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一词源自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是随着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发展,由大型专业化的软件逐步演化而来的。
1.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
1958年,美国IBM公司沃斯顿研究中心设计了世界上第一个计算机教学系统。这个系统是利用一台IBM650计算机连接一台电传打字机,通过键盘输入方式实现人机对话,教学生学习二进制,也能根据学生按键输入的命令要求来产生练习题,是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开端,标志着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产生。
随后,包括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在内开发的PLATOⅠ、Ⅱ、Ⅲ、Ⅳ型系统,以及美国MITRE公司与得克萨斯大学、杨伯翰大学合作开发的TICCIT系统等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都是以斯金纳的刺激—响应理论为指导,使用大型计算机与小型计算机相配合,可通过人机对话来实现学习者有一定自主选择性、自定进程的程序式机器教学,基本流程原理如图5-1所示。由于机器设备十分昂贵,辅助教学软件的编制需要专业技术人员,普通的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科任课教师没有能力实现独立开发,也没有适宜的硬件条件可资利用,因此,计算机辅助教学并没有在普通的基础教育中得到很好的普及与推广。
图5-1 程序式机器教学基本流程原理
这种情况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微型计算机(PC机)、视频投影仪、美国微软公司开的Windows窗口图形化操作系统及Office软件的逐步普及,普通的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科任课教师也有条件、有能力独立开发用于自己学科课堂教学的辅助教学软件,计算机辅助教学才得以广泛的应用,适用于具体教学情景的课件逐渐成为主流的教学软件。
我国教育部于1998年颁布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制作规范(试行)》中,对计算机辅助教学这样定义:以数字方式将表现学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图、文、声、像、动画及活动影像等信息通过计算机系统存储、加工、传输和呈现,让用户可通过人机交互方式使用,以便辅助教师“教”和学生“学”。
相应地,《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制作规范(试行)》中还定义了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实现和支持计算机辅助教学过程或辅助学习过程的软件;属于具有特定目的、用途的应用软件。(www.zuozong.com)
2.课件
对于什么是课件,不同的研究者从各自的学术背景出发,有多种认识与定义。
李运林、李克东在《电化教育导论》中指出,课件是指教学的应用程序,是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利用程序设计语言,由教师编制的程序。
丁有豫、解月光在《计算机辅助教育》中指出,课件是指用于教授某段教材的教学软件包,它是有明确的教学目的,反映教材内容、教材结构,具有相应的教学策略的程序系统。
萧树滋、庄为其、冯秀琪在《电化教育概论》中认为,课件是在一定的学习理论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由教学内容和教学决策组成的计算机软件。
乐毓俊在《计算机辅助教育入门》中认为,课件是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反映教材内容、教材结构并具有相应教学策略的程序系统。
师书恩的《计算机辅助教育基本原理》则定义课件是为进行教学活动,采用计算机语言、写作系统或其他写作工具所产生的计算机软件及相应的文档资料,包括用于控制和进行教育活动的计算机程序,帮助开发和维护程序的文档资料,以及与软件配合使用的课本和练习册等。此外,王吉庆先生也持相同的观点。
上述多个定义都明确规定了课件的教学目的与教学内容特性,实质上都指明了课件是教育信息的载体,是具有教育属性、教育目的指向,应用于实际教学的特殊性计算机软件。因此,所谓课件,主要是指针对具体的课堂教学需要,在一定的教学与学习理论指导下,根据学科课程教学目标,体现某种教学策略,承载有特定教学内容,并以多媒体形式来直观表达、呈示教育信息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