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张中行全集(4)·禅外说禅:禅意诗的清幽淡远世外味

张中行全集(4)·禅外说禅:禅意诗的清幽淡远世外味

时间:2023-07-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上一章谈了受禅影响的诗学;诗学是知,知要表现为行,作诗,这里谈含有禅意的诗作。都是这样,即只有道意而没有诗意。后来,想是由于越来越向世俗靠近,有些禅师用诗体达意,就乐得于道意外兼有些诗意。都有禅悟的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意味。宋以来的道学家有时也用这样的办法表意,虽然所明的道未必有很多的禅意。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下面说禅意诗的大户,那是地道的诗,而带有清幽淡远的世外味。

张中行全集(4)·禅外说禅:禅意诗的清幽淡远世外味

上一章谈了受禅影响的诗学;诗学是知,知要表现为行,作诗,这里谈含有禅意的诗作。先说说本源,是出家人的诗作。这本来应该都是偈颂,即用诗的形式述说禅理的。典型的如六祖慧能的“菩提本无树……”,可以不提。其后如龙山和尚的:

三间茅屋从来住,一道神光万境闲。莫把是非来辨我,浮生穿凿不相关。

(《五灯会元》卷三)

灵云志勤禅师的:

三十年来寻剑客,几回落叶又抽枝。自从一见桃华后,直至如今更不疑。

(同上书卷四)

都是这样,即只有道意而没有诗意。后来,想是由于越来越向世俗靠近,有些禅师用诗体达意,就乐得于道意外兼有些诗意。如灵岩了性禅师的:

一苇江头杨柳春,波心不见昔时人。雪庭要识安心士,鼻孔依前搭上唇。

(同上书卷二十)

资寿尼妙总禅师的:

一叶扁舟泛渺茫,呈桡舞棹别宫商。云山海月都抛却,赢得庄周蝶梦长。

(同上)

都是骨子里是道而外貌是诗。

这两种写法,在家人的笔下也都有。可是相似的情况不同:前者几乎是照猫画虎,十之十的明道;又因为道总是枯燥的,附和的不多。后者就不然,而是有了大变化,就是不是写道诗,而是写诗带一些禅意(清幽淡远的世外意);又因为这既有理论作靠山,又有某种意境可供欣赏吟味,于是用力这样写的就相当多。

先说前一种,用诗体明道的。其中有的明佛道,是禅的近亲。如赵抃居士的:

腰佩黄金已退藏,个中消息也寻常。世人欲识高斋(其书斋名)老,只是柯村赵四郎。

(同上书卷十六)

莫将居士的:

从来姿韵爱风流,几笑时人向外求。万别千差无觅处,得来元在鼻尖头。

(同上书卷二十)

都有禅悟的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意味。宋以来的道学家有时也用这样的办法表意,虽然所明的道未必有很多的禅意。如程颢的《秋月》:

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

朱熹的《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程诗是间接写心,朱诗是直接写心,这心虽是道心,却是与禅理相通的道心。道学家以外,受时代风气的影响,士大夫也有用这种办法表一时有所悟的。如王安石的《登飞来峰》: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www.zuozong.com)

苏轼的《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都是用隐语发点世俗的小牢骚,诗意很少;只是言在此而意在彼,就语言的性质说是带有禅意的。

下面说禅意诗的大户,那是地道的诗,而带有清幽淡远的世外味。这还可以细分为三种。一种是写清幽淡远的景物,以表现远离烟火的世外味,如:

(1)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王维《过香积寺》)

(2)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惟闻钟磬音。

常建《破山寺后禅院》)

(3)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韦应物《滁州西涧》)

另一种是表现以慧心观照而得的空寂之感,如:

(4)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江雪》)

(5)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余花犹可醉,好鸟不妨眠。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梦中频得句,拈笔又忘筌。

(唐庚《醉眠》)

(6)野水空山拜墓堂,松风湿翠洒衣裳。行人欲问前朝事,翁仲无言对夕阳。

(孙友篪《过古墓》)

还有一种是轻轻点染,以求于迷离恍惚中有言外意和味外味,也就是以禅理说诗的所谓韵味或神韵,如:

(7)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木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

(8)白藕作花风已愁,不堪残睡更回头。晚云带雨(原缺,疑当作“归”)飞急,去作西窗一夜秋。

(《续本事诗》“诗媒”条记王氏诗)

(9)东风作絮糁春衣,太息萧条景物非。扶荔宫中花事尽,灵和殿里昔人稀。相逢南雁皆愁侣,好语西乌莫夜飞。往日风流问枚叔,梁园回首素心违。

(王士禛《秋柳》四首之一)

这最后一种,就表现方法说是不即不离,中唐以前的人很少用,宋以后有不少人喜欢用。不即不离,意境有时近于迷离恍惚,这好也罢,坏也罢,总当与禅的跳出常格有些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