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 轼
【知识积累】苏轼(1037年—1101年),北宋人,字子瞻,号东坡,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思想家和文学家。与其弟苏辙(名皆与车有关)、其父苏洵并称“三苏”;他们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并称“唐宋八大家”;创豪放一派词风,与辛弃疾合称“苏辛”;在书法上,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苏黄米蔡”。他是中国文学史上少有的全才之一。苏轼是中国文人用儒“佛”道三家构筑精神世界的典型代表,他的一生最能体现“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人身信条。他少时就立下凌云壮志,步入仕途之时,也曾有“故巢何足恋,鹰隼岂能容”的远大抱负和万丈豪情。更因才华横溢,深得众望,文人儒生皆以“夫子”呼之。但在政治改革中既有不同革新派的做法,又有不同守旧派的观点,结果如“风箱中的老鼠两头受气”,一贬再贬。尽管如此,他不肯接受人生的苦难,在佛教的否定人生、儒家的正视人生、道家的简化人生中产生了他的混合的人生观。林语堂在《苏东坡传·序》中评价说:“我可以说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个瑜珈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一提到苏东坡,中国人总是亲切而温暖地会心一笑,这个结论也许最能表现他的特质。”
《水经》①云:“彭蠡②之口有石钟山③焉。”郦元④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⑤浪,水石相搏⑥,声如洪钟。是⑦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⑧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⑨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⑩始访其遗踪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⑫,北音清越⑬,桴止响腾⑭,余韵徐歇⑮。自以为得之⑯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⑰。石之铿然⑱有声者,所在皆是也⑲,而此独以钟名,何哉⑳?
【注释】①《水经》:我国第一部记述水系的专著,简要记述了一百三十七条全国主要河流的水道情况。《隋书·经籍志》载“《水经》三卷郭璞注”,《旧唐书·经籍志》改《隋志》之郭“注”字为“撰”,郭成为作者。但《新唐书·艺文志》称为桑钦撰,宋以后人的著作大多称作者为桑钦。原文约一万字左右,对水道的来龙去脉及流经地区的地理情况记载不详,后被郦道元改编为《水经注》。②彭蠡(pénglǐ):即彭蠡湖,鄱阳湖的又一名称,在江西省北部,为中国第一大淡水湖。③石钟山:在鄱阳湖东岸,有南、北二山,在县城南边的叫上钟山,在县城北边的叫下钟山。明清时有人认为苏轼关于石钟山得名由来的说法也是错误的,正确的说法是:“盖全山皆空,如钟覆地,故得钟名。”今人经过考察,认为石钟山之所以得名,是因为它具有钟之“声”,又具有钟之“形”。④郦元:就是郦道元,北魏人,地理学家,著《水经注》。刘知几《史通·书志》:“《水经》加注,郦元编而不穷。”张大受《呈竹垞先生四十韵》:“注地郦元似,论诗萧统同。”⑤鼓:振动,敲击。⑥搏:击打,撞击。⑦是:这。⑧磬(qìng):古代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用玉或石制成,悬于架上,用木槌击奏。单一的叫特磬,成套的叫编磬。⑨鸣:动词使动用法,使……发出声响。⑩李渤:唐人,字潜之,号白鹿先生,洛阳人,写有散文《辨石钟山记》。⑪遗踪:旧址,陈迹。这里指石钟山所在地。⑫南声函胡:(双石中)南面的声音重浊而模糊。函胡,意“含糊”。⑬北音清越:(双石中)北面的声音清脆而响亮。越,声音远扬。⑭桴(fú)止响腾:桴,鼓槌。腾,传,传递。鼓槌(敲击)停止,声响不断传递。⑮余韵徐歇:余音缓慢消失。韵,这里指和谐悦耳的声音。徐,缓慢。⑯得之:找到了原因。之,代词,指石钟山命名的原因。⑰余尤疑之:尤,更加。之,代词,李渤的这个说法。⑱铿(kēng)然:形容钟声、琴瑟声或金石撞击的声音等。⑲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也,判断句式。“石之铿然有声者”,定语后置句式,“中心词+后置定语+者”构成。⑳何哉:固定句式,为什么。何,什么,哉,语气助词,连用,加强语气,多有感叹和反诘之意。
【译文】《水经》说:“鄱阳湖的湖口有石钟山。”郦道元认为石钟山下面靠近深潭,微风振动波浪,水与石互相撞击,发出的声音像大钟一般。这个说法,人们常常怀疑它。(假若)现在把钟磬放置(在)水中,即使大风大浪也不能够使它发出声响,何况是石头呢!到了唐代李渤才访求石钟山的旧址。在深潭边找到两块山石,敲击它们,聆听它们的声音,南面那块山石的声音重浊而模糊,北面那块山石的声音清脆而响亮,鼓槌(敲击)停止了,声音不断传递,余音缓慢地消失。他自己认为找到了这个石钟山命名的原因。然而这个说法,我更加怀疑。敲击发出铿然声响的石头,到处都是这样,但是这座山唯独用钟来命名,为什么呢?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①,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②,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③尉,送之至湖口④,因⑤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⑥之,硿硿焉⑦。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⑧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⑨欲搏人;而山上栖鹘⑩,闻人声亦惊起,磔磔⑪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⑫也。余方心动⑬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⑭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⑮,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⑯,涵澹澎湃⑰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⑱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⑲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⑳,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㉑?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㉒;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㉓。古之人不余欺也㉔!”
【注释】①元丰七年六月丁丑:元丰,宋神宗的年号。年号纪年法,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如《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琵琶行》“元和十年”、《游褒禅山记》“至和元年七月某日”等。六月丁丑,农历六月初九。丁丑,采用干支纪日法,是农历的一部分,也是历代历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干支是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合称。干支纪年法即用干支相匹配的六十甲子来记录日序,从甲子开始到癸亥结束,六十天为一周,循环记录。假如某日为甲子日,则甲子以后的日子依次顺推为乙丑、丙寅、丁卯等;甲子以前的日子依次逆推为癸亥、壬戌、辛酉等。②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我从齐安坐船到临汝去。齐安,在今湖北黄州。舟,名词用作状语,乘船、用船、坐船。适,往,至,到。临汝,即汝州(今河南临汝)。③德兴:江西省东北部,今江西省直辖县,上饶市代管。④湖口:位于江西省北部,隶属今江西省九江市湖口。⑤因:因而,表结果。⑥扣:敲击,敲打。⑦硿(kōng)硿焉:硿硿地(发出响声)。焉,相当于“然”。⑧莫(mù):通“暮”。⑨森然:阴沉幽暗,森严。⑩栖鹘:宿巢的老鹰。鹘,鹰的一种。短尾,青黑色。⑪磔(zhé)磔:形容鸟鸣声。⑫鹳鹤:鹳科水鸟名,似鹤而顶不红,颈和嘴都比鹤长。⑬心动:心惊。⑭噌吰(chēng hóng):多形容钟声洪亮。⑮罅(xià):裂缝。⑯焉:代词,其中。⑰涵澹澎湃:波浪激荡。涵澹,水波激荡貌。澎湃,波浪相激貌。⑱空中而多窍:中间是空的,并且有许多窟窿。空中,中间是空的。窍,孔洞,孔眼。⑲窾(kuǎn)坎镗鞳(tāng tà):窾坎,击物声。镗鞳,钟鼓声。⑳焉:兼词,相当于“于之”。㉑汝识(zhì)之乎:你知道那些(典故)吗?识,知道。㉒周景王之无射(yì):《国语》记载,周景王二十三年(前522年)铸成“无射”钟。曾问道臣子单穆公、乐官伶州鸠,终不听。两年后,景王去世。㉓魏庄子之歌钟:《左传》记载,鲁襄公十一年(前561年)郑人以歌钟和其他乐器献给晋侯,晋侯分一半赐给晋大夫魏绛。庄子,魏绛的谥号。歌钟,古乐器。㉔古之人不余欺也:古人(称这山为“石钟山”)没有欺骗我啊!不余欺,宾语前置,“否定副词+宾语+谓语”形式,也就是“不欺余”。
【译文】元丰七年六月初九,我从齐安乘船到临汝去,大儿子苏迈将要就任饶州的德兴县县尉,我送他到湖口,因而能够看到所说的石钟山。庙里的和尚让小童拿着斧头,在乱石中间选一两处敲打它,硿硿地发出声响,我本来觉得很好笑并不相信。到了晚上月光明亮,特地和苏迈坐着小船到断壁下面。巨大的山石斜立着,千尺之高,像凶猛的野兽、奇异的鬼怪,阴沉幽暗地想要攻击人;山上宿巢的老鹰,听到人声也受惊起飞,在云霄间发出磔磔声响;又有像老人在山谷中咳嗽并且大笑的声音,有人说这是鹳鹤。我正心惊想要回去,忽然巨大的声音从水上发出,声音洪亮像不断地敲钟击鼓。船夫很惊恐。我慢慢地观察,山下都是石穴和裂缝,不知它们有多深,细微的水波涌进其中,水波激荡因而发出这种声音。船回到两山之间,将要进入港口,有块大石头正对着水的中央,上面可坐百来个人,中间是空的,并且有许多孔眼,与清风水波一起吞进吐出,发出窾坎镗鞳的声音,同先前的噌吰的声音相互应和,好像在那里演奏音乐。于是我笑着对苏迈说:“你知道那些典故吗?那噌吰的响声,是周景王无射钟的声音;窾坎镗鞳的响声,是魏庄子歌钟的声音。古人没有欺骗我啊!”
事不目①见耳②闻,而臆断③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④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⑤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⑥虽知而不能言⑦。此世所以⑧不传也。而陋者⑨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⑩,自以为得其实⑪。余是以⑫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注释】①目:名作状,用眼睛,亲眼。②耳:名作状,用耳朵,亲耳。③臆断:主观判断推测。臆,胸。④殆:大概。⑤终:终究。⑥渔工水师:渔人、船工。⑦言:指用文字表述、记载。⑧所以:表原因,……的缘故。⑨陋者:浅陋的人。⑩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竟然用斧头敲打石头的办法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考,敲击。⑪其实:那事情的真相。⑫是以:以是,因此。
【译文】任何的事情不用眼睛看、不用耳朵听,却主观猜测、判断它的有或没有,可以吗?郦道元所看到的、所听到的,大概和我一样,但是描述它不详细;士大夫终究不愿以小船在夜里停泊在悬崖绝壁的下面,所以没有谁能知道;渔人和船夫,虽然知道石钟山命名的真相却不能用文字记载。这就是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石钟山得名由来的原因。然而浅陋的人竟然用斧头敲打石头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自认为得到了石钟山命名的真相。我因此记下以上的经过,叹惜郦道元的简略,嘲笑李渤的浅陋。
【内容解析】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属于散文的范围。《石钟山记》就是苏轼在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夏季,由黄州赴任汝州的旅途中,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考察探究,说明了要识得真相,必须“目见耳闻”,切忌主观臆断的道理,并作考察性游记。
文章分为三个段落:
第一段第一句话,交代了此记的原由,也是苏轼考察石钟山得名由来的引子:《水经》言,鄱阳湖口有石钟山。一个引子引出了两个疑惑:一是人们(包括李渤、苏轼)对北魏人郦道元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说法的怀疑;二是作者对唐人李渤关于石钟山命名由来的质疑。(www.zuozong.com)
对前一种疑惑,苏轼用钟磬置水中不能发声的情况类比水石相搏不能发声如洪钟,对郦说质疑。对第二种疑惑,对“疑人之人”的李渤的质疑。苏轼先写到了李渤亲“访”遗踪,亲“扣”其石,亲“聆”其声,接着作者以处处有石,石石能扣而鸣类比,反驳李说。
第二段紧承上文,正因为对“人常疑之”郦说,作者疑;对“疑人之人”再作阐释的李说,作者“尤疑”。百疑莫若一见,须知还得亲探,因缘夜游石钟山。首句交代了时间、人物、地点、事件:“莫夜月明”时分,同游者长子苏迈,乘坐船只,目的地“绝壁下”。苏轼来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但苏轼绝不是无趣之人,行文的有趣在曲折间进行。本该揭开石钟山得名的真相,他却在接下来写到了访问寺僧。他们详知李渤的说法,也效仿李渤“扣而聆之”的做法,“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貌似真相即将出现,苏轼却“固笑而不信”,也照应了第一段的“余尤疑之”。“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月夜考察就这样展开,那绝壁之下:见得是千尺侧立之石,猛兽奇鬼,阴森幽暗,几欲搏人;听得是鹘鸟云霄间“磔磔”惊叫,“山谷中”像老人边咳边笑的鹳鹤声。这阴森可怖、冷清凄厉的石钟山夜景,有高有低,有动有静,有形有声,有远有近,逼真,如临其境。亲身探访真不易,“士大夫”怎肯亲自体验一番?不过此番情景,确实让人胆战心惊!
石钟山命名的原因接近了。苏轼又完成了一次行文的曲折但还有比这更让人震惊的:忽然“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苏轼却被深深吸引了。他“徐而察之”,他寻声问因,发现“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但原因并非如此简单:在“舟回至两山间”时,发现入港口,巨石挡住水流中心,中间为空且多孔洞,把风浪吞进又吐出,发生窾坎镗鞳之音,应和先前噌吰之音。至此,两处声音的考察,分别照应“水石相激”和“声如洪钟”,验证了两处怀疑,证实了郦说,且补充了郦说,为末段叹郦说之“简”作好铺垫。
第三段是夜游石钟山之后的感想。如若这次考察旅行只验证了声音和郦说,已是很好的结局。但黄州的经历,不只让苏轼明白这些。作者提出“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以反问表明态度:不亲闻亲见,只靠主观臆断,是不可以的!就像石钟山命名的由来,三个原因:郦道元的说法是正确的,可惜“言之不详”;士大夫不亲身考察,而莫能知;三是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并笑李渤的错误在于“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的浅陋。
故这篇考察性游记的意义,在于亲身历闻,进而明白真相和意义,这便是人生的全部意义。这也是苏轼豁达一生的原因:见过经历过,何曾烦恼过?
【章法点评】
1.独特的章法结构
一个引子,一点疑惑,一次考察,一个道理。本文第一句就提郦道元的说法,提出别人对此说的怀疑;从而引出李渤对郦道元的质疑,再引出作者之疑。两种怀疑作者都给出了依据,便有了一场实地考察。两处声音的探究,最终得出实践出真知的道理,至此,引——疑——探——析——结的连环论证结构,浑然一体。
2.修饰的巧妙奇特
有生动的比喻:明喻如“声如洪钟”“如猛兽奇鬼”“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如钟鼓不绝”“如乐作焉”;暗喻如“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有形象的拟人,如“森然欲搏人”;还有贴切的拟声词:“铿然”“硿硿焉”“磔磔”“噌吰”“窾坎镗鞳”等,写出了各种声音的特点,创造出独特的意境。
3.表达方式的多种多样
从整体来说是记叙,但其中又有不少描写,既以叙事过程的波澜起伏取胜,又以景物描写的生动形象取胜,叙事、描写交相烘托。夜游石钟山的一段记叙,既贯穿了考察的完整经过,又通过对怪石鸣禽的逼真描写渲染环境气氛,也有探究两处声响原因的描写,还有作者议论兼抒情的感慨,写得饶有兴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