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普通高中与中职校的沟通机理是我国普职沟通立交桥建构重要基础
普职沟通的立交桥格局,既有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在各学段之间的沟通,也有各自教育的上下衔接与贯通。明确普通高中与中职校的沟通机理,是我国普职沟通立交桥建构的重要基础,可以从我国以及上海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示意图中做一个基本分析。
先来看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基本框架示意图,如图1-1所示。从这幅图中可以看出普通高中与中职校的沟通处于普职沟通立交桥的基础地位。普通高中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的沟通是图中第一个“←→”虚线相通的标识,它是整个普职沟通中承上启下的重要转折阶段,弄清普通高中与中职校的沟通机理,就是既要明确普通高中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之间如何发生各自育人要素互认、互用、互通的规律与渠道,也要思考他们之间的沟通能够为中等职业教育的育人对象如何更好地往高等职业教育中的高等职业专科与应用技术本科递升以及如何有效地向普通高等院校中的本科教育递升的基本原理,普通高中教育的育人对象如何更好地往普通本科教育以及向应用技术本科院校递升的发展路径。
图 1-1 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基本框架示意图
(摘自《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
再来看《上海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5—2030年)》中的“上海职业教育各学段衔接贯通体系”示意图,如图1-2所示。在此图中建构了从初级中等教育到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贯通培养的10条新设路径(对应图中的10个数字):一是通过中考进入中等职业教育;二是通过中考进入5年制专科教育;三是中高职贯通培养;四是中职或普通高中毕业生通过自主招生进入高职专科教育;五是中职毕业生通过对口高考进入高职专科教育或应用技术本科教育;六是中职或普通高中毕业生通过普通高考进入高等教育;七是中职—应用技术本科贯通培养(3+4);八是高等职业专科—应用技术本科衔接培养(专科起点3+2);九是五年制专科—应用技术本科衔接培养(5年制专科起点5+2);十是高等职业专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衔接培养(专科起点3+4),其中前7条路径均始于高中阶段教育。与此同时,该规划还设计了中小学普职渗透的多样化选择,包括推进“职业体验日”制度化,面向本市所有中小学开放职业院校实训场所、课程、师资等教育教学资源,加强本市中小学职业启蒙教育等,当然也包括高中阶段的普职渗透。而高中阶段的普通高中与中职校沟通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如果对于这个空间的探究不引起足够的重视的话,将影响之后阶段的普职沟通立交桥建构。为此,在“上海职业教育各学段衔接贯通体系”示意图中,可添加几根虚线“←→”,变成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沟通各学段衔接沟通体系构建示意图,如图1-3所示。主要是在高中阶段教育的“普通高中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之间、“学术型本科教育”与“应用技术本科教育”之间,“高等职业专科教育”与“学术型本科教育”之间、“学术型研究生教育”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之间各划一条相互沟通的虚线“←→”,以及“应用技术本科教育”与“学术型研究生教育”和“学术型本科教育”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之间各划一个向上衔接的虚线“←→”。
图 1-2 上海职业教育各学段衔接贯通体系示意图
图 1-3 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各学段衔接沟通体系构建示意图(www.zuozong.com)
(引自《上海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5—2030年)》中“上海职业教育各学段衔接贯通体系示意图”,此处添加了几个普职沟通的“←→”)
也就是说,我们将在协同学理论支撑下研究普通高中与中职校的沟通机理,弄清高中阶段教育中普通高中与中职校之间沟通的这条虚线“←→”的内在运行方式是怎样的,为什么沟通,怎么沟通,沟通能为普职立交桥的建构夯实怎样的根基,这也是普通高中与中职校的沟通机理建构的外在表现方式。深化普通高中与中职校的沟通机理认识,有利于为学生未来走向高等教育或立足终身教育、生涯发展提供相应的素养基础。
2.普通高中与中职校沟通机理是促进人才培养立交桥建构的必要前提
普通高中与中职校沟通是促进人才培养立交桥建构的内在能量集聚。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需要加强与普通教育的沟通,只有如此才能为人才发展的多样化提供支撑,为学生未来的生涯发展做足准备。高中阶段教育是学生走向自主发展与创新发展的关键期,这个时期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道德观基本定型,走向初步成熟,他们能够对未来的职业生涯与专业追求有初步理性的判断,但还需要健全相应的指导制度(包括职业生涯发展指导等),帮助“学生发现和发挥自己在教育、职业和心理上的潜力”,关注学生的“自主发展与多元发展”。[1]从一定意义上说,高中阶段教育提供的教育内容与教育资源,为学生在这个人生成长的岔路口提供一个能够影响未来发展方向的选择,让学生认识自己的优势智能与全面智能光谱,然后朝着适合自己的目标前行。理顺高中阶段的普通高中与中职校的沟通机理,可以让高中生充分认识自己是适合朝向学术型、工程型、技术型、技能型等某一方面发展还是成为复合型人才,提供基于自身素养、教育平台的初步阶段选择,成为不同类型人才培养立交桥建构的必要前提。
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高中阶段学习具有承前启后的意义,在优化不同类型人才早期培养上具有基础性的调节地位。高中阶段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得到了快速发展,开始形成比较稳定的价值观,具有了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对自己未来的发展已经能够产生初步的目标设计并形成理智的自我意识,“高中生的发展是一个质的提升期,是一个生理与心理的成熟获得新的综合的时期,并面临着生存方式质量的新的提升。”[2]高中阶段所形成的兴趣和打下的知识、技能、态度、价值观基础,很可能影响他们未来的一生。高中生适合朝哪一种类型人才方向发展,取决于其自我发展追求、自身基础与潜能的认识,更取决于他所接受或经历的学习内容、学习平台。毕竟,这一时期的学生“理想的自我与现实的自我仍面临分裂的危险,自我肯定与自我否定常发生冲突”。[3]如果在高中阶段能够获得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资源的选择体验,将直接影响他们今后成为学术型、工程型、技术型、技能型人才的发展追求。高中阶段的学生应当寻求“专业知识与通用知识的平衡”,[4]更加重视综合性的知识学习,才有利于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与想象力。普通高中与中职校的沟通将提供这些方面的体验,帮助学生认识适合自己的未来发展方向。
随着我国高中阶段的毛入学率提升(2015年我国高中阶段的毛入学率超过86%)。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对于大多数城市来说已不是什么难题。如何高质量、高水平的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促进普通高中与中职校的沟通,将成为高中阶段教育多样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在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以及未来的高中阶段教育发展中,我国的普通高中与中职校聚焦的生源结构将带来变化。普通高中更多是为培养学术型人才奠基,随着我国对工程教育的重视,普通高中更多地集聚有望成为学术型、工程型人才的学生,中职校更多地集聚有技术型、技能型人才发展潜质的学生。加强普通高中与中职校的沟通,其内涵的基本要素之一是促进高中阶段的多样化发展与转型发展,为不同类型人才的早期培育提供更为丰富的发展平台或空间。新基础教育的倡导者叶澜指出:“当代精英的构成不是指处于社会高层的极少数人,而是指在不同社会组织职业中和在不同层面上,极富活力和创造力、有成效和业绩,既能把握自己命运,又能够引领他的团队开创视野的人,他们由不同类型、不同岗位中的优秀出色人群组成。”[5]即无论是学术型、工程型人才还是技术型、技能型人才,只要在岗位上做出成绩,都可以成为“当代精英”。为促进两类学校各自聚焦的学生群体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立足于不同类型人才的长远、可持续、立交桥式的发展,需要理顺普通高中与中职校的沟通机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