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属于主流文化的亚文化地位决定了“丧文化”的传播具有边缘性、局限性的特点,它无法通过大众媒介广泛传播,传播范围狭窄,传播方式较落后,影响范围只限于小众群体。网络传播技术的出现大大拓展了青年亚文化的传播途径和传播渠道,改变了亚文化的传播模式,使得“亚文化事件的密集围观、迅速转发、花样翻新成为一种常态”。当下,新媒体时代青年亚文化的最新样态——“丧文化”的传播模式便是如此。从类型上看,“丧文化”的网络传播模式具体可以归纳为两极传播和多级传接两种类型。
(一)新媒体时代“丧文化”的两极传播方式
“两极传播”是拉斯菲尔德最初在《人民的选择》一书中提出的一个理论概念,他将两极传播界定为“信息从大众媒体走向意见领袖,再从意见领袖传递给不太活跃的人群的一种传播模式”[23]。该模式强调信息的传递过程是一个媒体生成、经由小众的意见领袖的传播,最后走向大众人群的逐渐平民化传播的过程,这与“丧文化”的“两极传播”模式相比具有明显不同。“丧文化”作为一种伴随着网络社交而兴起的青年亚文化,它不仅用网络特质生成丧内涵,更依赖网络渠道完成“丧文化”的传播。“丧文化”的“两极传播”具体是指丧信息由“初级群体”生成,由“意见领袖”传递,最终被更多的人知悉的过程,该模式强调生成亚文化的初级群体是活跃在网络一线的青年群体,网络大V、微信大号、QQ达人、明星群体等则是“丧文化”传播的意见领袖。丧文化的“两极传播”最典型的案例就是“咸鱼”一词的生成及传播。“咸鱼”的本义是指用盐腌制后晒干的鱼,在“丧文化”浪潮的同化下,“咸鱼”既可以作为不想动不做事的人的俗称,又可以喻指没有梦想、得过且过、碌碌无为者。2015年2月推出的一款名叫《舰队Collection》的日本网络游戏将“咸鱼”应用到网络游戏中,用“咸鱼王”喻指没有追求、不舍得出钱的玩家,“咸鱼” 一词的新含义在二次元游戏玩家当中生成并流行开来。后来,周星驰在《功夫足球》台词中说:“做人如果没有梦想,和咸鱼有什么区别呢?”由此,“咸鱼”及其相关的表情包开始从二次元圈子扩展到其他群体中,在微博大V和微信大号等意见领袖的作用下,2016年2月,“咸鱼”一词及其相关内容的点击量、转发量、检索量数以万计地猛增,以网络发酵之势传播蔓延开来,由此,“咸鱼”完成了“两极传播”的最后一环。两极传播模式下的一个关键问题是两极传播载体问题,它是达成两极传播的基础问题。两极传播载体的选择与亚文化的风格密切相关,有什么样的风格就会选择什么样的两极传播载体。例如伯明翰学派所研究的嬉皮士、无赖青年、朋克等社会另类群体的亚文化风格主要靠服饰、发型、音乐、仪式等物品和符号凸显,同样也主要靠服饰、发型、音乐、仪式等物质化、符号化的载体进行传播,可见亚文化风格与亚文化载体是一体两面的关系。对于“丧文化”而言,它的传播载体主要包括网络上热门的丧系文字、图片和影视作品等。
首先,新媒体时代“丧文化”的文字传播。文字是一种集指示和象征于一体的符号类型,具有无穷的表现力、解释力和生成力。“丧文化”体现在语言层面上是一系列丧色彩浓厚的颓废绝望的否定式话语,具有自嘲自贬、讽刺社会的语用功能。霍尔在《通过仪式抵抗》中强调大部分亚文化在风格塑造上都强调语言的隔阂,认为特定的语言风格是亚文化风格的重要方面,也是亚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通过对网络上流行的丧系文字的梳理和归纳,可以大体上将“丧文化”的语言风格分为三类。第一,对成功学的抵抗和反思:“努力不一定能成功,可不努力会很轻松哦。”第二,对艰难生活的自嘲:“比你优秀的人还在努力,你努力还有什么用。”第三,对社会现实的讽刺和揭示:“为什么大家越来越喜欢到处走,不愿意宅着?因为连房子都没有哪里来的宅啊。”其次,新媒体时代“丧文化” 的图像传播。图片是一种象征性的符号类型,是在社交网络的催生下新被开发出来的丧载体,主要包括表情包和影视剧截图两种形式。表情包一般由热门图片和丧文字组合而成,具有极强的表情达意的能力,是一种默认的网络语言,一言不合就斗图变成了青年群体的社交观念。影视剧截图是青年群体将热门影视剧例如《马男波杰克》《海边的曼彻斯特》等经典台词、经典画面截取下来创作出的一种符号表达方式,借此来宣泄内心的情绪。最后,新媒体时代“丧文化”的影视人物传播。影视人物即是指影视剧中的主人公,他作为影视剧的核心线索,集中体现了影视剧的主旨及风格。丧系影视剧的丧风格主要从主人公的生活状态、人物形象、人物性格三个方面塑造,同时也完成了“丧文化”的传播。通常而言,丧戏影视剧的主人翁有着相似的颓废麻木、自怨自艾、消极悲观的人物性格,长期生活在致郁的低谷和困境中。塑造的人物形象表情呆滞麻木,消极颓废、毫无生气。在暗色服装的烘托下,丧色彩十足。例如《马男波杰克》中的波杰克是一匹过气的明星马,长期生活在颓废失意、酗酒无事的状态中。
(二)新媒体时代“丧文化”的多级传接方式(www.zuozong.com)
多级传接又称为N级传播,最初由罗杰斯提出,它是由两极传播理论发展而来的,强调信息传播过程是由包括领袖意见在内的众多中介因素介入与制约的信息传播过程。随着时间的推进,“丧文化”的传播范围、传播方式、语义变迁均出现了明显的变化,经由意见领袖传播的两极传播模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丧文化”快速传播的需求,网络社群传播与网络人际传播协同网络领袖传播形成强大合力,拓展了“丧文化”传播的模式,导致“丧文化”的产生群体由最初的青年群体扩展为更大的网络集群,“丧文化”的影响力与感染力日益增大,“丧文化”逐渐被主流文化感知、进入主流文化视域。追随主流文化的群体也开始了解、知悉“丧文化”,成为“丧文化”的潜在受众。与此同时,传播模式改变的过程同样也是“丧文化”语义变迁的过程,日益扩大的受众群体不断地扩展“丧文化” 的内涵,使得“丧文化”由最初的游戏玩家的自嘲、自贬情绪演进为青年人沮丧颓废的情绪表达,最终成型为以娱乐、戏谑方式收场的“公共话语体系”。“丧文化”的文本表达中本身透露着强烈的偏离、抵抗社会主流文化的意味,但是在互联网空间则被赋予了浓厚的表演成分、娱乐成分,使得“丧文化”具有一定的线上狂欢的嫌疑。由此可见,仅仅通过“丧文化”难以全面把握年轻人的真实生活状态,需要结合文化主体的现实生活表现理性而全面地把握。
由两极传播向多级传播的转变即是由“小众团体”向“大众共创”的转变,与多级传播相匹配的两极传播手段也已升级。在文字、图片和影视人物的基础上,大众创造出拼贴和同构的信息生成手法,改变了“丧文化”的传播载体和运行方式,亚文化的风格也由此生成。“亚文化风格的产生,不是在‘一无所有’中(nothing)生成,它要借助于已有的物品体系和意义系统,通过对物品的挪用和对意义的篡改来实现。”[24]青年亚文化并不是一种无关痛痒的无病呻吟,它是社会现实在文化符号层面的隐喻和反映,它通过拼贴手法改变原生语境、转换官方意义和传统表意,从而在已有文化符号的基础上实现了逆转和反向表达。“拼贴”是一种通过即兴改编或反转语境以改变客体符号或行为的意义系统、适用语境、文化意味的处理手法和文化过程,是主体利用既有的主流文化或天然文化的表征形式或意义系统,在已经生成的物品和符号的基础上转换或重置部分词语或语言结构,以创造出具有新的意义内涵的符号系统的过程。转换后的新语境逆转了原有话语体系的意义表征,而被赋予强烈的批判性意味和社会讽刺性意味,反向揭示出社会现实让人颓废、无奈的一面。青年个体勇于揭开鸡汤的温和面纱,撕开种种遮蔽,直击社会痛处,促成青年群体的精神觉醒。
拼贴是“丧文化”风格形成的主要手法,它的篡改效果不仅体现在对心灵鸡汤、段子、表情包图片的意义改写上,还体现在它是构造人物形象的精妙手段。主体可以根据剧情发展的需要塑造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以顺应剧情发展的需要。例如在动画片《马男波杰克》中,作者运用拼贴手法虚构了马首人身的主角波杰克,通过拟人化的处理营造了波杰克与人类和平共处、共生共存的和谐画面,借此反讽人类在现实生活中对动物的剥夺与霸权行为。在某种程度上,通过对原有符号系统的重新排序或语境更新,反转原有的意义,以达到挪用和篡改的目的,正是拼贴的独特之处。颓到忧伤的“葛优躺”,强颜欢笑、挂满眼泪的佩佩蛙,随时瘫软、彻底瘫痪的懒蛋蛋,随时哭泣的咸鱼,失意酗酒的马男波杰克以及犀利真实的丧格言等,都被剥离了原有场景、嵌入新的丧语境,即兴表达着使用者对现实世界的看法和观点。
结构是语言或符号的灵魂,对于表意具有决定意义。模仿结构而达到的强调效果或反转效果更具说服力,由此便产生了“同构”。“同构”(homology)是“某种结构的复制和翻版”。[25]它强调同构的双方在结构上存在着高度的相似性。在“丧文化”传播的过程中,除了运用拼贴手法以反转语义、改写意义外,还运用同构手法以直戳要害、揭露现实。在“丧文化”视域下,同构的一方迷茫颓废、自嘲戏谑、焦虑迷茫,被同构的另一方则是导致迷茫颓废的诸如工资低、就业难、看病贵、阶层固化的社会现实,通过“同构”的手法,被同构的一方的现实状况被放大化地呈现在大众视野中,更容易唤起青年群体的集体认同和热烈追随。例如,“有时候你不努力一下,都不知道什么叫绝望”是对“有时候不努力一下,不知道什么是希望”的同构,结构极其相似,语义截然相反,戏谑讽刺的意味十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