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茶道
茶道发源于中国。中国茶道兴于唐,盛于宋、明,衰于近代。宋代以后,中国茶道传入日本、朝鲜,获得了新的发展。今人往往只知有日本茶道,却对作为日、韩茶道的源头、具有1 000多年历史的中国茶道知之甚少。这也难怪,“道”之一字,在汉语中有多种意思,如行道、道路、道义、道理、道德、方法、技艺、规律、真理、终极实在、宇宙本体、生命本源等。因“道”的多义,故对“茶道”的理解也见仁见智,莫衷一是。
中国茶道是以修行得道为宗旨的饮茶艺术,其目的是借助饮茶艺术来修炼身心、体悟大道、提升人生境界。
中国茶道有三义:饮茶之道、饮茶修道、饮茶即道。饮茶之道是饮茶的艺术,且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它与诗文、书画、建筑、自然环境相结合,把饮茶从日常的物质生活上升到精神文化层次;饮茶修道是把修行落实于饮茶的艺术形式之中,重在修炼身心、了悟大道;饮茶即道是中国茶道的最高追求和最高境界,煮水烹茶,无非妙道。
在中国茶道中,饮茶之道是基础,饮茶修道是目的,饮茶即道是根本。饮茶之道,重在审美艺术性;饮茶修道,重在道德实践性;饮茶即道,重在宗教哲理性。
中国茶道集宗教、哲学、美学、道德、艺术于一体,是艺术、修行、达道的结合。在茶道中,饮茶的艺术形式的设定是以修行得道为目的的,饮茶艺术与修道合二而一,艺之为道,道之为艺。
中国茶道既是饮茶的艺术,也是生活的艺术,更是人生的艺术。(见图4-64)
图4-64 中国茶道
茶艺表演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容貌 。
人的容貌不是自己可以选择的,天生丽质是靠父母的遗传之福,但并不一定能做到艺美。正如俗话说:“聪明面孔笨肚肠。”有的人由于动作的协调性及悟性水平很低,给人的感觉是紧张,并不觉得美。而有的人虽相貌平平,但因为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得体的行为举止,靠自己的勤奋,以神、情、技动人,显得非常自信,灵气逼人。茶艺更看重的是气质,所以表演者应适当修饰仪表。如果真正是天生丽质,则整洁大方即可。一般的女性可以淡妆,表示对客人的尊重,以恬静素雅为基调,切忌浓妆艳抹,有失分寸。来自内心世界的美才是美的最高境界。(见图4-65)
图4-65 茶艺师
(2)姿态。
姿态是身体呈现的样子。从中国传统的审美角度来看,人们推崇姿态的美高于容貌之美。古典诗词文献中形容一位绝代佳人,用“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的句子,顾即顾盼,是如秋波一转的样子。或者说某一女子有林下之风,就是指她的风姿迷人,不带一丝烟火气。茶艺表演中的姿态也比容貌重要,需要从坐、跪、站、行等几种基本姿势练起。
① 坐姿。坐在椅子或凳子上,必须端坐中央,使身体重心居中,否则会因坐在边沿使椅(凳)子翻倒而失态;双腿膝盖至脚踝并拢,上身挺直,双肩放松;下颌微敛,舌抵下颚,鼻尖对肚脐;女性双手搭放在双腿中间,右手放在左手上,男性双手可分搭于左右两腿侧上方。全身放松,思想安定、集中,姿态自然、美观,切忌两腿分开或跷二郎腿还不停抖动、双手搓动或交叉放于胸前、弯腰弓背、低头等。作为客人,也应采取上述坐姿。若被让坐在沙发上,由于沙发离地较低,端坐使人不适,则女性可正坐,两腿并拢偏向一侧斜伸(坐一段时间累了可换另一侧),双手仍搭在两腿中间;男性可将双手搭在扶手上,两腿可架成二郎腿但不能抖动,且双脚下垂,不能将一腿横搁在另一腿上。
② 跪姿。在进行茶道表演的国际交流时,日本人和韩国人习惯采取席地而坐的方式。对于中国人来说,特别是南方人极不习惯,因此特别要进行有针对性训练,以免动作失误,有伤大雅。
跪坐:日本人称之为“正坐”。即双膝跪于座垫上,双脚背相搭着地,臀部坐在双脚上,腰挺直,双肩放松,向下微收,舌抵上颚,双手搭放于前,女性左手在下,男性反之。
盘腿坐:男性除正坐外,可以盘腿坐,将双腿向内屈伸相盘,双手分搭于两膝,其他姿势同跪坐。
单腿跪蹲:右膝与着地的脚呈直角相屈,右膝盖着地,脚尖点地,其余姿势同跪坐。客人坐的桌椅较矮或跪坐、盘腿坐时,主人奉茶则用此姿势。也可视桌椅的高度,采用单腿半蹲式,即左脚向前跨一步,膝微屈,右膝屈于左脚小腿肚上。
③ 站姿。在单人负责一种花色品种冲泡时,因要多次离席,让客人观看茶样、奉茶、奉点等,忽坐忽站不甚方便,或者桌子较高,下坐操作不便,均可采用站式表演。另外,无论用哪种姿态,出场后,都得先站立后再过渡到坐或跪等姿态,因此,站姿好比是舞台上的亮相,十分重要。站姿应该双脚并拢,身体挺直,下颌微收,眼平视,双肩放松。女性双手虎口交叉(右手在左手上),置于胸前。男性双脚呈外八字微分开,身体挺直,下颌微收,眼平视,双肩放松,双手交叉(左手在右手上),置于小腹部。
④ 行姿。女性为显得温文尔雅,可以将双手虎口相交叉,右手搭在左手上,提放于胸前,以站姿作为准备。行走时移动双腿,跨步脚印为一直线,上身不可扭动摇摆,保持平稳,双肩放松,头摆正,下颌微收,两眼平视。男性以站姿为准备,行走时双臂随腿的移动可以身体两侧自由摆动,余同女性姿势。转弯时,向右转则右脚先行,反之亦然。出脚不对时可原地多走一步,待调整好后再直角转弯。如果到达客人面前为侧身状态,需转身,正面与客人相对,跨前两步进行各种茶道动作,当要回身走时,应面对客人先退后两步,再侧身转弯,以示对客人尊敬。
(3)风度。
泛指美好的举止姿态。在茶道活动中,各种动作均要求有美好的举止,评判一位茶道表演者的风度良莠,主要看其动作的协调性。茶道中的每一个动作都要圆活、柔和、连贯,而动作之间又要有起伏、虚实、节奏,使观者深深体会其中的韵味。练成自己美好的举止姿态,可参加各种形体训练、打太极拳、跳民族舞、做健美操、练静气功等。
(4)礼仪。
心灵美所包含的内心、精神、思想等均可从恭敬的言语和动作中体现出来。表示尊敬的形式(礼节)和仪式即为礼仪,应当始终贯穿于整个茶道活动中。宾主之间互敬互重,美观和谐。(见图4-66、图4-67)
图4-66 茶艺的传播(1)
图4-67 茶艺的传播(2)(www.zuozong.com)
① 鞠躬礼。茶道表演开始和结束,主客均要行鞠躬礼,有站式和跪式两种,且根据鞠躬的弯腰程度可分为“真礼”“行礼”“草礼”三种。“真礼”用于主客之间,“行礼”用于客人之间,“草礼”用于说话前后。
站式鞠躬:“真礼”以站姿为预备,然后将相搭的两手渐渐分开,贴着两大腿下滑,手指尖触至膝盖上沿为止,同时上半身由腰部起倾斜,头、背与腿呈近90°的弓形(切忌只低头不弯腰,或只弯腰不低头),略作停顿,表示对对方真诚的敬意,然后,慢慢直起上身,表示对对方连绵不断的敬意,同时手沿脚上提,恢复原来的站姿。鞠躬要与呼吸相配合,弯腰下倾时作吐气,身直起时作吸气,使人体背中线的督脉和脑中线的任脉进行小周天的循环。“行礼”时的速度要尽量与别人保持一致,以免尴尬。“行礼”要领与“真礼”同,仅双手至大腿中部即行,头、背与腿约呈120°的弓形。“草礼”只需将身体向前稍作倾斜,两手搭在大腿根部即可,头、背与腿约呈150°的弓形,余同“真礼”。
坐式鞠躬:若主人是站立式,而客人是坐在椅(凳)上的,则客人用坐式答礼。“真礼”以坐姿为准备,“行礼”时,将两手沿大腿前移至膝盖,腰部顺势前倾,低头,但头、颈与背部呈平弧形,稍作停顿,慢慢将上身直起,恢复坐姿。“行礼”时将两手沿大腿移至中部,余同“真礼”。“草礼”只将两手搭在大腿根,略欠身即可。
跪式鞠躬:“真礼”以跪坐姿为预备,背、颈部保持平直,上半身向前倾斜,同时双手从膝上渐渐滑下,全手掌着地,两手指尖斜相对,身体倾至胸部与膝间只剩一个拳头的空档(切忌只低头不弯腰或只弯腰不低头),身体呈45°前倾,稍作停顿,慢慢直起上身。同样,“行礼”时动作要与呼吸相配,弯腰时吐气,直身时吸气,速度与他人保持一致。“行礼”方法与“真礼”相似,但两手仅前半掌着地(第二手指关节以上着地即可),身体约呈55°前倾;行“草礼”时仅两手手指着地,身体约呈65°前倾。
② 伸掌礼。这是茶道表演中用得最多的示意礼。当主泡与助泡之间协同配合时,主人向客人敬奉各种物品时都简用此礼,表示的意思为“请”和“谢谢”。当两人相对时,可伸右手掌对答表示,若侧对时,右侧方伸右掌,左侧方伸左掌对答表示。伸掌姿势就是:四指并拢,虎口分开,手掌略向内凹,侧斜之掌伸于敬奉的物品旁,同时欠身点头,动作要一气呵成。
③ 寓意礼。茶道活动中,自古以来在民间逐步形成了不少带有寓意的礼节。如最常见的为冲泡时的“凤凰三点头”,即手提水壶高冲低斟反复三次,寓意是向客人三鞠躬以示欢迎。茶壶放置时壶嘴不能正对客人,否则表示请客人离开;回转斟水、斟茶、烫壶等动作,右手必须逆时针方向回转,左手则以顺时针方向回转,表示招手“来!来!来!”的意思,欢迎客人来观看,若相反方向操作,则表示挥手“去!去!去!”的意思。另外,有时请客人选点茶,有“主随客愿”之敬意;有杯柄的茶杯在奉茶时要将杯柄放置在客人的右手面,所敬茶点要考虑取食方便。总之,应处处从方便别人考虑,这一方面的礼仪有待于进一步发掘和提高。
2.日本茶道——和、敬、清、寂
从唐代开始,中国的饮茶习俗就传入日本,到了宋代,日本开始种植茶树,制造茶叶。但一直到明代,才真正形成独具特色的日本茶道。其中集大成者是千利休(1522—1592年)。他明确提出 “和、敬、清、寂”为日本茶道的基本精神,要求人们通过在茶室中饮茶进行自我反省,彼此沟通思想,于清寂之中去掉自己内心的尘垢和彼此的芥蒂,以达到和敬的目的。(见图4-68、图4-69)
图4-68 日本茶具(1)
图4-69 日本茶具(2)
“和、敬、清、寂”被称为日本“茶道四规”。
“和、敬”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通过饮茶做到和睦相处,以调节人际关系;“清、寂”是指环境气氛,要以幽雅清静的环境和古朴的陈设,造成一种空灵静寂的意境,给人以熏陶。但日本茶道的宗教(特别是禅宗)色彩很浓,并形成严密的组织形式。它是通过非常严格、复杂甚至到了烦琐程度的表演程式来实现“茶道四规”的,较为缺乏一个宽松、自由的氛围。
在日本,茶道是一种通过品茶艺术来接待宾客、交谊、恳亲的特殊礼节。茶道不仅要求有幽雅自然的环境,而且规定有一整套煮茶、泡茶、品茶的程序。日本人把茶道视为一种修身养性、提高文化素养和进行社交的手段。
日本茶道发展到今天,已有一套固定的规则和一个复杂的程序和仪式。与中国茶道相比,日本仪式的规则更严格,这是经过精心提炼后形成的最周到、最简练的动作。如入茶室前要净手,进茶室要弯腰、脱鞋,以表谦逊和洁净。日本有一句格言:“茶室中人人平等。”从前,把象征阶级和地位的东西留在茶室外,武士的宝剑、佩刀、珠宝等都不能带进茶室。现在虽不强调这些,但进茶室不能交头接耳,因为茶会必须保持“和谐、尊重、纯净、安宁”的环境。 茶室除了讲究室外的幽雅环境,还很讲究室内的布局与装饰。通常壁上挂一幅古朴的书画,再配上一枝或几枝鲜花装饰,虽简单,却显得高雅幽静。茶客进入茶室后,应安静、恭谨地跪在榻榻米上,身穿和服的茶人也跪在榻榻米上,先打开绸巾擦茶具、茶勺;用开水温热茶碗,倒掉水,再擦干茶碗;之后用竹刷子拌沫茶,并斟入茶碗冲茶。茶碗小而精致,一般使用黑色陶器,日本人认为幽暗的色彩自有朴素、清寂之美。
3.朝鲜茶道——清、敬、和、乐
朝鲜与中国自古关系密切,中国儒家的礼制思想对朝鲜影响很大。
儒家的中庸思想被引入朝鲜茶道之中,形成“中正”精神。创“中正”精神的是草衣禅师张意恂(1786—1866),他在《东茶颂》里提倡“中正”的茶道精神,指的是茶人在凡事上不可过度也不可不及的意思。后来韩国的茶道归结为“清、敬、和、乐”或“和、敬、俭、真”几个字,也折射了朝鲜民族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4.英国茶道
英国人爱好饮茶。从英格兰的多佛到苏格兰的阿伯丁,几乎全英国都有喝茶的风俗。(见图4-70)
图4-70 英国茶具
1657年以后,茶叶从中国传到欧洲,英国人逐渐了解到茶是一种很好的饮品,喝茶可以延年益寿,明目健体。其后的200年,由于茶叶价格昂贵,饮茶没有在社会上盛行起来。直到1826年,英国人在印度北部山区偶然发现了漫山遍野的野茶树,大喜过望的英国商人和东印度公司,开始在印度东部地区大面积种植茶树,并加工装运回国。英国下午茶的普及便从那时开始,至今约有180年的历史。
英国的早餐和下午茶,无论是色彩和花样都比英国晚餐丰富。丰盛的早餐必佐以一壶咖啡或茶,才算是最好的享受。英国人将茶叶与牛奶调制成“英国茶”,其味道非常特殊,既有茶的清香,又有牛奶的可口。英国人认为这是两种文化的融合。英国的下午茶非常流行且有品位。下午茶一般配以可口的糕点,边吃糕点边品味英国茶。
全英国最著名的茶室约有125间。茶室环境优雅,文化气息浓郁,布置装潢精美。茶室一般都挂有茶历史的图片。伦敦的酒店和百货公司也均设有茶座,其中以皮卡迪利的老百货店福登梅生及对面的皇家咖啡屋最为著名。福登梅生的茶座设在维多利亚式装潢的糖果部后面,四周画有巨大的淡彩画,描绘着维多利亚时代印度和埃及的风景。当你一边品茶,一边听着轻音乐,一定别有一番感受。如果碰巧遇到一位帝国情结非常浓厚的英国绅士,他可能会喋喋不休地向你讲述大英帝国的历史或茶文化的故事。
英国人饮茶,不仅重视茶的味道和品质,也很讲究饮茶的形式。一般来说,要有一套很讲究的茶具。比如,配备一套维多利亚古瓷杯、盘和纯银茶壶、茶匙。饮茶的时候,还要备有各式各样的蛋糕、点心,放在塔形的碟架上,花样繁多,干净整洁,十分讲究。饮茶实际上成了一种文化享受。在饮茶的时候,英国人也尽情展现自己的文化气质和个人修养。绅士在阳光下戴着墨镜,行为稳重,举止得体。茶具都轻拿轻放,室内比较安静。女士则谈吐优雅,举止从容,当有人从面前经过时,都要礼貌地轻轻挪动身姿,报以微笑。年长的女士在外面喝茶的时候,相互交谈声音很小,动作轻缓。
英国茶发展到现在,可以说品种繁多。除了传统的英国茶外,如今,英国人又在红茶中添加了各类鲜花、水果及名贵香料,配制成当今非常流行的花茶、果茶和香料茶。这些茶都非常受欢迎。比如,玫瑰香茶色泽艳丽,香气四溢;樱桃梅子果茶、橘子柠檬果茶,果香浓郁,饮后令人回味无穷,十分惬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