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德国军工制造:重型坦克及装甲自行火炮产量大减

德国军工制造:重型坦克及装甲自行火炮产量大减

时间:2023-07-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战争后期,德国的战车工业思路是:完全停止制造轻型坦克,全力生产重型和中型坦克。而这类新战车,尤其是重型的式、和式坦克,“虎”“虎王”“黑豹”工艺复杂且价格昂贵。为了弥补坦克数量的不足,也是为了有效利用旧式中型坦克的底盘,德国人又大量制造反坦克装甲自行火炮。产量最高的 Ⅲ号强击火炮也只制造了8587辆。同期,德国还制造了 318辆指挥坦克和 188辆喷火坦克。而德国一共制造了 1354辆“虎”式坦克。

德国军工制造:重型坦克及装甲自行火炮产量大减

1. 战车工业

苏德战争最重要的主战突击兵器是坦克装甲车。为了赢得战争,苏德两国的工业部门都全力以赴生产坦克和具备反坦克能力的装甲自行火炮。但两国的坦克制造工业思路却有很大差异。

生产中的“虎”式坦克

德国人对这场战争的长期性缺乏准备,在 1941年只生产了 3114辆坦克,只相当于苏联同期产量 6274辆的一半。1943年德国的战车产量开始大幅度上升,不仅制造出更多坦克,还开始大量生产所谓强击火炮、坦克歼击车等反坦克装甲自行火炮。1944年,德国的战车产量达到最高峰,全年一共制造了27340辆装甲战车,总战斗重量 622322吨[105]

在战争后期,德国的战车工业思路是:完全停止制造轻型坦克,全力生产重型和中型坦克。但德国人为了取得坦克质量的压倒性优势,并没有像苏联那样集中生产少数型号的主力坦克,而是开发出大量繁杂的新型号。而这类新战车,尤其是重型的式、和式坦克,

“虎”“虎王”“黑豹”工艺复杂且价格昂贵。具体而言,一辆“虎”式坦克,车体价格近26万马克、完成战斗状态价格近40万马克;一辆“黑豹”坦克,车体价格近12万马克;一辆 Ⅲ号坦克近10万马克。新式坦克带来的麻烦还不仅限于价格,更重要是耗费大量工时。比如说, Ⅲ号坦克和“黑豹”造价相近,可是组装一辆 Ⅲ号中型坦克需要 368个小时,而组装一辆“黑豹”却需要813个小时。1943年,德国每生产150辆坦克需要约30万个工时。

刚刚出厂的德国黑豹坦克

昂贵且消耗大量工时的新式中型重型坦克产量有限。为了弥补坦克数量的不足,也是为了有效利用旧式中型坦克的底盘,德国人又大量制造反坦克装甲自行火炮。1943—1944年,这类战车的制造数量反过来超过了坦克。但是用自行火炮凑数的思路并未奏效。原因之一是:德国人把反坦克装甲自行火炮的型号搞得比坦克更为繁杂,其主要门类就被分为:强击火炮、强击重(榴)炮、坦克歼击车、反坦克自行火炮等五种。每种门类下又有很多型号。比如“反坦克自行火炮”就有 18个型号;坦克歼击车有 7个型号。繁杂的型号分散甚至削弱了产能。产量最高的 Ⅲ号强击火炮也只制造了8587辆。结果,没有任何一款德国坦克和自行火炮的产量能达到1万辆。德国的战车总产量还是不如对手。

1941—1945年,德国一共只生产了 21984辆战斗坦克,其中只有 1519辆是轻型坦克,其他全部都是重型和中型坦克。包括 489辆“虎王”坦克、1354辆“虎”式坦克(亨舍尔型)、5976辆“黑豹”坦克、7419辆长管 75炮的 Ⅳ号坦克、591辆短管 75炮的 Ⅳ号坦克[106]

同期,德国还制造了 318辆指挥坦克和 188辆喷火坦克。德国制造的反坦克装甲自行火炮种类繁多,主要有:10366辆强击火炮、5120辆坦克歼击车、2709辆自行反坦克炮、1625门强击重炮。

德国在 1941—1945年一共制造了 42310辆装甲战车(具备坦克战攻防能力)。另外,德国还生产了 2111辆自行榴弹炮和 1903辆自行高炮,以及 3094辆装甲侦察车、21311辆半履带装甲车(用来载运步兵)。此外还有一些特种装甲车。比如弹药输送车、观测车、维修车和架桥车等。

连同 1941年前德国保有且投入战争的装备,苏德战争期间德国拥有的装甲战车总数约有 45000辆,其中包括约 24000辆战斗坦克。整个战时,德国生产的装甲战车总重约 130万吨。这并不是一个值得羡慕的数字。要知道苏联仅坦克装甲钢就生产了 240万吨。如前所述,苏联的钢铁总产量远不如德 国。可是坦克装甲钢的产量却大大超过德国。

大部分德国战车都损失在苏联战场。按照德军的统计通报,1941年 6月到 1944年11月底,德国全军损失了17602辆坦克(不含高炮坦克和抢修车)[107],其中在东线损失了 15673辆坦克。也就是说,德国的坦克损失 89%在苏联战场。德军同时还损失了 6394辆强击火炮,其中苏德战场占了 5231辆(82%)。同期,德军在东线还失去了 2898辆自行火炮(自行反坦克炮和自行榴弹炮)、9153辆装甲车和 369辆其他装甲车辆。

从一些具体型号也可以了解德国坦克大部分损失在苏联。比如说“虎”式重型坦克,从 1942年到 1944年 8月,在东线丧失了 749辆 [108]。1944年 9月在东线又损失了 27辆“虎”、10—11月损失 64辆。合计有 840辆。此后几个月,德军在苏德战场又损失了一些“虎”。而德国一共制造了 1354辆“虎”式坦克。战争结束前 10天,还剩 200辆“虎”(包括“虎王”),其中 149辆在东线。

德军缴获并利用的苏联坦克

1944年底到 1945年 5月的最后战役期间,德国坦克的损失数据不完整。战争结束前 10天,德国全军还剩下 4298辆战车(包括德国产坦克 1324辆),其中在东线 2986辆(包括德国产坦克 936辆)。到战争结束时,估计幸存下来的战车只有 3000辆左右。也就是说在苏德战争期间,德国大约损失了 42000辆战车。综合估计,其中超过 80%约 3万辆损失在苏德战场。

除了德国国产坦克,德军也使用一些外国坦克。1943年 5月 31日,就有822辆外国坦克在德军服役[109]

苏联被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坦克产量最高的国家。为了提高产量,90%的俄国坦克配件,包括 T-34坦克的炮塔,都由自由锻压改为冲压。还开发了装甲板的自动焊接技术[110]。1941—1945年(1945年统计至 6月),苏联共生产了 110200辆坦克与反坦克自行火炮,其中有 82606辆中重型坦克。和德国不同,苏联的坦克和自行火炮型号不多,中重型坦克主要有:35002辆T-34/76中型坦克、29430辆 T-34/85中型坦克。这两种 T-34系列坦克总计有 6万辆,是苏联坦克部队的绝对主力。此外还有 KV系列重型坦克 4468辆、斯大林-2坦克 3854辆。SU-122、SU-85、SU-100中型自行火炮总计 4873辆; SU-152、ISU-152、ISU-122重型自行火炮 4779辆。

以上是苏联自身的坦克产量。包括国外来源在内,苏军在战时(1941年 6月 22日—1945年 5月 10日)一共得到 86100辆新坦克和 23000辆反坦克自行火炮,总计有 109100辆(概数)装甲战车。另外,苏联还向波兰、罗马尼亚、南斯拉夫、保加利亚等国提供了 1300辆坦克。加上战前就有的坦克,总计苏联在战时一共拥有过 13万 3000辆战车。除了坦克和自行火炮,苏军还得到了59100辆装甲车[111]

除了苏联自己制造的战车外,西方援助了 12390辆坦克和 707辆反坦克自行火炮。其具体情况如下:

根据美国政府 1952年制作的总结清单,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共运给苏联 7172辆坦克[112]。其中有 1676辆 M-3轻型坦克(37毫米炮)、5辆 M-5坦克(37毫米炮)、2辆 M-24轻型坦克(75毫米炮)、1386辆 M-3中型坦克(37—75毫米炮)、2007辆 75炮型 M-4中型坦克、2095辆 76炮型 M-4中型坦克、1辆 M-26重型坦克(90毫米炮)。还有 707辆反坦克自行火炮,包括 650辆 57毫米炮、57辆 76毫米炮。

英国政府于 1946年公布的数字显示,二战期间曾供应给苏联 5218辆坦克(包括 1388辆来自加拿大) [113]。其中有 3782辆“瓦伦丁”轻型坦克、25辆“瓦伦丁”坦克架桥车、1084辆“马梯尔达” Ⅱ中型、301辆“丘吉尔”重型坦克、6辆“克伦威尔”重型坦克、20辆“领主”坦克。

并不是所有这些坦克都运抵目的地。航运中有大量船只被德国潜艇和飞机击沉,随船损失了 1475辆坦克,包括:443辆 M3轻型坦克、417辆美制中型坦克、320辆“瓦伦丁”坦克、43辆“丘吉尔”坦克、252辆“马梯尔达” Ⅱ[114]

据此计算,苏联实际只得到 11622辆美英坦克和自行火炮,仅相当于其战车总数的不到9%。尤其只占中重型战车总数的 7%。

援苏西方战车的到货年份大体为:

1941年 361辆。包括 145辆“马梯尔达” Ⅱ和 216辆“瓦伦丁”。其中一部分参加了莫斯科之战。这年苏联生产了 6274辆坦克,包括 3014辆 T-34和1353辆 KV。无论数量还是质量,西方援助坦克所起的作用都很微弱。

1942年,运往苏联的大量物资被击沉入海。实际运到苏联的坦克只有3400辆。包括 1500多辆中型坦克。同年苏联制造了 24690辆战车,包括 15000多辆中型和重型坦克。当时美英提供的中型坦克,基本来说都不如苏德坦克。尤其是 1942年运往苏联的中型坦克,一大半是恶名昭彰的 M-3“李”,质量尤其低劣。以至于很快被美军自己所淘汰。1943年 1月,苏联的评估认为 M-3“李”防护低劣,甚至轻易被小口径炮击毁,其火炮也难以使用。俄国人希望美国不要再提供 M-3“李”,而换成“谢尔曼”(1942年提供了 26辆)。

1943年援苏坦克超过 3000辆,其中有 1300辆中型坦克,包括 469辆“谢尔曼”(75炮型)。同年苏联自身战车产量维持在 24000辆以上,中重型坦克超过16000辆。“谢尔曼”是美英向苏联提供的最好坦克(除了 1辆供试验用的 M-26)。1942—1943年提供的 75炮型号“谢尔曼”,大体与苏联的 T-34/76相当,却不如苏联重型坦克和刚登场的 T-34/85。更不是德军已大量装备的长管四号坦克、“黑豹”和“虎”系列重型坦克的对手。

总的来说,在 1942—1943年的“决定性”阶段,美英提供的坦克相当于苏联自身产量的 13%。但轻型坦克太多。1942年以来,德军大量配备 75毫米级的反坦克炮和坦克炮,轻型坦克在苏德战场除了凑数,主要只能承担侦察任务。这一阶段,担负主战任务的中重型坦克,美英只占 9%。其中,真正达到苏联主力坦克 T-34标准的只有 505辆 75炮型的“谢尔曼”。

1944年苏军全面反攻。这年有 3223辆西方坦克和自行火炮抵达苏联,其中有 2345辆“谢尔曼”(包括新式的 76炮型号)。同一年,苏联自身产量将近29000辆,包括近 2万辆中重型坦克。主力型号 T-34也全面更新为 85炮型。新式的“谢尔曼”仍不超过苏联主战坦克的一般标准。同期“黑豹”成为德军的主力坦克型号,性能压倒新式“谢尔曼”。尽管如此,1944年仍是西方向苏联提供坦克质量最高的一年,大致能构成苏军新增装甲战力的 10%。

1945年运抵苏联的西方坦克有 1000多辆,包括 814辆“谢尔曼”。同期苏联的产量超过 26000辆,有近 22000辆是中重型。显然在战争尾声,西方坦克所占的比率相当低。

综上所述,考虑到坦克性能和级别等因素,西方援助坦克在战时苏联新增装甲战力所占比率,还要低于其数量比率,估计在 6%左右。

2. 火炮和迫击炮

德国陆军最重要的火力来源和杀伤手段是大口径榴弹炮。这类昂贵重炮是德军师炮兵团和统帅部炮兵的主要装备,重要性不亚于甚至超过坦克。1941—1945年,德国制造了 16569门 105毫米榴弹炮、5848门 150毫米重榴弹炮、393门 210—355毫米的超重榴弹炮[115]。因为有这样的产量规模,德军才能把重榴弹炮配备到师一级,对多数陆战对手保持火力优势。

号称“大炮兵主义”的苏联,战争开始时原本拥有比德国更多的重炮。可是,重炮的特点是威力巨大,机动力却很有限,一旦战况有变就很难退出战场。开战时,苏军原本有 6600门 152毫米重炮,可是在 1941年的大溃败中丢失了 4700门。要补充这么大损失极为困难。苏德战争期间,苏军接受了 5000门新造的 152毫米榴弹炮和加农炮,而德国却制造了 6304门同级别火炮(不含重步兵炮),比苏联多上千门。苏联的 100—122毫米榴弹炮和加农炮有 15700门,德国的同类火炮有 18461门。苏联战时接受约 100门超重炮(203毫米或更大口径),而德国制造了 474门超重炮(210毫米或更大口径)。显然易见的是,苏军的重炮并无数量优势,反而处于劣势。

在轻型野战炮方面,苏军战时接受了 68800门 76毫米火炮。德军的同级别火炮(步兵炮、山炮、75毫米反坦克炮等)总计超过 47000门。苏联的 75—76级别火炮有数量优势,但也没大到一般所渲染的程度。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美英几乎没有向苏联提供过野战炮 ——重炮、榴弹炮、加农炮、野炮和步兵炮等,都没给过 ——美国倒是向中国国民党提供了 36门 155毫米榴弹炮和 762门 105毫米榴弹炮。

而德国除了自己生产的火炮,在苏德战争爆发之前就拥有大量缴获火炮。1944年 3月,德军共装备 8337门外国产野战炮,而德国自产野战炮不过9252门[116](不含反坦克炮和步兵炮等)。在同一个月,德国把大部分国产野战炮(5635门)和 1488门外国野战炮部署到东线;在其他地区只部署了 3617门国产炮,外国炮却有 6849门。当然,外国炮苦于缺乏弹药和零件,未必能发挥十足作用,但对德军战力也是巨大的增强。

上文把德国的 75毫米反坦克炮列入轻型野战炮范畴介绍。可在反坦克炮领域,75毫米口径却是重型级别。德国人对重炮的偏爱是全面的。1941年以来德国只生产了 1863门 37—47毫米的轻反坦克炮。同期却制造了 9178门50毫米中型反坦克炮。1942年以来开始生产 75毫米重反坦克炮,至战争末期共产出 32151门。1943年以来又制造了 7783门 88毫米或更大口径的重反坦克炮。德国还制造了 560门76毫米的“俄国反坦克炮”[117]

相比之下,苏军战时接受了 54200门反坦克炮,数量略多于德国的 51535门。但苏联绝大部分反坦克炮(48800门)都是 45毫米轻炮,还有 5400门 57毫米中型反坦克炮[118]。德军有近 4万门重型反坦克炮,苏军却没有一门制式重型反坦克炮 ——很多时候只能用 76毫米师属野战炮(比如 ZIS-3)来凑合,但因为隶属关系,其战术反应能力受到限制。而且 ZIS-3也不能击穿 1943年以来的德军主力战车。73倍径 57毫米炮(ZIS-2)倒是性能优良,据说可以击穿“虎”式坦克,但产量太少。

显而易见的是,苏军的反坦克火力远远不如德军:德国的 75毫米重反坦克炮可以轻易击毁大部分型号的苏联重型和中型坦克,而苏军普遍装备的 45毫米炮却完全打不动 1943年以来的德国中型和重型坦克。实际上,战争后期的 45毫米炮,多数时候只能拿来当轻型步兵炮用。

另外,美国向苏联提供了 400门 57毫米反坦克炮和 63门 37毫米炮[119]。英国则提供了 636门 40毫米反坦克炮、96门 57毫米反坦克炮[120]。美英提供的反坦克炮相当于红军战时新增总量的 2%(不包括开战时苏军已有的反坦克炮)。

迫击炮是苏德两军都大量装备的步兵重武器,为连、营、团提供直接火力支援。德国人总是对重炮更感兴趣,在迫击炮领域也不例外。苏德战争开始后,德国迅速削减了轻型迫击炮的生产,集中力量制造中型迫击炮。1943年以来又模仿苏联,制造 120毫米的重迫击炮作为团火力。1941—1945年间,德国制造了 17590门 50毫米轻型迫击炮、67318门 80毫米中型迫击炮、8461门 120毫米重迫击炮、261门 100毫米迫击炮、129门 210毫米超重迫击炮[121]

与之比较,苏军战时接受了 145100门 50毫米轻迫击炮,是德国产量的 8倍;苏联还有 152300门 82毫米中型迫击炮,也是德国的两倍多;苏联有 48000门 100毫米以上的重迫击炮,大大超过德国[122]

基本来说,苏联的迫击炮产量对德国有压倒性优势,虽然这很大程度也是俄国人弥补重炮数量不足的下策。另外,美国向苏联提供过 2540门 81毫米迫击炮[123],仅仅相当于苏联自身中型迫击炮产量的 1.7%(不含苏联战前就有的装备)。而且,美国没有向苏联供应重迫击炮和轻迫击炮。

尽管德军大量装备迫击炮,但也继续使用传统的步兵炮。1941—1945年,德国步兵炮总产量为 13729门。同期生产了 100门 75毫米野炮和 1472门 100毫米加农炮、1484门山炮(75—105毫米),以及 537门 150—240毫米的重加农炮。

苏联的重迫击炮(www.zuozong.com)

地面战火炮以外,德国在1941—1945年间还生产了 151595门高炮,其中有20590门 88—128毫米的重型高炮。相对来说,苏联的高炮要少得多。红军在战时只获得 38400门高炮,其中有 10900门重型高炮(76—90毫米)、22600门中型高炮(37—40毫米)、4900门 25毫米轻型高炮。另外,美国供给苏联 251门 90毫米高炮,相当于苏军战时新增重型高炮的 2%(不含战前原有的重高炮);美国还提供了 5511门 40毫米高炮,相当于苏军中型高炮总量的 24%。二战时期,苏联对战略防空看得很重,在莫斯科等大城市集中了大量高射炮。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德国空军却根本没有对苏联展开大规模战略空袭的能力,也极少有这方面的尝试。就这点而言,苏联的后方防空多少有些过剩,前线防空力量却又显得不足。

综上所述,在 1941—1945年,德国共生产 319431门火炮和迫击炮(不含轻型迫击炮)。加上开战时的装备和从法国、波兰等国的缴获品,德军在苏德战争时期拥有超过 37万门火炮和迫击炮(不含轻型迫击炮)。

与之比较,苏军在战时共得到 52万 6200门火炮迫击炮(含轻型迫击炮)。加上战前就有的炮,则总计有 63万 9000门。减去 50毫米轻型迫击炮,却只有45万 7600门。仅比德国的 37万门稍多一些。此外,苏联还对外提供了 17100门火炮和迫击炮,甚至大大超过美英援助苏联的火炮迫击炮数量(9497门)。

综上所述,苏德两军加起来共有超过 100万门炮。这是两军最主要的火力输出和杀伤手段。基本来说,苏联的重炮和专业反坦克炮产量不如德国。俄国人的炮兵优势主要在于迫击炮和 76毫米轻炮比较多。美国没有向苏联提供重炮和野战炮,援助的中型迫击炮和反坦克炮数量也相当少,质量更不突出。苏军战时拥有近 46万门火炮和迫击炮(不含轻迫击炮和对外援助武器),其中美英只提供了 9497门(实际运到苏联的数量不详),仅相当于总量的 2%。一言以蔽之,美英火炮在苏军的整个陆军火力体系中所起作用可以说是微不足道。

3.轻武器

二战期间,德国武装部队总计获得近 1100万支步枪和卡宾枪(确数

10928000)。自 1941至 1945年,还制造了 100多万冲锋枪(确数 1017854支)、437810支突击步枪、70多万挺机枪(确数 707767)[124]

苏军战时获得了 1116万支步枪和卡宾枪、553万支冲锋枪、96万 5400挺机枪。苏军的步枪和机枪都比德国多,冲锋枪更是德国的几倍。另外,美国还向苏联提供了 8504挺机枪、1支步枪(样品)、7支卡宾枪、137729支冲锋枪[125]。英国援助了 103支冲锋枪和 3068挺机枪[126]。不算苏军战前就有的武器,美英装备约占战时新增机枪的 1.2%、冲锋枪的 2.5%。

不过,德国从法国、波兰、南斯拉夫等国数百万军队所缴获的轻武器,其数量无疑大大超过美国向苏联提供的这点援助。特别是德军二线部队、后勤和警卫部队,装备外国枪械相当普遍。战争尾声,德国本土组建的民兵部队 ——国民突击队,很多也使用外国武器。所以一般来说,德军倒是不怎么缺少轻武器。

德国陆军也不像苏军这么偏爱冲锋枪,还是坚持以步枪为主,大概是认为冲锋枪精确度差射程短杀伤威力小,不适合野战。德军在战争末期拥有近 44万支突击步枪,倒是很好地结合了步枪与冲锋枪的优点。苏军没有大量装备类似武器。

4. 飞机

苏德战争开始时,苏军共有 32100架飞机。战时又得到了 138500架新飞机,其中轰炸机 19200架、强击机 33600架、战斗机 62800架、非作战飞机等22900架。

美国官方统计提供给苏联 11450架飞机(重型轰炸机 1架、中型轰炸机 865架、轻轰炸机 3066架、战斗机 6695架、运输机 739架、训练机 84架)[127];英国官方称提供给苏联7411架飞机(其中 3129架从美国发货)。合计 18861架。而格兰茨的说法是,西方一共向苏联提供了 18303架飞机。其中战斗机 13857架、轰炸机 3633架、非作战飞机(运输机)710架、侦察机19架、训练机 84架。

运输途中损失的飞机总数不详。有一份不完整统计为损失 734架(不含原目的为英国而转运苏联的飞机)[128]。另一份统计显示运到苏联的飞机总数为:战斗机 13014架、轻型轰炸机 2908架(A-20型)、中型轰炸机 862架(B-25)、重型轰炸机 1架(B-17)、运输机 708架、观测机 19架、训练机 82架。

大体来说,西方提供的飞机,占苏联战时使用飞机总量的 10%。苏军使用的 27600架轰炸机中,有 3771架来自西方,占 13%;74300架战斗机有 13000多架来自西方,占 17.5%。但苏军的 33700架强击机,却几乎全部是自产。

苏德战争的空战状态非常微妙。德国空军在二战期间得到了约 10万架新飞机。但德国空军一般只拿总规模的 40%~70%对付苏联。多数时候,东线德军只有 2000架左右的一线飞机。与之相对,除了战争初期,苏联的作战飞机多得过剩。可是由于空域广大,地空协同不利等因素,即使是数量居多的苏联空军,也没有绝对制空权。苏德空军担负的都是战术支援任务,都没有大规模攻击深远后方战略目标。

5. 机动车

临战前的 1940年,苏联制造了近 14万辆载重汽车公共汽车。开战时,苏军有 27.3万辆汽车。此外,民间可动用的汽车有 82万辆,包括 70万辆载重汽车[129]。战争期间,苏军一共得到 74万 4400辆机动车,使用的机动车总数为101万 7000辆。这不包括隶属于民用部门但也为战争服务的机动车。

美国向苏联提供了 49250辆吉普、151053辆轻型卡车(1吨半到 2吨半)、200662辆中型卡车(2吨半)、2972辆重型卡车(4吨到 20吨)。但是,实际运到苏联的吉普和卡车,只有 312600辆[130]。约占战时苏军使用机动车总数的三分之一。苏军得到的美国机动车,在质量上有所限制。举例说,美国给英国37756辆重型卡车,给苏联却只有 2972辆,不到给英国的十分之一。

总体而言,尽管得到了大量的美国机动车,二战苏军的机械化程度依然很低,也不能说对德军有什么优势。铁路依然是苏军最基本的战略运输工具(美英也向苏联提供了很多铁路机车和设备)。而在战术层面,马拉大车对俄国人也不可或缺。

6. 装备损失

苏德战争期间,苏联损失的主要技术装备包括[131]

8000门高射炮(25毫米 600门、37—40毫米 3100门、76—90毫米 4300门);42400门反坦克炮(45毫米40200门、57毫米 2200门);

61500门野战炮(76加 44000门、100—107加 600门、122榴 10000门、 122加 1000门、152榴 3000门、152加与加榴 2800门、203以上超重炮 100门);

205600门迫击炮(50毫米 99500门、82毫米 82200门、107—120毫米 23900门);4900门火箭炮;

83500辆坦克(重型 5200辆、中型44900辆、轻型 33400辆);

13000辆自行火炮(重型 2300辆、中型2100辆、轻型 8600辆);

其他类型装甲车辆37600辆;

各种飞机 106400架,其中战斗损失 46100架(轰炸机 17900架,其中战损10000架;强击机 23600架,其中战损 12400架;战斗机 46800架,其中战损20700架;非作战飞机等 18100架,其中战损 3000架);

各种机动车 351800辆。

苏联海军彻底失去了 2艘巡洋舰、4艘驱逐领舰、30艘驱逐舰。总计丧失212艘水面军舰和 700艘军用艇,还有 102艘潜艇。这显然不包括被击毁在港口内的苏联战列舰

德军在苏德战场的技术装备损失资料极不完整。如前所述,可以较为肯定的是,德军约有3万辆坦克和自行火炮损失在苏德战场。鉴于德国陆军人员损失的 70%~80%在苏德战场,则德军拥有的 37万门火炮和迫击炮(不含轻型迫击炮),估计主要也是损耗在东线。

被德军摧毁的苏联重型坦克

德国空军损失的系统报告,只截至 1945年 1月 10日,大致为:

战斗部队战损飞机(全失) 40613架;(重创) 20492架

战斗部队非战损飞机(全失) 10457架;(重创) 15171架

训练部队等损失飞机(全失) 12442架;(重创) 9931架

以上总计有 109106架飞机丧失。截至 1945年 1月 31日德国空军的人员损失为:

死 158572人。其中 43517人是飞行员、21309人属于陆战部队。去除训练和非战斗死亡,在各战区阵亡 120770人,其中东线占 52932人。

负伤216579人。其中在东线负伤 116818人,训练负伤 10991人。

失踪156145人。其中东线占 49210人。

德国空军战斗飞行部队截至1945年1月 10日的损失是:

阵亡 23132人、负伤 16567人、失踪 26153人、被俘 4104人;非战斗死亡10387人、事故负伤 4815人、事故失踪347人。

有多少德国飞机损失于苏德战争呢?资料还不够完备(详见下表)。可以确认的是,1941年,东线占德国空军全战区飞机损失的 82%,而在 1944年 1—5月却只占 22%。粗略估计,至 1945年初,德国空军在东线可能损失在 3万架左右,其中战斗损失在 2万架左右。另外在战争最后几个月,东线空军可能又损失了数千架飞机。

德军丢弃在苏德战场上的技术装备

直接被苏军击沉的德国潜艇有 8艘:被苏联舰艇击沉 6艘、苏联陆军击沉 1艘、苏联飞机击沉 1艘。在东部海区触雷以及碰撞事故沉没者不在此列(在波罗的海有 4艘德国潜艇触雷沉没)。被苏联潜艇击沉的船只,据说只有 100艘货轮和 30艘小船,总吨位不到 30万吨。苏联航空部队在 1941年炸沉 2艘汽船;1942年炸沉 1艘汽船;1943年炸沉 5艘商船、3艘汽艇和 3艘小军舰;1944年炸沉 25艘小型军舰、1艘鱼雷艇、1艘防空舰、25艘商船;1945年炸沉 30艘小型军舰和 40艘商船。战争结束前几天,苏联飞机投下的炸弹严重损毁了德国旧式战列舰“西里西亚”号。相对来说,苏联水面舰艇几乎没有打沉过什么像样的军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