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朴园是毁灭周、鲁两家的罪恶源头。所有的矛盾都指向他这个社会上的“好人物”,工人的淋漓鲜血滴在他的面纱的每一根丝线上,无论是包修江桥时的冤魂还是矿山上的游魄,恐怕时时都会在周朴园的灵魂深处喊冤。他用“慈善”来安慰自己罪恶的灵魂,用“好人物”来洗白曾经的罪孽。周朴园这样做并非只是为了洗白,深层意义在于他有意识地排遣内心的罪恶感,唯其如此,方可安慰自己的丑恶灵魂。他被痛苦折磨得心力交瘁,希望能够找到一个恰当的出口来缓解聚集在身体里的罪恶能量。
希望塑造出健全的儿子以弥补他曾经的残缺生活。周朴园以一个过来人总结的实践经验来教育自己的下一代,这其中恐怕有着他对自己曾经犯下错误的反省和自责。连蘩漪都十分清楚:周朴园并不会同意周萍与四凤的婚恋。不仅是因为四凤是一个没有文化的下等人,根本原因在于周萍与四凤的结合就如同年轻时代的他与鲁侍萍。仅此一条就足以表明他对自己过去的人生经历的自我判定。
希望营造出有秩序的家庭生活氛围以区别于其曾经的无序。周朴园希望家庭成员“服从”,希望家庭是一个有秩序的最圆满的家庭。他曾经就是一个有过叛逆思想与叛逆行为的人,他背着自己的父母与侍女私通,这一行为直接造成了三十年前鲁侍萍抱着生下刚三天的儿子投河自尽。他曾经的家庭是不圆满的,为此,周朴园要重新塑造周家的全新秩序和圆满氛围,他的这一看似武断、自私的做法背后是对自己过往的某种救赎,他不希望自己的不幸发生在下一代人的身上,以此来构建权威统治下的周家模式,并借此得以自我宽慰。(www.zuozong.com)
希望的破灭是对他“理想”的彻底毁坏。他的妻子蘩漪在他全封闭式的管理下感觉到了死的气息,在周朴园用疯狂的工作来纾解他内心的痛苦时,越过了人伦的红线与继子私通;他的儿子周萍咒骂他,甚至想他死,疯狂地与继母乱伦;他的小儿子刚刚懂得人间的爱情便喜欢上了家里的使女,就像三十年前的他一样;他的大儿子与使女爱得死去活来,还有了下一代;他曾经始乱终弃的侍萍不仅没有死,还嫁给了周公馆的管家鲁贵,三十年后突然出现在他的面前……这一切,周朴园是万万没有想到的,他这位社会上的“好人物”全然被埋在事实的另一面。当他在雷雨之夜,站在自家客厅中,听到四凤与周冲触电时的惨叫,听到周萍自绝的枪声,看到侍萍无声地呆立的样子,看到蘩漪狂喊着跑出……这血淋淋的事实将他的美好的梦幻击破:不该死亡的死了,不该疯狂的疯了,本该留下的出走了,他却依然清醒地活在这个世界上。有哪一种痛苦比此时此刻周朴园的痛苦更为剧烈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