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白鹭》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篇精读课文讲解

《白鹭》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篇精读课文讲解

时间:2023-07-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许蕾教材分析《白鹭》是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语文要素之一为“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第1自然段:总起,以精巧的诗比喻白鹭的美。

《白鹭》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篇精读课文讲解

许 蕾

教材分析

白鹭》是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语文要素之一为“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白鹭》是一篇寓情于物的散文,作者是郭沫若。课文描写了白鹭的外形和觅食、栖息、飞行时的美,表达了作者对白鹭的喜爱和赞美之情。《白鹭》的构思精巧而自然,以一句“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开篇,行文围绕这个中心意思展开,最后又精巧地收束全文,与开头呼应;文章语言清新而精练,有着明快的节奏,描绘的形象意境隽永,如诗如画,令人回味。

学生从三年级开始就逐步养成边读边想象画面的读书方法和习惯,因此学生能够从其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以及不同场景下的姿态、形象体会白鹭这首“精巧的诗”。但这篇课文更重要的学习点是让学生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寄托在白鹭身上的情感,这正是本单元需要落实的语文要素,即“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品读、想象、体会,才能让学生积极调动生活体验和审美经验,与文本展开深入、真切的对话,与美的语言、形象、意境相遇。

教学目标

1.认识“鹭”“嫌”等生字,会写“宜”“鹤”等生字,会写“精巧”“配合”等词语。

2.能想象并说出作者所描写的画面。

3.能借助关键语句,体会作者对白鹭的赞美之情,了解作者是如何把这种感情融入对白鹭的描写中的。

4.背诵课文,积累喜欢的段落。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搜集有关白鹭的资料、古诗。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单元学情分析

教学基本程序

教学调整

【第一课时】

一、猜谜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谜面,自主猜谜。

嘴长颈长脚也长,爱穿一身白衣裳,常在水边结伙伴,田野沟渠寻食粮。(白鹭)

2.出示图片。

3.我国著名的文学家郭沫若就描写了白鹭,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郭沫若的散文《白鹭》,看他为我们描绘了一首怎样的白鹭之诗。

4.板书课题。

5.交流关于白鹭的资料。

要求:了解文中的白鹭的外形、生活习性,并会用自己的语言向大家描述。

二、对比语言,激发兴趣

1.白鹭在第7版《现代汉语词典》中的名片是这样的:

2.可是我们课文中白鹭的名片却是这样的:

3.请两位学生分别朗读。

4.你发现了什么?

(1)语言表达完全不同。

(2)第7版《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更准确、更具体,课文中的描写更生动、更诗意。

三、初读课文,把握结构

1.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走进郭沫若笔下的白鹭,去感受白鹭的美吧。

(1)请你自己读一读课文,注意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

(2)思考,你从哪些地方能感受到“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2.朗读正音。(出示几个词语与难读的段落,请学生朗读)

(1)嵌在玻璃框里的画 镜匣 嗜好 清澄 铿锵

(2)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

3.交流:从哪些地方能感受到“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并指导厘清课文结构。

第1自然段:总起,以精巧的诗比喻白鹭的美。

第2~5自然段:白鹭的外形。

第6~8自然段:白鹭的活动。

第9~11自然段:首尾呼应,抒发赞叹。

四、细读品味,得意得言

1.仔细读一读第2~5自然段,感受作者是如何描写白鹭外形之美的。(把你觉得美的句子画出来,圈出关键词)

2.交流预设。

例句(1):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

①理解:色素 适宜

②你能用课文中的话具体说说“一切都很适宜”吗?

例句(2):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

①边读边想象画面,结合自己见过的白鹭体会作者是如何勾勒白鹭样子的?理解:“素”和“黛”。(那……那……那……那…… 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

②例句运用排比,写出了白鹭的外形。不论是颜色还是大小,都是刚刚好,这种刚刚好就是“一切都很适宜”。

③反复朗读:体会句子节奏,从多角度体会语言之美。(个人读,同桌互读,齐读)

④背诵句子。

例句(3):白鹤太大而嫌生硬,即使如粉红的朱鹭或灰色的苍鹭,也觉得大了一些,而且太不寻常了。

①对比:白鹤、朱鹭和苍鹭缺少了哪些美?

②作者写白鹭为什么还要写白鹤、朱鹭和苍鹭?(突出白鹭的精巧)

③朗读。

3.出示例句(4):然而白鹭却因为它的常见,而被人忘却了它的美。(引导学生感受白鹭的平凡)

4.背诵积累。

五、总结课文,指导书写

1.今天我们学习了课文中对于白鹭的外形描写,感受到了白鹭的那种平凡、和谐之美,难怪作者说: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2.指导书写:鹤、嫌。(www.zuozong.com)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郭沫若先生的《白鹭》,从外形中感受到了“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2.齐读课文第2~5自然段。

二、学习第6~8自然段,品味画面

1.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白鹭》,欣赏“白鹭”这首精巧的诗给我们带来的精美画卷。

2.出示自学要求。

课文第6~8自然段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三幅优美的画:

(1)请你读一读课文,边读边想象画面。

(2)为每幅画起个名字,并在对应的自然段边上写一写。

(3)思考并叙述这样起名的理由。

3.请三个学生依次朗读三个自然段,并分别描述起的名字。

预设板书:水田钓鱼图 绝顶闲立图 黄昏低飞图

4.出示四人小组合作要求。

选择其中一幅画欣赏,把你觉得美的词句圈画出来,并将欣赏的感受和组员分享。

5.预设交流。

图(1):水田钓鱼图。

①钓鱼:清水田里,一只两只白鹭站着,静悄悄地等着小鱼游过来。

提问:为什么不是啄鱼或者捕鱼呢?(从“钓”字中感受白鹭的悠闲)

②这幅画的背景是什么?

整个的田。(嵌在玻璃框里的画、镜匣)

③指导朗读。

图(2):绝顶闲立图。

①谁给第二幅画起了这个名字?(请一小组交流)为什么取这样的名字?

生答:(白鹭)孤独地站立于小树的绝顶,而它却很悠然。

提问:“孤独”与“悠然”矛盾吗?

小结:同学们可以利用课文中的关键词给这一幅画起名字。

②理解嗜好,白鹭的嗜好是什么?(悠然地站立于小树的绝顶)

提问:对于白鹭的这种嗜好,人们猜测“它是在望哨”,你同意吗?能联系课文内容说说理由吗?

③如果白鹭不是在望哨,那它可能在干什么呢?(如果它是在望哨,那它望见什么了?)

④提问:白鹭孤独地站立于小树的绝顶,风儿吹来,小树摇晃,看来像是不安稳,而它却很悠然,谁能把这种悠然的感觉读出来?

图(3):黄昏低飞图。

①理解:将清澄(黄昏时白鹭的低飞——这一乡居生活中的恩惠)形象化了,并使其具有生命。

清澄(清澈,联系白鹭的颜色,颜色美);具有生命(低飞,动态美)。

②播放白鹭黄昏低飞的视频,帮助学生理解。

③指导朗读。

6.配乐朗读:请三位朗读较好的学生分别朗读第6~8自然段,其他学生闭眼想象画面。

7.提问:你内心现在是怎样的感受?(宁静、优美、自然、含蓄……)

8.小结:是啊,白鹭就是这样一首精巧的诗。

三、总结课文,情感升华

1.总结:这就是白鹭,它钓鱼时的悠闲,站立于小树的绝顶时的悠然,黄昏低飞时的灵动,让人觉得它就是一首精巧的诗。可是,有人会感受到美中不足,为什么?

预设:白鹭不会唱歌。

师:白鹭本身不就是一首很优美的歌吗?

2.白鹭美在哪?结合课文自由说。

预设:美在它的颜色,美在它的身段,美在它的悠闲,美在它的质朴……

3.出示最后一段,齐读。

4.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首尾呼应写法的精妙。

5.师生以多种形式朗读课文。

四、联系生活,迁移表达

1.学生间交流自己喜欢的事物。

2.请学生仿照课文的开头,并围绕开头写几段话。(这几段话,可以仿照第2~5自然段写,也可以仿照第6~8自然段写)

3.展示、点评。

板书设计

1.白鹭

精巧的诗

颜色 身段 水田钓鱼 绝顶闲立 黄昏低飞

对比 排比

外形(和谐美……) 活动(含蓄美、自然美……)

首尾呼应

【教学反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