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是锦葵目锦葵科棉属植物种籽上被覆的种籽纤维。人类利用原棉已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公元前5000年甚至公元前7000年,中美洲已开始利用,在南亚次大陆也有5000年历史。
在这批纺织品中出现了大量棉织物,以花卉纹印花棉布(2012.66.65)为例(图3),可以明显地看到其具有棉纤维的特征——纵向存在着天然转曲,截面呈腰圆形、有中腔(图4)。
图3 花卉纹印花棉布局部
图4 花卉纹印花棉布纤维截面和纵向1000×
由于棉纤维的纵向有天然转曲,横截面呈不规则有中腔的腰圆形,因此对光线反射无规律,导致棉织品大多光泽暗淡。为了加强棉纤维对光线的有规律反射,使之具有丝光效果并且改善其上染性能,丝光技术应运而生。丝光处理是将棉纱或棉布在张力状态下用浓碱进行处理的过程。洗去碱液后棉纤维的纤维形态发生了物理变化——天然转曲消失,纤维膨胀直径加大,横截面近似圆形。丝光处理加强了棉织品对光线的有规律反射,提高了其对染料的吸附能力,使其表面呈现丝一般的亮丽光泽。在这批棉织物中,部分纤维横截面比较圆整,纵向扭转较少,轴向细度均匀,类似于现代丝光棉纤维。如彩条几何纹棉布(2012.65.29)(图 5),纤维的纵向表现为天然转曲少,横截面接近圆形,腰圆形中腔变小,几乎消失(图 6)。
图5 彩条几何纹棉布局部(www.zuozong.com)
图6 彩条几何纹棉布纤维截面和纵向1000×
丝光技术工业化始于1895年,1927年的文献上也曾出现有关丝光的记载,“因其即染部分起有丝光化作用,大可增进染料之吸收度也”[1]。晚清时期,许多外国厂商充分运用近代科学技术的优势,对棉织品进行丝光处理,又因机器织造门幅较宽,厂商又着力提高品质和降低成本,此类棉织品人称“洋绸”,为普通消费者所乐见。晚清时期,有一种“泰西缎”,亦称“羽毛绸”,经纬均系丝光棉纱织成,成本极低,然而经过烧毛轧光新工艺处理,外观极像纯丝织物。幅宽32英寸的“泰西缎”售价极低,在上海附近每尺仅售0.12元,只及国产绸缎的三分之一到十分之一,一时间,“几致无处不售泰西缎者,亦几致无人不服泰西缎者”[2]。
棉花传入中国大约有三条不同的途径。根据植物区系结合史料分析,一般认为棉花是由南北两路向中原传播的。南路有两条,最早是印度的亚洲棉,经东南亚传入海南岛和两广地区,据史料记载,至少在秦汉时期已有传入,之后传入福建、广东、四川等地区;第二条途径是由印度经缅甸传入云南,时间大约在秦汉时期。北路是非洲棉经西亚传入新疆、河西走廊一带,时间大约也在南北朝时期。至明清时期已是 “棉布寸土皆有”,“织机十室必有”,可知当时植棉和棉纺织已遍布全国。由于非洲棉和亚洲棉品质不佳,产量也低,所以到了清末,中国又陆续从美国引进了陆地棉良种,现在中国种植的全是陆地棉及其变种。陆地棉纤维长度在21~33mm,纤维直径为13.5~19μm。从部分样品的棉纤维长度和投影宽度来看(表1),样品的特征均在陆地棉的特征范围内,因此可初步判定此批棉纤维的种类为陆地棉。
表1 纤维长度、转曲、投影宽度测量结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