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关东军:兵力不足,武器虚弱,远东苏军劲敌

关东军:兵力不足,武器虚弱,远东苏军劲敌

时间:2023-07-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远东苏军所面对的关东军,不仅兵力少得多,武器配备更是虚弱到可怜的程度。当时,关东军是陆军最大的战略重兵集团,拥兵 64.9万人。尽管如此,1945年初的关东军仍有相当数量骨干兵力。1942年鼎盛时期的关东军有 16个师团。关东军的重建关东军只好组建新部队来凑数。这 4个师团是关东军最好的野战部队。用这些新部队拼凑的关东军,总人数也只有 50万左右,远不足以应付百万苏军。

关东军:兵力不足,武器虚弱,远东苏军劲敌

关东军的削弱

前面说过,苏联远东集结的兵力兵器,大大超过库尔斯克战役初期。不同的是,当年在库尔斯克,俄国人所面对的是近百万德军精锐,拥有 2000多辆当时世界上性能最好的中重型坦克,还有数千门重炮配合。而远东苏军所面对的关东军,不仅兵力少得多,武器配备更是虚弱到可怜的程度。

二战日本人口与德国大致相当,但年龄结构却要年轻得多,所以理论上可以比德国动员更多军队。可是 1941年太平洋战争开始以来,因为主要是和美国人打海战,日本陆军兵力增加缓慢。1942年只新征集了不到 31万人;1943年也不到 61万。1944年 11月,日本陆军总兵力还是只有 398万 1000人。其中在本土仅 86万 8000人[48]。但到战争后期,日本面临陆地决战的可能性,本土也处于险境。于是将义务兵年龄从 20岁降低到 19岁,还将台湾和朝鲜也列入征兵范围(1944年前,台湾和朝鲜人无兵役义务,一般只参加特别志愿兵或文职从军)。

1944年和 1945年,日本新动员了 432万军人和近 20万军属(文职人员)。

1941年的关东军坦克部队

其中,接受征兵的朝鲜人和台湾人约有 13.3万人 [49]。同时,日本人尽量把兵力和技术装备集中到本土。于是到战争结束时,日本全军增加到 780多万人(陆军 540多万),其中部署在本土的有 433万 5500人(陆军 237万 2700人、海军196万 2800人)[50]

太平洋战争爆发时,日本陆军总兵力约 227万人(包括机关和学校)。当时,关东军是陆军最大的战略重兵集团,拥兵 64.9万人。与之相比,南下与美英荷等国作战的日本南方军,总数却不到 40万人。

1941年底日本陆军兵力分布[51]

“满洲 ” 64.9万人

中国关内 61.2万人

南方 39.4万人

朝鲜 12万人

日本内地及台湾 51.2万人

可是随着太平洋战争的激化,从 1943年至 1945年 1月,关东军被抽走了13个师团和大量独立部队。其中:

1个师团去澳洲、1个师团去中太平洋、1个师团去关内、5个师团(含 1个坦克师团)去菲律宾、3个师团去冲绳和西南诸岛(其中 1个又转调台湾)、2个师团去台湾

1944年 7月,山田乙三大将出任关东军司令官。山田长期担负军事教育和行政管理工作,性格懦弱,不算什么有名战将。由他来指挥关东军,大概含有两层意思:一是根本不指望关东军打仗;二是关东军长期以来有骄横跋扈的坏名声,由性格温顺的山田来指挥,或许可以让关东军改改“坏毛病”。山田的参谋长秦彦三郎中将是日本陆军有名的俄国问题专家,长期搞情报工作,实战经验并不丰富。

到 1944年 11月,日本陆军总兵力增加到近 400万人,可关东军却减少到只有 45.6万人。尽管如此,1945年初的关东军仍有相当数量骨干兵力。可是1945年 3月,日本大本营为了准备“本土决战”,又从关东军抽出 7个师团和一大批独立部队,派去日本本土和南朝鲜[52]

其中,调往本土的有:关东军最后 4个基干师团(含第 1坦克师团)、1个坦克旅团和大量独立单位(含 3个重炮联队、4个独立重炮大队、1个迫击炮大队)。关东军三分之一的储备物资也送回本土[53]。调往南朝鲜的部队较差,是 3个新编师团。

1942年鼎盛时期的关东军有 16个师团。可到 1945年抽走了 20个师团(包括几个新编师团)。几乎全部坦克部队和大部分航空单位也离开了。1945年春季之后,关东军已经没有什么基干部队,完全是个空架子。

关东军的重建

关东军只好组建新部队来凑数。1944年6—12月建立了 5个师团(其中 2个后被调往南朝鲜)和 1个坦克旅团。1945年 2月又开始组建 8个新师团(其中 1个稍后调往南朝鲜)。6—7月又从关内调来 4个师团 ——可是除了第 39师团,另外 3个师团都是没有炮兵联队的“治安师团”,完全不适合野战。

治安师团编制概要[54]

师团总计11627人;基干是 8个独立步兵大队(分属 2个旅团)。每个独立大队有 1247人,装备 2门四一式山炮和 2门 92式步兵炮、8挺重机枪、30挺轻机枪、30个掷弹筒。各大队有 1个步兵炮中队(130人)、1个机枪中队(132人)和5个步兵中队(每个中队 195人)。独立大队的通讯设备包括 10台电话和 6台无线电。没有汽车。除了这 8个大队,“治安师团”基本没有其他作战力量,只有一些机关后勤和工兵单位。

具体来说,1944年组建的 3个师团加上从关内调来的第 39师团,拥有正常情况下 60%—80%的战斗力。这 4个师团是关东军最好的野战部队。而 1945年初建立的新部队甚至没配齐武器,战斗力自然很差。用这些新部队拼凑的关东军,总人数也只有 50万左右,远不足以应付百万苏军。

于是在 7月 10日,关东军又着手组建最后一批新部队。包括 8个师团(第134—139师团,148—149师团)、7个独立混成旅团(第 130—136旅团)、第 9独立坦克旅团、5个炮兵联队、26个突击队(预定编入各师团的游击队)、2个专门游击队等。

应该说,因为当时日本人口年龄结构比较年轻,战争造成的人员损失也较少(按欧洲标准)日本即使在二战尾声也不太缺乏人力。年龄也只

,“义务征兵”是在最后一年才从 20岁降低到 19岁(日本陆海军的志愿兵因为要接受专门技术培训,所以年龄较小)。但日本国内的新征兵员都要留着“本土决战”,不能再为关东军提供人力。何况因为丧失了制海权,已不能从国内运送大量兵员到“满洲”。关东军就只能彻底动员“满洲”日侨来组建最后这批部队。林三郎说征召了 25万人[55]。公刊战史记载是 20万人。而根据《对苏作战记录》,新建部队的总编制员额是 265610人。据说实际入伍的只有 15万人,其他 10万预定开战后入伍,不过这 10万人似乎也被算入兵力了。

关东军最后还不只是征召日侨。1944年以来,日本开始在朝鲜实施“义务征兵”,新兵正好大量送到紧靠朝鲜的“满洲”。日本于战后 1949年的调查显示,关东军(不含第 5军和第 34军)有 16191名朝鲜和台湾籍军人,还有 1462名朝鲜和台湾籍文职人员。关东军在 1944—1945年新建的几个师团和旅团,朝鲜人占三分之一甚至四分之一[56]。北朝鲜方面的第 34军内朝鲜人比重更高,在很多单位占比超过一半以上。值得一提的是,原本部署在汉口的第 34军军部于 6月 18日转入关东军,并调往朝鲜北部的咸兴(7月下旬集结)。这意味着北朝鲜也变成关东军防区(战争结束后,7月以来征召的日侨大都被关东军就地遣散,即解除征召),朝鲜兵也有一些被遣散,或自己逃跑)。

日本官方战史记载,连同 7月 10日后开始组建的单位,的关东

“最终阶段”军共有 24个师团(2个师团在朝鲜北部)、1个机动旅团、9个独立混成旅团、 2个坦克旅团。总员 75万人[57]。美国人根据战后所获日本资料,认为关东军有713724人,“满洲国军” 有 17万人,伪蒙古军约 44000人[58]。战后负责调查人员去向的日本厚生省发布的数字是:(包括文职)关东军最终在满洲有 66万 4000 人,在北朝鲜有 94000人[59]

关东军的 24个师团,除了关内调来的 3个是“治安”部队,其他理论上都是野战师团。战争后期日本野战师团的编制不太固定,大体来说每个师团有 12000~15000人(有些师团仍按 2万人编制,却未必满编),基干是 3个步兵联队和 1个炮兵联队。各步兵联队有 3000~3500人左右,所辖 3个大队平均有 800~900人;炮兵联队一般下辖 3个大队。有些据说采用 2个炮兵大队和 1个反坦克炮大队(16门 37毫米反坦克炮)。炮兵联队一般装备有 36门炮,通常是 75毫米野炮和 105毫米轻榴弹炮。有时也会装备 120毫米火炮

关东军的轨道装甲汽车

牡丹江地区的关东军 90式野炮部队,由 98式 4吨牵引车提供机动。90式野炮算是日军的一种优秀火炮

可是 1945年的关东军野战师团,炮兵联队据说是以 24门野炮为标准。而且有些师团还达不到这个标准。以第 135师团为例,所辖炮兵联队有 3个大队(每个大队 3个中队)。第 1大队装备 38式改造野炮和 90式机动野炮(均为 75毫米);第 2大队一个中队装备 105毫米榴弹炮,其他装备 90式机动野炮等;第3大队没有野炮,只用 12门迫击炮凑数。而且第 1、2大队每个中队只有 3门炮。整个炮兵联队只有 18门野炮和 12门迫击炮 [60]。另一方面,第 107师团装备有 150毫米重榴弹炮和 90式机动野炮。至于关东军的“治安师团”,自然没有炮兵联队,但为了对苏作战,有些会增设一个大队的迫击炮。

1945年 7月,关东军第 79师团还编入 2个中队的火箭炮[61],但具体型号不详。1945年日本生产两种型号的火箭炮:一种口径为 70毫米(实质是一种反坦克火箭筒),4—8月生产了 1730门;一种为 400毫米超大口径(木质发射架),4—8月生产了 250门。日军将火箭炮视为本土决战的秘密武器,只在冲绳和硫磺岛少量使用过木质发射架火箭炮,似乎没有反坦克火箭筒的实战记录。

按“传统编制”,野战师团的步兵联队有 4门山炮;步兵大队原则上有 2门步兵炮。日军的步兵中队通常有 150~200人,装备有 6~9挺轻机枪(甲种师团的中队有 9挺轻机枪和 2挺重机枪)和 6或 9或 12个掷弹筒。战争后期也常用迫击炮来取代步兵炮和山野炮。这也是日军师团编制不固定的原因:武器装备短缺,不能按标准编制配齐,只能有什么武器就编制什么单位。

关东军演习中的90式机动野炮

1945年关东军的很多师团还有工兵队、所谓“挺进大队”(突击部队,拥有1000多人)和搜索联队(侦察兵)的编制。这类非步兵和炮兵的所谓“联队”,一般只有大队的实力。师团后勤单位包括辎重联队和兵器勤务队、病马厂等等。日军的汽车装备很少,油料也短缺。部队机动主要靠火车、步行和马。一个野战师团约有 2000多匹马,治安师团也有 1000多匹。某些师团的后勤单位有一些汽车。比如第135师团的辎重联队(1180人)共有5个中队,其中3个中队用马车、2个中队用汽车。1939年以来关东军师团还设置了兵器勤务队,负责修理和回收武器,还负责临时制造反坦克炸弹等。第112师团兵器勤务队有112人。

关东军除了师团外,还有一些独立混成旅团。其编制类似于小型师团。通常由 4~5个步兵大队和一些独立分队(包括炮兵队)组成,总计有 4000~5300人。另外,为了警戒后方,还临时成立了一些“特设警备中队”和“特设警备大队”(简称“特警”)。以驻开鲁县的特警第607中队为例,只有4个固定配置的正规军人。苏联开始进攻后,才临时召集 60个日侨(主要是不适合服役的退伍军人)。简单说,“特警”是一种半正规警卫单位,承担在后方站岗放哨的任务。

以上编制是理论性的。可是如前所述,关东军有三分之一(8个师团)是苏日开战前不到 1个月才开始组建的“纸面师团”。这种师团被评估只有 15%的战斗力。这大概是正确的。因为不论训练素质如何,首先这批新师团和独立

部队就没来得及配齐武器。缺少的份额有 [62]

150毫米加农炮 17门

100毫米榴弹炮 1门

94式山炮 1门

90式野炮 16门

38式野炮 4门

95式野炮 380门

96式中型迫击炮 59门

92式步兵炮 347门

掷弹筒 4902个

车载机枪 236挺

刀剑 114566把

自动短枪 4772支

由这些数据来看,“纸面师团”没多少炮兵,各步兵大队也几乎没有步兵炮和掷弹筒 ——这两样武器是日本步兵大队最重要的火力来源;而且,约一半士兵甚至没有刺刀。关东军稍早组建的野战兵团,以及从关内调来的4个师团,多数也只比“纸面师团”稍强。普遍来说,人员缺额倒不严重,最致命的还是武器不足。

战前演习中的关东军步兵

太平洋战争开始以来,日本武器生产的总方针是:集中力量生产飞机和军舰,为此不得不大幅度压缩陆战武器的产能。1941年日本生产了 1192辆坦克、246门 150—300毫米口径的重炮和超重炮(不含海军炮)、300门步兵炮、860门迫击炮、700门反坦克炮、280门 100毫米榴弹炮和加农炮、250门机动野炮、190门山炮。而在 1944年,日本的飞机产量达到战时最高峰 ——26755架[63],数量不亚于苏联或德国,却远不如美国。可陆战武器这年却产量暴跌,全年只制造了 239辆坦克和 55辆自行反坦克炮[64]。还有 25辆 100毫米自行榴弹炮、50门步兵炮、1553门迫击炮、580门反坦克炮、120门山炮。在 1944年,陆军野战重炮的生产几乎完全停止。1945年 1—8月的陆战武器产量也只有 111辆坦克、16辆反坦克自行火炮、18门 150毫米榴弹炮(96式)、25辆 150毫米自行榴弹炮、45门山炮、6门步兵炮、125门反坦克炮、269门迫击炮。按欧洲标准,上述武器产量可以说是微不足道。不过在战争尾声,日本人倒是全力生产所谓“新式武器”,比如最后 20个月制造了 3545门 70毫米反坦克火箭筒。

但是,新装备不是用来补充各战场,就是留在本土准备决战。几乎没拿多少给关东军。结果,关东军很多部队都缺少武器,尤其是新式武器大都与关东军无缘。苏日战争前夜,关东军所有兵团的作战实力大体如下:

第 39师团 80%

第 119师团 70%

第 108师团 65%

第 107师团 60%

来自关内和朝鲜的 4个师团(不含第 39师团) 40%

第 112师团、第 122—124师团 35%

第 125—128师团 20%

新设 8个师团 15%

第 79—80独立混成旅团 15% (www.zuozong.com)

新设旅团 15%

所谓关东军的 24个师团只相当于 8个正常师团战力的说法,就是依据上述评估。

在 1942—1943年的鼎盛时代,关东军曾经拥有过日本陆军的大部分装甲部队。但在 1945年 8月,情况却完全不同了。此时,日本陆军的 4个坦克师团中有 2个部署在本土,加上一些独立单位,本土总计有 25个坦克联队共 2970辆装甲车[65](含 1500辆坦克),包括全部 166辆三式坦克(安装 38倍口径的 75毫米炮),这几乎是日本陆军仅有一批够得上欧美“中型标准”的坦克;还有一个坦克师团隶属于“中国派遣军”,加上一些独立单位,关内日军共有 462辆坦克(一说 383辆 [66]);剩下一个坦克师团已在菲律宾被击溃。

日军95式轻型坦克和97式中型坦克

而关东军此时没有一个坦克师团。只有 2个组建不久的独立坦克旅团,总计 4个坦克联队。其中,独立第 1坦克旅团有 72辆 97式中型坦克(安装穿透力很弱的短管 57毫米炮)、28辆 95式轻型坦克;独立第 9坦克旅团有 60辆 97式中型坦克、24辆 95式轻型坦克[67]。合计 184辆坦克。另外,关东军还有零星日军 95式轻型坦克和 97式中型坦克的一些旧坦克。另据战后苏联清点的数字,关东军最多只有 300辆坦克。而且,其中没有一辆能对抗苏联的中重型坦克 ——如前所述,日本只有 166辆这样的坦克,而且全都部署在本土。

关东军不仅没有什么坦克,更缺乏对抗苏联坦克的有效反坦克武器。二战期间,日本最好的制式反坦克炮,是一式 47毫米反坦克炮(1942—1945年生产 2025门 [68])。但也只能在 500米距离击穿 50毫米装甲,根本无法从正面对抗T-34坦克。而更旧式的 37毫米反坦克炮,理论上只能在 350米距离击穿 30毫米装甲,实际在测试中,连日军自己安装 25毫米装甲的 97式坦克都无法击穿。

即使是这样无用的反坦克炮,关东军装备得也不算多。整个关东军一共只有 3个独立速射炮(反坦克炮)大队:第 5军的第 31大队;第 4军的第 30大队;第 44军的第 29大队。一个独立速射炮大队有 3个中队,每个中队 4门炮[69]。全大队总计有 480人、12门一式 47毫米反坦克炮、19辆乘用车、3辆指挥车、20辆运输车、4挺轻机枪。日本速射炮大队的火炮数量只相当于欧美标准的一个连。此外,原则上一个步兵联队应该有 4门速射炮(一般是陈旧的 37炮),则一个师团有12门。可是关东军很多师团根本没有速射炮。

日本对苏联坦克的认识

1938—1939年间,与日军交战的苏联坦克主要是装甲薄弱的 BT系列。日本反坦克炮完全可以对付。苏德战争爆发后,日本也陆续获得了 T-34和 KV重型坦克的情报。到 1945年,日本判断 T-34存在“甲乙丙”三种型号,正面安装 45—65毫米的倾斜装甲。苏联重型坦克的正面装甲约在 90—150毫米[70]。显而易见的是,日本反坦克炮根本没法对付这么厚的装甲。但在工业资源最大限度提供给海军,陆军重炮都被迫停产的情况下,日本陆军也没什么办法。

单就反坦克武器而言,日本陆军甚至远不如德国的任何一个东线盟友:举例说,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的每个罗马尼亚步兵师,一般有 6门 75毫米重型反坦克炮(德国提供),另有几十门中型反坦克炮。1943—1944年更多。而日本陆军根本没有制式重反坦克炮。冲绳和塞班战役中,日本人倒是击毁了不少美国中型坦克,但大都是靠一些特殊打法。包括让士兵抱着炸弹扑上去的所谓

“反坦克肉搏战术”。或者让士兵把捆在棍子上的地雷插到坦克履带里。日本人还训练士兵如何射击坦克瞭望孔之类。当然,有时也会利用数量不多的非反坦克重型火炮。

接受检阅的日军

日本独立炮兵编制[71]

野战重炮联队(甲种):24门150毫米榴弹炮

野战重炮联队(乙种):16门105毫米加农炮

重炮兵联队:8门240毫米榴弹炮

独立重炮大队:4~6门280—300毫米榴弹炮

独立野炮大队:12门75毫米90式机动野炮

如前所述,关东军的队属火炮缺额严重,估计可能只有编制的 70%。直属炮兵方面,除了要塞炮,关东军有 3个机动性较强的“野战”重炮联队:2个甲种联队,按编制共有 48门 150毫米榴弹炮;1个乙种联队,按编制应该装备 16门105毫米加农炮,据说实际一门都没有;还有 6个机动性较差的“固定”重炮联队(合计 48门)。另有 6个独立炮兵大队等。战后,苏联所获战利品只有 1800多门火炮和不到 2500门的迫击炮以及掷弹筒(包括部分非关东军的装备)。再综合 1948年中国东北野战军的日本火炮装备情况[72],以及日军的统计和编制资料,推测关东军约有 800门野战炮(不含步兵炮和反坦克炮等),其中有 200门左右的 105—150毫米榴弹炮,其他多为 75毫米级的山野炮。比较而言,1943年 8月的德国第 8集团军(18个师)仅仅师属炮兵就有 543门 105—150毫米榴弹炮。关东军的步兵重武器(步兵炮和掷弹筒)缺额比野战炮更严重。无论按欧洲战争的标准,还是按日本陆军自己的标准,1945年关东军的火力都相当贫弱。

日军力图以熟练的拼刺战法弥补火力的不足。即使在战区内,日本士兵也被要求坚持此类训练

日本陆军的 2式“钟馗”战斗机

日本的空军单位分属陆海军。关东军原有的航空部队也被大量调往南方、关内和本土。剩下的航空部队(包括地勤)主要属于第 2航空军(军长原田宇一郎中将)。所辖正经的航空战斗单位只有:独立第 15飞行团;第 104飞行战队;独立第 25、81飞行中队。另外有第 101教育飞行团所管辖的大量飞行训练单位。日本航空士官学校也调来一些教练机等。地面基地人员主要分属于第 2、14、28、57、48航空地区,有 28个机场大队。还有第 9、10、11、12修理厂。以及一些通信和补给单位[73]。第 2航空军共有 5万多人员。

可是连同伪满空军(3个飞行队和 1个飞行学校)在内,第 2航空军却只有255架战斗机(含伪满 80架)、60架轰炸机和攻击机、45架侦察机。合计 370架作战飞机。另有 340架高级教练机(包括航空士官学校调来的 170架)[74],预定用于自杀式攻击。比如第 5练习飞行队,原计划用于撞美国军舰,现在也调来准备撞俄国坦克。此外还有一些无法战斗的运输机、联络机、初级教练机、民航机等。苏联官方战史称关东军和朝鲜日军共有 2000架飞机 ——凑上这些不能作战的飞机和民用飞机,倒未必不可能。理论上,关内日军和驻朝鲜的第5航空军,北海道方面的第 1飞行师团等,也在作战范围内。不过他们要么距离中心战区太远,要么没怎么出动,要么最终没来得及参战。

关东军的物资虽然大量运回本土,但还是有一点底子的。7月底,关东军储备的弹药,可供13.5个师团打一次会战。其中,第1方面军有7.5个师团份额,第4军有 2.5个师团份额,第 3方面军有3.5个师团份额。简单说,关东军的弹药大概够打一个半月。关东军有 16000公升航空燃料、23000公升汽车燃料。和弹药燃料比,粮食储备较为充裕,有13000个师团份主食、8300个师团份副食[75]

溥仪主持伪满军大演习

关东军以外,日本海军在“满洲”有 1500人、在北朝鲜有 8400人。他们主 要属于旅顺和元山(北朝鲜)的海军基地(日本称为“特别根据地”),并没有什么舰艇。几乎是可有可无的存在。单纯从理论上说,只剩下残山剩水的联合舰队,仍有大大超过苏联远东海军的实力。但日本的残存舰艇大都躲藏在日本本土和太平洋的港口里。少数能出动的潜艇,还在与美军作战。日本海军甚至没有制定什么像样的对苏作战计划。当然,换个角度说,就算日本海军有心阻止俄国人的海上行动,也很可能会遭到具压倒性优势的美国海军的攻击。

伪满军主要编成为 11个军管区,总数在 15万~17万人。其中一部分兵力在关内清剿八路军(8月 15日下午倒戈)。伪满军的着装看上去和日军很相似,各部队或多或少都混入一些日本指挥官和骨干,以强化控制。但是日军基于以往教训,知道伪满军最多只能用来打八路军,碰上俄国人根本不敢打,甚至会倒戈。于是在开战后把沈阳(第一管区)、长春(第二管区)等地的 3万名伪满军都弄去修筑工事,没有派去打仗。很多伪满军的武器被收缴,拿给日军自己用。其他地区的伪满军,遇上俄国人大都投降了(如第 10管区),有些甚至袭击日军。只有热河方面的第 5军管区(司令赫慕侠中将)最后还在打八路军[76]。基本来说,伪满军不能视为有效作战力量。

关东军兵力大致分布[77]

(从数字看,包括了后勤)

第 1方面军:222157人

第 3方面军:180971人

第 4军: 95464人

第 34军:50104人

关东军的友邻

理论上,关东军除了自身部队,还可以得到与之毗邻的两个重兵集团的支援:驻内蒙和华北的华北方面军(司令官下村定),还有驻守南朝鲜的第 17方面军。

华北方面军隶属于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冈村宁次,司令部在南京)。中国派遣军是很庞大的战略重兵集团,所辖除了华北方面军外,在华中和华南也有大量军队,总计拥有百万之众,规模比关东军更大。如前所述,按日本大本营的估计,只要和蒋介石达成默契,冈村宁次在年底就能抽出 10个师团和 10个旅团来支援关东军。实际上,早在 6—7月间,冈村宁次已经调给关东军 4个师团(最后一个是第 39师团,于 7月 21日进入伪满境内),其中 3个师团来自华北方面军。

可是,再要继续抽调兵力,就相当困难了。虽然日本大本营早在 1945年 4月 20日就指示冈村宁次设法与蒋介石停战,以腾出兵力对付美苏,但此时还处于秘密接触阶段,尚未有结果。从中国南方撤下的兵力,大部分还在行军途中,或集中在上海及其周边地区(防备美军登陆)。总之在短时间内,日军还难以从华南和华中抽出更多兵力。

直接与关东军毗邻的华北方面军,更没有多少机动兵力可用。除了已经调给关东军的部队,华北方面军还有部分兵力调往上海。方面军剩下只有30多万人员,编成 4个军。总数虽然不少,可是有 3个军约 20万人散布在山西、山东、河南(第 1军在山西;第 12军在河南;第 43军在山东)。他们不仅要对付数百万中国军队,还要防备美军从山东登陆。这些部队基本无法用于对苏作战。

华北方面军所控制的内蒙和河北广大地区,不仅毗邻关东军,而且还直接受到苏联和外蒙的威胁。可是在这个区域,日军到 6月只有“驻蒙军”(1个旅团和 1个独立警备队)以及方面军机关、后勤和直辖部队(几个独立旅团和警备队),居然一个师团都没有 ——原部署在北京的第 63师团,已派给关东军;原驻防内蒙的第 118师团,则被调往上海。而留在河北和内蒙的大部分兵力,还要对付八路军的骚扰。剩下能用于对付苏联的兵力就更少了。

1945年 6月,华北方面军开始正式准备对苏作战(内蒙地区早在 2月后就 开始了)。他们估计苏军可能向内蒙(张家口和山西大同方向)投入 4个机械化师外加 1个外蒙骑兵师,向热河投入 2个机械化师和 1个外蒙骑兵师[78]。与之相比,日军在内蒙和长城沿线兵力少得可怜。于是日本人决定缩小占领区以抽出兵力,全力扼守北京天津、张家口、承德这三个要点。为此不惜放弃绥远省(内蒙)和山西省的大量地盘,转交给中国地方实力派傅作义和阎锡山。8月 5日,方面军参谋长高桥坦直接与阎锡山会面,决定了换防事宜[79]

7月份,日军还从河南前线抽出在大陆的唯一装甲兵团 ——第 3坦克师团,部署在北京地区。这样,在河北和内蒙的日军总兵力达到 10万人左右。但其中只有 2个旅团防守在可能遭到俄国人进攻的张家口以及长城地区,第 3坦克师团则留在北京作为机动预备队,其他兵力仍散布在广大地区。

南朝鲜方面的日本第 17方面军有 7个师团,理论上可以支援关东军在北朝鲜的作战。不过第 17方面军的主要任务也是防备美军登陆。

需要说明的是,日后由于俄国人的进攻很快结束,也没有深入华北和南朝鲜,华北方面军(除了一个旅团)和第 17方面军,基本没来得及和苏军作战。

另外,苏军的作战范围还包括所谓“北方区域”,也就是库页岛和千岛地区。库页岛的日军(隶属第 5方面军)倒是和苏军交战了,但到停战前只限于一个联队。俄国人对此地的进攻也并不猛烈。

关东军的作战计划

综上所述,关东军的兵力相当虚弱。那么,日本大本营又打算如何运用这支军队呢?当然,日本人在苏德战争结束前后,一直忙于所谓“苏联和平工作”。可是,陆军情报部门对外交谈判的前景并不乐观。日军发现,德国投降后,苏联还在加速增兵。至 8月,依据日本情报人员的目击记录,参谋本部判断苏联共调来 800~1000列军车。到 8月初,估计苏联在远东已经集结了 160万军队,4500辆坦克和 6500架飞机。而根据前述苏联战后发布的数字,远东苏军实际兵力为:兵员近 175万人,坦克和自行火炮 5250辆,作战飞机 5171架。日军的情报判断基本正确。

日本参谋本部判断远东苏军 1945年增兵情况

根据所获的情报,日本陆军越来越确信苏日战争难以避免。所谓的“苏联和平工作”,逐渐变成和俄国人周旋的外交拖延手段。日军开始认真准备对苏作战。而在制订计划时,首先必须搞清俄国人进攻的时机。大本营陆军部在 5月上旬判断,苏联可能在夏季后发动对日攻势。俄国人的具体进攻时间,或将取决于三个因素:一是可能利用美国进攻日本本土或朝鲜和中国的时机;二是会选择在冬季变冷前行动;三是苏军需要使用 40个步兵师外加大量装甲部队和空军作为基干,要运送这么多部队,需要 4~5个月时间,完成集结大概在 6月底或7月底,加上战备时间,苏联可能在八九月间开始进攻[81]

5月 30日,大本营陆军部向关东军下达对苏作战要点:关东军在满洲和朝鲜的防御战,应该服务于保卫日本本土的总任务。为此,关东军不需要死守国境线,而应该收缩兵力,固守长春—图们以南,以及大连与长春以东地区[82]。大本营还规定,朝鲜的防御任务也将由关东军负责。从后来的事态发展看,这是暗示关东军未来应该撤退到朝鲜。

6月4日,日本陆军总参谋长梅津美治郎大将亲自来到大连,与关东军总司令山田乙三、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冈村宁次会晤[83]。除了商讨关东军的作战方案外,还要求中国派遣军也收缩防线,以集中兵力防备美军可能的登陆,并抽出兵力支援关东军。

关东军根据这一指示制订了新的作战计划,其要领是[84]

苏军将由东、西两面实施主攻。日军在东面将逐次抵抗,然后逐渐撤退到以通化地区为核心的阵地;而在西面,鉴于战区辽阔而兵力不足,只留少数部队,并以游击队骚扰苏军。相关的作战准备应该在 9月底完成。

根据上述计划,所谓“满洲国”四分之三的地盘都要逐步放弃(实际战斗开始后,大本营陆军部又指示关东军可以放弃“满洲”,只需死守朝鲜)。日本大本营和关东军都明白,现有的薄弱兵力完全不足以抵挡俄国人前进。从地形角度看,整个中国东北地区的两翼都暴露在俄国人的威胁之下,如果不及时撤退,关东军就有被切断消灭的危险。再说,保证日本本土决战才是关键。

一言以蔽之,关东军最后的作战方案,就是要撤退。但这涉及一个很麻烦的问题:“满洲”的 132万日侨怎么办?尤其这些日侨大都是依据日本政府“开发满蒙”的国策被运到中国东北来的,日本政府和军方尤其不能不管。但怎么管呢?提前用船运回国?海路遭到美军威胁,海上运力大为衰退之际,基本不可能。向边境地区的日侨发出警告,要他们提前撤退?关东军却认为这会暴露日军也将撤退的企图,为了保密不能通知。结果,一直拖到开战,关东军也没有为日侨安排什么退路,这将使日本侨民蒙受巨大损失。

1945年 6月 6—8日,日本最高战争指导会议作出“世界局势判断”,于 7月1日传达。其要点如下[85]

第一,苏联已经在外交和军事上,做好随时攻击日本的准备。

第二,苏联会选择特别有利的时机。所谓有利时机,当为日本陷入绝境而苏联所需付出代价最小之际。但苏联出于和美国在东亚抢地盘的目的,也可能提前动手进攻日本。1945年夏秋后将是开战的最危险时段。

第三,苏联也可能帮助美国在外交上对日本施压,逼迫日本媾和,以求兵不血刃的达到目的。这种观点显然与当时日本外务省竭力拉拢苏联来达成对美媾和有关。

在这一大环境下,也是 7月 1日,日本大本营作出局势判断,认为虽然 1945年 8、9月后关东军的处境非常危险,需要加以戒备。但 1945年年内苏日开战的可能性不大。

但到 7月下旬,日方观察到如下动态:一、苏联向远东运输战斗部队似乎已经接近尾声,在绥芬河方面似已完成展开;二、苏联将驻日本的外交官家属妇孺撤回国内;三、中共八路军试图渗透到“满洲国”,此点似乎可以反证苏联的意图。边境一带的冲突和间谍活动也日益频繁。1945年 5月中旬,日军第 107师团所监视的外蒙边界附近,发生了苏联武装间谍越境杀死 3名日军哨兵,绑架 2人的事件[86]。日军及伪满军警也抓获了一些间谍。6月,在日本第5军后方的磨刀石,还抓获了一组携带无线电的苏联间谍。7月中旬,叛逃的苏联士兵也警告日本人:进攻很快就要开始。

日军监视哨

日本大本营据此作出新的判断:苏联对日开战只是时间问题,但鉴于苏联在苏德战争蒙受损失太大,为了避免严重伤亡,一定会选择最有利的时机,而这又取决于美军的动态。

波茨坦会议期间,大本营陆军部进一步推测,苏联可能在 8月底完成战备,于初秋(8月底)前后进攻的可能性最大。尽管日本陆军中央判断形势紧迫,关东军自身却显得有些麻木。6月,大本营第 5课课长白木末成大佐飞到长春,强调初秋时就有可能开战,甚至也可能更早开战。但关东军参谋长秦彦三郎却回应说不必过于紧张。关东军内部也认为战争拖到 1946年爆发的可能性也是有的。

关东军的上述观点,与其说他们真这么相信,不如说是他们希望如此。因为他们很清楚,事实是:关东军现在太过虚弱,根本没有实力与苏军较量。关东军要完成新防御部署、构筑新阵地、转移物资等准备工作,至少要拖到 9月下旬。也就是说,在大本营陆军部的开战时间预期内,关东军无法完成战备。

鉴于部队实力极端虚弱,战备也极不充分,关东军当然希望越晚开战越好——1945年秋季以后,或者是 1946年春。哪怕只多一天,关东军的战备也可以更充分一点。但决定此事的主动权,说到底在俄国人手中。但在 7月 6日,关东军还是下达了《对苏作战计划指导要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