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起源与发展 | 陕西秦腔的历史与传承

起源与发展 | 陕西秦腔的历史与传承

时间:2023-07-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秦腔,是起源于古代陕西的民间歌舞,是在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安生长壮大起来的,经历代人民的创造而逐渐形成的。因周代以来关中地区就被称为“秦”,故秦腔由此而得名。史书记载,明代中叶咸阳就已流行秦腔,武宗正德五年武功康海组建戏班,演唱“康王腔”。秦腔班社演出,不仅为当地人钟爱,赴北京演出亦受欢迎,被称为“传情在无意之间”“哑趣传神许擅长”。这些演员均先后在西北、省、市会演大赛中获奖。

起源与发展 | 陕西秦腔的历史与传承

秦腔,是起源于古代陕西的民间歌舞,是在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安生长壮大起来的,经历代人民的创造而逐渐形成的。因周代以来关中地区就被称为“秦”,故秦腔由此而得名。因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又叫“梆子腔”;又因以梆击节时发出“恍恍”声,俗称“桄桄子”。清人李调元《雨村剧话》云:“俗传钱氏缀百裘外集,有秦腔。始于陕西,以梆为板,月琴应之,亦有紧慢,俗呼梆子腔,蜀谓之乱弹。”“乱弹”一词在我国戏曲声腔中的含义很多,过去曾把昆曲、高腔之外的剧种都叫“乱弹”,也曾把京剧称为“乱弹”,还有的剧种也以乱弹命名,如温州乱弹、河北乱弹,但是,更多的仍用在以秦腔为先、为主的梆子腔系统的总称上。

明代朱权《太和正音谱》载:“元知音善歌者,三十六人中之首者卢纲,咸阳人,音属宫而杂商,如神虎之啸风,雄而且壮,为当时之杰。”演员吐字以泾阳、三原语言为“标准”。史书记载,明代中叶咸阳就已流行秦腔,武宗正德五年(1510)武功康海组建戏班,演唱“康王腔”。清康熙年间(1662—1722),咸阳的秦腔班社已为数众多,如保符班、江乐班、华庆班、双才班等。乾隆时期(1736—1795),翰林院学士严长明(江苏人)宦游陕西,酷爱秦腔,所著《秦云撷英小谱》记载关中秦腔班社共有36个,并以礼泉、周至、渭南、大荔为四大流派。秦腔班社演出,不仅为当地人钟爱,赴北京演出亦受欢迎,被称为“传情在无意之间”“哑趣传神许擅长”。此时,演员白双儿、豌豆花和金坠子等随泾阳锦绣班演红西安城内。1912年,李桐轩、孙仁玉、范紫东和高培支等人,受辛亥革命影响,办起“易俗社”,并编写出《一字狱》等剧本。咸阳各县以“易俗社”为榜样,先后成立了“高兴班”(长武)、“马家班”(武功)、“秦贵社”(礼泉)、“益民社”(咸阳)、“晓钟社”(乾县)、“明正社”(三原)等演出团体。1937年中共陕西省委(驻泾阳县云阳镇)、关中工委(驻旬邑县马家堡),相继成立了七月剧团、关中剧团、关警剧团等,创作演出《大上当》《新教子》《十里塬》等大批新剧目,在唱腔、表演、舞美、服饰等方面都有创新。新中国成立后,咸阳地区有专业剧团14个,创作了大批新剧目,涌现出众多知名演员,如郭明霞、王麦兰、舒曼莉、马金仙、赵斌、王义民、昝金香等,新秀如赵改琴、王平、白萍、冯武耕、王亚萍等。这些演员均先后在西北、省、市会演大赛中获奖。(www.zuozong.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