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伦”与“理”的基本含义来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伦理”一词应具有如下含义:
其一,分类、区别与秩序。以客观的血缘关系类型为出发点,做出“君臣、父子、朋友与夫妇”的分类与区分,分类与区分的目的就在于“名正言顺”地维护亲疏远近的人际关系,为“礼之用”打下基础;由此,处于人伦关系之中的每个人都有自身的“角色、辈分”,只要“安伦尽份,安分守己”,那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关系便可以稳定地运转和维护。
其二,人伦关系之原理与规则。客观而言,仅仅只是依赖于血缘关系在客观上所作的“区分与分类”是无法长久地维系“亲亲尊尊”的人伦关系与社会关系的,这需要维系和疏解此种关系的准则,即“人伦之理”,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伦理即是人们行为规范运行的原理,亦即伦理乃人理。这一伦理它不仅彰显了个体存在与社会整体性存在之间的重要角色与意义,而且内含着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等行为存在的原因与理由及其拟实现的价值目标。也就是这一伦理预设了社会拟实现的理想状态。
故此,在本书的视域之下,“伦理”是指一种社会秩序的规则以及行为规范的原理,更是法律与道德欲实现的理想与目标。
【注释】
[1]在本书的视域之下,道德与法律关系之辩(即“德法之辩”)的内涵与外延应宽泛于学界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关于道德与法律二者的关系之辩,亦即本书所使用的“德法之辩”不仅涵盖了传统文化之中的儒法之争,而且在此基础上,几乎将所有涉及道德与法律关系内涵的问题均悉数纳入进来,因此,本书所拟定的基本框架便包括制度体系构建、法律意识的塑造与培育、政治权力的合法性建构以及道德与法律关系的基本价值导向机制,等等,甚至可以说,“德法之辩”这一命题与概念其实是本人所创设的一个概念,其目的就在于能够将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道德与法律二者之间关系的所有问题纳入其中,从而形成一个集中式的探讨对象。
[2]臧克和.中国文字与儒学思想[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116.
[3]转引自武树臣.寻找最初的德——对先秦德观念形成过程的法文化考察[J].法学研究,2001(2):123.
[4]转引自朱贻庭.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增订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1.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609-610.
[6]转引自朱贻庭.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增订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1.
[7]《尚书·昭告》。
[8]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92-95.
[9]《朱子文集》第五十九卷。
[10]范忠信,郑定,詹学农.情理法与中国人(修订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2.
[11]关于从字形层面对于“法”字的解释与说明,可详细参阅曾宪义的《礼与法: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总论》,第193页。如清代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时,就“法”释义为:“刑者,罚罪也。”另外,《康熙字典》在总结前人对“法”字解释之成果,认为“法”字具有十种含义。即第一,长久不变;第二,制度也;第三,礼法也;第四,刑法也;第五,象也;第六,效法也;第七,执法星名;第八,姓氏;第九,拂;第十,废。
[12]张中秋.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第四版)[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4-15.另外,对于法的起源问题,还有“刑源于天说、刑源于苗民说以及圣人制法定纷止争说”等学术观点,详见史广全.礼法融合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历史演进[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66.
[13]这是在战争环境中形成的,如《左传·昭公六年》记载:“商有乱政,而作汤刑。”
[14]这其实是商代汤王在攻打夏桀之时对臣民所发布的法令而已。
[15]《左转·僖公二十五年》。
[16]对于法学即为律学以及二者并非等同的学术争论可参阅张中秋.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第四版)[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238-254.
[17]《礼记·礼运》。
[18]王国维:《观堂集林》卷六《释礼》。(www.zuozong.com)
[19]《左传·昭公二十五年》。
[20]《礼记·乐记》。
[21]《荀子·不苟》。
[22]《论语章句·颜渊》。
[23]《礼记·曲礼上》。
[24]《礼记·哀公问》。
[25]“五礼”则是指“吉、嘉、宾、军、凶”五种类型的礼仪制度。其中,吉礼乃祭祀之礼;嘉礼乃冠婚之礼;宾礼乃迎宾之礼;军礼乃行军作战之礼;凶礼乃丧葬之礼。“六礼”为人们日常生活领域的礼仪制度。具体包含了“冠、婚、丧、祭、乡饮酒、相见”六个方面的礼仪制度。其中,冠为成年之礼,乡饮酒为序长幼、睦邻里之礼;“婚礼”则有包含了“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道程序与步骤。“九礼”则是指“冠、婚、朝、聘、丧、宾主、乡饮酒、军礼”等礼仪制度。其中,“朝”礼是指诸侯朝奴之礼,“聘”是指诸侯之间聘享之礼。
[26]《管子·任法》。
[27]《管子·明法解》。
[28]《朱子大全·学校贡举私议》。
[29]《管子·七法》。
[30]《朱子大全·戊申延和奏轧一》。
[31]《说文解字》。
[32]《周礼·天官》。
[33]《荀子·荣辱》。
[34]《庄子·秋水》。
[35]《左传·昭公元年》。
[36]《乐府诗集·木兰诗》。
[37]《礼记·曲礼上》。
[38]《墨经·小取》。
[39]《新华字典》[K].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2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