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前教育技术中的系统科学理论

学前教育技术中的系统科学理论

时间:2023-07-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系统科学理论主要包括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突变论、耗散结构理论、协同论等。总体上讲,视听教育与传播学理论、学习理论、系统科学理论三大理论群,共同构成学前教育技术研究与应用的理论基础,并与现代教学理论相配合,支撑着学前教育技术的应用实践、理论研究的发展。

学前教育技术中的系统科学理论

系统科学理论主要包括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突变论、耗散结构理论、协同论等。这些理论主要研究事物整体与部分、结构与功能、整体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揭示事物运动发展、演化的基本规律与特性,是学前教育技术研究与应用的方法论基础。

1.信息论

20世纪40年代,美国数学家香农等人创建了信息论,给信息以科学的定义,并揭示了信息传递的内在规律。该理论主要贡献如下:

其一,定义信息为“用来消除随机不确定性的东西”[6](香农逆定义:信息是确定性的增加)。

其二,提出信息熵计算公式,建立了通信数学模型、信息传递的一般模式。

其三,构建了信息编码与信息处理原理,提出了基于信息的研究方法。

2.控制论

20世纪40年代,美国数学家诺伯特·维纳等人创立了控制论,揭示了机器、生命社会中控制和通讯的一般规律;为现代科学技术研究提供了崭新的科学方法,促进了现代科学思维方式和当代哲学观念的一系列变革。

该理论主要贡献:提出了机器、生物机体中信息的加工传递和贮存的统计理论,构建了各类系统的控制、信息交换、反馈调节基本原理,提出与人类思维过程相似的自动组织逻辑过程的理论。

3.系统论

20世纪50年代,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等人创立了系统论,主要研究系统的一般模式、结构和规律,探索各种系统的共同特征,用数学方法定量地描述其功能,寻求并确立适用于一切系统的原理、原则和数学模型。

系统论核心思想:整体观念,即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系统是要素、结构、功能与演化的统一体。

系统论认为,要素之间相互关联,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整体性、关联性、等级结构性、动态平衡性、时序性等是所有系统共同的基本特征。

4.耗散结构理论

20世纪60年代,比利时物理学家普利高津提出了关于非平衡系统自组织的耗散结构理论,揭示了在复杂系统中耗散结构形成的条件、机理和自组织运动规律。

理论关键词:远离平衡态、非线性、开放系统、涨落、有序与无序、突变。(www.zuozong.com)

耗散结构理论的基本结论:封闭没有发展,平衡也没有发展。

5.突变论

20世纪70年代,法国数学家勒内·托姆等人提出了研究非连续的变化现象的突变论,揭示了事物的连续性中断过程中质变过程的基本规律,适用于研究内部作用尚属未知、但已观察到有不连续现象的系统。

突变论借助数学方程描述事物的突然变化和跃迁现象,认为任何系统都有稳定态和非稳定态之分,系统状态演化过程连续而结果不连续,是通过连续性的和非连续性的两种变化模式来实现的。

6.协同论

20世纪70年代,德国物理学家哈肯创立了协同论,揭示了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在与外界有物质或能量交换的情况下,如何通过自己内部各要素之间协同作用,自发地出现时间、空间和功能上的有序结构,并描述了各种系统和现象中从无序到有序转变的共同规律,提出了协同论三原理:协同效应、伺服效应、自组织效应。

上述系统科学理论中,诸多基本原理,如反馈原理、有序原理、整体原理、演化原理等,可直接用于指导学前教育技术研究与应用;同时,系统科学理论所提出的各种系统科学方法,不仅为研究复杂系统提供了动态、非线性、综合的整体思维模式,还提供了定性定量相结合的系统分析、设计与系统控制等方法系列,是支撑学前教育技术研究与应用的方法论基础。

总体上讲,视听教育与传播学理论、学习理论、系统科学理论三大理论群,共同构成学前教育技术研究与应用的理论基础,并与现代教学理论相配合,支撑着学前教育技术的应用实践、理论研究的发展。因此,幼儿园教师应当全面、深入地了解上述理论,并在实践中注意灵活应用。

【注释】

[1]黄人颂.学前教育学(第二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33.

[2]李尚卫,吴天武.普通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71.

[3]黄人颂.学前教育学(第二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12.

[4]尹俊华,庄榕霞,戴正南.教育技术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3-14.

[5]尹俊华,庄榕霞,戴正南.教育技术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76-86.

[6]田宝玉.信息论基础[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