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50年,莱文蒂纳发生了一场叛乱。整个旧瑞士邦联将全部力量都倾泻到了这座被乌里州高压统治了几个世纪的小山谷上。莱文蒂纳山谷从冰雪覆盖的圣哥达山,即“以上帝之名命名的险峻之山”,一直延伸到水流湍急的比亚斯卡,长达十一里格[1]。莱文蒂纳人已经从由意大利维斯孔蒂家族[2]统治变为由乌里人统治。莱文蒂纳人每年向乌里州缴纳少量赋税,同时向经过穿越莱文蒂纳山谷的圣哥达山路的所有旅客征收通行费。在那里,
四条河流从高处奔流而下,
源头隐匿无踪。
四条河分流向四个方向,
分道扬镳,各奔前程。
四条河从莱文蒂纳山谷的脚下出发,
奔流而去,永不相见。
两座尖峰高耸入云霄。
山峰高处白雪皑皑,
金色的朝露笼罩四周,
天空中云卷云舒,
独自穿过轻盈的迷宫,
远离所有凡人的目光。
群山女王安坐于永恒的宝座之上。
女王的头顶之上,天空宁静、蔚蓝而孤寂,
佩戴着钻石王冠。
烈日灼灼照耀其上,
山峰染金,却寒冷如故。
莱文蒂纳人虽然拥有壮美的风景,但非常贫穷。直到现在,精力充沛的莱文蒂纳的男人们依然要离开家乡四处求生,而女人们或跟随丈夫颠沛流离,或留在家中通过纺织来勉强维持生计。虽然生活穷困,但莱文蒂纳人与瑞士人同呼吸共命运并以此为傲。1478年12月28日,莱文蒂纳人与瓦尔茨特滕军队并肩作战,并在极端不利的情况下战胜了米兰公国军队。莱文蒂纳士兵和瓦尔茨特滕士兵表现得一样出类拔萃。在身负重伤的情况下,莱文蒂纳的军队首领施陶萨依然坚持战斗,回到家后便倒在自家的门槛上死去。
即便如此,在和莱文蒂纳人来往时,乌里州人的言语之间也总是高人一等。莱文蒂纳人不得不称乌里州人为“最杰出、最强大的领主和我们最仁慈的主人”,而称自己为“最谦卑、最忠诚的仆人和臣民”。因此,乌里州根本不打算对起义的莱文蒂纳人做出让步。当一些颇负名望、心怀不满的莱文蒂纳人看到摆脱旧瑞士邦联霸权的机会时,便撺掇全体莱文蒂纳人举起义旗。这些人以自行收取通行费——这一讨喜的理由——哄骗莱文蒂纳人。起初,莱文蒂纳人一头雾水,被蒙在鼓里,因而很快就有两千人拿起武器响应。
乌里州人立即吹响了进攻的号角。旧瑞士邦联几乎所有成员都派兵参战。乌里州士兵冒着风雨,拖着大炮沿圣哥达山口的崎岖小道行军,并出其不意地出现在提契诺河源头的上方。乌里州士兵的出现令莱文蒂纳起义军大惊失色。为消灭入侵者,莱文蒂纳起义军首领乌尔斯、议会成员萨托里和莱文蒂纳谷方旗骑士福尔诺制订了简单的作战计划。他们试图将乌里州士兵吸引到地处法伊多上方的普拉蒂弗山中的一处狭窄裂缝中——提契诺河从此处奔流而过。这个地方地势险要,只要少量兵力就可以把守。莱文蒂纳军队潜伏在山谷深处,倾巢而出就可以将对方包围并消灭掉。
但旧瑞士邦联军队并未落入乌尔斯及其同伙设下的圈套。乌里州军队在乌塞伦河谷按兵不动,而卢塞恩军队则翻山越岭进入龙卡谷,其余旧瑞士邦联军则将山谷团团围住。1755年5月21日,当莱文蒂纳人意识到他们坠入天罗地网时,乌里州军队和翁特瓦尔登州军队开始自圣哥达山口发起进攻。当看到旧瑞士邦联军队倾巢出动并严阵以待时,莱文蒂纳起义军顿时吓得魂飞魄散。胆战心惊的起义军不战自退,绝望地逃进了村庄和森林里。在乌里州军队和翁特瓦尔登州军队的稳扎稳打和步步紧逼下,莱文蒂纳起义军首领接连落网。最终,躲入嘉布遣女修道院[3]的乌尔斯也束手就擒。
在战事结束之后,莱文蒂纳人庄严地举行了集会。1755年6月2日,在法伊多美丽的栗子树下,来自不同地区的三千名莱文蒂纳人聚集在一起等待厄运的到来。全副武装的旧瑞士邦联军围成一圈。三千名莱文蒂纳人脱下帽子,然后跪在旧瑞士邦联军围成的圈中并宣誓将无条件服从乌里州。接着,这些莱文蒂纳人又被迫跪着目睹了处决三位起义首领的可怕场面。之后,这些悲伤的莱文蒂纳人回到了满目疮痍的家园。1755年6月3日,得胜的旧瑞士邦联军翻越圣哥达山口返回了旧瑞士邦联。在队伍前面,旧瑞士邦联军押着八个人,这八个人身上都套着刑具。旧瑞士邦联军认为这八人罪无可恕,因而决定把他们带回乌里州处决。旧瑞士邦联军大获全胜。自此以后,莱文蒂纳人只能敢怒而不敢言。
因为政府内部腐败至极,此时的卢塞恩也变得动荡不安。18世纪末,弗里堡也发生了一场革命。弗里堡政府的治理模式和弗里堡创建者柴林根公爵贝希托尔德四世定下的制度已经大相径庭。弗里堡曾经颁布法令,规定所有重大事项应该由全民公决。然而,此时的弗里堡有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议会,以及由神秘家族成员组成的六十人理事会,而市民的权利已经所剩无几。神秘家族的权力如日中天。于是,1784年,弗里堡通过立法禁止其他市民加入神秘家族。弗里堡人很快就感受到了专制政治带来的不良影响。当怀念起过去的美好时光时,对政治体制深感不满的人们不禁喟然长叹——曾经的弗里堡仅一个区就有两千名制革工人,而且每年向威尼斯出售两万多匹白布,弗里堡人无不引以为豪。
作为一位经营庄园的绅士,彼得·杰纳尔决定奋力一搏以谋求改变。虽然申诉权仍然存在,但单独请愿无济于事。1781年5月3日,在六十名武装人员的护送下,彼得·杰纳尔前往弗里堡市向弗里堡市议会申诉。弗里堡市议会不仅拒绝接受请愿,还将彼得·杰纳尔拒之门外,同时命令军队严阵以待。与此同时,每个村子的乡民都敲响了警钟,并大声疾呼要求伸张正义。
很快,彼得·杰纳尔就将全副武装的农民编成营队,同时率领两千五百人向弗里堡市进军。弗里堡人对此感到极其震惊。在这种紧急关头,弗里堡的老盟友伯尔尼仍未忘记盟约。在弗鲁瓦德维尔上尉的率领下,三百名伯尔尼龙骑兵[4]向起义军挺进,并要求他们放下武器,同时保证会公平聆讯彼得·杰纳尔等人的申诉。
当弗鲁瓦德维尔对起义军虚与委蛇时,弗里堡军队带着重炮赶到了。起义军不得不投降或逃跑。在试图逃跑时,彼得·杰纳尔被自己的手下杀害。他的头颅被高悬在罗蒙城楼上。之后,在三州调解人的帮助下,弗里堡开始商讨人们的申诉。虽然商讨的过程持续数周之久,但结果已成定局。即使弗里堡现行法律对篡权的贵族不利,弗里堡政府和三州调解人还是毫不费力地得出市民的请愿毫无根据的结论。1782年7月28日,弗里堡政府派人在所有教堂的布道坛上宣读了这一结论。当天晚上,弗里堡市民带着四面弗里堡州州旗列队来到弗里堡市市长门前。三位带头的市民站出来为彼得·杰纳尔等人辩护。虽然弗里堡市市长平静礼貌地聆听了市民的申辩,但没过几天,这三位带头的市民就被赶出了弗里堡。
即便如此,市民们仍然在为自己失去的权利唉声叹气。然而,市民们寄托情感的唯一方式是去参拜彼得·杰纳尔的坟墓,并在墓前通过赞美诗、十字架和旗帜追悼逝者。即使主教大声斥责祈祷的市民,也无法磨灭人们对逝去的彼得·杰纳尔的感激。
1749年至1789年,日内瓦州也处在动荡不安的状态中。日内瓦州仍然深受约翰·加尔文精神的强大影响,这种影响一直延续至今。欧洲普遍存在的政治不满情绪也在日内瓦积极酝酿。贵族家庭的贪得无厌导致动乱频仍。1707年,日内瓦市民抗议贵族家庭的专制统治,要求恢复市民参政权。面对市民的控诉,日内瓦向旧瑞士邦联同盟州求援。日内瓦政府不仅将人民权利的捍卫者或驱逐,或处死,而且为巩固城市的防御工事,越发胆大妄为,甚至提高赋税。这一做法引起人们的反感,因为日内瓦政府接下来必然要建立庞大的常备军来守卫城池。虽然无休无止的斗争接踵而至,但日内瓦市政府和人民双方都收效甚微。最不幸的是,争吵的双方开始不断谋求外部调解人介入。
1738年,苏黎世、伯尔尼和来自危险邻国法兰西王国的特别代表共同草拟了一部宪法,以期解决日内瓦的内部纷争。该宪法规定将日内瓦市政府的权力划分给至少四个议会,以使各议会之间互相牵制。由一千六百名市民组成的最大议会有权否决新法和拨款。此举只换来了短暂的和平。1768年,革命与调解的旧戏码再次上演。1782年,人民发动暴力革命,反抗地方长官。在革命中,有几名无辜群众丧生。调解人再次粉墨登场。只是这一次,调解人的武装军队也尾随而来。伯尔尼、萨伏依和法兰西王国军队合力包围了日内瓦。法兰西王国军队从伏尔泰在日内瓦乡间的住所“乐园”出发,然后向日内瓦发起进攻。在进行了软弱无力的抵抗之后,声称誓与城池共存亡的日内瓦爱国者们便乖乖投降。征服者们也表现得宽宏大量,仅驱逐了二十一名日内瓦起义军首领。
日内瓦动乱引起了法兰西王国等欧洲国家的极大关注。倒向自由主义的米拉波伯爵奥诺雷·加百列·里克蒂[5]高声反对法兰西王国将宪法强加于日内瓦的企图,但徒劳无功。新宪法在日内瓦强行通过。报业受到法律监督;政治集会和政治团体遭到禁止;民兵被解除了武装,而正规军则交由外国人指挥,士兵数量增加了一倍。米拉波伯爵奥诺雷·加百列·里克蒂曾写道:“被象足踏毁的蚁冢,注定永无宁日。”在令人刻骨铭心的1789年伊始,日内瓦局势一片狼藉。
而在这一时期,法兰西人和英格兰人心目中的三位文坛巨擘的名字将永远与旧瑞士邦联联系在一起。在法国大革命的暴风雨来临前的短暂平静期,伏尔泰、让-雅克·卢梭和爱德华·吉本正在日内瓦湖畔生活和写作。
米拉波伯爵奥诺雷·加百列·里克蒂
莱芒湖!这些名字配得上你的美景:
让-雅克·卢梭、伏尔泰、德斯达,
我们的爱德华·吉本。
钟灵毓秀,即便后无来者,
他们也值得你永远铭记。
——乔治·戈登·拜伦《致莱芒湖》
爱德华·吉本
爱德华·吉本的父亲曾经将爱德华·吉本送到洛桑。爱德华·吉本寄宿在旧瑞士邦联一位牧师家里,开始再次信奉刚刚放弃的新教。爱德华·吉本虽然恢复了早年的信仰,但离经叛道地爱上了一位小姐——苏珊·屈尔绍。爱德华·吉本的父亲认为这桩婚姻门不当户不对,因此极力反对。爱德华·吉本无奈地说道:“作为一个情人,我只能叹息。作为一个儿子,我只得服从。”之后,爱德华·吉本暂时离开了旧瑞士邦联。苏珊·屈尔绍则安之若素地成了雅克·内克尔[6]的妻子,后来著名的斯塔尔夫人的母亲。多年以后,爱德华·吉本重返洛桑,在洛桑完成了他的伟大使命[7],并因此名垂青史。1787年6月27日的夏日深夜,在写完《罗马帝国衰亡史》的最后一章后,在花园中漫步徘徊的爱德华·吉本既倍感欣慰,又因写作此书耗去了生命中二十多年的宝贵时光百感交集。著书过程中,爱德华·吉本——
不顾脑汁枯竭,
年复一年地悉心钻研,将智慧积存,
日复一日地思考,孜孜不倦地治学,
将他用的武器磨得锐利万分,
用犀利的讽刺摧毁迂腐的教条。
——乔治·戈登·拜伦《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
让-雅克·卢梭出生在日内瓦。16岁时,让-雅克·卢梭逃离了日内瓦,并在萨伏依和法兰西王国颠沛流离。1756年,让-雅克·卢梭返回故乡,并开始接受加尔文主义。此时的伏尔泰已经在日内瓦的“乐园”声名鹊起。虽然让-雅克·卢梭和伏尔泰这两位作家之间产生了深厚的友谊,但这段友谊注定不能长久。伏尔泰虽然很欣赏让-雅克·卢梭,但也情不自禁地嘲笑让-雅克·卢梭的怪癖和作品。让-雅克·卢梭则对伏尔泰的才华妒火中烧。因为嫉妒,让-雅克·卢梭退隐到了蒙莫朗西,并在这里创作了《新爱洛伊丝》[8]。在《新爱洛伊丝》中,让-雅克·卢梭以细腻的笔调,描写了梅耶里的一个小村庄里,平民出身的家庭教师圣普乐深深爱上克赖伦斯的贵族小姐朱莉的一段跌宕起伏的爱情故事。(www.zuozong.com)
苏珊·屈尔绍
雅克·内克尔
斯塔尔夫人
让-雅克·卢梭
可爱的克赖伦斯!痴情的诞生处!
你的空气中流动着青春洋溢的气息,
远处的冰川仿佛爱神的倩影,
玫瑰色的夕阳凝视着积雪,
含情脉脉地洒在白雪之上。
——乔治·戈登·拜伦《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
也是在日内瓦,让-雅克·卢梭创作了《爱弥儿》和《社会契约论》,并最终惹祸上身。巴黎高等法院宣布《爱弥儿》为禁书并加以焚毁,而在日内瓦,《爱弥儿》和《社会契约论》也遭到日内瓦当局焚毁。一时间舆论哗然。让-雅克·卢梭不得不离开了日内瓦,在布里恩茨湖的一个小岛上生活了一段时间。从此,让-雅克·卢梭与旧瑞士邦联再无任何关系。
狂放的让-雅克·卢梭,作茧自缚的哲人,
就从这里开始了他苦痛的一生。
他化痛楚为激情,因悲苦而犀利,
他述说着世间的悲哀。
他能将疯狂描述得异常美丽,
也能给离经叛道涂上绚烂色彩。
他的言辞好似耀眼的日光,
催人泪下,令人不忍卒读。
——乔治·戈登·拜伦《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
1762年,伏尔泰离开日内瓦,并定居在法兰西王国和旧瑞士邦联边境的费尔奈。这样一来,一旦爆发战争,他就可以逃往其中任何一国。在伏尔泰居住在费尔奈期间,很多好奇或仰慕伏尔泰的人慕名来访。在费尔奈,伏尔泰也从事着一生中最兼爱无私的工作[9]。伏尔泰还曾经帮助舒瓦瑟尔公爵艾蒂安·弗朗索瓦[10]一同建立了韦尔苏瓦殖民地,同时收容那些被称为“土著人”的日内瓦人。这些“土著人”是生活在日内瓦的外国移民的子女,却被出生地日内瓦视为外人,在就业方面受到各种恼人的限制。伏尔泰至死都在尽力保护这些“土著人”,也得到了“土著人”最真诚的感激。对这些“土著人”来说,伏尔泰只是一个愿意两肋插刀的朋友。而其他人眼中的伏尔泰——
伏尔泰
他是火焰和浮躁的化身,
又像赤子朝三暮四、心猿意马,
快乐、阴郁、神圣而粗野。
他是诗人、历史家和哲学家,
满腹经纶,博大精深。
他是学术上的普罗多斯,
但他最擅长的才能却是讽刺,
恰如秋风扫落叶一般,摧枯拉朽,
将一切腐朽连根拔起,
令庸俗之人颜面尽失,
令君主亦为之震撼。
——乔治·戈登·拜伦《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
【注释】
[1]里格,一种适用于陆地及海洋的古老测量单位,相当于3.18海里或4.8公里,通常在航海时运用。
[2]维斯孔蒂家族,在14世纪至15世纪意大利北部的历史中发挥支配作用的家族。15世纪时,该家族的权力达到顶峰,成为米兰公爵和帕维亚伯爵,控制着意大利北部的大部分地区。其统治曾延续至18世纪。
[3]嘉布遣会女修道院,由意大利方济各会修士马泰奥·巴西(1495—1552)于1525年创立。
[4]龙骑兵,大多出现于17世纪晚期至18世纪早期的欧洲军队,最早可以追溯到1552年至1559年的意大利战争。龙骑兵骑马至目的地后即下马进行步战。
[5]米拉波伯爵奥诺雷·加百列·里克蒂(1749—1791),18世纪末法兰西资产阶级革命的著名活动家,大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化贵族利益的代表者。
[6]雅克·内克尔(1732—1804),出生于日内瓦的银行家,后来成为路易十六的财政大臣。
[7]指《罗马帝国衰亡史》全部问世。
[8]《新爱洛伊丝》,让-雅克·卢梭的代表作,法国文学史上第一部将爱情当作人类高尚情操来歌颂并描写了大自然美丽风光的小说,对后来的法国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9]指法兰西发生宗教上的派系斗争,造成大批逃亡者。伏尔泰在他的庄园内先后收留过上百户难民,还多次打抱不平,替穷苦人伸张正义和平反冤案。
[10]舒瓦瑟尔公爵艾蒂安·弗朗索瓦(1719—1785),法兰西王国军官、政治家、外交官,1758年至1770年任法兰西王国国务大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