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辛亥革命已经过去二十余年,很多老弱残废军人生活无依,汉剧票友登台演剧,为他们筹赈。1月17—18日,汉剧票友假共和舞台,聘请武汉名伶票友会串。17日夜戏:方阶声《琼林宴》,陈鹏飞、王友宸《贺后骂殿》,万奉一《莲花湖》,金素秋、单少臣《讨渔税》,罗培三、陶菊馆主《雪艳娘》,单问渔、朱哨秋、陈汉涛、梅雪艳《御碑亭》,李桂春(即小达子)《请宋灵》。18日夜戏:逸峰居士《钓金龟》,周炎卿、汪哨佰《四盘山》,陈鹏飞、方阶声《南天门》,万奉一《古城会》,陈汉涛、陶菊馆主《宝莲灯》,单问渔、朱哨秋、单少臣全本《鸿鸾禧》,李桂春(即小达子)《凤凰山》。这则消息透露出辛亥革命军人其实与汉剧有密切的关系。
早在宣统元年(1909),以武汉新军中的斗级营、凯辎营、汉阳兵工厂为基地,以何正芳为首,聚集一些热爱汉剧的新军战士王卫山(一末)、吴楚臣(二净)、肖长胜(三生)、王汉卿(四旦)、王德胜(五丑)、张望生(六外)、冯臣盛(七贴)、严少庭(九夫)、彭志奎(十杂)等四十余人组织成立了新军菊班票社,社址在武昌斗级营。后来又吸收汉剧名角江春庭(末)、徐正奎(杂)等投奔新军,也参加了此票社。由于名票众多,大多数票友的艺术修养很高,每个票友都有自己的拿手好戏和绝活,因此凡是他们管辖的机关、文武衙门遇到婚丧、寿诞、酬神或庆祝节日、开印、接差、上任大典等,必请他们清唱围鼓或挂衣演出。更妙的是,新军菊班票社友借助业余清唱活动,发展、联络革命同志,参加一些组织活动。票友甚至借助参加官员丧礼的机会,借清唱围鼓机会,炸死敌人。
辛亥革命爆发后,新军菊班票社积极参加战斗,很多人牺牲或负伤,票社活动也被强行解散。菊班的革命党人如吴楚臣、江春廷、徐正奎等,再一次借助汉剧票友的身份逃匿在戏班,以参加演出而存身。何正芳后来还在黄鹤楼下建设“乃园”剧场,主持后台和戏班派戏的工作。(www.zuozong.com)
值得一提的是肖长胜,就是前文提及的天字科班的管事。辛亥革命之后,他被迫离开军营,连续在天、春、长、顺四届科班任教,他管教学员极其严格,但严师出高徒,他培养出大批出科名角,在汉剧界享有很高的威望。
另一位是傅心一,革命思想很强烈,辛亥革命之后,他思想彷徨,脱离舞台表演而去读书求学,立志于汉剧改革和改变伶人社会、经济地位。后来去上海结交刘艺舟、欧阳予倩、洪深等人,学习观看他们的文明新戏编创和演出,将好的经验带回武汉的汉剧演艺圈。在刘艺舟和傅心一的影响下,汉剧艺人创作了大量时装戏、新编历史戏,为革命服务,为宣传爱国思想作出重要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