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码头演出的剧目特色:探索汉剧与汉派文化

码头演出的剧目特色:探索汉剧与汉派文化

时间:2023-07-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码头演剧的主要对象是搬运工人、船工以及流动客商,观众群体的社会地位和经济能力有限。三是戏价的厚寡。为适应各种演出条件,汉剧形成了自己完整的脚色行当体系,不同的脚色实际暗含着雅俗的审美设计理念。与主要男女脚色相互配合的是二净与五丑行当,他们居于汉剧十大行较为核心的位置。相对而言,净丑多演出滑稽调谐的角色人物,他们的唱词也多鄙俗和活泼。此剧后来成为汉剧旦行的代表性剧目,陈伯华将之经典化。

码头演出的剧目特色:探索汉剧与汉派文化

码头演剧的主要对象是搬运工人、船工以及流动客商,观众群体的社会地位和经济能力有限。不仅如此,这些以苦力为生的观众人群由于受教育程度不高,更喜欢观看调谐谑趣的喜剧、善恶有报的伦理剧和铁马金戈的历史剧。所以很长一段时间,码头的草台班都被更为“鄙俗”的楚剧流动戏班所占据,拥有一批“草鞋帮”的“死忠臣”。

汉剧尽管主要是应和汉镇上层社会的观剧要求,但要考虑到几个因素:一是名气与实力的差异。官府衙门的庆典祝寿等活动,主要是由大班名角应差的。因此,汉剧实力不强的中小戏班同样要去参加民俗演剧。二是淡旺季的差异。淡季的时候,即便是大班名角也会因生存的考虑去乡村演出谱戏、会戏、寿戏。三是戏价的厚寡。有些名商大贾,或富庶的主会,对名角的戏价从不吝啬,所以从民国的报章时时可见诸如余洪元、朱洪寿、万盏灯等汉剧名角也会参加民间的汉剧演出。

为适应各种演出条件,汉剧形成了自己完整的脚色行当体系,不同的脚色实际暗含着雅俗的审美设计理念。与主要男女脚色(一末、三生、四旦)相互配合的是二净与五丑行当,他们居于汉剧十大行较为核心的位置。末生旦在汉剧中多扮演比较正派的角色人物,他们的唱词也比较文雅和严肃。相对而言,净丑多演出滑稽调谐的角色人物,他们的唱词也多鄙俗和活泼。

汉剧十大行都有自己的经典剧目,这些剧目是汉剧发展进程中逐步沉淀下来的,同时也是名角个人的艺术创造。清道光年间,叶调元在《汉口竹枝词》中已经提及一批名角所演红的名剧,有《活捉》《祭江》《祭塔》《探窑》《丛台别》等。如评价胡德官的《活捉》一剧:

德官演戏总精良,活捉张三更擅场。

行走如风身不动,鬼魂不信是人装。

(原注:“德玉工于苦戏,掩袂娇啼,动人心魄,《活捉》一事,尤为出色。然非余德安之丑,亦不能作对手”)。《活捉》后来成为五丑泰斗大和尚李春森的拿手好戏。

《汉口竹枝词》评价《丛台别》一剧:

巧将情态揣香奁,一曲《崇台》值一缣。

写出柔肠真寸断,不须别恨赋江淹。

此剧后来成为汉剧旦行的代表性剧目,陈伯华将之经典化。(www.zuozong.com)

陈伯华饰穆桂英(采自《楚腔汉调》)

汉剧名角陈伯华戏照(采自《楚腔汉调》)

《汉口竹枝词》评价“二祭”与“一探”:

风前弱柳舞纤腰,宛转珠喉一串调。

情景逼真声泪并,《祭江》《祭塔》与《探窑》。

(原注:“此闺旦之大戏也。二胡及张纯夫均臻其美”)。汉剧四旦名角李彩云将《祭江》《祭塔》与《探窑》发扬光大。例如,李伶演《祭江》时,观众“静聆终场,为之泣下”,有人“十年以来,历观他伶演《祭江》,不下数十百次”,可谓是百看不厌。

码头文化本质上是介于市民文化和乡民文化之间的一种特殊形态,承载着的社会、经济、文化层次和流动特点,决定剧目兼备雅俗共赏的审美内质。雅的剧目能深深契合民众内心对真善美的本质追求,俗的剧目能使他们获得谐谑调笑的快感和劳作的宣泄。所以,汉剧不少剧目就具有这种能雅能俗、雅中带俗、俗中见雅的特点。例如《活捉》是《水浒记》中的一出,它也是汉剧名伶牡丹花、大和尚的拿手好戏,二人数十年老搭档,“每贴斯剧,座为之满,线场鬼路,望之生畏,间棹追逐,极有功夫”。何谓“线场鬼路,望之生畏”呢?《汉口罗宾汉报》记载甚详,说大和尚扮演张文远,“被阎惜姣套上脖子,这么一提,他就两脚凌空,吊在旦角的手上,这在旦角固然要一点手劲,而假使是一个别的丑角,这么一吊,可真的要吊死了”。

《打花鼓》《挑帘裁衣》也是花旦与丑角对手戏,牡丹花、大和尚配合多年,将之演至极致。这些剧目主题严肃,《活捉三郎》《挑帘裁衣》演绎淫孽果报,《打花鼓》则凸显花鼓艺人生活的艰辛,但在严肃雅正的主题之下,舞台上如何呈现则很大程度取决于艺人的发挥,因为这些存在很多谐谑逗趣的折段,甚至可以将之演为淫邪的“艳段”。如《打花鼓》丑公子调戏花鼓婆部分,《活捉》中张文远与阎惜娇,《挑帘裁衣》中潘金莲与西门庆都可以大肆发挥,将粉戏演足,有戏班伶人即是如此做法:

余观大和尚、小翠喜合演,可谓一时独步,今翠喜物故,和尚年事已高,继起无人,几成广陵。余在新市场曾四观此剧,李绍云与小牡丹花尚能差强人意,惜均失之淫靡;红艳芳、小宝霞则更不足道,尤以该场之丑角,俚俗不堪,较大和尚之作风,相隔岂只道里计。

故而有识之士指出:“汉戏为吾楚故物,向守先民规矩,迩来渐染花鼓戏之积习,惯趋淫荡。”有操守的汉剧伶人往往看不起楚剧一味“舞台宣淫”的作法,故对汉剧界一些艺员向楚剧学习,渐坠下流,感到十分担忧。从汉剧与武汉文化的维度看,演出更多的俗剧以迎合和满足下层民众的观剧需求,看似拉低了汉剧比较高的戏剧生态层级,但实质上,部分俚俗的剧目,或剧目中俚俗的场次,一定程度上让汉剧在审美上获得更大的自由度和更强的适应性,能涵盖汉口作为近代崛起商埠所诞生的多层次人群的观剧需求,从而拥有更为广泛的观众群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