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利用充要条件判断化学平衡状态的理论分析
充分必要条件,也称为充要条件,是高中数学基本的逻辑关系,其基本原理为假设A命题是条件,B命题是结论:
(1)由A可以推出B,由B可以推出A,则A是B的充分必要条件。
(2)由A可以推出B,由B不可以推出A,则A是B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3)由A不可以推出B,由B可以推出A,则A是B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4)由A不可以推出B,由B不可以推出A,则A是B的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在化学平衡中,平衡状态和反应体系的状态量(浓度、温度、压强等)恒定之间,也可以用充要条件进行分析。将平衡状态定为命题A,状态量恒定设为命题B,则根据化学平衡的性质,对于一个具体的化学反应,在一定情况下达到平衡时“体系中所有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或浓度)保持不变”,可以推出反应体系中的物质的浓度不变,体系的温度,压强等不变。也就是说,A是B的充分条件。
同样,如果反应体系的状态量恒定,如果能够推出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A就是B的必要条件,如果不能推出,就说明必要条件不成立。比如反应中,物质浓度一定,能够推出化学反应达到平衡,物质浓度恒定就是化学平衡状态的必要条件。因此,可以利用充分必要条件的思想,判断化学平衡状态。
2.充要条件判断化学平衡状态的实例分析(www.zuozong.com)
为了进一步说明充要条件判断化学平衡状态的应用,笔者选用2011年山东高考化学试卷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如例题1。
例题1:(2011年山东高考化学试卷第28题,节选)研究NO2、SO2、CO等大气污染气体的处理具有重要意义。
(2)对于反应;ΔH=-41.8 kJ/mol
一定条件下,将NO2与SO2以体积比1∶2置于密闭容器中发生上述反应,下列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是__________。
A.体系压强保持不变B.混合气体颜色保持不变
C.SO3和NO的体积比保持不变D.每消耗1 mol SO3的同时生成1 mol NO2
题目要求分析给出的物理量恒定能否判断化学平衡状态,利用充要条件进行分析。首先明确反应的特点,该反应是前后气体的计量数不变、放热的可逆反应。分析A选项:该反应前后的气体计量数不变,反应过程中气体的物质的量始终保持恒定,在温度和体积一定的情况下,压强始终不变。因此“体系压强保持不变”不是化学平衡状态的必要条件,不能用“体系压强保持不变”判定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用同样的方法分析B选项:反应中只有二氧化氮是红棕色气体,只有当二氧化氮浓度不再变化时,混合气体颜色才能保持不变,而二氧化氮的浓度不变,化学反应必然达到化学平衡状态,因此“混合气体颜色保持不变”是化学平衡状态的必要条件,能够判断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分析C选项:在该反应体系中SO3和NO是生成物,在只加入反应物的情况下,二者的体积比总是满足1∶1,即“SO3和NO的体积比保持不变”不是化学平衡状态的必要条件,不能判断是否达到化学平衡状态。同样分析D选项:“每消耗1 mol SO3的同时生成1 mol NO2”叙述的都是逆反应的速率,也不是化学平衡状态的必要条件。
从例题分析可以看出,充要条件的关系可以用于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并且由于充要条件的思想学生已经在数学上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学生理解起来更容易,用起来更熟悉,因此,在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中引入该逻辑关系,有利于学生理解和判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