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以“探究H2O2分解的催化剂”的教学设计为例加以说明。
1.催化剂在教材中的呈现分析
中学阶段,人教版教材对H2O2分解的催化剂的研究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内容、实验现象以及作用比较见表3-11-1。
表3-11-1 人教版教材对H2O2分解的催化剂研究的三个阶段对比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三个阶段促进H2O2分解的催化剂的种类在增加,层次在递进,作用在升华,认知水平在依次提高。但是由于三个阶段的内容跨越三本教材,学习历时三年多,教师易忽视教材编排的逻辑结构,学生易遗忘知识的内在关系。因此,在进行选修4层次的教学时,应该考虑将三个阶段的内容进行串联,让学生能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之上,认知得到发展。为此,我们以高中教材《化学反应原理》(选修4)的教学为例,在整合已有学习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
2.教学过程
选用“大象的牙膏”为教学素材,设计将趣味实验和教材实验进行整合,采用定性与定量结合、传统技术与手持技术融合的方式探究H2O2分解的催化剂。
教学环节一:引发探究——谁吹大了“棉花糖”?
[激趣实验]将少量洗涤剂加入锥形瓶中(洗涤剂作起泡剂,遇气体产生气泡),再加入10 g KI,50 mL浓度为30%的H2O2溶液。
[精彩演示]
“喷”:实验一触即发,锥形瓶中迅速喷出泡沫,泡沫降落形成又大又热略带黄色的“棉花糖”。
“测”:热气飘散在“棉花糖”上方,监测“棉花糖”温度,温度迅速升至60℃。
“点”:用带火星的木条点燃“棉花糖”,星星之火将“棉花糖”照得如灯笼般透亮。
[连续质疑]
教师:谁吹大了“棉花糖”?
学生:O2。
教师:O2从何而来?
学生:联想H2O2有氧化性,观察棉花糖变黄,猜测发生了2KOH。
教师:这个反应并不产生气体。
学生:O2还是来自H2O2分解。
教师:H2O2常温下分解缓慢,谁促进了H2O2的分解?
学生:可能是温度升高,可能是加入的KI。
教师:还可能有其他物质吗?
学生:还可能是反应生成的I2和KOH。
设计意图:这个激趣实验创设了真实情境,实验效果震撼,并从“喷”“测”“点”的精彩演示和师生连续质疑两个方面激发学生兴趣,引发探究。KI并不是教材介绍的催化剂,向H2O2中加入KI,由于发生反应,引起学生思考KI、I2、KOH多种物质可能促进H2O2的分解;H2O2分解放热,温度升高,可能加快H2O2分解,使得探究的空间具有了发散性。(www.zuozong.com)
教学环节二:定性探究——谁促进了H2O2的分解?
[学生实验]取10 mL浓度为30%的H2O2溶液,对照探究在60℃水浴、以及分别加入少量I2、KOH、KI固体对H2O2分解的速率的影响。实验现象如图3-11-1所示,实验结果及分析如表3-11-2。
图3-11-1 H2O2在不同条件下分解的实验现象
表3-11-2 H2O2分解的实验结果及分析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设计整合并丰富了高中教材《化学2》(必修)【实验2-5】和【实验2-6】的内容,定性探究得出结论,温故知新。有的物质对H2O2分解没有影响,有多种物质对H2O2分解有影响,但效果不同,使得接下来定量探究“谁的催化效果更好?”变得顺理成章。
教学环节三:定量探究——谁的催化效果更好?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KI是H2O2分解很好的催化剂,学生查阅资料得知,FeCl3、K2Cr2O7也有催化作用,那谁的催化效果更好呢?
[控制变量,设计实验]学生应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定量实验,取2 mL浓度为5%的H2O2溶液,分别加入2 mL 0.1 mol/L的KI、FeCl3、K2Cr2O7三种试剂,测量相同时间产生O2的多少。学生设计了多套定量测定O2体积的装置(如图3-11-2、图3-11-3、图3-11-4所示)。
图3-11-2 排水量气装置
图3-11-3 气球集气装置
图3-11-4 针筒量气装置
[融入技术,得出结论]学生根据设计的装置进行实验,随时记录产生气体的体积,并在坐标纸上作出图像,对比这三种催化剂的效果。笔者充分肯定了学生想将数据转化为图像进行对比的设计思路,并介绍压力传感器可以监测装置中压强变化,间接测定产生气体的多少。在三个锥形瓶中分别加入2 mL浓度为5%的H2O2溶液,针筒中分别吸入2 mL浓度为0.1 mol/L的KI、FeCl3、K2Cr2O7三种试剂,将压力传感器与数据采集器连接好,再将数据采集器与计算机连接(装置如图3-11-5所示)。
图3-11-5 压力传感器测定压强实验装置图
设置采样时间为2000 s,触发压强为102 KPa,开启数据采集器,同时加入针筒中的三种试剂,观察实时压强变化数值和压强变化曲线(如图3-11-6所示)。
图3-11-6 装置中压强(p)—时间(t)曲线图
通过实验发现,三种试剂都能不同程度地加快H2O2分解,且不影响产生气体的总量,由此得出结论:同一反应有多种催化剂且效果不同,催化剂的性能主要由其本性决定。
[宏微观结合,理论升华]实验中,学生发现K2Cr2O7溶液颜色是橙黄色的,将它加入到H2O2溶液中,溶液颜色迅速变成棕绿色,最后恢复到橙黄色。这一系列颜色变化,激发学生思考:催化剂参与反应又重新生成。对此,笔者用碰撞理论模型从微观的角度对宏观的实验现象做出解释:催化剂改变反应路径,降低反应活化能,增大有效碰撞,加快反应速率。由此得出催化剂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理论模型。
设计意图:本环节整合和拓展《化学反应原理》(选修4)【实验2-4】、【科学探究1】实验内容,并提升其作用。促进H2O2分解的催化剂有很多,选择KI、FeCl3、K2Cr2O7这三种试剂是因为它们各自有其作用,KI起到从定性探究到定量探究的过渡作用,FeCl3为【科学探究1】实验内容,K2Cr2O7是为了进行理论解释。【实验2-4】设计向H2O2溶液中加入MnO2,观察到带火星木条复燃的实验现象,然后从微观角度解释催化剂的作用机理,但带火星木条复燃的宏观现象并未对微观辨析搭台阶,使得理论解释突兀和分离。本实验改成向K2Cr2O7溶液中加入H2O2溶液,通过直观的颜色变化并恢复,使得宏微观结合自然顺畅。相比【科学探究1】,增加了催化剂种类,融入了现代教育技术压力传感器测定压强,使得定量探究的数据处理更加简单、直观、准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