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积累】王羲之(303年—361年),字逸少,祖籍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后迁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历任秘书郎、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王会稽”。王羲之七岁就擅长书法,又从卫夫人学书,融汇古今,独创一家,时人称其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其书法作品《兰亭集序》为历代书法家所推崇,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其子王献之书法亦佳,世人称他们父子为“二王”。
禊,是一种祭礼,古时以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日。这一天,人们到水边洗濯、嬉游,祈福消灾。东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年)农历三月初三,王羲之和当时名士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会稽郡山阴的兰亭集会,他们欣赏山水,饮酒赋诗。为了增加趣味,他们采取流觞赋诗的方法即席赋诗,最后得诗三十七首编为《兰亭集》。本文就是王羲之当场为诗集所写的序文。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①,暮春之初②,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③,修禊事也④。群贤毕至⑤,少长咸集⑥。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⑦,又有清流激湍⑧,映带左右⑨,引以为流觞曲水⑩,列坐其次⑪。虽无丝竹管弦之盛⑫,一觞一咏⑬,亦足以畅叙幽情⑭。
【注释】①癸(guǐ)丑:古人常用“天干”(甲、乙、丙、丁等)十个字和“地支”(子、丑、寅、卯等)十二个字循环相配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这里指永和九年。②暮春之初:阴历三月初。暮春,春季最后一个月。③会于会(kuài)稽山阴之兰亭:会集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会稽,郡名,在今浙江北部和江苏东南部一带。山阴,当时的县名。④修禊(xì)事也:(为了)做禊事。禊,一种祭礼。古时以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日;三国魏以后用三月三日,不再用“巳”日。禊事,古代的一种风俗,三月三日人们到水边洗濯,嬉游,以祈福消灾。⑤群贤毕至:众多贤才都聚在这里。群贤,指谢安、孙绰等人。毕,全。⑥少长咸集:年龄大的小的都聚集在一起。少长,王羲之的儿子王凝之、王徽之等是少;谢安、王羲之等是长。咸,都。⑦修竹:高高的竹子。⑧激湍(tuān):流势很急的水。⑨映带左右:辉映围绕在亭子的四周。映带,映衬、围绕。⑩引以为流觞(shāng)曲水:引(清流激湍)来作为流觞的曲水。觞,酒杯。流觞,把盛酒的杯浮在水面上游放出,循曲水而下,停到谁前面,谁就取来饮酒。⑪列坐其次:列坐在曲水之旁。列坐,排列而坐。次,旁边。⑫丝竹管弦之盛:演奏音乐的盛况。丝竹管弦,都是乐器。箫笛用竹制成,是管类。琴瑟的弦用丝制成,是弦类。盛,繁盛。⑬一觞一咏:喝点酒,作点诗。⑭幽情:幽深内藏的情感。
【译文】永和九年,正值癸丑,暮春三月上旬的巳日,我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集会,举行禊饮之事。此地德高望重者无不到会,老少济济一堂。兰亭这地方有崇山峻岭环抱,林木繁茂,竹篁幽密。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如同青罗带一般映衬在四周,引溪水为曲水流觞,列坐其侧,即使没有管弦合奏的盛况,只是饮酒赋诗,也足以令人畅叙胸怀。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①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②,所以游目骋怀③,足以极视听之娱④,信⑤可乐也。
【注释】①惠风:和风。②品类之盛:地上万物的繁多。品类,指自然界的万物。③所以游目骋(chěng)怀:借以纵展眼力,开畅胸怀。所以,这里是“用来”的意思。骋,放开,敞开。④极视听之娱:极尽视听的乐趣。极,穷尽。⑤信:实在。
【译文】这一天,晴明爽朗,和风习习,仰首可以观览浩大的宇宙,俯身可以考察众多的物类,纵目游赏,胸襟大开,极尽耳目视听的欢娱,真可以说是人生的一大乐事。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①。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②;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③。虽趣舍万殊④,静躁⑤不同,当其欣于所遇⑥,暂得于己⑦,快然自足⑧,不知老之将至⑨;及其所之既倦⑩,情随事迁⑪,感慨系之⑫矣。向⑬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⑭,犹不能不以之兴怀⑮,况修短随化⑯,终期于尽⑰!古人云:“死生亦大矣⑱。”岂不痛哉!
【注释】①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人与人相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夫,助词,引起下文。相与,相交往。俯仰,一俯一仰之间,表示时间短暂。②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把自己的胸怀抱负,在室内畅谈。取诸,从……中获得。怀抱,胸怀抱负。悟言,面对交谈。“悟”通“晤”,面对面。③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约束,自由放纵地生活。因,依、随着。寄,寄托。所托,指所爱好的事物。放浪,放纵、无拘束。形骸,身体、形体。④趣(qū)舍万殊:意思是各有各的爱好,取舍各不相同。趣,趋向,取向。舍,舍弃。万殊,千差万别。⑤静躁:安静与躁动。⑥其欣于所遇: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⑦暂得于己:一时感到自得。暂,一时。⑧快然自足:感到高兴和满足。⑨不知老之将至:不知道老年将要到来。语出《论语·述而》。⑩所之既倦:(对于)所喜爱或得到的事物已经厌倦。之,往、到达。⑪情随事迁: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⑫感慨系之:感慨随着产生。系,附着。⑬向:过去,以前。⑭陈迹:旧迹。⑮以之兴怀:因它而引起心中的感触。以,因。之,指“向之所欣……已为陈迹”。兴,发生、引起。⑯修短随化:寿命长短,听凭造化。化,指自然。⑰终期于尽:最后归结于消灭。期,至、及。⑱死生亦大矣:生死是一件大事。语出《庄子·德充符》。
【译文】人们彼此亲近交往,俯仰之间便度过了一生。有的人喜欢反躬内省,满足于一室之内的晤谈;有的人则寄托于外物,生活狂放不羁。虽然他们或内或外的取舍千差万别,好静好动的性格各不相同,但当他们遇到可喜的事情,得意于一时,感到欣然自足时,竟然都会忘记衰老即将要到来之事;等到对已获取的东西发生厌倦,情事变迁,又不免会引发无限的感慨。以往所得到的欢欣,很快就成为历史的陈迹,人们对此尚且不能不为之感念伤怀,更何况人的一生长短取决于造化,而终究要归结于穷尽呢!古人说:“死生是件大事。”这怎么能不让人痛心啊!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①,若合一契②,未尝不临文嗟悼③,不能喻之于怀④。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⑤。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⑥,录其所述⑦,虽世殊事异⑧,所以兴怀,其致一也⑨。后之览者⑩,亦将有感于斯文⑪。
【注释】①每览昔人兴感之由:每当看到古人(对生死)发生感慨的原因。②若合一契:像符契那样相合(意思是感触相同)。契,用木或竹刻成,分成两半,合在一起可为凭验。③临文嗟悼:读古人文章时叹息哀伤。临,面对。悼,悲伤。④不能喻之于怀:不能明白于心。这是说,看到古人对死生发生感慨的文章,就为此悲伤感叹,也说不出是什么原因。喻,明白。⑤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shāng)为妄作:本来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固,本来、当然。一,把……看做一样;齐,把……看作相等,都作动词用。虚诞,虚妄荒诞。彭,即彭祖,传说他曾活到八百岁。殇,未成年而死去的人。妄作,妄造、没有根据。一死生,齐彭殇,都是庄子《齐物论》中的看法。⑥列叙时人: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⑦录其所述:录下他们的诗。⑧虽世殊事异:纵使时代变了,世事不同了。⑨其致一也:人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⑩后之览者:后世的读者。⑪斯文:这次集会的诗文。
【译文】每当看到前人所发的感慨,其缘由竟像符契那样一致,总难免要在前人的文章面前嗟叹一番,不过心里却弄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我当然知道把死和生混为一谈是虚诞的,把长寿与天亡等量齐观是荒谬的,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这正是事情的可悲之处。所以我要列出到会者的姓名,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尽管时代有别,行事各异,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动因,无疑会是相通的。后人阅读这些诗篇,恐怕也会由此引发同样的感慨吧。(www.zuozong.com)
【内容解析】《兰亭集序》是一篇书序,是古今奇文,千古盛传。《兰亭集》是一部游宴诗集,有众多的作者,诗是即席之作;结尾以“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说明成书的经过,又以“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指出本书的意义。同时,作者善于借题发挥,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了他的生死观,并以此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使全篇在立意上显得不同凡响。纵观全篇,“乐——痛——悲”的情感转换贯穿全文,是本文的抒情纽带。
全文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至二段),作者概述兰亭集会的盛况,发出了“信可乐也”的感慨。因何而乐?原因有四:一、参加聚会者皆为当世名流,“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二、集会之地景色优美,“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三、聚会上的活动形式高雅有趣,“流觞曲水,列坐其次”“一觞一咏”“畅叙幽情”;四、天气宜人,“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可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此情此景,“信可乐也”。
第二部分(第三段),由眼前美景乐事联想到生死这一永恒的话题,情感由“乐”转向“痛”。眼前的美景自然可以让人暂时忘却烦恼,可以“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但是,时光流逝,俯仰之间“不知老之将至”,一切皆为“陈迹”,眼前的良辰美景、赏心乐事都不能幸免。情随事迁,生命有限,“死生亦大矣”,怎能不让人痛心呢?
第三部分(第四段),由“痛”至“悲”,但又不沉溺于“悲”,而能够超脱于“悲”。作者“悲”古人,因为古今对生死的感受是相通的,也“悲”今人,因为“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古今同悲!同时,作者又不认同“一死生”“齐彭殇”的虚无思想,他认为生就是生,死就是死,生和死都是人生大事,不可混同。这是对当时盛行的虚无生死观的批判和对抗,暗含着要在有生之年奋发有为的昂扬斗志。
本文看似消极颓废,实则积极达观,“消极其表,积极其里”,既有悲叹,又不沉溺于悲叹,能够超脱其外。古今奇文的奥秘就在于此!
【章法点评】
1.在结构和章法上以情感为线索,结构清楚,立论精巧,说理严密
纵观全篇,“乐——痛——悲”的情感转换是本文的抒情纽带,贯穿全文。第一、二段在清丽的境界中,着重写一“乐”字,由乐而转入沉思,引出第三段的“痛”字,在经过一番痛苦的思考后,不觉感到无限的悲哀,最后一段以一“悲”字作结。情感色彩迥乎不同,前后过渡却妥帖自然。
本文论述生死问题,既正面阐述自己观点,又批驳老庄观点,题目很大,内容复杂,一篇短短的文字怎么写?作者巧妙地从心理分析入手,抓住人们乐生痛死这个核心之点展开论述。先叙述兰亭集会的盛况,抒发生之欢乐与喜悦。接着从人们为人处世的方式入手,论述人们虽然“趣舍万殊,静躁不同”,但乐生痛死则是共同的心理。这是横向说明,然后又转入纵向说明,昔人、今人在生死问题上“兴感之由,若合一契”,由此证明“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并由此推及“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乐生痛死将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因此,《兰亭集序》虽篇幅短小,但作者立意精巧,从东晋习俗写起,由己及人,先横后纵,畅生之乐,悲死之痛,因而说服力和感染力极强。
2.语言清新质朴,自然流畅
两晋时期,骈俪藻饰之风盛行。时人崇尚华丽辞藻,堆砌典故。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王羲之的这篇文章语言清新质朴,可谓当时的一股清流。《兰亭集序》的语言或骈或散,散则错落有致,骈则整齐优美,骈散间行,各得其长;且不尚华丽辞藻,不重典故堆砌,文笔洗练,自然有致。如以“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写山,以“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写水,短短十六个字就将兰亭周围的景色概括出来,渲染了清幽的气氛。又如以“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概括了人生的两种不同的生存状态,简洁而清晰。这种朴素自然的形式与其内容构成了和谐的统一。后人赞叹其语言“高爽有风气,不类常流”。
3.写景、叙事、抒情、议论相辅相成,融为一体
文章从兰亭集会落笔,首先用简洁的文字点明集会的时间、地点、缘由和与会人物,接着用抒情的笔调,描绘了清雅优美的山、水、林、竹等自然景物,而正是这些自然风光引起与会者饮酒取乐、临流赋诗的雅兴,下文就自然转入叙写雅事,叙写与会者“一觞一咏”“游目骋怀”的种种欢乐情景。段末以“乐”字作结,揭示了与会者沉浸在美好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中得到审美愉悦而暂时忘却烦恼的情趣。第二、三段紧承“仰观”“俯察”兴感抒怀,发挥议论,由聚想到散,由宴集想到人生,阐发了生命短暂,欢乐终有穷尽之日的感慨。最后又叙述了作序之意,强调了“生”与“死”的问题,强调了古今同慨。这种写景、叙事、抒情、议论的融合,使文章真切自然,极有情致,读罢使人觉得有无穷的逸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