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用砚的种类,若从材质及形状上讲可以算是满目多姿的了。悠久的历史自然是首要原因,但先贤们能将极普通的研墨盛具,设计得兼有实用性与艺术性,这大概在世界上都属于屈指可数的吧。现今书画家的案头上已少见精美的砚台使用,而将它束之高阁变成了纯粹的收藏品,所以致使各式的创新或仿古砚台几乎失掉了文房的功能性,变成文人雅士喝茶时的一种谈资,至于供挥毫的器物,已被简单的瓷制碗盘给替代了,抄手砚的命运也没有逃脱。抄手砚的缘起应同瓦当有关,瓦当曾用于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处在屋檐最前端,起着防水、排水、美化屋面的作用,所谓“当”,据解释“当,底也,瓦覆檐际者,正当众瓦之底,又节比于檐端,瓦瓦相盾,故有当名”。瓦当有圆形、半圆形两种,陶土质地,上饰图纹,饱满生动,因其轻巧易托的特性,加之古人又常在墙壁或高大的石碑上书写文字后有用刀雕刻的习惯,故把半圆呈长桶状的瓦当翻转过来,弧形面的握在手中,凹槽面的倒入墨汁,边写边蘸边移动于上下左右,于是抄手砚的雏形便略具了。至唐代,箕形砚的出现,使得瓦当曾作为砚之一种彻底退出了舞台,并直接促成了宋代抄手砚的定型。抄手砚又称插手砚、手抄砚,长方形的为宋代主流,其做法是把砚底挖空,两边为墙足,可用手抄底托起,较手握瓦当式省力了许多,在发墨快及润墨程度上,则更是瓦当无法比拟的。
阮煜兴先生所制抄手砚不多见,就此件来说,他自己都十分看重,文云:“卓尼喇嘛崖老坑(宋)寒水石,1979年人工采石,已绝产。上品(水鸟,形状略像鸭,比鸭小,翼短小,不善飞,颈和前胸羽毛呈浅褐色)红色泽,储量极少,与鸭头绿石同质,细润如玉,坚如青铜,发墨如神,手工工艺,精细率畅,2006年制砚,款印:物华天宝。石伯。”这样的记述,倒让我想起了许多书画家埋怨“现在笔也不行纸也不行墨也不行”的话,单就不用上等的石砚研磨或发墨,恐怕墨的质量远不如从前亦是原因之一吧。
2013年6月12日(www.zuozong.com)
抄手砚
21×14×4.5厘米
喇嘛崖宋坑红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