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后方时期是中国话剧艺术史上的“黄金时段”和高峰期。最为直观的历史性表征便是各种演剧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舞台上好戏不断、大剧连连,而以影人为主体的演剧团体又是其中坚。
1.上海影人剧团
上海影人剧团是大后方出现时间最早的影人演剧团体。它于“八一三”抗战的炮火中在上海成立,汇聚“明星”、“联华”、“新华”、“艺华”四大影片公司的演职员34人。其中,女士12名:白杨、刘莉影、燕群、周曼华、袁竹如、胡瑛、卓曼丽、路曦、吴茵、刘致和、严皇、陈碧华;男士22名:沈浮、陈白尘、孟君谋、王献斋、龚稼农、徐萃园、高步霄、王微信、王庭树、谢添、施超、田晖、恒励、梁笃生、谢云卿、董湘萍、马瘦红、王仲康、汤杰、曹藻、孙敏、任冰。[19]这是一个集编、导、演多种人才实力强劲的演剧团队。1937年9月23日,上海影人剧团在重庆上江影业公司经理夏云瑚的资助与护送下从上海出发,踏上千里入川之路,辗转嘉兴、苏州、南京、芜湖、武汉,沿途屡遭日机轰炸,险象环生,终于同年10月15日抵达重庆。从10月27日开始,上海影人剧团陆续在重庆公演《沈阳之夜》、《卢沟桥之战》、《流民三千万》、《放下你的鞭子》等抗战话剧、活报剧。演出多达50余场,在重庆掀起了一股抗战戏剧的热潮。12月3日,剧团又由重庆抵成都,在成都演出《沈阳之夜》、《卢沟桥之变》、《流民三千万》、《醉生梦死》、《汉奸》、《日出》、《雷雨》等剧目。1938年4月,上海业余剧人协会到达成都,遂与其合并,继续抗战演剧活动。
作为抗战中最早深入大后方的演剧团体,上海影人剧团被称做“开路先锋”,用陈白尘的话来说:“它经历了后来者所不曾经历的苦难,遭受了后来者所不曾遭受的屈辱;它以自己的顽强和努力为大后方戏剧运动的发展打开了局面,奠定了基础,它可以称得上是开路的先锋、发轫的功臣。”[20]
上海影人剧团部分成员
2.中国万岁剧团
中国万岁剧团的前身是怒潮剧社,原属南昌行营政训处电影股,成立于1936年。1938年2月,南昌行营政训处电影股改组为国民政府军委会政治部中国电影制片厂,怒潮剧社也就成为“中制”厂属机构,1938年9月随厂迁至重庆。从1938年9月16日至次年3月,怒潮剧社在重庆国泰大戏院连续公演《为自由而战》、《血祭九·一八》、《中国万岁》、《民族光荣》等大型话剧,极为轰动。1939年夏,该社自成都巡演返渝后,又相继演出《渡黄河》、《三勇士》、《狐群狗党》、《狗马春秋》、《残雾》等剧。1940年4月1日,怒潮剧社扩大改组为中国万岁剧团,由郭沫若兼任团长,郑用之任副团长,“中制”场务主任王瑞麟实际负责全团事务。1941年抗建堂建成使用,成为中国万岁剧团的演出基地,先后排演了《国家至上》、《浪淘沙》、《未婚夫妻》、《一出戏》、《夜上海》、《雾重庆》等一系列新戏。据统计,从1941年4月至1945年,一共上演了33出大型话剧,年均近10出,可谓频密。此外,中国万岁剧团还发起了星期公演,自1941年5月24日到6月中旬,星期公演的剧目就有《人约黄昏》、《赎罪》、《皇军的刺客》、《青春不在》、《走》、《正在想》等,这对全面推进戏剧运动,提倡独幕剧增强演员的舞台经验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中国万岁剧团是大后方最大的制片基地“中制”附设的演剧机构,电影与话剧深度交切的效应十分明显,主创队伍中史东山、应云卫、宋之的、舒绣文、黎莉莉、凤子、魏鹤龄、陶金、钱千里等都是著名的电影导演和明星,同时又在话剧界享有盛誉。中国万岁剧团推出的剧目,常常成为大后方文化生活的热点广受关注。如《国家至上》一剧推出,就有《国民公报》等报刊发表专文评论;而《国贼汪精卫》首演,军委会政治部文化工作委员会还专门为其举行座谈会,并在《新蜀报》辟专栏登载发言摘要;《蜕变》一推出就赢得戏剧界和报界的一致赞扬,《新华日报》更是在首演之月特辟了评论专栏。
怒潮剧社在宣传游行(www.zuozong.com)
3.“中电”剧团
“中电”剧团是中央电影摄影场属下的演剧机构。1937年底,中央摄影场由南京经芜湖、武汉西迁重庆,在迁建的过程中吸纳了孙瑜、沈西苓、白杨、赵丹、顾而已等原上海业余剧人协会的成员充实主创队伍。在重庆南岸建场后,组成了“中电”剧团。从1939年3月30日到抗战胜利,“中电”剧团在重庆国泰大戏院、银社、青年馆等主要剧院相继上演话剧《战斗》、《刑》、《花溅泪》、《结婚进行曲》、《大地回春》、《凯歌归》、《万世师表》、《女人,女人!》、《小人物狂想曲》等,在此期间还分别于1939年12月和1942年11月到昆明和成都巡演,演出剧目《群魔乱舞》、《塞上风云》、《金玉满堂》、《大地回春》、《正气歌》等,与中国万岁剧团一样,“中电”剧团的主创人员大多为中央电影摄影场的演职员,编导有张骏祥、沈浮、陈白尘、贺孟斧、沈西苓、孙瑜、陈鲤庭等,演员有白杨、魏鹤龄、钱千里、顾而已、谢添、施超等。作为另一支体现了电影与话剧深度交切的演剧团体,“中电”剧团是大后方剧运的主力。
4.中华剧艺社与中国艺术剧社
1941年8月,由原“中制”导演应云卫出面筹组,在重庆南岸黄桷垭的苦竹坝集合周峰、张立德、丁然等近30人为班底,由陈白尘、陈鲤庭、辛汉文、刘郁民、孟君谋、贺孟斧组成理事会,应云卫为理事长(社长),成立了中华剧艺社(简称“中艺”)。剧社成立后,正值雾季来临,便于10月11日起在国泰大剧院上演陈白尘编剧,应云卫导演,顾而已、秦怡、耿震、施超、吴茵、赵慧琛、陈天国等主演的《大地回春》,陆续演出22场。接着,又以白杨、舒绣文等强大演员阵容首演阳翰笙的6幕历史剧《天国春秋》和《钦差大臣》、《面子问题》、《忠王李秀成》等。1942年4月3日首演郭沫若新作《屈原》,由陈鲤庭导演,金山、白杨、张瑞芳、顾而已、施超、孙坚白等担任主角,剧中一般角色亦由较著名演员扮演,这种演出上的“全明星制”使上座之佳,前所未有。连中央社也报道:“此剧集剧坛之精英,经多日之筹备,惨淡经营,耗资数万。举凡全剧所需布景服装等物,均经专家考据设计。音乐部门由名作曲家刘雪庵制谱,名音乐家郑颖荪为顾问,名音乐家金律声指挥,名歌六阕,乐队数十人伴奏,古色古香,堪称绝唱。”在《屈原》的大轰动之后,不到一年时间又频密演出《法西斯细菌》、《长夜行》、《孔雀胆》、《风雪夜归人》、《石达开》和《复活》等剧。1943年6月8日“中艺”离渝赴蓉,在历经成都、内江、自贡、嘉定(乐山)、泸州等地为期两年的巡演后,于1945年12月28日回到重庆。1946年1月5日,在青年馆复演了《孔雀胆》,随后又相继演出《棠棣之花》、《雷雨》、《升官图》等剧。1946年6月“中艺”东下上海,第二年自行解散。
《屈原》剧照
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一批在港的影人、剧人回到大后方,1942年12月29日组织成立中国艺术剧社(简称“中术”),剧社理事会由潘公展、杜月笙等20余人组成,赵志游任理事长,主要成员有金山、章泯、宋之的、蓝马、沙蒙、王苹、舒强以及后来来渝加入的于伶、司徒慧敏、黄宗江、叶露茜等。1943年2月4日,“中术”在银社首次演出《祖国的呼唤》,接着又将曹禺改编巴金同名小说的话剧《家》搬上舞台。该剧由章泯导演,丁聪任舞台设计,司徒慧敏、林朴晔任舞台监督,演员有金山、张瑞芳、沙蒙、蓝马、陈健、舒强、王苹、黄宛苏、凌飏如、柏森、吕恩、阳华等,阵容强大。该剧在当年就演出了86场,反响热烈。1943年10月“中术”又上演于伶的新作《杏花春雨江南》,获颁中央图书杂志审查委员会荣誉奖状。1944年下半年“中术”赴内江、自流井、乐山等地旅行演出半年。次年7月剧社改组,宋之的任总干事。9月8日将茅盾的首部剧作《清明前后》搬上舞台,在青年馆首演,备受各界欢迎。1946年1月10日起在抗建堂演出陈白尘新作《岁寒图》后,便结束了“中术”在大后方整整3年、上演大小型话剧15部、演出470余场的历史,东去上海并入了上海剧艺社。
郭沫若和陈鲤庭商讨剧本
其实除专门论及的中国万岁剧团、“中电”剧团、“中艺”、“中术”之外,重庆和大后方各地还有众多的话剧团体,如成立于1944年1月的中国胜利剧社,成立于1945年5月的重庆凯旋剧社,以及新中国剧社等话剧演出机构,也是由电影人参与和主持的重要机构。这些演出机构在大后方以重庆、桂林、昆明、成都等主要大城市为中心开展的“话剧运动”中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继1938年10月10日在大后方(以重庆为中心)开展的每年一度的“戏剧节”因大轰炸中断后,1941年,中国万岁剧团、“中电”剧团、“中艺”联合重庆民众剧团等演剧机构,组织发起了一年一度的“雾季公演”,直至1945年夏。“雾季公演”逐年延续,先后有28个剧社、团体加入其中,演出了《棠棣之花》、《面子问题》、《重庆二十四小时》、《法西斯的丧钟敲响了》等,共计110余台话剧。“雾季公演”剧目之新,题材之广泛,形式之多样,演出阵容之强大,组织规模之宏大都是中国话剧史上前所未有的,这也成为大后方文化景观中最为亮丽多彩的一道风景线,而在其中,电影人的贡献,电影与话剧深度交切所释放的特殊文化势能,则是这一“盛大景观”的有力支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