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积累】归有光(1506年—1571年),字熙甫,号震川,又号项脊生,世称“震川先生”,明代昆山(今江苏昆山)人。其散文风格朴实,感情真挚,被誉为“明文第一”,时人称之为“今之欧阳修”。清朝姚鼐认为,归有光是唐宋八大家和桐城派之间的桥梁性人物,他承袭了唐宋古文运动,开启了清代的桐城派。归有光身世凄惨,命运困蹇,历经幼年丧母、科场八次落第、青年丧妻、家道衰落和叔伯不睦的挫折,生活的艰辛使他心思敏感而又细腻深沉。归有光的散文,能做到“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王锡爵《归公墓志铭》)。
项脊轩①,旧②南阁子也。室仅方丈③,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④,雨泽下注⑤;每移案⑥,顾视无可置者⑦。又北向,不能得日⑧,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⑨,垣墙周庭,以当南日⑩,日影反照,室始洞然⑪。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⑫,亦遂增胜⑬。借书满架,偃仰啸歌⑭,冥然兀坐⑮,万籁有声⑯;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⑰,明月半墙,桂影斑驳⑱,风移影动,珊珊⑲可爱。
【注释】①轩:小的房室。②旧:旧日的,原来的。③方丈:一丈见方。④尘泥渗漉(shèn lù)(屋顶墙头上的)泥土漏下。渗漉,渗透漏下。⑤雨泽下注:雨水往下倾泻。下,往下。雨泽,雨水。注,灌进去。⑥案:几案,桌子。⑦顾视无可置者:左看右看没有可以安放的地方。顾视,环看四周。顾,环视也。无可置者,没有可以挪置(桌案)的地方。⑧得日:照到阳光。⑨前辟四窗:在前面开了四扇窗子。前,指阁子北面,因这阁子是“北向”的。辟,开。⑩垣墙周庭,以当南日:四周围绕院子砌上墙,用(北墙)对着南边射来的日光(使其反照室内)。垣墙,用作动词,砌上垣墙。垣,矮墙,也泛指墙。⑪洞然:明亮的样子。⑫栏楯(shǔn):栏杆。纵的叫栏,横的叫楯。⑬增胜:增加光彩。胜,美。⑭偃仰啸歌:安居室内,长啸高歌。偃仰,俯仰,这里指安居、休息。啸歌,长啸歌吟。⑮冥然兀坐:静静地独自端坐着。兀坐,端坐。⑯万籁有声:自然界的一切声音都能听到。万籁,指自然界的一切声响。⑰三五之夜:农历每月十五的夜晚。⑱斑驳:形容色彩纷杂。⑲珊珊:树影摇动的样子。
【译文】项脊轩,是过去的南阁子。屋里仅仅一丈见方,只可容纳一个人居住。这是已有上百年的老屋子,(屋顶墙上的)泥土从上边漏下来,雨水也往下流;每当移动书桌时,左看右看没有可以安放的地方。又朝北,不能照到阳光,天一过中午就已经昏暗。我稍稍修理了一下,使它不从上面漏土漏雨。在北面开了四扇窗子,院子四周砌上围墙,用来挡住南面射来的日光,日光反照,室内才明亮起来。又在庭院里错杂地种上兰花、桂树、竹子等,往日的栏杆,也就增加了新的光彩。借来的书籍摆满书架,我安居室内,长啸高歌,有时又静静地独自端坐,听到自然界各种各样的声音;但庭院、阶前却静悄悄的,小鸟不时飞下来啄食。十五的夜晚,明月高悬,照亮半截墙壁,桂树的影子交杂错落,微风吹来,花影摇动,美丽可爱。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①,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②,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③。东犬西吠④,客逾庖而宴⑤,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⑥为墙,凡再变矣⑦。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⑧婢也,乳二世⑨,先妣抚⑩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⑪,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⑫。”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⑬。”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⑭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⑮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⑯默默在此,大类⑰女郎也?”比去⑱,以手阖⑲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⑳,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㉑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㉒,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注释】①先是:在此以前。②迨(dài)诸父异爨(cuàn):等到伯、叔分家。迨,等到。诸父,伯父、叔父的统称。异爨,分灶做饭,意思是分家。③往往而是:到处都是这样。往往,指到处,处处。而,修饰关系连词。是,这(样)。④东犬西吠:东家的狗(听到西家的声音)就对着西家叫。⑤逾庖(yú páo)而宴:越过厨房去吃饭。庖,厨房。⑥已:已而,不久后。⑦凡再变矣:一共变了两次。凡,总共。再,两次。⑧先大母:去世的祖母。下文的“先妣”,指去世的母亲。⑨乳二世:给两代人喂过奶。乳,名词用作动词,喂奶、哺育。⑩抚:爱护,这里是“对待”的意思。⑪中闺:内室。⑫而母立于兹:你的母亲(曾经)站在这儿。⑬相为应答:一一回答。相,偏义复词,指她(先母)。⑭束发:古代男孩成年时束发为髻,十五岁前指儿童时代。⑮过余:到我(这里来)。意思是来看我。⑯竟日:一天到晚。竟,从头到尾。⑰大类:很像。⑱比去:等到离开的时候。⑲阖(hé):通“合”合上,关闭。⑳不效:没有效果。这里指科举上无所成就。㉑象笏(hù):象牙制的手板。古代品级较高的官员朝见君主时所执,供指画和记事。太常公归有光祖母的祖父夏昶(chǎng),在明宣德年间曾任太常寺卿。㉒瞻顾遗迹:瞻视回顾这些旧物。
【译文】然而我住在这里,有许多可喜的事,也有许多可悲的事。在这以前,庭院南北相通成为一体。等到伯父叔父们分了家,室外设置了许多小门,墙壁到处都是。东家的狗对着西家叫,客人得越过厨房去吃饭,鸡在厅堂里栖息。庭院中开始是篱笆隔开,然后又砌成了墙,一共变了两次。家中有个老婆婆,曾经在这里居住过。这个老婆婆,是我死去的祖母的婢女,给两代人喂过奶,先母对她很好。房子的西边和内室相连,先母曾经来过一次。老婆婆常常对我说:“这个地方,你母亲曾经站在这儿。”老婆婆又说:“你姐姐在我怀中,呱呱地哭泣;你母亲用手指敲着房门说:‘孩子是冷呢?还是想吃东西呢?’我在门外一一回答。”话还没有说完,我就哭起来,老婆婆也流下了眼泪。我从十五岁起就在轩内读书,有一天,祖母来看我,说:“我的孩子,好久没有见到你的身影了,为什么整天默默地呆在这里,像个女孩子呀?”等到离开时,用手关上门,自言自语地说:“我们家读书长久没有收到功效,这孩子取得成就应该是值得期待的!”不一会,拿着一个象笏过来,说:“这是我祖父太常公宣德年间拿着去朝见皇帝用的,以后你会用到它!”回忆起旧日这些事情,就好像发生在昨天一样,真让人忍不住放声大哭。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①,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②有神护者。
【注释】①扃牖(jiōng yǒu):关着窗户。扃,(从内)关闭。牖,窗户。②殆:大概,表示揣测的语气。
【译文】项脊轩的东边以前曾经是厨房,人们到那里去,必须从轩前经过。我关着窗子住在里面,时间长了,能够根据脚步声辨别是谁。项脊轩一共遭过四次火灾,能够不被焚毁,大概是有神灵在保护着它吧。
余既为此志①,后五年,吾妻来归②,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③。吾妻归宁④,述诸小妹⑤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⑥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⑦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注释】①余既为此志:我已经作了这篇志。此志,指本篇中这一句之上的内容,从这一句以下是后来补写的。②来归:指嫁到我家来。归,古代女子出嫁。③凭几学书:伏在桌旁学写字。几,小或矮的桌子。书,写字。④归宁: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省亲。⑤述诸小妹语:(回我家后)转述小妹们的话。⑥且:有“那么”的意思。⑦制:形制,规制。
【译文】我已经写了这篇志,过了五年,我的妻子嫁到我家来,她时常来到轩中,向我问一些古代的事情,或者伏在桌旁学写字。我妻子回娘家探亲,回来转述她小妹妹们的话说:“听说姐姐家有个小阁子,什么叫阁子呀?”这以后六年,我的妻子去世,小轩破败没有整修。又过了两年,我很长时间生病卧床,闲极无聊,就派人再次修缮南阁子,格局跟过去稍有不同。然而此后我多在外边,不常住在这里。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①矣。
【注释】①亭亭如盖:高高挺立,树冠像伞盖一样。亭亭,直立的样子。盖,伞盖。
【译文】庭院中有一株枇杷树,是我妻子去世那年亲手种植的,现在已经像伞盖一样高高耸立了。
【内容解析】项脊轩是归有光家的一间小屋。据说为纪念归有光曾居住在江苏太仓的项脊泾的远祖,他将小屋命名为项脊轩。“志”即“记”,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项脊轩志》即对项脊轩变迁的记载。
当然,小地方的变迁一定与历史背景息息相关,而项脊轩的变迁,一定与作者归有光的命运密不可分。因此,预读《项脊轩志》,必先了解归有光其人。
归有光的一生命途多舛。他出生在苏州府昆山县宣化里一个日趋衰败的大族之中,八岁时,年仅二十五岁的母亲就丢下三子两女与世长辞,家境随后也急剧败落。尽管归有光自幼明悟绝人,但“弱冠尽通六经、三史、大家之文”的归有光,二十岁便得童子试第一名,但乡试连连落第,五上南京,榜上无名,直到三十五岁,归有光才通过乡试中举,此后一连八次都是落第而归。其间四十三岁时,失去了最心爱的长子,时隔一年,又失去了任劳任怨、与己分忧的妻子王氏。一直到六十岁,归有光才中进士,授长兴知县。
落魄坎坷的生活留给归有光太多的沉痛记忆。《项脊轩志》这篇文章,正是“借一阁以寄三世之遗迹”,“将人事变迁,家道坎坷,皆归入此轩”,借对项脊轩历史变迁的记录,回忆与先大母、先母和亡妻的往事,借日常生活和家庭琐事来表现母子、夫妻、兄弟之间的感情,抒发亲人之思,对家族衰败之悲等复杂的人生悲叹。(www.zuozong.com)
文章分正文和后记两大部分,总共七段。前五段为正文,写于作者十八岁时。后二段为后记,补叙了正文写成以后十余年间事,作时当在作者三十一岁以后。因为有项脊轩的纽结绾合,虽时隔久远但通篇感情上却是一脉相承,读来毫无阻滞格涩之感。
文章以“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这一过渡句作为贯穿全文的情感线索,清晰地将文章划分为两个情感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写“喜”。尽管作者以旧日项脊轩落笔,通过“尘泥渗漉,雨泽下注”写其破旧,“每移案,环视无可置者”写其狭小,“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写其阴暗,从而渲染一种衰败、阴冷的凄清气氛。但这明显是一种欲扬先抑的手法,破旧的项脊轩就是为休憩后做铺垫,从而形成一种新旧对比的效果。
果然,修葺之后就变得意趣盎然。稍为修葺,弥补了破旧漏雨的缺陷;辟窗筑墙,弥补了昏暗阴冷的缺陷;“杂植兰桂竹木”,弥补了零落残败的缺陷。虽说是稍作休整,但在作者看来这稍微的变化,竟是天渊之别:因为,项脊轩现今的明亮、幽雅、安静一下子替换了昔日的狭小、阴暗、破漏。更因为作者在这“室仅方丈”的小屋里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天地。一切都变得那么惬意,一切都令人陶醉,那“借书满架,偃仰啸歌”的读书生活、那“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的寂寂的庭阶、那“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的清幽的月景。一切的一切,都那么可爱、可亲、可美,那么富有诗情画意。读书之境如此,夫复何求?
如果时光的脚步停留于此,那么,这种悠然自得便会凝聚为一生的幸福。然而,命运还是跟归有光开起了玩笑,从而让这段怡然自乐的读书日子变成他终生美妙的回忆。
所谓烟花易冷,世事难料,也许就是如此。
第二部分,作者开始写“悲”。
第二段的悲有三事。先写“诸父异爨”后的家族变化。叔伯父的分家,“东犬西吠,鸡栖于厅”在一个讲究人丁兴旺、讲究安静祥和的传统社会中,这样颓败、衰落、混乱不堪,正是一个家族零落衰败、分崩离析的表现,这是悲之一。通过老妪忆母,再现了母亲当年关心自己的细节,八岁丧母的他,再忆母亲的音容笑貌,自然无比悲痛,潸然泪下,“余泣,妪亦泣”,这是悲之二。祖母来轩看望,那谆谆的嘱咐,那沉甸甸的期望,更是让读书不效的自己在悲痛之中多了无限的自责,怀才不遇、有负亲人所望的愧疚使归有光在情感上更是由暗自落泪的“泣”而变成嚎啕大哭的“长号”,这是悲之三。这三悲,说家族衰落之悲是表象,回忆母亲和祖母的往事,则是“悲”的深化。
第三段,叙写自己闭门苦读的情景以及小轩多次遭火未焚的事。这一层写得很简洁,是“悲”的进一步补充。同时,字里行间,又透露出作者埋头苦读,要实现理想的期望。
第四、五两段是后记。重点是从项脊轩的变迁中抒写对亡妻的怀念。这一部分意在写悲,却先极力叙写当年两人在轩内唱和相随的欢乐,以“喜”衬“悲”,衬托今日丧妻的悲哀。最后,托物抒情,借亭亭如盖的枇杷树,睹物思人,寄托对亡妻深深的怀念之情。
这两段,不论从时间的推移(以“后五年”“其后六年”“其后二年”概述,行文简洁)、人物关系的变化(由先母、先大母写到亡妻)和感情的发展(愈益亲近深挚)来看,都是正文部分的自然延续和补充,使感情的抒发在前文的基础上变得更充沛、更深厚、更丰富。
纵观全文,以项脊轩起,以项脊轩结,用一间旧屋作线索,将人物、事件联系在一起。这样,文章外有项脊轩的变迁绾合,内有归有光身世之感和思亲之情贯穿,虽然所写都是日常生活小事,追念之人又分属三代,但是读来却没有一点散漫琐碎的感觉,反而显得非常凝练和集中。真正做到了人们常说的“形散而神不散”。
【章法点评】
1.细节精美而内涵丰富
寓丰厚于单纯,于平淡中见浓郁,张力强大,言近旨远,是这篇散文耐读而得到人们喜爱的一个重要原因。《项脊轩志》一文,将丰富的生活细节通过传神的笔触描摹出来,尽管文字简练,但透过这些简练的文字,读者往往会品咂出这琐碎往事中饱含的丰富意蕴及体现出的真挚情感,甚至愈品愈浓,难以割舍。
比如,感慨家族的衰败一节。“诸父异爨”,本来整齐的庭院“内外多置小门墙”“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而本来安静的小院,此时也是“东犬西吠”“鸡栖于厅”。作者没有过多的文字叙述,也没有甚至一丁点的情感表露,只将自己的笔触放在最为普通的生活现象之上。中通为一之时,在这所大宅院中,也许用钟鸣鼎食也不为过——这种“中通为一”,当然不只是宅院的布局,它更多的是家族步调一致、团结一心的体现,也是家族阴阳协调,人丁兴旺、运势向上的象征。但“小门多置”开启的是分庭抗礼端倪,自是兄弟不和体现;由篱变墙,已是离心离德,行如路人。曾国藩曾说:“兄弟和,虽穷氓小户必兴;兄弟不和,虽世家宦族必败”。其实一个家族衰败的第一标志就是兄弟不和,兄弟离心背德,自然家族走向没落。再看“东犬西吠”“鸡栖于厅”,昔日的家族成员间的和谐融洽、秩序井然已经荡然无存,嘈杂混乱,礼法缺失,了无家族的威严与荣耀,甚至连装点门面的厅堂也鸡飞狗跳。这家族衰落的现实,十八岁的归有光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可面对这种杂乱的局面,尽管内心是厌恶和不满的,但又无可奈何。也许,此时依靠读书挽救家族命运是归有光的唯一选择。家族的前景寄寓一人,家族的盛衰担于一肩,读书,此刻在归有光看来,它的意义已远非常人能够理解。自然,项脊轩的意义也不再一般,而之后祖母望孙成才的期望与自己科场失利、读书不效的现实对比就使自己的内心的愧疚更加深切。
言近旨远,辞浅义深,历来被人称道的是全文的结尾:“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归有光早年失去母亲,科举又屡遭打击,唯有的精神寄托便是朝夕相处、温柔贤淑的妻子。但天不遂人愿,尽管情感笃厚,但在他二十八岁时,嫁她五年的妻子魏氏病死,这对归有光来说,无疑是创痛巨深。人生有三不幸:幼年失怙,中年丧妻,老年丧子。仅仅是而立之年的归有光却已承受了两大不幸,何其悲哉!几多哀愁,几多相思,几多离苦。然而归有光对亡妻的深情怀念却不着一字,在文章看似结束处,笔锋一转,又起波澜,言妻子亲手种植的枇杷树今已亭亭如盖矣。树长,人亡,物是,人非!睹物伤情。我们可以想象,憔悴的归有光孤独地面对亭亭的枇杷树。喃喃自语、泪流满面、情不可禁的凄凉情景。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有言“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的确,人到中年,不仅难有青年时代的欢乐和豪放,甚至也难有“强说愁”的兴致了。但看似简单的句子,却折射出归有光由大悲到平静,在痛苦中走向成熟的苦涩的心路历程。细读此处,如冷水浇背,陡然一惊,若有所悟。
明人王锡爵曾评归有光说:“所为抒写怀抱之文,温润典丽,如清庙之瑟,一唱三叹。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含而不露,以情动人,以精美而内涵丰富的细节简洁叙写生活,于无声中道出深情,这确是归有光散文的一个显著特色。
2.布局精巧,组织得体
《项脊轩志》深得散文“形散神聚”之妙。整篇文章写景叙事,表面看似乎随手拈来,散漫无章,实际都与项脊轩有关。可以说项脊轩是贯串全文的一条明线,而暗于其中则是“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的情感线索。作者巧妙地利用双线结构,以纵线衔接生活琐事,小屋变更,家族变迁……但更重要的是以喜悲为线,借喜写悲,以喜衬悲,前文小喜、小悲、小志,是人生的基本感触。但作者的意图不仅如此,后文的补叙,吾妻来归的大喜与痛失爱妻的大悲,沉痛之后的沉静才是文章的归宿。纵观全文,事断情不断,形散神不散,一线穿珠,脉络清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