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将相和》教学设计分析

《将相和》教学设计分析

时间:2023-07-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许蕾教材分析《将相和》是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阅读策略”的第二篇课文,本篇课文是根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的相关内容改写的历史故事,课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三个故事,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将、相由“不和”到“和”,表现了他们二人以国家利益为重的情怀。

《将相和》教学设计分析

许 蕾

教材分析

将相和》是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阅读策略”的第二篇课文,本篇课文是根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的相关内容改写的历史故事,课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三个故事,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三个故事按照时间发展顺序书写,每个小故事既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又紧密联系,前两个故事中蔺相如屡次立功,职位超过了老将廉颇,引起了廉颇的不满,才有了第三个故事。将、相由“不和”到“和”,表现了他们二人以国家利益为重的情怀。

本课主要学习用“连词成句地读”的方法来提高阅读速度。课文中的阅读提示点明了这一重点,课后第2题是对这种方法的具体运用。本课的另一项教学任务是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人物形象。课后第3题要求借助小标题的提示复述文章的主要内容,课后第4题通过交流对蔺相如、廉颇的看法,把握人物形象。这几个练习旨在让学生提高阅读速度,提升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目标

1.认识“璧”“臣”等生字,读准多音字“强”“划”“削”的读音,会写“召”“臣”等生字,会写“无价之宝”“召集”等词语。

2.能尽量连词成句地读课文,提高阅读的速度。

3.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讲述“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三个故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基本程序

教学调整

【第一课时】

一、了解背景,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将相和》。(出示课题)它是根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的相关内容改写的历史故事。对于《史记》你有什么了解吗?(学生自由说)

2.教师点评,重点小结。

(1)《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2)鲁迅先生对它的评价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3)《史记》通过人物传记的形式刻画了许许多多鲜活的人物。

3.齐读课题。

二、游戏激趣,练习方法

1.游戏练习扩大视域。

课件依次出示相关词语四组、短语四组、句子四组,每一页课件给学生1秒钟的时间阅读,测试学生短时间看到的内容,反馈。

2.教师小结。

扩大视域,不能一个字、一个词地去读。

3.方法回顾。

上节课,我们学会了运用“不回读”“集中注意力读”的方法来提高阅读速度。那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练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

4.出示“阅读提示”,同学们是否知道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快速阅读方法?(预设:连词成句地读)

5.理解“连词成句地读”,教师相机提问:读下面这段话的时候,你一眼看到了多少内容?(出示课后练习第2题)

6.教师小结。

原来,“连词成句地读”就是一眼扫过去,要尽可能多地看到词语或者句子,不要一个字一个字地读。

三、快速阅读,题目测试

1.准备好计时工具,提示阅读方法。

同学们,阅读时要集中注意力;遇到不懂的词语不要停下来,不回读;尽量连词成句地读。请用上这些方法尽可能快地默读课文,理解课文,记录阅读时间。

2.学生反馈阅读时间。

3.师生交流阅读方法。

教师指导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和课文内容,通过交流阅读课文过程中运用的方法以及阅读效果、阅读感受,体会阅读方法的运用。

4.出示题目检测阅读效果。

(1)这个故事发生在哪个历史时期?

(2)题目中的“将”指谁?“相”指谁?

(3)蔺相如采用什么方法使得“完璧归赵”?

(4)渑池会面上,蔺相如要求秦王干什么?

(5)“负荆请罪”之前蔺相如和廉颇之间有直接冲突吗?

(6)“秦王我都不怕,还会怕廉将军吗”这句话是蔺相如对谁说的?

四、整体感知,把握故事内容

1.课文围绕“将相和”讲了几个小故事?(3个)

(1)指导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用一个合适的小标题概括每个小故事的内容。

(2)思考:每个小故事中“将”和“相”分别做了什么?他们为什么不和,又是怎样由不和到和的?摘录关键词句完成下面的表格。

2.交流反馈。

完璧归赵:第1~9自然段。(www.zuozong.com)

渑池会面:第10~14自然段。

负荆请罪:第15~17自然段。

3.梳理课文发展脉络,完成表格。

4.结合表格,用简洁的语言,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概括每个小故事的大意。(预设:蔺相如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会面”上立了功,被封了官,位居廉颇之上,所以引起了廉颇的不满。后来廉颇认识到自己的狭隘,向蔺相如负荆请罪,两人重归于好,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5.小结。

我们借助表格,了解了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其实课文的主要内容就是课题。“将相和”就是讲了“将”和“相”从不和到和的过程。

6.那这三个故事之间有什么关系呢?(预设:前两个故事中蔺相如屡次立功,职位超过了老将廉颇,廉颇很不服气,于是有了第三个故事)

五、总结

1.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

今天我们又学到了一个阅读新方法,就是连词成句地读,不要一个字一个字地读。

2.列表法。

可以利用表格了解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关系,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回顾课文内容。

在当时,秦国是最强大的国家,一心想要统一六国,所以不断进攻其他国家。本文故事发生在秦国全力进攻楚国之时,秦国不能集中更多的兵力对付赵国,主要用威胁的手段来侵占赵国的城池。可是在“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这两个故事里,秦国占到便宜了吗?为什么?(预设:没有,在赵国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

二、细读课文,体会人物形象

1.昨天我们已经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蔺相如和廉颇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能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吗?(出示学习要求)

(1)自主学习。

①默读课文,想一想蔺相如和廉颇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②画一画句子,圈圈关键词,并在边上简单作批注。

(2)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自主学习完成后小组选择其中一个故事进行交流。

2.预设反馈。

(1)交流反馈:“完璧归赵”。

例句①: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如果秦国提出用城换璧……我一定把璧完好无缺地送回来。”

语言感受:蔺相如的勇敢。

例句②:他怒发冲冠,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就和璧一起撞碎在这柱子上!”

神态、语言感受蔺相如的有勇有谋、不畏强权。

例句③: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说……

语言感受蔺相如的智慧。

教师小结:蔺相如“一拼一撞”,足见他的有勇有谋、临危不乱。

(2)交流反馈:“渑池会面”。

例句①:蔺相如看秦王存心侮辱赵王,便向前走了几步……

语言、动作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

例句②: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如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同归于尽!”……卫士竟不敢上前。

语言、动作、神态感受蔺相如的临危不乱。

(3)交流反馈:“负荆请罪”。

重点交流称呼的对比,廉颇的一脱一背。(学生自由交流,教师及时点评)

(4)总结。

教师指导学生从语言、动作、神态以及故事情节感受人物形象。

三、集中指导字词

1.出示词语,学生认读。

和氏璧 强逼 允诺 划归 抵御

侮辱 擅长 上卿 削弱 战袍

2.多音字“强”“划”“削”组词。

3.指导书写“臣”“献”“拒”。

板书设计

6.将相和

【教学反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