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华罗庚小故事:残疾数学家的成就

华罗庚小故事:残疾数学家的成就

时间:2023-07-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数学小故事数学家华罗庚的故事在中国,华罗庚是广为人知的数学家,而国际上对华罗庚的评价也非常高,他被列为芝加哥科学技术博物馆中当今世界88位数学伟人之一.美国著名数学家贝特曼著文称:华罗庚是中国的爱因斯坦.身有残疾,在困境中自学成才华罗庚1910年11月12日出生在江苏金坛县,他幼时爱动脑筋,因思考问题过于专心常被同伴们戏称为“罗呆子”.华罗庚初中毕业后,因家境贫寒,只好到黄炎培在上海创办的中华职业

华罗庚小故事:残疾数学家的成就

数学小故事

数学家华罗庚的故事

在中国,华罗庚是广为人知的数学家,而国际上对华罗庚的评价也非常高,他被列为芝加哥科学技术博物馆中当今世界88位数学伟人之一.美国著名数学家贝特曼著文称:华罗庚是中国的爱因斯坦.

身有残疾,在困境中自学成才

华罗庚1910年11月12日出生在江苏金坛县,他幼时爱动脑筋,因思考问题过于专心常被同伴们戏称为“罗呆子”.

华罗庚初中毕业后,因家境贫寒,只好到黄炎培上海创办的中华职业学校学习会计,不到一年,被迫辍学,回到金坛帮助父亲料理杂货铺.在单调的站柜台生活中,他开始自学数学.

华罗庚一开始仅有一本《代数》、一本《几何》和一本缺页的《微积分》.有志者事竟成,他顽强自学,用5年时间学完了高中和大学低年级的全部数学课程,在19岁那年写出了著名论文《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之理由》,并在《科学》杂志上发表.

进入清华大学,开始数学研究

华罗庚一生遇到两个伯乐,第一个是金坛中学校长兼数学教师王维克,他是居里夫人的学生,在他的帮助下,华罗庚坚持自学数学.

第二个伯乐是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

熊庆来对华罗庚的论文很重视,并破格邀请华罗庚到清华大学工作和学习.从1931年起,华罗庚在清华大学边工作边学习,用一年半时间学完了数学系全部课程.他自学了英、法、德文,在国外杂志上发表了3篇论文后,被破格任用为助教.(www.zuozong.com)

1936年,经熊庆来教授推荐,华罗庚前往英国剑桥大学留学.20世纪声名显赫的数学家哈代对他说:“你可以在两年之内获得博士学位.”可是华罗庚却说:“我来剑桥是求学问的,不是为了学位,我只要求做一个访问者.”两年中,他集中精力研究堆垒素数论,并就华林问题、他利问题、奇数哥德巴赫问题发表了18篇论文,得出了著名的“华氏定理”.在英国的两年中,他攻克了许多数学难题,他的一篇关于高斯的论文为他赢得了世界声誉.

1938年,在抗日战争期间,他回到了祖国,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先后写了20篇论文,完成了他的第一部数学专著《堆垒素数论》.该专著发表40余年来其主要成果仍居世界领先地位,先后被译为俄、匈、日、德、英文出版,被称为20世纪经典数论著作之一.

华罗庚的数学研究成果巨大,他是中国解析数论、典型群、矩阵几何学、自导函数论等方面的研究者和创始人.

报效祖国,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1946年,华罗庚应邀去美国讲学,并被伊利诺伊大学高薪聘为终身教授.

新中国成立牵动着华罗庚的心,1950年他毅然放弃了在美国的优裕生活回到祖国.他回到清华园,被任命为数学系主任,不久又担任了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从此,开始了数学研究真正的黄金时期,他连续做出了令世界瞩目的突出成绩,先后发表了多篇论文和专著.

华罗庚多年来培养了一大批数学人才,他的研究态度谦虚,不断拼搏.

早在20世纪50年代,他就提出“天才在于积累,聪明在于勤奋”.华罗庚虽然聪明过人,但从不提及自己的天分,而把比聪明重要得多的“勤奋”与“积累”作为成功的钥匙,反复教育年轻人,要他们学数学做到“拳不离手,曲不离口”,经常锻炼自己.

华罗庚关注青少年的成长,多次给青少年做科普报告,出版数学科普著作,鼓励青少年刻苦学习.华罗庚在给金坛中学的条幅中写道“人说不到黄河心不死,我说到了黄河心更坚”.

1985年6月12日,华罗庚应邀到日本东京大学做学术报告,原定45分钟的报告在经久不息的掌声中被延长到一个多小时.当他结束讲话时,突发心脏病倒在讲台上,他用行动履行了自己的诺言:“最大的希望就是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