术的土壤上,直到他去世的当天,还在放大制作照片,他的艺术活动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1987年出版的《中国摄影史(1840—1937)》,有一章节中称吴中行经营商业,无缘外出遨游名山大川,但他能就近取材、深入发掘,对家乡一草一木、一景一物,从不轻易放过,常以不同角度反复拍摄。其表现手法千变万化,或个中见微,或以一概全,作品充满“可亲的乡土风味和民族风味”,是一个用照相机窥探艺术奥秘的先行者。

1989年,“纪念吴中行诞辰九十周年纪念活动”在常州举办,中国摄影家协会称吴中行为“中国摄影的先驱者、探索者”“江南画意派摄影代表人物”,“吴中行是一位有很高艺术造诣和爱国主义精神的著名摄影艺术家。他为发展我国摄影艺术事业所做的贡献,既是常州市、江苏省摄影界的骄傲,也是全国摄影界的骄傲”。《文汇报》《中国摄影报》《人民摄影报》等均做了报道。专家们说,吴中行拍摄的底片,构图都非常完美,不需裁剪。他亲自制作的照片,质量很好,60年过去了,一点不变。江苏省摄影家协会原主席顾东升说他是吴老的学生,从年轻时学摄影就受吴老作品的熏陶,在跟随吴老拍摄《太湖》画册等场合,吴老从不保留,诲人不倦。吴老作品形象有生命力、生动。《归牧》《报晓》等都是百看不厌,有多少人能有这样的传世之作呢?

好友吴印咸来信说:“衷心地怀念老朋友中行先生为中国摄影事业做出的卓越贡献,感到光辉犹存。”好友郎静山欣然题写“吴中行先生影艺集”“吴中行先生故居”。

在影集的筹备过程中,吴中行先生孙辈吴锦渝、吴锦梅、吴锦亮、吴锦林、吴锦燧、吴锦平、吴锦芬、吴锦新、吴锦成协力做好各项工作,表达了对祖父的崇敬和缅怀之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