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先秦:人性善恶并存论

先秦:人性善恶并存论

时间:2023-07-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孟子的性善论可谓是“性相近”的发挥,而荀子则是将“习相远”予以发展。[31]可见,孟子与荀子二人在人性论上的观点相左,正是这一不同之处则为中国传统社会的人性善恶铸就了方向和基调,也为各自在治国理政理论上的特质奠定了人性论的基础。倡导人性本善的孟子,强调自我的道德修养,追求的是内圣外王,推崇的是仁政,而主张人性本恶的荀子,则力主以理智节制人性之恶,推崇法律约束,从而为法家提供了人性论支撑。

先秦:人性善恶并存论

作为儒家伦理思想创始人的孔子虽然为“德治”的各项“德”之要素开其端,但是,在人性问题上,却并没有作出过明确的论断,仅有“性相近也,习相远也[23]”这句话可考。所以,子贡言道:“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24]正是孔子在人性论上的“近”与“远”论断,便为人性或善或恶提供了巨大的想象空间,这可能也是先秦时期在人性论上出现“诸子争鸣”的原因之所在。百家争鸣的时代,在人性论上出现了性善、性恶、性无善无恶等理论观点,但影响较大的则是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两种观点。

“性相近,习相远”虽然只有区区六个字,但是其后的人性论,无论是孟子,还是荀子,甚至是汉唐乃至宋明的人性论都是由其发端而来。孟子的性善论可谓是“性相近”的发挥,而荀子则是将“习相远”予以发展。

孟子的性善论可谓是最早的较为完备的人性理论,奠定了中国传统社会中的人性论基调。在孟子看来,人性本善。他从人与动物之间的区别来确立自己的人性本善论。“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稀,庶民去之,君子存之。”[25]去存之间则是“仁义礼智”之“四心、四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26]而“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所以“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27]所以,他认为人性本善乃是自然而然也。由此,他认为“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28](www.zuozong.com)

与孟子从人的道德属性来建构人性本善论不同的是,荀子则是从人的自然属性来确立自身的人性本恶论。他认为:“性者,生之就也,不事而自然谓之性。”[29]若人性本恶,善从何来?“化性起伪也”,所以他认为:“凡礼仪者,是生于圣人之伪,非故生于人之性也。”[30]所以“人性之恶,其善者为也”。[31]

可见,孟子与荀子二人在人性论上的观点相左,正是这一不同之处则为中国传统社会的人性善恶铸就了方向和基调,也为各自在治国理政理论上的特质奠定了人性论的基础。倡导人性本善的孟子,强调自我的道德修养,追求的是内圣外王,推崇的是仁政,而主张人性本恶的荀子,则力主以理智节制人性之恶,推崇法律约束,从而为法家提供了人性论支撑。但是,二者却殊途同归,孟子认为通过反身而诚则“人人可以为尧舜”,而荀子认为通过“化性、教化”则“涂之人可以为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