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云南少数民族法律形成漫谈:韩轶、杜文忠等研究成果汇总

云南少数民族法律形成漫谈:韩轶、杜文忠等研究成果汇总

时间:2023-07-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1]例如按规定,哈尼族过年时村寨的每一户人家都能平均分得到一份神圣的“份肉”或称“生轰”。[17]韩轶:《从禁忌到法律——法起源的社会学考察》,载《法制建设》2006年第6期。[31]参见杜文忠《神判起源考略》,载《思想战线》2002年第28卷第6期。[37]Claude Levi-Strauss/Didier Eribon,De presetet de Loin.Paris.P.194.转引自高宣扬《结构主义人类学大师——李维史陀》,载黄应贵主编《见证与诠释——当代人类学家》,台北正中书局1992年版,第262页。

云南少数民族法律形成漫谈:韩轶、杜文忠等研究成果汇总

[1]〔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27-240页。

[2]〔英〕梅因:《古代法》,沈景一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138页。

[3〕云南省编辑委员会:《佤族社会历史调查(二)》,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59页。

[4]江应梁:《傣族史》,四川民族出版社1983年版,第442-448页。

[5]陈永邺:《欢腾的圣宴——哈尼族长街宴研究》,云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76页。

[6]〔英〕布尔·莫利斯:《宗教人类学》,周国黎译,今日中国出版社1992年版,第191页。

[7]广西壮族自治区编辑组:《广西瑶族社会历史调查》第五册,广西民族出版社1986版,第45页。

[8]曹成章、张元庆:《傣族》,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第55页。

[9]〔奥〕弗洛伊德:《图腾与禁忌》,文良文化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第206页。

[10]〔美〕伯尔曼:《法律与宗教》,梁冶平译,中国政法出版社2003年版,第3页。

[11]例如按规定,哈尼族过年时村寨的每一户人家都能平均分得到一份神圣的“份肉”或称“生轰”。

[12]徐金龙:《乱伦禁忌的神话学探视——读楚云先生的〈乱伦与禁忌〉》,载《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5卷第4期。

[13]莫金山、陈建强:《从瑶族石牌律看法律的起源》,载《广西民族研究》2009年第2期。

[14]杨忠德:《德昂族禁忌种种》,载《华夏地理》1993年第3期。

[15]〔奥〕弗洛伊德:《图腾与禁忌》,文良文化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第22页。

[16]张晓辉:《傣族早期法律初探》,载张晓辉等编《少数民族习惯法研究》,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03页。

[17]韩轶:《从禁忌到法律——法起源的社会学考察》,载《法制建设》2006年第6期。

[18]白兴发:《彝族禁忌的起源及演变试探》,载《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0卷第3期。

[19]根泉:《蒙古饮食禁忌探析》,内蒙古师范大学2004年硕士学位论文

[20]岩香宰:《说煞道佛:西双版纳傣族宗教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69页。

[21]陈永邺:《欢腾的圣宴——哈尼族长街宴研究》,云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95页。

[22]〔英〕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连树声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第12页。

[23]〔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27页。

[24]〔英〕梅因:《古代法》,沈景一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11页。

[25]〔法〕亨利·莱维·布律尔:《法律社会学》,许钧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49页。

[26]〔英〕梅因:《古代法》,沈景一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导言。

[27]陈湘文:《马克思关于法律起源和法律生成的理论演进》,载《常熟理工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7期。

[28]孙西河:《浅论法的起源》,载《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29]吴大华:《论法人类学的起源与发展》,载《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28卷第6期。

[30]〔日〕穗积陈重:《法律进化论(法源论)》,陶汇曾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6页。

[31]参见杜文忠《神判起源考略》,载《思想战线》2002年第28卷第6期。

[32]杜文忠:《神判与早期习惯法——兼及中西法律文化传统比较的一个侧面》,载韩延龙编:《法律史论集》第5卷,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407页。

[33]曾宪义主编:《中国法制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8页。

[34]焦应达:《古代北方民族法律起源探析》,载《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36卷第3期。

[35]云南省编辑委员会:《傣族社会历史调查(西双版纳之三)》,云南民族出版社1983年版,第27页。

[36]云南省编辑委员会:《佤族社会历史调查(一)》,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71页。

[37]Claude Levi-Strauss/Didier Eribon,(1988)De presetet de Loin.Paris.P.194.转引自高宣扬《结构主义人类学大师——李维史陀》,载黄应贵主编《见证与诠释——当代人类学家》,台北正中书局1992年版,第262页。

[38]〔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甘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第150页。

[39]钱锦宇:《通过神话的社会控制——兼论神话作为民间法的渊源》,载《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

[40]〔法〕爱弥尔·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渠东、汲喆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3页。

[41]《龙的传说》,载《弥勒民族民间故事》,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进龙宫》载《弥勒民族民间故事》,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

[42]见新神话史诗《阿波仰者》,载龙浦才演唱、杨国定翻译、宋自华记录整理,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民族事务委员会、文化馆编《罗盘之歌》,云南民族出版社1985年版。

[43]陈永邺:《欢腾的圣宴——哈尼族长街宴研究》,云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98页。

[44]《独眼人、直眼人和横眼人》,收入《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云南卷》,中国ISBN中心2003年版。

[45]《开天辟地(一)》,收入《南涧民间文学集成》,云南民族出版社1987年版。

[46]《虎氏族》,收入《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云南卷》,中国ISBN中心2003年版。

[47]《虎公虎母造万物》,收入《中国民间故事全书·云南鹤庆卷》,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年版。

[48]《主女造人》,收入《昆明民间故事》第一辑,昆明市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87年编印。

[49]《葫芦里出来的人》,收入《云南省民间文学集成·祥云县民间故事卷》,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50]《青蛙造天造地》,收入《哈尼族神话传说集成》,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

[51]《创世纪》,收入《昭通地区民族民间文学资料选编》第二集,昭通地区文化局、民委1985年编印。《始祖的由来》,收入《彝族民间故事选》,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年版。《百家姓的起源》,收入《禄丰县民间故事普查资料汇编》,禄丰县委宣传部、文化局、民委1988年编印。

[52]《妈佛和爹佛音》,收入《中国民间故事全书·云南鹤庆卷》,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年版。

[53]《天蛋》,收入《聂鲁彝族神话故事选》,陕西旅游出版社1998年版。

[54]《金葫芦生万物》,收入《中国各民族宗教与神话大词典》,学苑出版社1990年版。

[55]《开天辟地》,收入《白族神话传说集成》,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56]《米斯和水神》,收入《迪庆民间故事集成》,云南民族出版社1997年版。

[57]《天地人的传说》,收入《中国民族神话精编》,晨光出版社1995年版。

[58]《独眼人、直眼人和横眼人》,收入《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云南卷》,中国ISBN中心2003年版。

[59]《变扎贡帕》,收入《中国各民族宗教与神话大词典》,学苑出版社1990年版。

[60]《天、地、人和万物的起源》,收入《哈尼族神话传说集成》,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

[61]“奥玛”就是神女的意思,例如:元阳县哈尼族“李黑诸”家的谱系,从第一代始祖“奥玛”开始,第二代“阿卑”(大地),往下依次是“奥黑”“黑拖”“拖马”“马肖”“肖尼”……都是“真名”,有六十二代。金平县金临乡高陇山的谱系,从“初末屿—末屿则—则学吾—吾里漂—(略33代)—扎贵—贵见—见冬—冬陇—陇山(即高陇山本人)”;在“初末屿”之前,尚有“奥玛”至“浩然初”共二十一代,由“初末屿”到他本人共四十一代(参见《哈尼族简史》编写组编:《哈尼族简史》,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3页)。墨江王仁普、勐海仁说的父子连名家谱分别是五十三代和六十七代(参见王尔松《哈尼族文化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28页)。

[62]在《十二奴局》中,神灵世界与人的世界是互相交错的,“人的谱系”只是“神的谱系”的延续。其中,天神奥玛(或称俄玛、莫咪)生下了第一代神王阿匹梅烟,阿匹梅烟生下了第二代神王烟沙,烟沙又生下了第三代神王色拉,等等,前述的塔婆是之后才出现的祖先。

[63]宋自华:《元江哈尼族历史源流小考》,载戴庆厦主编《中国哈尼学》第2辑,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第76页。

[64]《不灭的太阳和月亮》,收入《乡泉集》,云南民族版社1985年版。

[65]《日食月食的传说》,收入《云南民间文学集成·石屏故事卷》,石屏县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1996年。

[66]《天狗追仙草》,收入《白族民间故事选》,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

[67]《阿务录和阿皮则》,收入《景东县民间文学集成》,景东彝族自治县民委、文化局、文化馆1988年编。

[68]《三女找太阳》,收入《楚雄市民间文学集成资料》,楚雄市民委、文化局1988年编印。

[69]《洪水冲天》,收入《神秘的他留人》,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70]《北斗七星的故事》收入《楚雄市民间文学集成资料》,楚雄市民委、文化局1988年编印。

[71]《地球为什么凸凹不平》,收入《西双版纳哈尼族民间故事集成》,云南少年儿童出版社1989年版。

[72]《为什么鸡叫太阳就出来》,收入《哈尼族神话传说集成》,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

[73]《冬德红利诺》,收入《红河群众文化》第4期,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文化局1989年编印。

[74]《妮比尔立柱顶天》,收入《红河群众文化》第2期,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文化局1989年编印。

[75]《虎公虎母造万物》,收入《中国民间故事全书·云南鹤庆卷》,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年版。

[76]《天蛋》,收入《聂鲁彝族神话故事选》,陕西旅游出版社1998年版。

[77]《天、地、人、物的来历》,载《礼社江》文艺报,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文化馆1987年2月编印。

[78]《开天辟地》,收入《中国少数民族神话(上)》,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79]《混散造天造地》,收入《傣族文学史》,云南民族出版社1995年版。

[80]《月亮和太阳》,佚名讲述,刀干相搜集,岳小保翻译,稿存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民语委。

[81]《苍山飞人》,收入《中国民间文学全书·大理卷》送审本,大理白族自治州白族文化研究所2004年编。

[82]《造天地日月》,收入《神秘的他留人》,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83]《不灭的太阳和月亮》,收入《乡泉集》,云南民族出版社1985年版。

[84]《太阳和鸡》,收入《峨山民间文学集成》,云南民族出版1989年版。

[85]《太阳和月亮》,收入《禄丰县民间故事普查资料汇编》,禄丰县委宣传部、文化局、民委1988年编印。

[86]《百家姓的来历》,收入《景东县民间文学集成》,景东彝族自治县民委、文化局、文化馆1988年编印。

[87]《星星和月婆婆》,文稿由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史志办宋自华保存。

[88]《通天树》,收入《云南民间文学集成·石屏故事卷》,石屏县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1996年编印。

[89]《苍蝇的金顶和老牛的粗心》,收入《乡泉集》第一辑,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民委、文化馆1983年编印。

[90]《永远恩爱的夫妻》,未刊稿,文稿由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史军超保存,16开,8页,3600字。

[91]《创世纪》,收入《昭通地区民族民间文学资料选编》第二集,昭通地区文化局、民委1985年编印。与《创世纪》类似的神话还有:《葫芦里出来的人》(收入《云南省民间文学集成·祥云县民间故事卷》,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复先(伏羲)兄妹配人烟》(收入《武定县民族民间文学集成》,武定县文化局、民委、民间文学集成小组1988年编印)、《阿霹刹、洪水和人的传说》(收入《路南民间故事》,云南民族出版社1996年版)、《浑水湮天》(收入《蓝靛花——宣威民间故事》,贵州民族出版社1992年版)、《洪水冲天》(收入《神秘的他留人》,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两兄妹造人烟》(收入《武定县民族文学集成》,武定县文化局民委民间文学集成小组1998年编印)、《兄妹成亲》(收入《神秘的他留人》,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人类的起源》(收入《弥渡民族民间故事传说集》第一集,弥渡县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86年编印)、《洪水淹天的故事》(收入《楚雄市民间文学集成资料》,楚雄市民委、文化局1988年编印)、《兄妹传人》(收入《大姚县民族民间文学集成》,云南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兄妹创人烟》(收入《禄丰县民间故事普查资料汇编》,禄丰县委宣传部文化局民委1988年编印)、《兄妹成婚》(《景东县民间文学集成》,景东彝族自治县民委文化局文化馆1988年编印)、《葫芦里出来的人》(收入《云南省民间文学集成·祥云县民间故事卷》,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拇指人》(收入《哀牢山彝族神话传说》,云南民族出版社1990年版)等。

[92]《不灭的太阳和月亮》,收入《乡泉集》,云南民族出版社1985年版。

[93]《苍蝇的金顶和老牛的粗心》,收入《乡泉集》第一辑,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民委、文化馆1983年编印。

[94]《宝葫芦》,收入《褶峨风情》续集,峨山彝族自治县民委1986年编印。

[95]《黄水潮天》,收入《云南民间文学集成·金平故事卷》,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文联1988年8月编。

[96]《磨盘为何是八丫》,收入《景东县民间文学集成》,景东彝族自治县民委、文化局、文化馆1988年编。

[97]《彝族竹篾笆与山花》,收入《中国民族民间文学集成·永平县卷》,云南民族出版社1989年版。

[98]《独眼人、直眼人和横眼人》,收入《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云南卷》,中国ISBN中心2003年版。

[99]《创世纪》,收入《昭通地区民族民间文学资料选编》第二集,昭通地区文化局、民委1985年编印。

[100]《通天树》,收入《云南民间文学集成·石屏故事卷》,石屏县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1996年编印。

[101]《小黑龙》,收入《巍山彝族四族自治县民间故事集成》,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88年编印。类似的神话故事还有《祭黑龙》《小黑龙上门》《朵祜小黑龙的传说》《小黑龙与卖姜人》《黑龙潭的传说》等。

[102]《英叭开天辟地》,收入《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云南卷(上)》,中国ISBN中心2003年版。

[103]《红石和黑石的岩洞》,收入《哈尼族神话传说集成》,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

[104]《尼苏夺节》,收入《红河县民族民间故事》,云南民族出版社1990年版。

[105]《仙狗的经书》,收入《楚雄市民间文学集成资料》,楚雄市民委、文化局1988年编印。

[106]《裘领》,收入《聂鲁彝族神话故事选》,陕西旅游出版社1988年版。

[107]《氏族来源的传说》,收入《白族神话传说集成》,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108]《虎氏族的来历》,收入《白族神话传说集成》,中国民间文艺出版1986年版。

[109]《天地人的传说》,收入《中国民族神话精编》,晨光出版社1995年版。

[110]《动物的家谱》,未刊稿,文稿由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史军超保存,16开,2页,1500字。

[111]《虎公虎母造万物》,收入《中国民间故事全书·云南鹤庆卷》,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年版。

[112]《朵祜小黑龙的传说》,收入《弥渡民族民间故事传说集》第一集,弥渡县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86年编印。

[113]《盐水女龙王脚大》,收入《禄丰县民间故事普查资料汇编》,禄丰县委宣传部文化局民委1988年编印。

[114]《开井节》,收入《云南楚雄民族节日概览》,德宏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

[115]《火把节的由来(二)》,收入《昆明民间故事》第一辑,昆明市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87年编印。

[116]《撒梅人的火把节》,收入《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云南卷》,中国ISBN中心2003年版。

[117]《月湖的传说》,收入《路南民间故事》,云南民族出版社1996年版。

[118]《冒水洞的传说》,收入《路南民间故事》,云南民族出版社1996年版。

[119]《窝尼坟》,未刊稿,文稿由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史军超保存,16开,4页,[ ]2000字。

[120]《阿郎和阿昂》,未刊稿,文稿由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史军超保存,16开,2页,1500字。

[121]转引自陈永邺《欢腾的圣宴——哈尼族长街宴研究》,云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21页。

[122]《火把节的传说(四)》,收入《楚雄市民间文学集成资料》,楚雄市民委、文化局1988年编印。

[123]《哈巴卡的传说》,收入《元江民族民间文学资料》第一辑,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文化馆1981年编印。

[124]陈永邺:《欢腾的圣宴——哈尼族长街宴研究》,云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01页。

[125]《请来聚一堂》,收入《武定县民间歌谣集成》,武定县文化局、民委、民间文学集成小组1988年编印。

[126]《牟定三月会的传说》,收入《云南省民间文学集成·牟定县综合卷》牟定县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89年编印。

[127]《火把节的传说(四)》,收入《楚雄市民间文学集成资料》,楚雄市民委、文化局1988年编印。

[128]《入死了为何要跳歌》,收入《楚雄市民间文学集成资料》,楚雄市民委、文化局1988年编印。

[129]《棕扇舞》,收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云南卷(上)》,中国ISBN中心1999年版。

[130]关于木雀舞的民间传说是这样的:过去有一家姓卢的人家,有一个小孩全身长了癞疮,一直医治不好。父母就把他安置在山洞里,后来飞来一只小雀,天天舔他身上的疮,慢慢地帮助他治好了疮。病愈后,他回到家中时父母都已死了,村里的人都不认识他,他只好到村外杀牛祭奠父母,并用树木制成了小雀。在祭祀仪式中,他手拿着木雀,边跳边念:“我是你们的儿子,是小雀救活了我。”也因此,木雀舞规定只有姓卢的人家才能跳,但也形成了当老人去世时要杀牛祭奠,甚至跳木雀舞送葬的习俗。

[131]有关棕扇舞的民间故事是这样的:远古时,一位哈尼族祖先要将棕扇舞教给中老年妇女,但是舞蹈尚未教完,这位祖先就升天了。祖先的拐杖插在村头,长成了参天大树,人们就把它看作是祖先的化身,以后每逢农历二月属牛或属虎日,全村人都会去神树下跳这种舞纪念祖先,是为了表达人们对祖先的崇敬之情。于是,就形成了哈尼族一个隆重的祭祖节,称为“阿玛突”。

[132]李元庆:《云南省红河州哈尼族民歌概述》,载《中国云南红河哈尼族民歌》,云南民族出版社1994年版,第16页。

[133]《火把节的传说(五)》,收入《寻甸民族民间故事集》,云南民族出版社1995年9月版。

[134]《火把节》,收入《蓝靛花——宣威民间故事》,贵州民族出版社1992年版。

[135]《高鲁山一带的端午节》,收入《嶍峨风情》,峨山彝族自治县民委1985年编印。

[136]《打谷歌》,收入《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民间歌谣集成》,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89年编印。

[137]《月亮出来了》,赵琼仙、起兆仙、普廷风、习会芝等唱述,稿存楚雄彝族自治州彝族文化研究所。

[138]流传在滇南哀牢山地区建水县普古鲊村、黄草坝的著名的“胡督补鲁则”,即“铓鼓舞”的一种类型,村民把“铓”解释为谷子饱满,把“鼓”解释为谷子多、丰收。

[139]李元庆:《哈尼族传统音乐的审美观念》,载戴庆厦主编《中国哈尼学》第1辑,云南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第107页。

[140]从此内容的展开详见第三部分之第一节“二、建立在宗教保护神基础之上成员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141]《张灶君》,收入《普洱民族民间歌谣集》,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民委、文化馆1987年编印。

[142]《建寨传说》,收入《寨神——哈尼族文化实证研究》,云南民族出版社1998年版。

[143]陈永邺:《欢腾的圣宴——哈尼族长街宴研究》,云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98页。

[144]白庚胜:《纳西族风俗志》,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83页。

[145]《扎扎阿尼》,收入《昭通地区民族民间文学删选编》第二集,昭通地区文化局、民委1985年编印。

[146]陈永邺:《欢腾的圣宴——哈尼族长街宴研究》,云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62页。

[147]“生轰”或“龙猪肉”乃是全寨子共同用作祭品的神猪,意思是“共同分的”。按照古规,“生轰”无论大小,必须按全寨户头平均分配,尤其不能缺了血和肝,哪怕只能分到一小点,也要家家分到,是为了全寨各户都能用同一头神猪的肉分别祭祀各家的祖先。

[148]陈永邺:《欢腾的圣宴——哈尼族长街宴研究》,云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05页。

[149]转引自〔法〕爱弥尔·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渠东、汲喆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70页。

[150]《石牛角的来历》,收入《禄劝民间故事》,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文化局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91年编。

[151]《荡秋千习俗的来历》,收入《彝族民间故事选》,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年版。

[152]根据涂尔干的说法,这种“集体精神”通常表现于宗教准则、禁忌、习惯形式,以及公平、正当等社会的“集体意识”之中。

[153]《扇子舞》,收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云南卷(上)》,中国ISBN中心1999年版。

[154]《吃虫节》,收入《玉溪故事集成》,云南民族出版社1990年版。

[155]《乐作舞》,未刊稿,文稿由云南省民族艺术研究所白学光保存,16开,1页,700字。

[156]《老人去世舞》,未刊稿,文稿由云南省民族艺术研究所白学光保存,16开,3页,750字。

[157]《阿咱搓的传说》,收入《元江民族民削又学资料》第六辑,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文化馆1986年编印。

[158]“苦扎扎”在哈尼语中是“五黄六月,雨水频繁、气候湿热,形容枯槁、青黄不接,度过艰苦岁月”的意思。参见王尔松《哈尼族文化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85页。

[159]《有关哈尼族“苦扎扎”节由来的神话故事》最少有两个版本,均载于《哈尼族古歌》之《窝果策尼果》(古歌十二调)第十五章《奇虎窝玛策尼窝》(十二月风俗歌),朱小和演唱,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民族事务委员会编,云南民族出版社1992年版。

[160]《六月节的来历》,载《礼社江》文艺小报“神话传说”专版,1200字,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文化馆1986年编印。

[161]《娶嫁的传说》,收入《哀牢山彝族神话传说》,云南民族出版社1990年版。

[162]《阿细跳月的由来》,收入《弥勒民族民间故事》,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

[163]《打歌的传说》,收入《南涧民间文学选》第一集,南涧彝族自治县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85年编印。

[164]《脚拇趾扭动舞》,收入《哈尼族民间舞蹈》,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65]《棍棒舞的来历》,未刊稿,文稿由云南省民族艺术研究所白学光保存,16开,1页,500字。

[166]《大鼓舞的传说》,收入《元注民族民间文学资料》第六辑,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文化馆1986年编印。

[167]《天恩歌》,载《元江史志通讯》第3期,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地方志办公室1988年编印。

[168]《六气造化天地》,收入《红河群众文化》第2期,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文化局1989年编印。

[169]《更资天神》,收入《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云南卷》,中国ISBN中心2003年版。

[170]《苍蝇的金顶和老牛的粗心》,收入《乡泉集》第一辑,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民委、文化馆1983年编印。

[171]《造天地日月》,收入《神秘的他留人》,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72]《造天造地造人》,收入《江川县民间文学集成》,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173]《蜘蛛撒经线》,收入《阿则和他的宝剑》,云南民族出版社1985年版。

[174]《虎公虎母造万物》,收入《中国民间故事全书·云南鹤庆卷》,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年版。

[175]《开天辟地(一)》,收入《南涧民间文学集成》,云南民族出版社1987年版。

[176]《修天补地》,收入《昭通地区民族民间文学资料选编》第二集,昭通地区文化局、民委1985年编印。

[177]《山峰的由来》,收入《景东县民间文学集成》,景东彝族自治县民委、文化局、文化馆1988年编印。

[178]《哥织天妹织地》,收入《禄丰县民间故事普查资料汇编》,禄丰县委宣传部、文化局、民委1988年编。

[179]《火碓磨锅甑布衣的起源》,收入《景东县民间文学集成》,景东彝族自治县民委、文化局、文化馆1988年编印。

[180]《英叭神创世》,收入《西双版纳傣族民间故事集成》,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81]《玛哈腊造天造地》,收入《傣族文学史》,云南民族出版社1995年版。

[182]《地球的传说》,收入《西双版纳傣族民间故事集成》,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83]《天地人的传说》,收入《中国民族神话精编》,晨光出版社1995年版。

[184]《祖先鱼上山》,收入《哈尼族神话传说集成》,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

[185]《撒尼人的火把节》,收入《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云南卷》,中国ISBN中心2003年版。

[186]《柜子山会》,收入《云南笋民间文学集成·牟定县综合卷》,牟定县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89年编印。

[187]《荞子楞楞》,收入《昆明山川风物传说》,云南民族出版社1994年版。

[188]《龙马与京桐》,收入《哀牢山彝族神话传说》,云南民族出版社1990年版。

[189]《天、地、人和万物的起源》,收入《哈尼族神话传说集成》,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

[190]新神话史诗《阿波仰者》,载龙浦才演唱、杨国定翻译、宋自华记录整理,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民族事务委员会、文化馆编《罗盘之歌》,云南民族出版社1985年版。

[191]《布桑该雅桑该》,收入《西双版纳傣族民间故事集成》,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92]时在农历正月初一,祭祀天地日月和风雨雷电诸神,以求一年之中风调雨顺。

[193]农历二月,西双版纳哈尼族在砍树烧荒、翻挖土地后,对耕地神的祭献。

[194]农历二月,西双版纳哈尼族撒鸟旱谷前对谷神的祭祀。

[195]农历二月,哈尼族认为布谷鸟是天神派来通知人们栽种节令已到的使者,故对其祭献。

[196]农历二月,水因其重要,凡水井、山泉、沟水、河水、龙潭水、田水,皆有四时祭献,以二月“罗活索”最盛,在泉边水源,祭献水神螃蟹、蟹、石蚌,祈求田水丰足。

[197]农历二、三月,献秧神田神。

[198]农历十月,祭祀土地神,“洪西洪米”意为“新的一年农事活动的开始”,含“送旧迎新”之意。

[199]农历三月,“宗米乌”是对人神、庄稼神、牲畜神的总祭祀。

[200]又称“祈求田魂安稳”,农历三、四月,祭田神和秧神。

[201]农历六月,祭祀了威咀、石批。

[202]农历七月,宴请土地神密斯。

[203]农历七月,谷子将熟,祭路神,以备秋收。

[204]农历七月,献谷神。

[205]农历十月,祭谷仓神,求新谷平安入仓。

[206]农历十月,过大年,谢一年来诸神垂顾。

[207]《娶嫁的传说》,收入《哀牢山彝族神话传说》,云南民族出版社1990年版。

[208]《天、地、人和万物的起源》,收入《哈尼族神话传说集成》,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

[209]《策格兹与黑夺方》,李春福讲述,稿存石屏县党史县志办公室李朝旺家,5200字。

[210]《祭月神的起源》,收入《彝族民间故事选》,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年版。

[211]《天神的椎栗树》,收入《奕车风情》,四川民族出版社1984年版。

[212]《争世主》,载《红河民族语文古籍研究》第6期,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民族研究所1986年编印。

[213]《催春书》,收入《中国民间故事全书·云南鹤庆卷》,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年版。

[214]《海望大田》,收入《石屏古今奇趣》,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年版。

[215]《热水龙》,收入《云南民间文学集成·建水故事卷》,建水县文化馆、民委1989年编印。

[216]《鲁奎山缺水的传说》,收入《乡泉集》第二辑,云南民族出版社1985年版。

[217]《土皇公公管四季》,收入《白族神话传说集成》,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218]《天地人的传说》,收入《中国民族神话精编》,晨光出版社1995年版。

[219]《天神的椎栗树》,收入《奕车风情》,四川民族出版社1984年版。

[220]《狗尝新米饭的由来》,收入《红河县民族民间故事》,云南民族出版社1990年版。

[221]《三兄弟和洪水淹天》,收入《曲靖市民间文学集成》,云南民族出版社1990年版。

[222]《小燕喜住新居的故事》,收入《武定县民族民间文学集成》油印本,武定县文化局、民委、民间文学集成小组1988年编印。

[223]《玛勒携子找太阳》,收入《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云南卷》,中国ISBN中心2003[ ]年版。

[224]《朝山会的传说》,收入《乡泉集》第二辑,云南民族出版社1985年版。

[225]《天摩涯寺的传说》,收入《南诏故地的传说》,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87年编印。

[226]《尼苏夺节》,收入《红河县民族民间故事》,云南民族出版社1990年版。

[227]《哈巴卡的传说》,收入《元江民族民间文学资料》第一辑,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文化馆1981年编印。

[228]《慈姑认年月》,收入《哈尼族神话传说集成》,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

[229]狄骥:《公法的变迁》,郑戈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年版,第96页。

[230]《火烧松明楼》,收入《南诏故地的传说》,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

[231]和志武:《东巴经典选译》,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18页。

[232]德昂族的祭龙节一般选在春季,要杀猪、杀鸡,由祭司画纸龙,众人叩拜。

[233]云南省编辑组:《云南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汇编(二)》,云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1页。

[234]《兰瑞和蓑衣龙》,收入《江川县民间文学集成》,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235]《二月八打歌调》,收入《彝族打歌调》,有彝语国际音标注音和汉语直译、意译对照,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

[236]《万年青》,收入《玉溪市民间文学集成》,玉溪市文化局、民委、文联、群艺馆1989年编印。

[237]《太极顶的传说》,收入《弥渡民族民间故事传说集》第一集,弥渡县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86年编印。

[238]《掏粮洞》,收入《新平县民间故事集成》,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39]茂汶县羌族文学社整理编辑:《西羌古唱经》,阿新出内(2004)字第29号,第58-68页。《西羌古唱经》虽然是非公开出版物,但其的研究价值颇为重要,被羌族研究者视为羌族的创世史诗。参见孔又专、吴丹妮《云端里的绚丽:羌民族宗教文化研究九十年》,载《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

[240]杨风江译注:《彝族氏族部落史》,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66页。

[241]接下来,牛头挂在磨秋桩上,牛脚和牛头留在秋房,由摩匹、咪谷和村中长老享用,其余的牺牲按全村户数平均分配。各家把分到的牺牲供在火塘上方的竹笆上,祭献家族祖先。祭毕,煮熟牺牲全家共食,此时若有家庭成员远走外出,要给他留下点等他回来时再吃,因为这是神赐的食物,吃了便能不遇灾祸、平安健康。参见莎贝《六月之礼——哈尼族“库扎扎”节礼俗》,载《民族食风》2001年第2期,第39页。

[242]此时,各户人家在自家屋顶上或自家大门口摆一张桌子,点三盏油灯,烧三炷香,准备酒、茶、糯米饭各三碗,外加一大碗米。要求活祭、生祭、熟祭共三次,全家人分三次朝天磕头。

[243]《小白龙》,收入《云南民间文学集成·石屏故事卷》,石屏县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1996年编印。

[244]《花岩》,收入《云南民侮间文学集成·石屏故事卷》,石屏县文联1996年编印。

[245]《草鞋龙潭》,收入《昆明民间故事》第一辑,昆明市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87年编印。

[246]《大米为什么变成了小米》,收入《阿则和他的宝剑》云南民族出版社1985年版。

[247]《二次洪水与阿卜笃慕》,载《红河群众文化》第4期,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文化局1989年编印。

[248]《拜谷楷戛》,收入《阿则和他的宝剑》,云南民族出版社1985年版。

[249]《虎氏族》,收入《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云南卷》,中国ISBN中心2003年版。

[250]《大火烧天》,收入《中国各民族宗教与神话大词典》,学苑出版社1990年版。

[251]《人种与粮种》,收入《兰坪民间故事集成》,云南民族出版社1994年版。

[252]《狩猎歌》,载《玉溪文博》第5期,玉溪市文博学会、文博管理所2001年编印。

[253]《东山土主的传说》,收入《南诏故地的传说》,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87年编印。

[254]《土主与龙神的传说》,收入《南诏故地的传说》,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87年编印。

[255]《六沼的传说》,收入《南诏故地的传说》,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87年编印。

[256]陈永邺:《欢腾的圣宴——哈尼族长街宴研究》,云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08-119页。

[257]详见龙元昌:《浅谈哈尼族祝词文化》,载李期博主编:《第四届国际哈尼/阿卡文化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云南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第272页。

[258]《扭动身舞的传说》,收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云南卷(上)》,中国ISBN中心1999年版。

[259]《大年初一抢水》,收入《嶍峨风情》,峨山彝族自治县民委1985年编印。

[260]《彝族“左脚舞”的传说》,收入《云南省民间文学集成·牟定县综合卷》,牟定县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89年编印。

[261]〔法〕爱弥尔·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渠东、汲喆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63页。

[262]《撒梅山为什么能看五个海》,收入《昆明民间故事》第一辑,昆明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87年编印。

[263]《土主庙的来历》,收入《玉溪市民间文学集成》,玉溪市文化局、民委、文联、群艺馆1989年编印。

[264]《包头王》,收入《楚雄民间文学集成资料》,楚雄市民委、文化局1988年编印。

[265]《盐水女龙王脚大》,收入《禄丰县民间故事普查资料汇编》,禄丰县委宣传部文化局民委1988年编印。

[266]《开井节》,收入《云南楚雄民族节日概览》,德宏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

[267]《冒水洞的传说》,收入《路南民间故事》,云南民族出版社1996年版。

[268]《东山土主的传说》,收入《南诏故地的传说》,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87年编印。

[269]《彝族竹篾笆与山花》,收入《中国民族民间文学集成·永平县卷》云南民族出版社1989年版。

[270]《彝族青年不准锯葫芦》,收入《中国民族民间文学集成·永平县卷》,云南民族出版社1989年版。

[271]《石蚌普与四芽菜普》,收入《走进滇中秘境》,远方出版社2000年版。

[272]《芭蕉树》,收入《嶍峨风情》,峨山彝族自治县民委1985年编印。

[273]《山苏人为什么不烧村旁的野蜂》,收入《嶍峨风情》,峨山彝族自治县民委1985年编印。(www.zuozong.com)

[274]《僾尼人为啥不吃白猪肉》,收入《西双版纳哈尼族民间故事集成),云南少年儿童出版社1989年版。

[275]《艰培然为什么不养鹅》,收入《哈尼族民间故事(五)》,哈尼文汉文对照版,云南民族出版社1993年。

[276]《扎扎阿尼》,收入《昭通地区民族民间文学删选编》第二集,昭通地区文化局、民委1985年编印。

[277]《赶秋》,收入《云南省民间文学集成·牟定县综合卷》,牟定县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89年编印。

[278]《九会街》,收入《墨江哈尼族民间传说故事集》,墨江哈尼族自治县民族宗教事务局1999年编印。

[279]《祭田神》,载《阿墨江》1998年第2期,32开,3页,800字。

[280]《犀牛井的传说》,收入《玉溪市民间文学集成》,玉溪市文化局、民委、文联、群艺馆1989年编印。

[281]《三月三的传说》,收入《禄丰县民间故争普查资料汇编》,禄丰县委宣传部、文化局、民委1988年编印。

[282]《姓沙的后人不饮用“木瓜井”水的原因》,收入《武定县民族民间文学集成》油印本,武定县文化局、民委、民间文学集成小组1988年编印。

[283]《小街三匠的由来》,收入《嶍峨风情》,峨山彝族自治县民委1985年编印。

[284]《滴奶石》,收入《绮丽的山花》,元阳县民委1996年编印。

[285]朱小和演唱,史军超,卢朝贵等翻译:《哈尼阿培聪坡坡》,载云南省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办公室《中国少数民族古籍丛书——云南省少数民族古籍译丛》第6辑,云南民族出版社1986年版,第26页。

[286]《基米昂达母》,载《金沙江文艺》1982年第6期,16开,共2页,约3000字。

[287]《仙山庙》,收入《江川县民间文学集成》,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288]《吸草烟啐口水的由来》,收入《普洱民间文学集成(二)》,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文化广播电视局、民委1989年编印。

[289]《齿改阿鲁抓雷问药》,收入《小凉山民族民间文学作品选》,宁蒗彝族自治县县庆筹备委员会1986年编。

[290]《忌虫节》,收入《云南民间文学集成·建水故事卷》,建水县文化馆、民委1989年编印。

[291]《彝族竹篾笆与山花》,收入《中国民族民间文学集成·永平县卷》,云南民族出版社1989年版。

[292]《彝族青年不准锯葫芦》,收入《中国民族民间文学集成·永平县卷》,云南民族出版社1989年版。

[293]《白苗杨家男人不吃动物心的由来》,收入《云南民间文学集成丛书·南涧民间文学集成》,云南民族出版社1987年版。

[294]《铓鼓舞的传说》,收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云南卷(上)》,中国ISBN中心1999年版。

[295]《哈尼妇女为什么不能在织机旁哭泣》,收入《元江民族民间文学资料》第二辑,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文化馆1982年编印。

[296]〔法〕埃米尔·涂尔干:《乱伦禁忌及其起源》,汲喆、付德根、渠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97]〔英〕弗雷泽:《魔鬼律师》,阎云祥、龚小夏译,东方出版社1988年版,第20页。

[298]今天我们把“严格法、衡平法和自然法、成熟法”统称为古代的法。在庞德看来:原始法以古希腊古罗马的《十二铜表法》以及《汉穆拉比法典》为代表,在此阶段,法律的范围极为有限,既无原则也无一般的观念,法律的主体主要是血亲集团,对内采用“和解”的方式调解纠纷,对外以被害人“复仇的愿望”解决矛盾,血亲集团要为此承担连带责任。古罗马法和英国中世纪的法律则是严格法阶段的典型例子,此时,国家凌驾于血亲组织之上,法律已形成独立的体系。在衡平法和自然法阶段,创造出了目的合乎伦理、合乎善良风俗与合乎道德的法,为保证履行义务的需要,法律人格扩大到所有的人。英美19世纪的法律是进入到成熟阶段的法律,以确定性、安全、平等及对私有财产和“自由契约”的保护为特点。从19世纪后期开始的西方现代法律,由于社会观念的引入,出现了有关财产和契约限制立法等多种社会类型,包含着更多的概念和理念,对政治制度安排得更加合理。法律支配着整个的社会生活,重点也从个人利益转向社会利益,发挥着更高文明层次上维护社会秩序的功能。因而,无论从理论体系性、内容性、逻辑性等方面来讲,它们都远高于古代的法,更高于原始的法。西方现代法律的社会化就是以上五个阶段进化的结果。

[299]Engen Ehrlich,Fundamental Principles of the SociologyofLaw,transl.W.L.Moll (Cambridge,Mass.,1936.),Foreword.转引自〔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49页。

[300]转引自〔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92-93页。

[301]《迎恩坊》,收入《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民间故事集成》,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88年编印。

[302]《麻姑冲的来历》,收入《南诏故地的传说》,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

[303]《鬼舞》,收入《元阳县民间舞资料卷》,元阳县舞蹈集成办公室1987年编印。

[304]《罗 喏和南夺》,收入《禄劝民间故事》,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文化局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91年编印。

[305]《配偶经》,收入《三女找太阳——楚雄市民族民间文学集》,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306]《海夸》,收入《昭通地区民族民间文学资料选》第二集,昭通地区文化局、民委1985年编印。

[307]《为什么哈尼族聚居在半山腰》,收入《哈尼族民间故事(四)》,哈尼文汉文对照版,云南民族出版社1992年版。

[308]参见李元庆:《哈尼族传统音乐的审美观念》,载戴庆厦主编:《中国哈尼学》第1辑,云南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第107页。

[309]“A Ministry of Justice,”35 Harv.L.R.113.转引 自〔美〕本杰明·N·卡多佐:《法律的成长——法律科学的悖论》,董炯、彭冰译,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第74页。

[310]Santayana,Soliloquies in England and Later Soliloquies,p.83.转引自同上,第71页。

[311]《三个神蛋》,收入《哈尼族神话传说集成》,中国民间文艺出1990年版。

[312]《三个能人》,未刊稿,文稿由云南省文联阿罗保存,16开,4页,1200字。

[313]李克忠着:《寨神——哈尼族文化实证研究》,云南民族出版社1998年版,第295页。此外,神龛是元阳县一带的哈尼族家庭供奉祭品和祭祀祖灵的神圣所在,作为同一个祖先神的后代,人们在这儿祈求神灵庇佑全家顺顺利利、平平安安,跟汉族传统家庭里供桌的功能是完全一样的。

[314]《四个民族是怎样分家的》,收入《西双版纳哈尼族民间故事集成》,云南少年儿童出版社1989年版。

[315]《分地皮的传说》,收入《西双版纳哈尼族民间故事集成》,云南少年儿童出版社1989年版。

[316]《僾尼上山的传说》,收入《西双版纳哈尼族民间故事集成》,云南少年儿童出版社1989年版。

[317]《佐罗和佐卑》,收入《元阳民间文学集成》,元阳县文化局1986年编印。

[318]《三月三》,收入《禄丰县民间故事普查资料汇编》,禄丰县委宣传部、文化局、民委1988年编印。

[319]《木甸罗土主的传说》,收入《南诏故地的传说》,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87年编印。

[320]《天子庙》,收入《嶍峨风情》,峨山彝族自治县民委1985年编印。

[321]《玉峰寺》,收入《南诏故地的传说》,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87年编印。

[322]《正月初六祭土主》,收入《云南楚雄民族节日概览》,德宏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

[323]《兴修水利泽润民生》,收入《玉溪市民间文学集成》,玉溪市文化局、民委、文联、群艺馆1989年编。

[324]《姑奶奶的传说》,收入《楚雄市民间文学集成资料》,楚雄市民委、文化局1988年编印。

[325]《牟伽陀开辟鹤庆》,收入《中国民间故事全书·云南鹤庆卷》,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年版。

[326]《王鄂的故事》,收入《傈僳族民间故事》,云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后以“大力士王鄂”为题,编入《中华民族故事大系》第7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

[327]《惹罗大寨的五个能人》,未刊稿,文稿由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史军超保存,16开,4页,2000字。

[328]《田四浪造反》,收入《哈尼族社会历史调查》,云南民族出版社1982年版。

[329]《策打》,未刊稿,文稿由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史军超保存,16开,72页,36000字。

[330]《哈巴卡的传说》,收入《元江民族民间文学资料》第一辑,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文化馆1981年编印。

[331]《点云》,载《阿墨江》1998年第6期,16开,2页,2800字。

[332]《人类果》,收入《傣族文学史》,云南民族出版社1995年版。

[333]《布桑戛西与雅桑戛赛》,收入《中国少数民族神话(上)》,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334]《阿霹刹、洪水和人的传说》,收入《路南民间故事》,云南民族出版社1996年版。

[335]《浑水湮天》,收入《蓝靛花——宣威民间故事》,贵州民族出版社1992年版。

[336]《洪水冲天》,收入《神秘的他留人》,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337]《两兄妹造人烟》,收入《武定县民族文学集成》,武定县文化局民委民间文学集成小组1998年编印。

[338]《兄妹成亲》,收入《神秘的他留人》,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339]《人类的起源》,收入《弥渡民族民间故事传说集》第一集,弥渡县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86年编印。

[340]《洪水淹天的故事》,收入《楚雄市民间文学集成资料》,楚雄市民委、文化局1988年编印。

[341]《兄妹传人》,收入《大姚县民族民间文学集成》,云南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

[342]《兄妹创人烟》,收入《禄丰县民间故事普查资料汇编》,禄丰县委宣传部文化局民委1988年编印。

[343]《金龟老人传人类》,收入《景谷民间故事(一)》,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民间文学集成领导小组编辑室1989年编印。

[344]《格兹嫁女儿》,载《红河文化》第1期,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文化局1990年编印。

[345]《十格子找人种》,收入《楚雄市民间文学集成资料》,楚雄市民委、文化局1988年编印。

[346]《三兄弟和洪水淹天》,收入《曲靖市民间文学集成》,云南民族出版社1990年版。

[347]《继世阿根》,收入《武定县民族民间文学集成》油印本,武定县文化局、民委、民间文学集成小组1988年编印。

[348]《少数民族分支》,收入《武定县民族民互文学集成》油印本,武定县文化局、民委、民间文学集成小组1988年编印。

[349]《天地津梁断》,收入《聂鲁彝族神话故事选》,陕西旅游出版社1998年版。

[350]《布桑嘎与雅桑嘎》,收入《中国各民族宗教与神话大词典》,学苑出版社1990年版。

[351]《米斯和水神》,收入《迪庆民间故事集成》,云南民族出版社1997年版。

[352]《水漫山》,收入《峨山民间文学集成》,云南民族出版社1989年版。

[353]《天蛋》,收入《聂鲁彝族神话故事选》,陕西旅游出版社1998年版。

[354]《刚背阿利和刚背阿布》,收入《西双版纳哈尼族民间故事集成》,云南少年儿童出版社1989年版。

[355]《咒鬼词》,收入《江川县民间文学集成》,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356]燕宝整理译注、贵州省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办公室:《苗族古歌》,贵州民族出版社1993年版,第106-121页。

[357]《雨神龙踏恣》,收入《新平县民间故事集成》,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358]《灯笼山上石老虎》,收入《中国民间文学全书·大理卷》送审本,大理白族自治州白族文化研究所2004年编印。

[359]《守寨虎》,收入《彝族民间故事选》,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年版。

[360]决疑论证是指一切判决经常以一个判决先例为准。参见〔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下卷,林荣远译,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15页。显然,“判决先例”是依据神谕做出的判决,因为社会舆论公认它的权威性,它是“法官”做出“公正、公平、合理”判决的来源。由于这样的原因,“决疑论证”依据的仍然是“集体的意识”(涂尔干语),它是一种“社会的法”。

[361]《彝族创世史——阿赫希尼摩》,施文科、李亮文演唱,载云南省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办公室:《中国少数民族古籍丛书——云南省少数民族古籍译丛》第28辑,云南民族出版社1990年版,第105-106页。

[362]《咒鬼词》,收入《江川县民间文学集成》,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363]《送“白虎”和鸡“接气”》,收入《武定县民族民间文学集成》油印本,武定县文化局、民委、民间文学集成小组1988年编印。

[364]《哭》,收入《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云南卷》,中国ISBN中心2003年版。

[365]《跳十二属神》,收入《云南彝族歌谣集成》,云南民族出版社1986年版。

[366]《浑水湮天》,收入《蓝靛花——宣威民间故事》,贵州民族出版社1992年版。

[367]《敲牛》,收入《禄劝民间故事》,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文化局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91年编印。

[368]《忌虫节》,收入《云南民间文学集成·建水故事卷》,建水县文化馆、民委1989年编印。

[369]《贡纳堤娃降临人间》,收入《云南民间文学集成·景谷民间故事(一)》,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民间文学集成领导小组编辑室1989年编印。

[370]《王姓祭祖的传说》,收入《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民间故事集》第三集,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民委、文化局1987年编印。

[371]《早世朗与阿麻榜穆》,收入《云南民间文学集成·昭通市苗族卷》,昭通市文化局、民委1987年编印。

[372]《祭田神》,载《阿墨江》1998年第2期,32开,3页,800字。

[373]《猎神》,收入《哈尼族神话传说集成》,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

[374]《供四马和二马》,收入《云南文化艺术词典》,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375]《绿蓬渡的传说》,未刊稿,文稿由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史军超保存,16开,4页,2000字。

[376]李期博:《哈尼族民间神祇及信仰研究》,云南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第218-219页。

[377]《扭动舞》,收入《哈尼族民间舞蹈》,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378]《木雀舞》,收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云南卷》上册,中国ISBN中心1999年版。

[379]《神桩》,收入《元江民族民间文学资料》第二辑,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文化馆1982年编印。

[380]《灵牌》,收入《景东县民间文学集成》,景东彝族自治县民委、义化局、文化馆1988年编印。

[381]《拉码争》,收入《云南省民间文学集成·姚安县综合卷》,姚安县文化局、文联1989年编印。

[382]《丁郎刻木》,收入《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民间故事集成》,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88年编印。

[383]《祭祖节的来历》,载《红河群众文化》第2期,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文化局1987年编。

[384]《背老子箐》,收入《景东县民间文学集成》,景东彝族自治县民委、文化局、文化馆1988年编印。

[385]《格朗和的由来》,收入《西双版纳哈尼族民间故事集成》,云南少年儿童出版社1989年版。

[386]《十劝君》,收入《普洱民族民间歌谣集》,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民委、文化馆1987年编印。

[387]《渔鼓调》,收入《云南省民间文学集成·华宁县资料卷》,华宁县民委、文化局、文化馆1988年编印。

[388]《十丑歌》,载《礼社江》文艺报“歌谣专版”,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文化馆1986年2月28日编。

[389]《十好歌》,载《礼社江》文艺报“歌谣专版”,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文化馆1986年2月28日编。

[390]《十德歌》,收入《云南省民间文学集成·华宁县资料卷》,华宁县民委、文化局、文化馆1988年编印。

[391]《昆明的来历》,收入《路南民间故事》,云南民族出版社1996年版。

[392]《守寨虎》,收入《彝族民间故事选》,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年版。

[393]《伙嫫姑娘》,收入《峨山民间文学集成》,云南民族出版社1989年版。

[394]《姑娘心孤山》,收入《楚雄民族民间文学资料》第三辑,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楚雄彝族文化研究室1982年编印。

[395]《偏心的父亲》,收入《阿则和他的宝剑》,云南民族出版社1985年版。

[396]《杀鸡祭灶的故事》,收入《红河县民族民间故事》,云南民族出版社1990年版。

[397]《普拉未莫》,收入《红河县民族民间故事》,云南民族出版社1990年版。

[398]《姑娘坟》,收入《云南民间文学集成·建水故事卷》,建水县文化馆、民委1989年编印。

[399]《彝族节日二月八》,收入《南涧民间文学选》第一集,南涧彝族自治县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85年编。

[400]《花口索塔》,收入《云南民间文学集成·石屏故事卷》,石屏县文联1996年编印。

[401]《踩青棚的故事》,收入《云南省民间文学集成·牟定县综合卷》,牟定县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89年编。

[402]《花边衣裳的来历》,收入《红河风情》,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文化局1982年编印。

[403]《龙门姑娘》,载《金沙江文艺》1983年第6期。

[404]《彩凤吴郎石》,收入《昆明民间故事》第一辑,昆明市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87年编印。

[405]《怀珠村》,收入《嶍峨风情》,峨山彝族自治县民委1985年编印。

[406]《逃婚调》,收入《彝族阿哩》,四川民族出版社1998年版。

[407]《媳妇调》,收入《景东民间歌谣》,景东彝族自治县民委、文化局、文化馆1958年编印。

[408]《哭嫁歌(一)》,收入《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民间歌谣集成》,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89年编印。

[409]《哭嫁歌(二)》,载《玉溪文博》第5期,玉溪市文博学会、文博管理所2001年编印。

[410]《爹爹和妈妈》,收入《云南彝族歌谣集成》,云南民族出版社1986年版。

[411]《研和土主借地盘》,收入《玉溪市民间文学集成》,玉溪市文化局、民委、文联、群艺馆1989年编印。

[412]《蒙化县的由来》,收入《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民间故事集》,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88年编印。

[413]《阿古与阿赊》,收入《彝族民间故事》,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414]《阿波老林的传说》,未刊稿,文稿由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史志办宋自华保存,16开,5页,1500字。

[415]《欧仆其宗》,未刊稿,文稿由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史军超保存,16开,3页,1200字。

[416]《水车花和四结花》,未刊稿,文稿由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史军超保存,16开,4页,1800字。

[417]《巴角芦》,收入《西双版纳哈尼族民间故事集成》,云南少年儿童出版社1989年版。

[418]《巴塔麻嘎捧尚罗》,岩温扁译,西双版纳州民委,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419]《杨仁义和王爱财》,收入《云南民间文学集成·石屏故事卷》,石屏县文联1996年编印。

[420]《一眼之地和一马之地的传说》,收入《路南民间故事》,云南民族出版社1996年版。

[421]《定城址的传说》,收入《玉溪市民间文学集成》,玉溪市文化局、民委、文联、群艺馆1989年编印。

[422]《立度思》,载《礼社江》文艺小报“神话传说”专版,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文化馆1986年编印。

[423]《“安”“李”换姓》,收入《武定县民族民间文学集成》油印本,武定县文化局、民委、民间文学集成小组1988年编印。

[424]陈金全、巴且日伙主编:《凉山彝族习惯法田野调查报告》,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42、43页。

[425]《祭田神》,载《阿墨江》1998年第2期,32开,3页,800字。

[426]《蛇螺相争的故事》,收入《绮丽的山花》,元阳县民委1984年编印。

[427]《分家歌》,收入《武定县民间歌谣集成》,武定县文化局、民委、民间文学集成小组1988年编印。

[428]《哈尼族女婿为何不上门》,收入《西双版纳哈尼族民间故事集成》,云南少年儿童出版社1959年版。

[429]《天狗吃月亮》,收入《红河县民族民间故事》,云南民族出版社1990年版。

[430]《阿拉村的传说》,收入《尾明民间故事》第一辑,昆明市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87年编印。

[431]《弟兄分家》,收入《普洱民间文学集成(二)》,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文化广播电视局、民委1989年编印。

[432]《哥两个》,收入《武定县民族民间文学集成》油印本,武定县文化局、民委、民间文学集成小组1988年编印。

[433]《卡莫与卡桑》,收入《曲靖市民间文学集成》,云南民族出版社1990年版。

[434]《莱遮和莱茜》,收入《弥勒民族民间故事》,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

[435]《弟兄俩与猴群》,收入《乡泉集》第二集,云南民族出版社1955年版。

[436]《石蛤蟆》,收入《云南民间文学集成·建水故事卷》,建水县文化馆、民委1989年编印。

[437]《竹簧把乌的来历》,未刊稿,文稿由云南省民族艺术研究所白学光保存,16开,2页,500字。

[438]《兄弟俩(四)》,收入《云南民间文学集成·石屏故事卷》,石屏县文联1996年编印。

[439]阿奎那把正义分成两个部分:第一种是分配正义(distributive justice),即“按照人们的地位而将不同的东西分配给不同的人”,第二种是矫正正义(commutative或corrective justice)。见〔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3-34页。

[440]Lefroy,“The Basis of Case Law,”22 Law Qurt.Rev.293 ,302,303.转引自〔美〕本杰明·N·卡多佐《法律的成长——法律科学的悖论》,董炯、彭冰译,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第119页。

[441]《锣锅帽的来历》,收入《小凉山民族民间文学作品选》,宁蒗彝族自治县县庆筹备委员会1986年编印。

[442]《分配》,收入《哈尼族民间故事(四)》,哈尼文汉文对照版,云南民族出版社1992年版。

[443]《哭嫁歌(二)》,收入《三女找太阳——楚雄市民族民间文学集》,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444]《哭出嫁》,收入《昭通地区民族民间文学资料选》第二集,昭通地区文化局、民委1985年编印。

[445]《没有嫁着一户好人家》,收入《昭通地区民族民间文学资料选》第二集,昭通地区文化局、民委1985年编印。

[446]《媳妇调》,收入《景东民间歌谣》,景东彝族自治县民委、文化局、文化馆1988年编印。

[447]《世间媳妇最可怜》,普生妹唱译,宋自华记录整理,稿存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史志办。

[448]《哭嫁歌》,收入《云南民间文学集成·石屏歌谣卷》,石屏县文联1996年编印。

[449]《教嫁歌(一)》,收入《云南民间文学集成·石屏歌谣卷》,石屏县文联1996年编印。

[450]《穷家寨的由来》,收入《哈尼族民间故事(五)》,哈尼文汉文对照版,云南民族出版社1993年版。

[451]〔法〕埃米尔·涂尔干:《社会分工论》,渠东译,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43页。

[452]莫金山、陈建强:《从瑶族石牌律看法律的起源》,载《广西民族研究》2009年第2期。

[453]“鼓社”为氏族外婚制组织,一般由同宗的一个或几个村落组成。鼓社有号令宗族,制定规约,主持祭祀,执行赏罚的功能。参见李廷贵、酒素《苗族“习惯法”概论》,载胡起望、李廷贵主编《苗族研究论丛》,贵州民族出版社1988年版,第352-353页。

[454]苗族简史编写组:《苗族简史》,贵州民族出版社1985年版,第321页。

[455]《叶廷才的传说》,收入《红河县民族民间故事》,云南民族出版社1990年版。

[456]《三府石和碗窑泥》,收入《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民间故事集成》,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88年编印。

[457]参见〔法〕列维·斯特劳斯:《亲属的基本结构》;〔法〕马塞尔·莫斯:《礼物》,汲喆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458]《送亲调(二)》,收入《云南彝族歌瑶集成》,云南民族出版社1986年版。

[459]《相亲调(二)》,收入《南涧民间文学集成》,云南民族出版社1987年版。

[460]《石阿鼾》,收入《峨山民间文学集成》,云南民族出版社1959年版。

[461]《玛贺念》,收入《哀牢山彝族神话传说》,云南民族出版社1990年版。

[462]陈金全、巴且日伙主编:《凉山彝族习惯法田野调查报告》,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50页。

[463]《彩虹的传说》,收入《哈尼族民间故事(四)》,云南民族出版社1992年版。

[464]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云南民族调查组编:《云南省傣族社会历史调查材料(八)》,云南省民族研究所出版社1963年版,第117页。

[465]张晓辉、徐中起、张锡盛:《云南西部傣族法规初探》,载《中外法学》1991年第1期。

[466]陈金全、巴且日伙主编:《凉山彝族习惯法田野调查报告》,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54页。

[467]Jhering,In The English Philosophers from Bacon to Mill,ed.E.A.Butt (New York,1939),p.241.转引 自〔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16页。

[468]普布利乌斯·科尔奈利乌斯·塔西陀(Publius或Gaius Cornelius Tacitus,55年?—117年?),罗马帝国执政官、雄辩家、元老院元老,也是著名的历史学家,他的最主要的著作是《历史》和《编年史》,从公元14年奥古斯都去世,提比略继位,一直写到公元96年图密善逝世。

[469]莫金山、陈建强:《从瑶族石牌律看法律的起源》,载《广西民族研究》2009年第2期。

[470]〔美〕霍贝尔:《原始人的法》,严存生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7页。

[471]转引自朱景文:《现代西方法社会学》,法律出版社1994年版,第152页。

[472]〔英〕梅因:《古代法》,沈景一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11页。

[473]《赶秋》,收入《云南省民间文学集成·牟定县综合卷》,牟定县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89年编印。

[474]《火把节耍大刀的来历》,收入《禄丰县民间故事普查资料汇编》,禄丰县委宣传部文化局民委1988年编。

[475]《搓日阿补征服女儿国》,收入《楚雄民族民间文学资料》第三辑,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楚雄彝族文化研究室1982年编印。

[476]这儿的公房既是青年男女谈情说爱,也是双方发生性关系的指定场所。

[477]《捎鸡卦》,收入《昭通地区民族民间文学资料选》第二集,昭通地区文化局、民委1985年编印。

[478]转引自〔奥〕弗洛伊德《图腾与禁忌》,文良文化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第22页。

[479]《说亲歌》,载《玉溪文博》第5期,玉溪市文博学会、文博管理所2001年编印。

[480]《银花和金花》,收入《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云南卷》,中国ISBN中心2003年版。

[481]《赌咒田》,收入《武定县民族民间文学集成》油印本,武定县文化局民委民间文学集成小组1988年编。

[482]《多甲卑的传说》,收入《元江民族文学资料》第一辑,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文化馆1981年编印。

[483]《蛇螺相争的故事》,收入《绮丽的山花》,元阳县民委1984年编印。

[484]《小鬼》,收入《云南民间文学集成·金平故事卷》,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文联1988年8月编印。

[485]《龙王和铁柱庙》,收入《弥渡民族民间故事传说集》第一集,弥渡县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86年编印。

[486]《摔跤的来历》,收入《昆明民间故事》第一辑,昆明市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87年编印。

[487]《彝族火葬的来历》,收入《兰坪民间故事集成》,云南民族出版社1984年版。

[488]因为死者是神圣的。

[489]夏之干:《谈谈彝族的向天坟》,载《民族研究》1988年第4期。

[490]《阿晋与七妹》,收入《楚雄民族民间文学资料》第三辑,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楚雄彝族文化研究室1982年编印。

[491]唐晶:《我国佤族的婚姻习惯法》,摘自北京法学网。

[492]显然,这种“忠诚”来自成员全体对共同祖先神的祭献以及共同遵奉的信念。

[493]《彝族花布凉鞋的来历》,收入《昭通地区民族民间文学资料选编》第二集,昭通地区文化局、民委1985年编印。

[494]《三兄弟分麂肉》,收入《楚雄民间文学资料》第二辑,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楚雄彝族文化研究室1982年编印。

[495]《花棕包落进讨饭瓢》,收入《景东县民间文学集成》,景东彝族自治县民委、文化局、文化馆1988年编。

[496]《牟定三月会》,收入《禄丰县民间故事普查资料汇编》,禄丰县委宣传部、文化局、民委1988[]年编印。

[497]作为父权制社会“男权意志”的表征,在较为发达的勐海地区格朗和乡苏湖村公所属的13个自然村(共534户),迄今为止,即使经过创“五好”家庭活动、宣传婚姻法,也仅有10对哈尼族夫妻男方到女方家上门,而女方父母与女儿、女婿共同生活的仅有7对。张锡盛:《勐海哈尼族婚姻家庭习惯法的历史考察》,载《少数民族习惯法研究》,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67页。

[498]陈金全、巴且日伙主编:《凉山彝族习惯法田野调查报告》,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45页。

[499]对“自然理性”论述,除了古罗马法学家盖尤斯(Gaius)外,还有罗马帝国晚期的圣·奥古斯丁(St.Augustine,公元354-430年)、中世纪法律哲学家塞维利亚的伊西多(Isidore)(卒于636年)、西方法理学著名的斯多葛派的芝诺、西塞罗、阿奎那,以及社会法学派的庞德等人:例如奥古斯丁坚信,在人类的黄金时代(a golden age),“自然法”的绝对理想已然实现。人们生活在神圣、纯洁、正义的状态之中,人人平等和自由,他们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奴隶制度或任何其他人统治人的形式。所有人都享有共同的财富,并在正义原则的指引下像亲兄弟一样生活在一起。这个时期,甚至连死亡都不会光顾他们。而在斯多葛派的自然法观中,常把“自然理性”看成法的自然品格:塞米特(Semitic)思想家芝诺(Zeno,公元前350-前260年)认为整个宇宙乃是由神或一种支配性原则(ruling principle)构成的,它的实质就是理性。而西塞罗则把“自然力量”赋予法律,并认为:智者的理性和思想应当是衡量法律正义与不正义的标准,理性人的特征是按照理性给予每个人以应得的东西。西塞罗还把这种态度与法律正义等而视之,他指出:这种(自然理性的)态度最初也许仅限于家庭、亲戚朋友,然而随着文明的扩展,这种态度必定会扩大适用于同胞和政治同盟,最后还会扩展至全人类。

[500]《拓东城》,收入《昆明山川风物传说》,云南民族出版社1994年版。

[501]《细奴逻与乌龙剑》,收入《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民间故事集成》,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88年编印。

[502]〔英〕哈耶克:《法律、立法与自由》第一卷,邓正来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年版,第92页。

[503]〔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下卷,林荣远翻译,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9页。

[504]〔英〕梅因:《古代法》,沈景一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5页。

[505]《巴塔麻嘎捧尚罗》,岩温扁译,西双版纳州民委,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506]《阿撒》,收入《云南民间文学集成·福贡县民间文学集成卷》,福贡县文化局、民委1989年编印。

[507]转引自〔美〕本杰明·N·卡多佐《法律的成长——法律科学的悖论》,董炯、彭冰译,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第57页。

[508]陈金全、巴且日伙主编:《凉山彝族习惯法田野调查报告》,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08页。

[509]和志武:《纳西东巴经选译》,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37页。

[510]云南省编辑组:《云南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汇编(二)》,云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1页。

[511]陈金全、巴且日伙主编:《凉山彝族习惯法田野调查报告》,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08页。

[512]这也是我们所熟悉的法学上的“泛灵论”观点。

[513]陈金全、巴且日伙主编:《凉山彝族习惯法田野调查报告》,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46页。

[514]《财主还愿》,收入《江川县民间文学集成》,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515]同上。

[516]《施黛姑娘》,收入《峨山民间文学集成》,云南民族出版社1989年版。

[517]《蛙女》,收入《嶍峨风情》续集,峨山彝族自治县民委1986年编印。

[518]《孤女想爹妈》,收入《云南彝族歌谣集成》,云南民族出版社1986年版。

[519]《还债》,收入《武定县民间歌谣集成》,武定县文化局、民委、民间文学集成小组1988年编印。

[520]《松米威的传说》,收入《元江民族民间文学资料》第二辑,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文化馆1982年编印。

[521]《佤族社会历史调查(一)》,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5、47页。

[522]即前面所说的:债权人借给债务人的东西,最终属于他所在的团体及这个团体的保护神。

[523]《红鼓地的传说》,收入《大姚县民族民间文学集成》,云南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

[524]《撒沙为城,称土定名》,收入《昆明民间故事》第一辑,昆明市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87年编印。

[525]陈金全、巴且日伙主编:《凉山彝族习惯法——田野调查报告》,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45页。

[526]范宏贵:《少数民族习惯法》,吉林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92页。

[527]《九兄弟》,收入《彝族民间故事选》,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

[528]《聪明的媳妇》,收入《嶍峨风情》续一,峨山彝族自治县民委1986年编印。

[529]这是斯宾塞著名的有关进化过程的定义。

[530]本杰明·卡多佐:《司法过程的性质》,商务印书馆1998年11月版,第77页。又见于林林:《法律文化的社会“过程性”》,载《比较法研究》2010.09.25。

[531]〔美〕本杰明·卡多佐:《法律的成长——法律科学的悖论》,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第97页。

[532]〔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8页。

[533]同上,第32-33页。

[534]《管你百姓苦不苦》,收入《江川县比间文字集成》,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535]《李文学结婚山歌》,收入《南涧民间文学集成》,云南民族出版社1987年版。

[536]《一锄山》,收入《云南省民间文学集成·易门县集成卷》,云南民族出版社1994年版。

[537]《砍头山与塌梁山》,收入《云南省民间文学集成·易门县集成卷》,云南民族出版社1994年版。

[538]《三颗玉珠》,载《红河文化》第一期,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文化局1992年编印。

[539]《梗子调》,收入《南诏故地的传说》,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87年编印。

[540]所谓的“固定法律规则”,是指客观、公正的现代法律规则。

[541]张锡盛:《传统习惯法与婚姻法的冲突——云南少数民族婚姻家庭问题研究》,载《民族社会学》1989年第1、 2期合刊,内容有删改。

[542]〔德〕马科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下册),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39页。

[543]〔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04页。

[544]〔法〕普赫塔:《习惯法》,参见〔苏〕凯切江、费季金主编《政治学说史(中)》,法律出版社1960年版,第127-128页。转引自高其才《中国少数民族习惯法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