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永远执着,陶艺制作活动小故事

永远执着,陶艺制作活动小故事

时间:2023-07-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冯晓琴泥性,我一直都觉得这个是陶艺最重要、最需要掌握的一点。泥是陶瓷艺术创作的语言介质。而掌握“泥性”则是我们必须具备的技巧和功夫。我从刚开始的生涩和笨拙,慢慢用自己的手和心感受着泥土,逐渐开始熟悉和掌握泥性。总之,我觉得孩子们从陶艺制作课上收获很多,也感悟到一些事情,尤其是做任何事情都要心静,不能太急躁,否则往往会欲速则不达。此次陶艺制作课是孩子们小学以来最快乐的社区少年宫活动经历!

永远执着,陶艺制作活动小故事

冯晓琴

泥性,我一直都觉得这个是陶艺最重要、最需要掌握的一点。

泥是陶瓷艺术创作的语言介质。而掌握“泥性”则是我们必须具备的技巧和功夫。我从刚开始的生涩和笨拙,慢慢用自己的手和心感受着泥土,逐渐开始熟悉和掌握泥性。泥就像是任性的小孩,每一种泥都拥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你不仅要了解它,还要知道如何对付它。例如教孩子们搓泥条的时候,先取一团泥,粗捏至长条的形状,再由掌心到指尖反复用力均匀轻轻前后滚动,将泥条搓圆。在搓的过程中很容易将泥条压扁,不过将泥条拧成麻花状再反复搓动就可以复原了。要注意保持手上的水分,不宜过多,多了会粘在案板上,而泥条搓的时间过长,水分被带走太多,就很容易搓断。至于孩子们的手头功夫,也就是技术,它需要时间的磨炼,其实是一个熟能生巧的东西,没有智商或者天赋高低这样的说法,关键就是多练,勤奋才是王道。

陶艺制作课,我是让孩子们带着目标来的,第一节课是拉坯,在孩子的印象里就是用拉胚机把泥做成瓶瓶罐罐,是最为简单的,我对孩子们首先做起了示范,包括如何揉泥土、如何在转盘上进行拉坯等,孩子们从中学到不少。将泥胚放在拉胚机转盘的中央;然后启动机器,用手把泥按成泥饼,再把泥拉上来,再按,重复这样的动作;接着把右手大拇指垂直插进泥的中央,然后慢慢地往上拉,拉成陶罐的形状;最后左手和右手呈一个剪刀型,把陶罐给挤出来,一个陶罐的型就做好了。看着一块泥在自己的手中神奇而轻松地变成了一件艺术品,这时孩子们心里痒痒了,恨不得立刻就动手做一件。领了泥土之后,孩子们在我的要求之下先揉泥土,之后就开始正式的制作过程。孩子们把泥土用力地甩在拉坯机的圆盘面的中心,按照老师教的方法,慢慢地靠近泥土,却好像感觉这块泥土在甩孩子们似的,孩子们不能控制它。好在孩子们持着心平气和的心态,最后,孩子们能较好地控制这块泥,慢慢地捏出了所要做的东西的形状,虽然不太美观,但看到孩子们做出来的自认为的艺术品还是很开心。最大的感受就是要心平气和,静下心来做拉坯作品。我想到了一位西方哲学家的一句话:人人都是艺术家!(www.zuozong.com)

教孩子们做手捏和盘条。手捏就是跟小时候玩橡皮泥一样,把泥巴捏成一个造型,盘条比较容易,就是把泥巴揉成一小段一小段的长条,然后再将这些长条一圈圈盘起来做成一个器皿的侧壁,当然下面也要垫一片薄泥作为底部,泥巴黏度不够时,还需要用泥浆粘等。因为教孩子们要做一个由盘条构成的看似器皿的东西。这几个很细的长条,孩子们花了一点时间去揉它,让它均匀点,长条从头至尾都是一样的厚度。这之前,孩子们做好了一个底部,这是用来支撑盘条做成的东西。这个底部,孩子们做成了椭圆形,厚度不薄不厚,也接近老师所说的那个厚度。随之,孩子们拿出之前做好的底部,再拿出一张小片的报纸,将底部放在这上面,然后将第一根盘条放在中间围成圆形状,接着放第二根、第三根、第四根一直到第十根,终于完成了。最后孩子们摆放在一起做的手捏的可爱的毛毛虫和洋娃娃,觉得很有成就感,还捏了些带花边的蒸饺之类的,觉得很好看,很开心。

总之,我觉得孩子们从陶艺制作课上收获很多,也感悟到一些事情,尤其是做任何事情都要心静,不能太急躁,否则往往会欲速则不达。回忆起与孩子们创作和收获的那份快乐和满足,就会开心和激动不已。此次陶艺制作课是孩子们小学以来最快乐的社区少年宫活动经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