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瑞士史:罗马人国王鲁道夫一世(900-1291)

瑞士史:罗马人国王鲁道夫一世(900-1291)

时间:2023-07-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勃艮第王国国王鲁道夫二世地位仅次于帝王的公爵们率先开始反叛。匈牙利人是生活在多瑙河和黑海一带的野蛮民族,曾经作为友军奉勃艮第王国国王鲁道夫二世的命令翻越阿尔卑斯山脉。10世纪匈牙利人的入侵导致东法兰克王国国王亨利一世下令所有较大村落修筑城墙、壁垒和壕沟以抵御外敌。索洛图恩的钟塔应该是罗马人建造的。卢塞恩的名字可能也是由罗马人命名的。

瑞士史:罗马人国王鲁道夫一世(900-1291)

查理曼大帝[1]驾崩之后,因为后代的软弱无能,“查理曼帝国[2]迅速瓦解。与此同时,赫尔维蒂也再次分裂。从康斯坦茨湖、莱茵河到阿勒河再到圣哥达山口的赫尔维蒂国土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的一部分。而包括如今的日内瓦州、沃州、纳沙泰尔州、伯尔尼州和弗里堡州在内的国土则归勃艮第王国所有。错综复杂的势力引发了诸多混乱,小规模战争持续不断。野心勃勃的人见有机可乘,逐渐开始心怀不轨。

勃艮第王国国王鲁道夫二世

地位仅次于帝王的公爵们率先开始反叛。施瓦本公爵布尔夏德二世拒绝臣服。勃艮第公爵理查德则自封为王。争相效仿的伯爵们组建了小型军队,在各自的领地内独断专行。甚至连主教们对局势也心领神会,如法炮制地招兵买马,并披盔戴甲,冲锋在前。此外,罗马教皇还宣称这些耀武扬威的权贵拥有绝对的权力。然而,平民百姓们战战兢兢,要么冷眼旁观,要么自愿当奴隶以求自保。为表示臣服,平民将自身、财产交由领主或修道院院长保护,同时献出土地,然后,领主或修道院院长以采邑的形式赐还。不过,结果却有些荒诞。因为农民经常要同时向领主和修道院两方效忠,不仅要为修道院做工,还要为领主打仗。只有当人们一致对外时,内部的冲突和矛盾才会暂时缓解。其中一个例子便是,921年前后,匈牙利人入侵勃艮第王国。匈牙利人是生活在多瑙河和黑海一带的野蛮民族,曾经作为友军奉勃艮第王国国王鲁道夫二世的命令翻越阿尔卑斯山脉。此时,翻脸无情的匈牙利人开始蹂躏昔日的友邦,屠杀过去的朋友,他们横扫山川,征服一切,只留下一些久攻不下的坚固堡垒。正是在这次入侵中,勃艮第王国国王康拉德一世的生母——传奇的贝莎王后[3],躲进如今纳沙泰尔州的一座塔里。古尔热城堡[4]和其他要塞等所谓的“贝莎王后城堡建筑群”也是在同一时期建立的。

贝莎王后

谁人诵读,昨日经典,

兀自转身,喟然叹息,

回首往事,黄金年代,

汝之姓名,横空出世!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贝莎策马,纵横驰骋。

10世纪匈牙利人的入侵导致东法兰克王国国王亨利一世下令所有较大村落修筑城墙、壁垒和壕沟以抵御外敌。巴塞尔州和苏黎世州及圣加仑州都执行了这一命令。公元953年,圣加仑修道院院长奥诺率众修建了一座至少附带十三座塔楼的城墙。正如我们祖先修建的碉堡和如今瑞士边疆军事哨所一样,奥诺率众修建的这座城墙也提供了避难所供周边居民躲避战祸。三分之一的粮食囤积在村庄和城镇,九分之一的自由民和贵族则奉命驻扎在攻守兼备的堡垒中。这些被选中的自由民和贵族一般是没有多少地产的人,平时各司其职,关键时刻响应国家号召。这也是瑞士议会体制[5]的由来。

许多新的城镇拔地而起。这些城镇一般建在古罗马城镇的旧址上,譬如索洛图恩和卢塞恩。事实上,索洛图恩人认为他们的历史要更加悠久。他们以自己布尔乔亚[6]的身份为荣,也为索洛图恩这片天赐之地感到自豪。索洛图恩的钟塔应该是罗马人建造的。卢塞恩的名字可能也是由罗马人命名的。沙夫豪森曾经只是莱茵河瀑布附近的一片渔民聚居区,直到13世纪才成为沙夫豪森州的首府。如今,由于众多圣徒和修道士的恩赐,沙夫豪森的地位越发显要。

公元1000年前后,因为人们普遍认为世界末日近在眼前,所以许多新的修道院开始建立起来。佩耶纳修道院是贝莎王后派人建造的。在修道院祝圣仪式上,贝莎王后曾对胆敢骚扰修道士安宁的人发出诅咒——“愿他们的名字从生命册上被抹去,愿他们的身体饱尝地狱之苦。”贝莎王后虽然言辞尖利,但实际上心地善良,因为她的一生都在扶贫济弱。

步出宫殿,

窈窕的王后姗姗而来。

既无傲慢的守卫在侧,

亦无阿谀奉承之辈围绕左右。

宫门外抚慰穷苦之人。

这里便是一贫如洗者的避难所。

恩赐良多,善言广播。

王后的慈眉善目,

铭记终生,至死不渝。

19世纪初,人们发现了贝莎王后的遗骸。遗骸安葬在贝莎王后生前亲手设计的建筑物附近的一座纪念碑下。建造纪念碑的材料取自附近的古城阿旺什。许多年后,在佩耶纳附近的客栈中,人们或许还能看到贝莎王后之前纵横驰骋时用过的马鞍。此外,或许还有一个地方能够证明贝莎王后曾经存在过。瑞士人的一首《纺车之歌》让人们对曾经在村舍里辛勤劳作的善良的贝莎王后念念不忘。

纺车嗡嗡,我们织布忙。

老婆婆讲起贝莎王后,

王后也曾把织线绕。

纺车嘈嘈,我们织布忙。

纺车轮儿转啊,我们欢快地唱,

冬天的黑暗时光愉快地流淌。

纺车沙沙,我们母女织布忙。

1032年,在勃艮第王国最后一位国王鲁道夫三世[7]驾崩之后,赫尔维蒂的其余国土便归神圣罗马帝国所有。随着赫尔维蒂归于一统,文明进程也开始不断加快。除了原来勃艮第王国统治下的,位于赫尔维蒂北部的古城日内瓦和洛桑之外,两座非常重要的新城也建立起来,即伯尔尼和弗里堡。在13世纪的一首老歌里,人们曾经将伯尔尼和弗里堡比作共同享用同一块草地的两头牛。值得注意的是,虽然风俗习惯、政治倾向和宗教信仰存在差异,但两座城市仍然保持着友好关系。

在曾经被古罗马时代的人们称作“尼希特兰”或“不毛之地”的地方,弗里堡最先建造起来。建造者是柴林根公爵贝希托尔德四世[8]。为了效仿伯父柴林根公爵贝希托尔德三世在神圣罗马帝国修建弗莱堡的丰功伟绩,柴林根公爵贝希托尔德四世命人建造了瑞士人的“弗莱堡”——现今的弗里堡。柴林根公爵贝希托尔德四世计划用新建的弗里堡城来制衡贵族和神职人员快速增长的权力,并通过类似于神圣罗马帝国自由城镇享有的自由和特权来吸引移民。然而,弗里堡大教堂的修建遭到了佩耶纳修道院的修道士们的极力反对。柴林根公爵贝希托尔德四世不得不像当年修建迪森蒂斯教堂的圣西格斯伯特一样隐忍坚持。于是,“众人持剑,守卫四周,教堂得建”[9]。1180年,在写给弗里堡人的信中,柴林根公爵贝希托尔德四世用“致被战胜的敌人们”开头。

贝希托尔德五世

1191年,柴林根公爵贝希托尔德四世的儿子贝希托尔德五世[10]和继任者建造了伯尔尼城。关于伯尔尼这个名字的由来众说纷纭,但唯一能让这里的市民满意的来历来自14世纪末康拉德·贾斯廷格[11]所著的编年史。康拉德·贾斯廷格曾经记述了“为何此镇唤作伯尔尼”[12]。传说伯尔尼这个地方的橡木丛中野兽非常多。为给新城取名,柴林根公爵贝希托尔德五世决定外出打猎,并用捕获的第一只野兽的名字作为城市名,结果打死了一头熊。于是,柴林根公爵贝希托尔德五世便用“熊”字为该城命名,同时以盾牌加黑熊的图案作为伯尔尼州州徽。伯尔尼州州徽的含义即指白色原野上的黑熊。

伯尔尼州州徽

虽然两座新城的市民享有自由和特权,但两座新城的市民必须承担某些义务以换取特权。市民不仅必须缴纳赋税,而且每户人家必须配备刀枪保家卫城。因为许多房屋是木质结构,因此,市民还需要准备灭火用的水桶。城中建有市场,农民可以来市场用多余的农畜产品交换城镇生产的制成品。市民们会选出他们的地方长官和议会成员,并决定由市长以最高行政官的名义进行治理,一些琐碎事务由地方议会决定,而其他一些重大事务则由最高行政官决定。根据效忠对象不同,城镇的最高行政官人选是帝国执政官[13]、伯爵的副官或修道院的牧师

随着生活日渐安逸,市民们的言行举止逐渐变得温文尔雅。市民们力量的日趋强大,也赢得了独居孤堡的贵族们的尊敬和羡慕。

尽管贵族们效忠于国王、公爵和修道院,但为了竭力扩大自己的势力、得到新的封地或赢得战利品,贵族们争斗不休。然而,一些更了解自身真正利益的贵族减轻了农民的劳役负担,恢复了土地的真正价值——“居住、畜牧和生产木材”。贵族们将可耕地或牧场分成了十二英亩大小的小块,并分给农民。他们还允许农民砍伐部分森林,并在空地上修建村庄。到19世纪,瑞士仍然有以这些空地名命名的村庄,譬如施万登和吕蒂。农民还得到了他们需要的木材。他们可以采集橡子喂猪,也可以在两个农场或村落之间自由放养牲畜。封建主不仅给农民提供木料建造房屋、制造车辆、制作犁具和其他工具,还给农民提供牛和禽畜用以豢养。

通过为农民提供土地,封建主的收入实现了大幅增长。农民在封建主的土地上耕种,为封建主的城堡提供货物,同时为自己享有的庄稼奶酪、布料、母鸡和鸡蛋等缴纳什一税[14]和其他赋税以抵偿房租。农民还必须承担丧葬费用,抚恤孤儿,并将畜栏里最好的牲口、屋子里最好的家具和衣柜里最好的衣服献给地方长官。在这些开明的贵族中,格吕耶尔的伯爵们的表现尤其突出。他们派人开垦了瑞士代堡地区的整个山谷,并让人在这里繁衍生息。

曾经存在于13世纪初的许多显赫的家族和人物都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譬如瓦莱州和沃州的萨伏依家族[15]、作为瓦莱州和沃州小君主的洛桑主教、统治比尔湖区域的纳沙泰尔家族[16]及统治苏黎世和康斯坦茨湖中间地带的基堡伯爵们。他们曾修建了莱茵河上的迪彭霍芬镇和苏黎世附近的温特图尔及基堡城堡。在历经多年大自然和政治的风雨洗礼之后,基堡的六座钟楼依旧屹立不倒。

温特图尔

拉珀斯维尔和托根堡位于苏黎世湖畔,曾经属于古罗马雷蒂亚行省。传说有一位托根堡的亨利伯爵因误会而妒火中烧,将美丽的妻子艾达从托根堡的一扇窗户里扔出。约翰·克里斯托弗·弗里德里希·冯·席勒[17]的叙事诗《托根堡的骑士》[18]中的主人公正是因为被心爱的女人拒绝而从托根堡出发参加了十字军运动[19]

她一言不发,

她心如刀绞。(www.zuozong.com)

他悲伤地抱了抱心爱的姑娘,

纵身跃上战马!

“冲啊,瑞士人!

冲啊,勇士们!”

他们勇往直前

高举红十字旗,

向着救世主的坟墓。

高尚的行为,伟大的名声,

誓死的英雄!

大屠杀的战场上,

升腾起滚滚黑烟。

摩尔人[20]心惊胆战,

托根堡骑士来了!

摩尔人

事实上,十字军不仅是失恋者的归宿,还是赫尔维蒂所有青年和骑士的心之所向。十字军也并不仅仅局限于年轻人和骑士,穷人、富人、国王、王子、儿童,甚至修女和公主都成群结队地向东走去。在参加十字军运动的成千上万人中,很少有人能够生还,并讲述他们曾经遭受的苦难。无数生命或死于战争、饥荒、疾病,或死于暗杀,甚至还有一部分人在异教徒的监狱中度过余生。然而,十字军运动期间,城市居民却因贸易活跃而致富。毕竟,只有发展贸易,才能供养规模如此庞大的十字军。在商业发展中,苏黎世和巴塞尔获得的利益最多。因此,两座城市的经济形势极其有利。苏黎世州位于华仑湖湖畔和圣哥达山口,是前往意大利的必经之地。旅店老板、收税官和形形色色的商人纷至沓来。而位于莱茵河通航区域的巴塞尔,则凭借法兰西王国和神圣罗马帝国贸易的兴盛繁荣起来。所有城镇市民都在想方设法地打破人身限制,比如以金钱换取权利,或通过赎身,摆脱修道院院长或伯爵的奴役,以获得人身权利。这些赎回自由的人被称为“直接公民”,即只依附于神圣罗马帝国并由神圣罗马帝国执政官管理。1218年,在鲁道夫·冯·哈布斯堡出生时,许多城镇都生机盎然。年轻的鲁道夫·冯·哈布斯堡首先从阿尔萨斯的贡特朗[21]的老房子里起家,并将哈布斯堡家族[22]打造成新旧两个世界中最伟大的家族。即使到了奥地利帝国统治时期,哈布斯堡家族也仍然享有些许荣耀。在哈布斯堡城堡的旧址上,至今仍然保存着一座爬满常春藤的高塔。这座高塔见证了哈布斯堡家族的过往。

阿尔萨斯的贡特朗

鲁道夫一世

年轻时的鲁道夫·冯·哈布斯堡野心勃勃,不仅遭到亲戚的憎恨,还曾两次遭到罗马教廷的打压。中年时的鲁道夫·冯·哈布斯堡变得性情温和,精明强干,并且处事公正。士兵们特别崇拜鲁道夫·冯·哈布斯堡的勇敢和朴素的举止,也总是津津乐道他们曾看见鲁道夫·冯·哈布斯堡用同一只手——在十四场胜利中下达进攻命令的同一只手——缝补他那件蓝色的旧上衣。因为鲁道夫·冯·哈布斯堡一诺千金品格,好几座城市都要求鲁道夫·冯·哈布斯堡做执政官。而苏黎世和乌里及施维茨则推举鲁道夫·冯·哈布斯堡做将军。当当选德意志国王的消息传来时,鲁道夫·冯·哈布斯堡正在围困巴塞尔。鲁道夫一世[23]之所以受到推举,是因为他“睿智而公正,人神共爱”[24]。于是,巴塞尔人从城门里走了出来,然后,大家简单地握了握手。和平就这样降临了。鲁道夫一世虽然做了国王,但从未忘记他是瑞士人。统治期间,鲁道夫一世不断地向人们证明着他对瑞士的深厚感情。作为回报,瑞士人也表达了对他的感激,并心甘情愿地为征战不断的鲁道夫一世提供所需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鲁道夫一世统治神圣罗马帝国长达十八年,最终于1291年驾崩。

【注释】

[1]查理曼大帝(742—814),丕平三世之子,法兰克王国加洛林王朝国王,神圣罗马帝国的奠基人。

[2]查理曼帝国,是中世纪西欧早期的封建帝国。因建立者查理曼大帝而得名。查理曼大帝原是法兰克王国加洛林王朝国王,故查理曼帝国又称加洛林帝国。查理曼大帝死后,帝国陷于内战。

[3]贝莎王后,又称施瓦本的贝莎(约907—966),施瓦本公爵布尔夏德二世之女,勃艮第王国国王康拉德一世的生母。

[4]古尔热城堡,位于法国西部德塞夫勒省的小镇古尔热。

[5]瑞士议会体制,其特点是瑞士的联邦两院都是由兼职议员组成的,大多数议员在出席国会会议以外的时间,还从事其他职业。

[6]布尔乔亚,指中世纪某些欧洲国家中产阶级的市民或镇民。

[7]鲁道夫三世(约970—1032),自993年开始任勃艮第王国国王,直到驾崩。

[8]柴林根公爵贝希托尔德四世(约1125—1186),勃艮第教区长,建立了包括弗里堡在内的许多城市。

[9]摘自希伯来圣经《尼希米记》。尼希米是一名犹太人,曾经在波斯帝国宫廷担任高级官员,《尼希米记》主要以第一人称回忆录的形式讲述了尼希米重建耶路撒冷城墙的故事。

[10]柴林根公爵贝希托尔德五世(1160—1218),最后一任柴林根公爵。1218年,随着贝希托尔德五世的驾崩,柴林根王朝宣告终结。柴林根家族修建的众多城市随后成为神圣罗马帝国内的城邦。

[11]康拉德·贾斯廷格(1370—1438),可能出生于斯特拉斯堡,年轻时在家乡学习编年史,大约于14世纪末来到伯尔尼。

[12]出自《康拉德·贾斯廷格伯尔尼编年史》。该书记述了伯尔尼城的修建始末。

[13]帝国执政官,是神圣罗马帝国时期的一种头衔。指对某一地区行使监护或军事保护,以及世俗司法的领主。

[14]什一税,中世界欧洲基督教会向居民征收的宗教捐税。6世纪时,通过利用 《圣经》 中农牧产品的十分之一“属于上帝”的说法,教会开始向基督教信徒征收此税。10世纪中叶时,西欧各国开始相继仿行。

[15]萨伏依家族,11世纪初被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封为伯爵,曾经占据近三分之二的沃州土地。

[16]纳沙泰尔家族,1032年,勃艮第王国国王鲁道夫三世曾经在遗嘱中提到过纳沙泰尔。1034年,哈布斯堡王朝开始占领纳沙泰尔,后由纳沙泰尔家族接管。

[17]约翰·克里斯托弗·弗里德里希·冯·席勒(1759—1805),通常被称为弗里德里希·席勒。德意志18世纪著名诗人、哲学家、历史学家和剧作家,德意志启蒙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18]约翰·克里斯托弗·弗里德里希·冯·席勒作的叙事诗。该诗故事发生于沃尔肯维克特修道院附近,托根堡骑士和沃尔肯维克特的骑士们向圣墓进军。在托根堡骑士远征期间,他心爱的女人做了修女。

[19]中世纪中后期罗马天主教会批准的宗教性军事行动,由西欧的封建领主和骑士对地中海东岸的国家以清除异端的名义发动的所谓“正义”战争。当时原属于罗马天主教圣地的耶路撒冷落入伊斯兰教手中,罗马天主教为了“收复失地”,便进行多次东征行动。

[20]摩尔人,指在11至17世纪创造了阿拉伯安达卢西亚文化,随后在北非作为难民定居下来的西班牙穆斯林居民或阿拉伯人。摩尔人是西班牙人及柏柏尔人的混血后代。

[21]贡特朗(约920—973),指“富有的贡特朗”,曾是西法兰克王国布赖施高伯爵,哈布斯堡家族的祖先。

[22]哈布斯堡家族,日耳曼人的一支,其祖先来自西法兰克王国,最早居住在西法兰克王国阿尔萨斯,后来向东迁移至现在的瑞士北部的阿尔高州,并逐渐扩张到整个神圣罗马帝国统治地区。

[23]鲁道夫·冯·哈布斯堡继位后称鲁道夫一世。

[24]借鉴自《圣经》中犹太人对领袖摩西的赞誉之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