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解读
本节是认识和学习古今中外的计算工具;认识算盘的功能以及用算盘表示数;认识计算器与计算器的一般功能,学习使用计算器帮助进行计算。上述内容的学习是建立在学生已初步认识了算盘的结构、功能,并初步会在算盘上进行拨珠活动,而且学生在实际的生活中初步认识了计算器的使用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对计算工具的学习有助于今后的生活与学习。本节分设为“计算工具的认识”“算盘”与“计算器”进行编写。一共设置了两道例题和一个“练习”。
在“计算工具的认识”部分,教材主要是结合图例介绍了计算工具的发明历史。从最早的我国的“算筹”与“算盘”,以及后来英国人发明的“计算尺”,再到后来的机械计算器、电子计算机到电子计算器,意图是让学生了解计算工具发展的历史,增强中华民族的自豪感。
在“算盘”部分,教材先结合实物图例介绍了算盘在生活中的使用价值,然后提出了问题“你知道算盘的1颗上珠表示几?1颗下珠表示几吗?”让学生解决。同时又提出了问题“关于算盘你还知道什么?”。教材的意图是要学生回忆与利用在前面的学习中所认识的关于算盘的知识,熟悉算盘的结构,旨在巩固所获得的知识。接着,教材以实物图的形式,在三个算盘上分别用拨珠呈现了三个数,要学生根据所提供的数位表“写出算盘上表示的数”,旨在巩固学生对算盘结构功能的理解,促进掌握用算盘表示数与读数的能力。
在“计算器”部分,教材是先结合主题图指出“计算器是目前人们广泛使用的计算工具”,然后结合实物图介绍一种计算器的结构和特别功能键。同时提出“你知道哪些功能键的功能?和同学交流一下”。教材的意图是要结合实际计算器,让学生认识计算器的一般结构与功能。而且在活动的进行中要注重利用与发挥学生个体的知识经验背景。以让学生初步知道计算器常用功能键的使用。
接着,教材的例1是提供了使用计算器进行整数加法计算的过程。例题是以表格的形式,分上下两行呈现了“按键”与“屏幕显示”的操作步骤,然后设置让学生进行“按照下面的步骤,用计算器算一算”的活动,意图是让学生初步知道如何利用计算器进行数的四则计算。接着,教材提供了三个整数的加法、乘法和除法的算式,要求学生“自己试试看”,意图是让学生在计算器进行实践操作活动,促进学生初步掌握使用计算器进行整数四则计算的方法,并形成技能。
教材的例2是提供了“9999”分别乘“1、2、3、4、5、7、9”的算式。要学生“用计算器计算(9999×2,9999×3,9999×4)算式”。然后提出问题“不用计算器,你能直接写出各题(9999×5=,9999×7=,9999×9=)的答案吗?”。教材的意图是要学生通过用计算器计算出因数是2、3、4的积,发现乘积的千位、百位与十位上都是“9”,而万位与个位上的数字刚好就是乘法口诀“几九”得数的两个数字,所以学生可以很快写出9999×5=,9999×7=,9999×9=的答案。旨在促进学生进一步掌握使用计算器进行整数四则计算的技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发现与判断推理的能力。
接着在“做一做”中设置了两个数学活动:第一,是提供了6个整数四则运算的算式,要求学生“用计算器计算”,旨在促进学生熟练掌握使用计算器进行整数四则计算的技能。第二,是让学生先用计算器分别算出“9÷9”“108÷9”“1107÷9”“11106÷9”的商,然后让学生不用计算器,依照上述计算的结果中所蕴涵的规律,试写出“111105÷9”“1111104÷9”“11111103÷9”“111111102÷9”与“1111111101÷9”等5道算式的商;再用计算器检验计算的正确性,旨在培养学生探索发现与判断推理的能力,而又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便捷,培养学生的验算意识和习惯。
接着教材在“你知道吗?”一栏中介绍了功能键“M+、MR、MC”的功能和使用方法,并以计算“123+16”“123-16”“123×16”三个计算为例,呈现了在用计算器进行计算时,如何运用功能键“MR”或“M+”进行简便操作,旨在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在配置的“练习三”中提供了丰富多样的练习素材。其中,第1、2、3、4、9题是有关应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素材。第1题提供了6个整数四则运算的算式,要求学生“用计算器计算”,旨在促进学生熟练掌握使用计算器进行整数四则计算的技能。第4题是提供了“142857”分别乘“1、2、3、4、5、6”的算式,要求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出各题的积”,计算后要学生“找一找有什么规律”,旨在促进学生熟练掌握使用计算器进行整数四则计算的技能。同时发现它们的积都是由这几个数字组成,而且数字呈现的顺序也有规律,重在培养学生探索发现与判断推理的能力。第2题是设置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活动,让学生自主提供四则计算的算式,采用先笔算,再用计算器进行验算,旨在促进学生熟练掌握使用计算器进行整数四则计算的技能。第3题提供了一张购买文具的收据,其中呈现了品名、数量与单价,要学生采用先笔算,再用计算器进行验算后填出相应的金额,旨在促进学生熟练掌握使用计算器进行整数四则计算的技能,促进对单价、数量与总价之间数量关系的理解和掌握。第9题提供了用计算器“算”出来的4道四则计算的算式和结果,让学生估计一下结果是否合理,并分析错误原因。其中,356+175=181的错误原因是将“+”按错为“-”;179-86=265的错误原因是将“-”按错为“+”;38×45=1748的错误原因是将数字“45”按错为“46”;395÷5=390的错误原因是将“÷”按错为“-”,旨在促进学生熟练掌握使用计算器进行整数四则计算的技能,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推理的能力。
第5题是提供了“497+498+499+500+501+502+503”相差“1”的连加算式,结果发现小红的计算比用计算器还快。让学生进行“小红是怎么算的呢?”的探索活动,意图是引导学生探索发现出计算等差数列连加的和的简便算法,培养学生的探索发现能力,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情感。
第6题是设计让学生“写出几个多位数,读一读”,旨在促进学生熟练掌握多位数的读法,培养学生的数感。
第7题提供了4个以读数的形式呈现的千亿以内的数,要学生“写出这些数,再省略亿位后面的尾数,求出它们的近似数”,旨在促进学生熟练掌握多位数的写法,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求出近似数进行对大数省略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数感。
第8题提供两组多位数,要学生“比较每组数中两个数的大小”,旨在促进学生进一步掌握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方法。(www.zuozong.com)
本节教材“四基”教学目标要求
基础知识目标要求:
了解计算工具发展的历史,认识计算工具算盘和计算器,知道算盘的结构与在算盘上用拨珠表示数的方法,认识计算器的构造和常用键盘的功能键及使用方法。
基本技能目标要求:
能在算盘上用珠表示数,懂得看算盘上珠子所表示的数;掌握计算器上常用数字键的操作与功能键在按键时显示屏上的显示方式。
数学思想方法的目标要求:
渗透比较、对应与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数学活动经验的目标要求:
经历观察、操作、感知、对比、探索与应用等数学活动过程,获得相应的活动经验。
本节教学策略与建议
1.对于计算工具的认识教学,教师可利用实物或课件帮助学生认识计算工具。对于算盘,要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活动,以促进对算盘的认识。对于计算器,要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逐步了解计算器中基本功能键的作用和使用方法,并通过实践操作练习而熟练掌握各功能键的功能。
2.利用计算器帮助进行计算并探索出规律是本节教学的重要内容和目标之一。在例2的教学中,要组织学生先用计算器分别算出“9÷9”“108÷9”“1107÷9”“11106÷9”的商,然后引导学生不用计算器,依照上述计算的结果中所蕴涵的规律,试写出“111105÷9”“1111104÷9”“11111103÷9”“111111102÷9”与“1111111101÷9”等5道算式的商;最后再让学生用计算器进行检验计算的正确性。培养学生探索发现与判断推理的能力,而又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便捷,培养学生的验算意识和习惯。
3.对于“练习三”提供的练习素材中的第9题是提供了用计算器“算”出来的4道四则计算的算式和结果,让学生估计一下,结果合理吗?并分析错误原因。在讲评时,要学生说出判断依据。其中,“356+175=181”的错误原因是将“+”按错为“-”;“179-86=265”的错误原因是将“-”按错为“+”;“38×45=1748”的错误原因是将数字“45”按错为“46”;“395÷5=390”的错误原因是将“÷”按错为“-”。旨在促进学生熟练掌握使用计算器进行整数四则计算的技能,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推理的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