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 6月 22日,德国的三百多万大军攻入苏联,很快夺占了极为广阔的地区 ——也就是希特勒所梦寐以求的东方“生存空间”。苏德战争爆发不到一个月的 1941年 7月 16日,希特勒在东普鲁士大本营的会议上已经明确了对苏联的占领和统治原则:第一,统治它;第二,管理它;第三,榨取它。为此应该采取强制移民和枪杀的手段。消灭乌拉尔山以西的所有敌对武装力量。波罗的海和克里木,应该直接与德国合并。伏尔加河流域部分地区和巴库应该成为德国的军事殖民地。稍后,希特勒又表示,如列宁格勒、莫斯科、基辅这样的大城市应该被摧毁,“毁灭俄国大城市是巩固我们统治地位的前提”。俄国的工业也应该被彻底破坏。应该尽量让日耳曼移民排挤斯拉夫人的地盘,最好能推过乌拉尔山[1]。希特勒还下令制定了对待俄国居民的五项原则:
第一,鼓励俄国人堕胎,以遏制非日耳曼族裔的人口;
第二,禁止在占领区开设德国医疗机构,不准给非日耳曼人采取医疗防疫手段;
第三,禁止非日耳曼人接受初级以上教育;
第四,消灭非日耳曼人的任何自尊;
第五,取消俄文字母。
对上述原则,希特勒的党内第一助手马丁 ·鲍曼做出了更详细的解释:让斯拉夫人为德国人干活,干不动就去死;斯拉夫人不需要受教育,只要能数到一百、能为德国主人当仆人就行;一点粮食都不能多给俄国人,要首先照顾德国主人;俄国人死了不需要棺材,只要用纸包着,也不需要葬礼和墓碑。要减少俄国人的繁殖。因为迟早有一天,俄国人的所有地盘都应该被日耳曼人占有[2]。
德国占领下的基辅,1942年夏
要实现希特勒的上述目标,德国人首先要取得最终的军事胜利。在战争初期,虽然德军连战连胜,可是前锋推进越来越远,后方交通线也随之越来越漫长。一旦这些交通线遭到攻击,前线德军将难以得到物资补给和兵力增援。希特勒长远统治这些地区的计划也将受到威胁。不断战败焦头烂额、正急需扭转局面的斯大林,由此联想到了 1812年卫国战争打击过拿破仑大军的俄国游击队。战争开始十多天后,即 1941年 7月 3日,斯大林发表广播讲话,鼓吹在敌占区“不能给敌人留下一部机车、一节车厢,不给敌人留下一公斤粮食。一公升燃料……凡是不能运走的一切贵重物资,其中包括有色金属、粮食和燃料等,都应当绝对销毁”、“在敌占区,必须建立骑兵和步兵游击队,建立破坏小组,以便同敌军部队斗争,以便遍地燃起游击战争的烽火,以便炸毁桥梁、道路,破坏电话和电报通信设施,焚毁森林、仓库和辎重,在沦陷区,要造成使敌人及其走狗无法安身的条件,步步追击他们,消灭他们,破坏他们的一切活动” [3]。
可是,当希特勒得知斯大林的游击战号召后,反而很高兴,“他们进行游击战,我们就可以消灭任何反对我们的人了”、“多亏斯大林提出了毁掉一切的口号,现在千百万人一定要挨饿”[4]。戈林也强调,在苏联最好的统治方法是“将一切不敢正眼看你的人统统枪毙”。
对苏联游击队的威胁,德国人在战争爆发前就有心理准备,并决心以暴力强势镇压一切反抗。在这方面,德国陆军并不需要希特勒和戈林另外发布什么指令。就在“巴巴罗萨”开始前几天的 1941年 6月 16日,德国第 17集团军通知士兵:战争将是残酷和野蛮的,因为相当一部分俄国人是“亚洲人”,且处于“犹太布尔什维克主义的领导之下”。攻入苏联几天后的 6月 29日,德国第 7军的一份命令宣布:任何有武器的平民,即使只是在靴子里藏有剃刀,也要被当成游击队杀掉。几天后,德国第 9集团军也发布了类似命令 [5]。7月 7日,第3摩托化军通知所辖部队,通过乌克兰城镇时要特别警惕“犹太人、俄国人和波兰人”。
苏联游击队的骑兵
德军野战部队迅速通过被占领的城镇,继续向前推进。在他们身后的被占领地区,德国人开始着手组建占领机构、部署占领军。在苏联的占领区被大致分为两类,都处于大量德国武装人员的严密控制之下:一类是德国正规军(主要是陆军)行动的前线军事区;一类是位于军事区后方的所谓帝国专员辖区。
军事区又分为作战区、集团军后方和集团军群后方[6]。部署在这些地区的后方警备部队,主要是 9个陆军警卫师。它们由各集团军群的后方地域司令部领导(这些司令部在入侵前冠以 101、102、103番号。7月 2、3、9日改为各集团军群称号)。指挥官分别是:弗兰茨 ·冯·罗克斯步兵上将(北方集团军群)、马克斯 ·冯·申肯道夫步兵上将(中央集团军群)、卡尔 ·冯·罗克斯步兵上将(南方集团军群)。
每个集团军群平均有 3个警卫师。这些警卫师是进攻苏联前专门组建的。警卫师虽然单位编制较小,却也是野战陆军的组成部分,装备着从迫击炮到榴弹炮的各种重武器,实力相当于一个野战旅。当时一个警卫师的编制为[7]:
1个步兵团:3个步兵营(每个营有 48挺机枪、6门80迫击炮、9门50迫击炮)
1个炮兵营:3个榴弹炮连总计有 12门 105炮、1个步兵炮连有 2门 150步炮和 6门 75步炮、1个摩托化反坦克连有 12门 37毫米反坦克炮
进攻苏联前后,各警卫师还增设了一些“保安营”和警察营。所谓“保安营”,指兵员年龄 35~45岁,不适合野战只能承担“地方保安”任务的部队,一般只装备机枪之类的轻武器;警察营不是正规陆军单位,而是临时从治安警察抽调(警卫师有时会另外配一些军事警察分队)。警察营也只有轻武器,不过却是摩托化单位,装备不少机动车。比较之下,警卫师主力反而没有多少机动车,很多单位和人员只能骑自行车巡逻。
德国警察营的无线电指挥车
新编制以第 403警卫师为例:
1个步兵团:3个步兵营(每个营 48挺机枪、6门 80迫击炮、9门 50迫击炮);1个步兵炮连 6门75步炮、1个摩托化反坦克连 12门37毫米反坦克炮
1个炮营:3个榴弹炮连总计 12门105炮
1个“保安团”:3个“保安营”(每营 4~6个连,每连有 6挺机枪)
1个警戒营(2个连每连 12挺机枪;1个连 12挺机枪 2门 50迫击炮;1个连 12挺机枪12门80迫击炮)
1个摩托化警察营(3个连,每连 10挺机枪。7个警卫师设有警察营[8])
警卫师在战争初期最重要的保卫对象,是所谓“特别区”,也就是对德军的物资补给和后方行政直接相关的区域。 (www.zuozong.com)
“帝国专员辖区”是纳粹德国在苏联的行政占领区,名义上由帝国东方占领区事务部(7月 17日设立)头子罗森堡领导。所谓“专员辖区”主要有两个:于 7月 25日设立,·洛泽,成立后从德国
“帝国东方专员辖区”专员是辛里奇 陆军手中接管了白俄罗斯和波罗的海三国地区;“帝国乌克兰专员辖区”于9月1日正式设立,管辖乌克兰以及白俄罗斯一部,专员是埃里希 ·科赫。每个“专员辖区”又下设分区、县、村等行政单位。
“专员辖区”是 1941年 7月中旬后逐渐建立的,其地盘随着战局变化而时大时小,并不固定。比如“帝国乌克兰专员辖区”,鼎盛时代设有 6个分区、 114个县、443个村,有 50万平方千米地盘和 3000万人口。
此外,乌克兰西部一些地区(利沃夫州、德罗戈贝奇州、斯坦尼斯拉夫州、捷尔诺波尔州)划归德国的“总督(波兰)辖区”,也就是德国的波兰占领区;而德涅斯特河—布格河之间地区,则由罗马尼亚派遣总督来管理。
派往苏联的纳粹行政官员,包括所谓“帝国专员”在内,一般都是些老资格的纳粹党棍,肩负着希特勒把苏联占领区改造成日耳曼人殖民地的任务。他们大都穿着褐色的纳粹党制服,手握专员辖区内的一切生杀大权,因傲慢态度而被讽刺为“金色的野鸡” [9]。和这些地头蛇一般的“帝国专员”相比,名义上统一管理各辖区的罗森堡,其权力却有名无实。乌克兰“帝国专员”科赫就根本不买他的账。结果,罗森堡很大程度只握有占领政策的制定权,而不是实际统治权。
然而,罗森堡制定的占领政策,也未必都得到希特勒的认可。举例说,罗森堡主张对苏联分而治之,大力扶持乌克兰民族主义,给予他们一定自治权(也就是建立乌克兰傀儡政权),把乌克兰变成对抗“大俄罗斯”的缓冲国。然而,希特勒虽然也赞同“给人民带来自由”的宣传口号,却对建立傀儡政权毫无兴趣。希特勒谋求德国人的绝对统治,不准备让出丝毫权力。科赫坚决支持希特勒的观点,推行强硬而无情的统治。科赫手下一个处长解释了这种统治 的实质:用军队和警察强制占领乌克兰,根除一切反抗[10]。
实际上,由于德国正规军还要和苏联作战打仗,“帝国专员”洛泽和科赫赖以行使统治的支柱力量,主要是党卫军和警察。在此,有必要先解释一下德国党卫军和警察的关系。在纳粹体制下,这两者都归党卫军总头子兼警察总监希姆莱领导。党卫军本身又分为武装党卫军、普通党卫军和“骷髅队”(集中营看守)。其中,武装党卫军是正规军(德国武装部队)野战部队的一部分,在战地通常归陆军指挥。而普通党卫军和警察几乎合为一体,负责治安和情报特务工作,按职能分为两大部门:
“执法警察”(中央机构为“执法警察总局”),负责维持社会秩序和治安。基干力量包括普通治安警察和武装警察营团;
“安全警察”(中央机构为“帝国保安总局”),负责安全保卫、侦察和情报特务,包括党卫军保安处、盖世太保(国家秘密警察)和刑警。
在村庄里搜查游击队的党卫军士兵
派往苏德战场的普通党卫军和警察单位形形色色。最重要的组织,是警察营(属“执法警察”)。除了正规军,警察营是德国在苏联占领区最主要的武装部队,但一般只装备有步兵轻武器。警察营的连队一级据说装备有重机枪。战争初期,向东线派出了 11个警察营(总计 5500人)[11],以后逐渐增多。警察营编制如下:
营部 16人、医疗组 7人、通信排 19人、3个警察连(每个连 145~155人)、其他 97人。
另一股重要力量,是帝国保安总局管辖的 4个“特别行动队”总计 2500多人(含 500名执法警察),他们专门负责屠杀犹太人和共产党员、苏联官员等。这些专业杀人部队,有时也会卷入战斗。
另外,在苏联占领区还有大量党卫军特务和侦察机关等。
普通党卫军和警察单位五花八门,隶属关系错综复杂。指挥起来非常困难。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希姆莱按区域任命了一些“党卫军兼警察长官”。这些“长官”又分为三个等级,分别为“最高级(上将级)、高级(多为中将或上将级)、普通(从上校到中将级不等) ”。这些人有权统一指挥辖区内的各种党卫军和警察单位。在苏德战区前后设立有:
“东部及俄国北部党卫军兼警察高级长官”:1941年6月 29日设立[12]
“俄国南部党卫军兼警察高级长官”:1941年6月 23日设立
“黑海党卫军兼警察高级长官”:1943年10月29日设立
“俄国中部及白俄罗斯党卫军兼警察高级长官”:1941年5月 1日设立
“乌克兰党卫军兼警察最高级长官”:1943年10月29日设立
通过上述这些党卫军和警察头子,希姆莱掌握着苏联占领区后方的主要占领力量。这使希姆莱的统治权不仅凌驾于有名无实的罗森堡,甚至“帝国专员”洛泽和科赫实际上也依附于希姆莱。在苏联占领区,真正能够和希姆莱分享权力的人,只有希特勒的党内第一助手鲍曼。科赫就与鲍曼关系密切。
除了普通党卫军和警察部队,内也有一些德国正规军的
“帝国专员辖区”部队和组织。“东方辖区”刚刚成立,就得到北方和中央集团军群各派出的 1个陆军警卫师[13],“乌克兰辖区”内还有一些罗马尼亚、斯洛伐克和匈牙利的警卫部队。“东方辖区”设有德国正规军的“东方军区”;则“乌克兰辖区”设有“乌克兰军区” [14]。这些军区后来直接隶属于国防军统帅部。除了陆军部队,德国空军在占领区的后勤和警卫部队也常参加反游击战。德国空军头子戈林还曾建议用轰炸机来维持占领区秩序。武装党卫军“全帝国领袖”第 1旅(6个步兵营为基干)和希姆莱本人的警卫营也在 1941年被派往东线打击游击队。上述正规部队和指挥机构,也是“帝国专员”们所能依靠的武装力量。
与此同时,一些普通党卫军和警察部队也被派到“军事区”,分担陆军的后方警备任务。其中除了警卫任务部队外,也有很多“安全警察”和“党卫军保安处”的特务和侦察小组。这些小组有时也承担刽子手的任务。比如南方集团军群第 721野战秘密警察分队就曾把 28个犹太人和 50个共产党员交给党卫军保安处“处置”。据德国官方材料,至 1944年 5月,有大约 58万到 60万苏联战俘被转交给“安全警察”和“党卫军保安处”加以杀害[1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