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 习 目 标
通过学习本章的内容, 能分析现象发展变化的过程的特点、 发展变化的平均水平和平均速度, 能判断现象发展变化的趋势, 对现象未来的数量特征进行预测。
学 习 要 点
了解动态数列的概念、 种类和编制动态数列的原则, 理解时期数列和时点数列的概念、 特点。 熟练掌握平均发展水平、 增长量、 平均增长量、 发展速度、 增长速度、 平均发展速度、 平均增长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掌握长期趋势分析和季节变动分析的方法。
案 例 导 读
本章案例节选于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十五: 邮电通信业发展突飞猛进。 报告中利用各种动态分析指标阐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 我国邮电通信业在服务能力、 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方面发展的变化和取得的成绩。
系列报告之十五:邮电通信业发展突飞猛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 中国邮电通信业经过60年的奋斗, 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 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和扶持邮电通信业优先发展, 邮电通信业的服务能力、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均有了质的飞跃。 到2008年年底, 我国已经建成世界最大的邮政网络; 电话网络规模跃升世界第一, 电话用户数达到9.8亿户, 跃居全球之首, 互联网普及率超过全球平均水平。 60年来, 邮电通信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越来越大, 从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转变为适度超前于国民经济的发展, 成为推动国家工业化、 信息化和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力量。
一、 邮电通信业投资规模不断加大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 我国通信设备、 通信方式和通信手段十分落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 我国加大邮电通信业投资力度, 从1950年的4 024万元年投资额扩大到2008年的3128.0亿元, 年均增长16.7%, 其中近30年年均增长24.7%。 大规模的投资建设, 使我国邮电通信业得以快速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年来, 我国邮电通信业的投资建设经过三个阶段。
1949—1978年, 邮电通信业起步发展、 探索中前进。 虽然有 “左” 的影响以及 “文化大革命” 的干扰, 但邮电通信业发扬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的精神, 努力工作, 在增强综合能力、 提高技术装备水平、 提供邮电业务和服务等方面作出了可喜的成绩, 使邮电通信业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取得了长足发展。 1950年邮电通信业固定资产投资额仅4024万元, 1978年增加到41382万元, 增长9.3倍。
1979—1998年, 邮电通信业进行大规模投资建设。 改革开放之初, 我国邮电通信网络规模小, 技术层次低, 通信质量差, 工作效率低, 而此时世界通信技术已开始步入数字时代。 1978年年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 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 开创了改革开放和集中精力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局面。1979年1月, 邓小平同志提出投资的重点要用在电、 煤、 交通、 电信等基础设施上; 1980年3月, 邓小平同志又就我国经济发展规划发表谈话, 认为把交通和通信放在重要位置,这确实对整个经济的发展关系极大。 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优先发展、 加快发展通信战略的提出, 为邮电通信业的腾飞奠定了思想基础, “六五” 期间, 国家为发展通信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和优惠政策, 极大地推动了我国通信事业的发展。 在这20年里, 邮电通信业投资规模逐年加大, 由1978 年的4.1 亿元扩大到1998 年的1771.7 亿元, 年均增长35.4%; 其中1988—1998年以年均47.4%的增幅高速增长; 在1998年邮电投资总额中,电信业占90.8%。(www.zuozong.com)
1999—2008年, 邮电通信业投资建设持续迈进。 这十年, 我国邮电通信业投资规模继续加大, 从1999年的1708.5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3128.0亿元, 但增幅放缓, 年均增幅为5.8%; 其中2000年及以后投资规模基本稳定在2000~3000亿元之间。 电信业自2002年以来, 伴随大规模网络建设的基本完成, 投资规模趋于稳定。 表明电信业已走过规模扩张阶段, 行业发展对投资的依赖性趋于减弱。
二、 邮电通信业综合通信能力明显增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 我国邮电通信业网络规模小、 设备陈旧、 技术落后, 工作效率普遍较低。 经过六十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大规模投资建设, 我国综合通信能力迅速增强, 网络规模容量、 技术层次、 服务水平都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邮政业形成了沟通城乡、 覆盖全国、 连通世界的现代邮政网络, 已经成为世界规模最大的邮政网络之一; 电信业已建成包括光纤、 数字微波、 卫星、 程控交换、 移动通信、 数据通信等覆盖全国、 通达世界的公用电信网。 2008年我国电话网络规模在世界排名, 从1985年的第17位跃升至第1位。
(一) 邮政基础设施水平全面提升
邮政网络建设成绩显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 全国 (除西藏外) 只有26328处邮电局所, 其中自办局所4868处, 邮路总长度仅70.6万千米, 而且这些设施大都设在城市, 广大农村很少, 农民用邮极为困难; 经过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的投资建设,邮政网络得到了快速发展。 到2008年年底, 营业网点达到6.9万处, 分别比1949、 1978年增长1.6倍、 39.3%; 全国平均每一营业网点服务面积138.8平方千米, 服务人口1.9万人; 在邮政营业网点中, 邮政全功能服务的营业网点3.9万处; 农村邮政服务网点占57.8%。 邮路总条数达到2.1万条, 邮路总长度达到369.3万千米; 其中航空邮路达到190.8万千米, 铁路邮路达到23.7万千米, 汽车邮路达到138.5万千米。
邮政收寄、 投递能力大幅提高。 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 邮政的运力主要靠铁路客运加挂邮政车厢和汽车货运邮件, 各类邮政汽车只有427辆, 火车邮箱3辆, 收寄、 投递力量严重不足, 时限不能保证, 积压逾限十分突出。 经过60年特别是近30年的发展, 到2008年年底, 我国邮政业拥有各类汽车8.6万辆, 邮政火车邮厢356辆, 邮船3艘, 邮运飞机15架, 实现了航空、 铁路、 公路、 水路等多种运输手段的综合利用。
邮政机械化、 自动化、 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 邮政作业处理基本是人工完成, 经过60年的投资建设, 逐步由手工向机械化、 自动化、 信息化转化。 20世纪80年代开始, 邮政采取自行研制和引进购置相结合, 大量安装信函、 包裹、 印刷品自动分拣机, 推进了机械化、 自动化的进程。 到2008年年底, 全国邮政拥有悬挂输送机153套, 信函、 包裹、 印刷品分拣机206套, 报刊分发流水线84套。 20世纪90年代, 随着国家信息化工程的全面启动, 邮政开始了综合计算机网络、 “绿卡”工程网络以及各地企业网络和电子邮政局所的建设, 实施邮政作业、 邮政营销和企业管理的网络化; 到2008年底, 我国邮政计算机总数达到23.3万台, 网络服务器1.6万台,网络交换机1.9万台; 已建成覆盖全国200多个中心城市、 3.8万个电子化支局网点, 能够承载语音、 图像和数据业务的邮政综合计算机网, 其设备性能、 覆盖范围和网络功能,均达到世界邮政先进水平。
(二) 电信业通信能力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
案例中提到的1950年的4024万元年投资额扩大到2008年的3128.0亿元,年均增长16.7%,其中近30年年均增长24.7%;1950年邮电通信业固定资产投资额仅4024万元,1978年增加到41382万元,增长9.3倍;邮电通信业投资规模逐年加大,由1978年的4.1亿元扩大到1998年的1771.7亿元,年均增长35.4%;其中1988—1998年以年均47.4%的增幅高速增长。其中年均增长16.7%、近30年年均增长24.7%、增长9.3倍、1988—1998年以年均47.4%的增幅高速增长,与前几章学的静态分析指标有什么区别和联系,他们是如何计算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