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达尔人
在西罗马帝国垂死挣扎的漫长时期里,赫尔维蒂也已奄奄一息。公元400年,赫尔维蒂逐渐摆脱了西罗马帝国的威胁。赫尔维蒂零星混居着汪达尔人、勃艮第人、阿勒曼尼人、东哥特人、法兰克人和伦巴第人。当“上帝之鞭”阿提拉[1]率领五十万大军从地球另外一端突然出现在欧洲时,赫尔维蒂才再次从废墟中恢复过来。匈人暴戾恣睢。人们虽然对降临在赫尔维蒂人身上的最后一场灾难所知甚少,但灾难带来的毁灭是有目共睹的。
“上帝之鞭”阿提拉
约5世纪末,赫尔维蒂分裂成三部分,阿勒曼尼人占据北部——雷蒂亚,包括施瓦本和蒂罗尔;如今的瑞士联邦中部和东南部属于东哥特人;勃艮第人则定居在侏罗山脉两侧,即如今的法语区和罗曼什语区。然而,在这三个地区,赫尔维蒂的新主人们采取了截然不同的统治方式。作为纯粹的征服者,阿勒曼尼人制定的一切法律都为自身服务。他们还饲养水牛、牡鹿和牧羊犬及能提供美味食物的母马。在雷蒂亚,不仅古罗马的堡垒得以保留,新的堡垒也建立起来。相比之下,东哥特人的统治方式更加温和。虽然强势的东哥特王国伯爵们以东哥特王国国王的名义统治着脚下的山谷,但赫尔维蒂人可以保留自己的众多习俗。与此同时,奴隶制渐渐松动。然而,占据侏罗山脉两侧的勃艮第人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宽容和仁慈。他们不仅将三分之一的田地、一半的森林和菜地,以及三分之二的奴隶留给赫尔维蒂人,而且对境内的所有风俗和语言兼收并蓄。最终,勃艮第人和赫尔维蒂人融为一体。勃艮第第一王国的君主贡都巴德[2]制定了法典,对本地人、罗马人和其他外来人一视同仁。
贡都巴德
此外,贡都巴德还重建了之前在罗马波斯战争中两次遭到毁坏的日内瓦。贡都巴德的侄女克洛蒂尔达就是从日内瓦的古老城堡嫁给法兰克王国国王克洛维一世[3]的。迫于强大的邻居的淫威,贡都巴德只好将侄女下嫁,并赠送了一枚金币、一个硬币和一枚戒指作为贺礼。克洛蒂尔达走出香闺,穿过古堡的大门,坐上一辆由四头牛拉着的车,开始了她漫长的旅程。
不久,克洛维一世征服了新娘的故土并吞并了施瓦本和赫尔维蒂。公元550年,经过多次分裂的法兰克王国得以再次统一。
克洛蒂尔达
克洛维一世
根据语言和风俗的不同,法兰克人再次将赫尔维蒂一分为二。在法兰克人的统治下,封建制度迅速发展。大片土地永久归贵族家庭所有。在贵族之下,各地又被分封给领主或伯爵,再往下又有封臣[4]。封臣负责掌管封地或采邑[5]。每年3月月初,贵族都会召开一次会议,制定法律,以加强对包括公民、自由民和奴隶在内的下层阶级的治理。奴隶虽然可以拥有空闲时间,但必须为主人提供鸡蛋、鸡和面包等食物。奴隶仍然只是私有财产。主人可以惩罚、赠送或随意出售奴隶。奴隶之间不存在婚姻关系,随意结合。奴隶的子女也仍然是主人的财产。关于奴隶制度,海因里希·乔克曾经用一句话概括——“那是个野蛮残暴的年代。”[6]
无论如何,时代还是显示出了进步的迹象。法兰克人的到来给赫尔维蒂带来了牛、犁和一些家用舒适品。不久,基督教的传播极大地推动了文明的进步。早在罗马帝国时代,基督教已经由信教的士兵或上层人士传播到赫尔维蒂的一些地区。这些人追随基督使徒的脚步,离开家乡去启迪世界上的其他人。为了开宗立教,卢修斯冒着生命危险来到里申阿尔卑斯山脉,而信仰罗马天主教的英格兰人圣本特则在图恩湖北岸的偏僻教堂里度过了余生。虽然这些传说捕风捉影甚至有点神乎其神,但公元550年后不久,一批赫尔维蒂人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成为早期教会历史中伟大的人物。
作为当时拥有高尚灵魂的人之一,虔诚的本笃会[7]僧人圣迈因拉德[8]就居住在被群山环绕的卢塞恩湖畔。因深感世道艰难,无力回天,他隐居在黑森林深处,并在狭窄的洞窟中修建了著名的艾因西德伦修道院[9]。
荒凉的岩石,闪耀的雪海,
掩映在绵延不绝的松林间,
庙宇中矗立着可怕的神殿,
显露于灯光摇曳中,光之所至,
是沉默的影像和破败的墙垣。
圣迈因拉德
哦,别用蔑视的目光审视我。
那清晰的景象,是艾因西德伦的破落神殿,
在黑暗中阴森可怖,令人不寒而栗。
信徒的祈祷声与无声的恐惧相抗,
庄严肃穆的情绪油然而生。
如果埋葬人类无知的悲哀坟墓,
能结出一朵希望之花!
请离开吧,让它静静绽放!
在艾因西德伦修道院中,圣迈因拉德安贫知命地过着隐居生活,最终,却死在了他好心收留的两个强盗之手。圣迈因拉德豢养的乌鸦一路追赶,猛扑上去啄凶徒,久久都未离去。两个凶徒躲到旅店中,但依然无济于事。乌鸦们用翅膀拍打旅店窗户的怪异行为引来了路人的注意。最终,两个强盗的罪行浮出水面。沧海桑田,圣迈因拉德曾经居住过的洞穴成了一座皇家修道院,与周围荒凉的景色形成了鲜明对比。圣迈因拉德曾经穿过的旧披风被刺绣的丝质衣服取代了,甚至连圣迈因拉德曾经用过的破旧木杯也被虔诚的信徒换成了镶嵌了珠宝的金杯。
据统计,每年有十五万名朝圣者来艾因西德伦修道院的黑圣母神殿朝圣以求赎罪。有的朝圣者会饮用修道院广场喷泉中的水,他们认为这里的水可以治愈所有身体和精神上的疾病。圣水从十四个壶口流出。壶口上雕刻着奇异的鸟首和兽首。为了避免错过传说中上帝也曾喝过水的那个壶口,朝圣者将每个壶口的水都喝一遍。
多么欢快的低语,多么甜美的泉源,
泉水在荒野中喷涌,滋养万千生灵!
圣迈因拉德被强盗杀死
来自法兰克王国的圣西格斯伯特[10]在雷蒂亚的荒野中传教,最后定居在如今的迪森蒂斯。迪森蒂斯虽然是一座非常古老的小镇,但并未与世隔绝。作为圣加尔[11]的朋友和圣科伦巴[12]的学生,圣西格斯伯特从生活在风景如画的迪森蒂斯的荒野猎人和牧民中寻找信众。猎人和牧民们仍然过着半野蛮状态的生活,他们会在森林深处举行向神灵献祭的“古怪”仪式。每逢新年,这些猎人和牧民会发出可怕的吵闹声、喊叫声和哭泣声,并击鼓以驱赶邪灵。每年春天的第一个晚上,在他们居住的山上,猎人和牧民们会燃起熊熊篝火以感谢仁慈的上苍。
圣加尔
圣西格斯伯特从迪森蒂斯出发,向周边各国传教,沿途未受到任何干扰。之后,圣西格斯伯特遇到了邻国的有钱人普拉西德。普拉西德提议在圣西格斯伯特居住的地方建一座修道院。库尔主教维克托一世[13]无法忍受这一提议,极力阻挠修道院的建设,并最终将普拉西德处死。不久,库尔主教维克托一世便溺毙在罗讷河中。7世纪,因为维克托一世之孙的捐赠和支持,教堂和修道院按照最初的计划迅速建立起来。
圣科伦巴的另一名学生圣加尔的名字,不仅被用来为在圣加尔曾经住过的小木屋的基础上修建的修道院命名,而且成了瑞士圣加仑州名字的由来。圣加尔的臂膀就像矗立在绿野上的“束棒”[14]。众人齐心,其利断金,圣加尔和信徒齐心协力地完成了使命。圣加尔和老师圣科伦巴曾经一起到日耳曼人统治下的赫尔维蒂宣扬基督教,却因与异教徒就偶像问题发生争论,被迫离开。但圣加尔和圣科伦巴毫不气馁。他们“抖掉脚上的尘土”[15],勇敢地对抗顽固不化的异教徒。紧要关头,一个曾经当过猎人的执事[16]讲的故事激发了圣加尔的想象力和热情。这位执事告诉圣加尔自己的故乡在一座美丽的山谷中,而山谷的四周是冰雪覆盖的高山。山谷中有一条清凉的河流,森林中的野兽就在河边解渴和休息。
圣加尔带着执事穿过阿尔邦森林,翻过高山,来到一处位于史坦纳河附近的山谷的岩石上[17]。但执事并不赞成在这里立足和传教。根据经验,执事知道这里有恶狼和熊罴出没,而且深知它们从来不知敬畏。因此,他添油加醋地向圣加尔讲述可能面临的危险。然而,圣加尔对此毫不在意,继续默默地做着准备工作。他将此地圣化[18],并在地上竖起一个榛木的小十字架。第一晚,当一头熊前来“窥探”时,圣加尔彬彬有礼地将自己的晚餐分了一份给熊。这头熊吃掉晚餐后,一声不响地离开了。此后,圣加尔再未受到打扰。在两个门徒——西奥多和曼格[19]的帮助下,圣加尔在现今圣加仑修道院[20]所在的位置建造了一座小木屋和一座木制小教堂。生生不息的宗教火种就此播下。勃艮第王国国王西吉斯贝尔二世的宫廷内侍将这片土地赐予作为外来人和朝圣者的圣加尔。新成立的康斯坦茨教会主教和阿尔邦法官以提供人力和伐木工的方式帮助圣加尔,直到这两座孤零零的建筑——木屋和木制小教堂周围出现了一个熙熙攘攘的村落。
圣加尔竖起榛木小十字架
圣加尔将自己的晚餐分给熊
与此同时,圣加尔始终牢记传教的使命。圣加尔不仅不断向山野中的人们布道,而且投入更多的时间训练门徒成为教师和传教士。在这二十六年里,圣加尔矢志不渝地延续着生命中至高无上的使命。为了这一使命,圣加尔甚至拒绝了康斯坦茨教会主教的职位。圣加尔去世后,他的使命得到传承。圣加尔建立的小村落得到了大笔捐款。数百名朝圣者前来瞻仰圣加尔墓。传说,圣加尔曾经施展“法术”治愈了受圣加尔“修行一生,日行一善”感召的朝圣者们。8世纪时,法兰克王国国王丕平三世[21]命人修建了圣加仑修道院,并赐予圣加仑修道院丰厚的资金。在陆续获得丕平三世的恩赐——位于阿尔萨斯、施瓦本和苏黎世的多处土地之后,圣加仑修道院又购买了其他地产,并最终达到鼎盛时期。如今,圣加仑修道院仍然因其罗马天主教学校和宏伟的旧修道院图书馆而自豪。
丕平三世
多么美丽的山谷,苍翠掩映。(www.zuozong.com)
多么整洁的城市,城墙明净。
乡村般的样貌,前所未见。
似一幅安详的山水画,
静静地俯卧在那里!
圣弗里多林
还有一位基督使徒是来自法兰克王国的圣弗里多林[22],他在苏黎世湖附近徘徊,希望找个地方修建一座教堂。最终,在格莱尼施山的山谷中,圣弗里多林建成了一座教堂,并将它献给了主教圣希拉利[23]。后来,这座教堂更名为格拉鲁斯教堂。“格拉鲁斯”后来也成了位于施维茨州和圣加仑州以及格劳宾登州之间的一个小州的名字。为纪念这位圣人,几乎每个格拉鲁斯州的家庭中都有一个孩子取名叫“弗里多林”。格拉鲁斯州的州徽既没有骑士也没有鸟兽,而是以象征和平的圣弗里多林的头像作为州徽。
我们之所以一直谈论瑞士宗教历史中这些神父的故事,是因为在早期的黑暗年代,文明犹如散发光亮的星星之火,而神父们则是文明的中心。当时,只有神父才具备礼节、智慧和学识。所有志趣相投的人都聚集在神父周围学习人生原则,并将这些原则传播给别人。有关神父们担任的神职记录确实匮乏。神父们甚至不愿保留教会中的风云人物的姓名。如:洛桑主教[24]两百年内无人提及,巴塞尔主教[25]也有四百年的时间没人记录,锡安主教[26]的名字则几乎未在书上出现过。
即便如此,神父们的善行依旧名垂千古。人们跟随神父学习农耕和经商,并从神父那里学会了烧制石灰,建造小石屋来取代破败的茅舍,编织羊毛衣服来取代兽皮衣服,甚至在莱芒湖附近的高地上种植葡萄。人们学习开荒修路,从圣西格斯伯特的迪森蒂斯修道院直通到乌塞伦河谷。圣加仑修道院图书馆是由院长戈兹伯特在公元843年建立的记录室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藏有一千五百卷古籍。许多人对稀有的古籍感到好奇,也对古籍作者的学识感到惊讶。在圣加仑修道院图书馆,人们依然能看到《箴言》[27]——德意志帝国最古老的辞典,还能看到圣杰拉尔德[28]、梅斯特·埃克哈特[29]、福柯尔特和辛特姆的杰出作品。圣加仑修道院神学院的科学培养模式非常成功。圣加仑修道院神学院成为9世纪和10世纪欧洲最著名的学府之一。后来的德意志帝国的皇帝和皇后们都乐于和博学的教士们通信,并借阅图书馆的藏书。
圣杰拉尔德
神职人员一般都过着极其简朴的生活。神职人员及其家庭成了其他家庭的楷模。当时,神职人员尚无须禁欲,譬如一位库尔主教就曾娶伊索佩亚地区的一位女伯爵为妻,并在妻子的帮助下行善济世。当时,许多基督教贵族都改善了臣民的生活条件,并给予奴隶以特权,使奴隶的艰苦生活不再难以忍受。而那些荒淫无度的贵族则在修道院的告解室中通过祈祷和忏悔,祈求得到宽恕。因此,经过三个半世纪的法兰克人的统治,教会势力不断扩展,整个瑞士也更加繁荣昌盛。
【注释】
[1]阿提拉(406—453),古代欧亚大陆匈人最为人熟知的领袖和皇帝,曾与西罗马帝国开战,后攻陷西罗马帝国首都并赶走了西罗马帝国皇帝。史学家称其为“上帝之鞭”。
[2]贡都巴德(452—516 ),曾为西罗马帝国贵族,勃艮第第一王国国王,474年到516年在位。
[3]克洛维一世(466—511),法兰克人的第一个国王,统一了所有法兰克部落。
[4]封臣,泛指封建社会封建主的下属,通过封地维持关系。
[5]采邑,西欧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之一,由封建主分封给封臣的土地称为采邑。
[6]出自海因里希·乔克著的《圣多明各的婚约》。
[7]本笃会,天主教的一个隐修会,也是天主教最早的修会,6世纪初由意大利人圣本笃创立。
[8]圣迈因拉德(791—861),殉道者,是瑞士艾因西德伦本笃会修道院的创始人。自加洛林时代以来,圣迈因拉德即以隐士的身份定居在艾因西德伦。
[9]艾因西德伦修道院,位于瑞士中部地区的阿尔卑斯山麓,由本笃会隐士圣迈因拉德创立,是瑞士最重要的圣母玛利亚朝圣之地。
[10]圣西格斯伯特,又称迪森蒂斯的圣西格斯伯特,曾在瑞士建立迪森蒂斯修道院。
[11]圣加尔(约550—646),爱尔兰信徒,是圣哥伦巴努斯从爱尔兰到欧洲大陆进行传教时的十二门徒之一。
[12]圣科伦巴(521—597),6世纪时爱尔兰籍的苏格兰使徒,曾在现今的苏格兰地区传播基督教。
[13]维克托一世,7世纪库尔城主教,是第一个控制库尔城主教辖区和雷蒂亚行省的维克托家族成员。
[14]束棒,罗马最高长官权力的象征,是一把被多根绑在一起的木棍围绕的斧头,后演化为“法西斯主义”。
[15]抖掉脚上的尘土,源自《圣经》中耶稣差遣十二使徒:凡不接待你们,不听你们话的人,你们离开那家,或是那城的时候,就把脚上的尘土跺下去。
[16]执事,指罗马天主教、圣公会和东正教会的执事,也称助祭,属于基督教神职之一。
[17]传说公元612年,圣加尔在史坦纳河地区荒野苦行时,不慎从悬崖失足,跌落在一丛荆棘之中。圣加尔将此视为这片土地对他的盛情邀请,同时认为这是上帝的旨意,故将此地称为“上帝的指尖”。之后,他便留了下来并将此地命名为“圣加仑”。
[18]圣化,基督教用语,即神圣化,也称祝圣。指通过宗教仪式为人、地方或事物祝圣,将其变得神圣。
[19]曼格,即圣马格努斯(?—约8世纪),又称“富森的马格努斯”,德意志传教士,也被称为圣加尔的使徒,并被尊为德意志圣芒本笃会修道院的创立者。
[20]圣加仑修道院,位于瑞士圣加仑州的圣加仑市。圣加仑修道院图书馆是世界上藏书最丰富的图书馆之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21]法兰克王国国王丕平三世(714—768),751年至768年在位,因身材矮小,又称“矮子丕平”。
[22]圣弗里多林,又称“塞京根的弗里多林”,是6世纪时出生在爱尔兰的传教士,也是塞京根修道院的创立者。
[23]圣希拉利(约403—约449),又称阿尔勒的圣希拉利,法国南部阿尔勒地区主教,被罗马天主教和东正教尊为圣人。
[24]洛桑主教,是神圣罗马帝国的采邑主教,也是瑞士洛桑教区的世俗君主。
[25]巴塞尔主教,即巴塞尔采邑主教区的主教。巴塞尔采邑主教区是神圣罗马帝国在瑞士设立的天主教区,从1032年开始由历任采邑主教统治。
[26]锡安主教,即锡安教区的主教。锡安教区是位于瑞士瓦莱州的罗马天主教教会领地,是瑞士最古老的主教辖区,也是阿尔卑斯山脉北部最古老的主教辖区之一。
[27]《箴言》,又称《所罗门的智慧》,相传为所罗门所著。所罗门,希伯来人,《圣经》中的以色列国王,建造了耶路撒冷的第一座圣殿,其智慧在犹太教和基督教中倍受尊崇,被认为比埃及和中东的所有圣人都更有智慧。
[28]圣杰拉尔德 (855—909),罗马天主教会的西法兰克王国圣徒,也被基督教的其他宗教派别承认,出生于高卢-罗马贵族家庭。
[29]梅斯特·埃克哈特(约1260—1328),即神圣罗马帝国时期神学家、哲学家、神秘主义神学家埃克哈特大师,是宗教改革运动的发起者、基督教新教路德宗创始人马丁·路德心中的指路明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