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屯溪老街历史文化研究,跟着课文探索

屯溪老街历史文化研究,跟着课文探索

时间:2023-07-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悠久的历史为屯溪留下了包括徽派建筑在内的丰厚文化遗产。1949年以来,作为区域中心城市,屯溪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规模迅速扩张,现代建筑鳞次栉比,但屯溪老街得到了很好的保护,深厚的商贸文化薪火相传。屯溪老街集中地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徽州文化的众多门类在屯溪老街都有很好的体现。街内有屯溪老街古建筑群、中共皖南特委旧址、同德仁药店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屯溪老街历史文化研究,跟着课文探索

徽商造就的屯溪老街是古徽州的商业重镇,地处屯溪西部的黎阳,于公元208年便有县级建制。悠久的历史为屯溪留下了包括徽派建筑在内的丰厚文化遗产。屯溪老街是随着徽商的兴起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元末明初,有婺源、歙县商人,为方便土特产食盐中转,在率水、横江和浙江聚汇的三江口附近,建立栈房,屯聚货物。明代永乐年间,休宁商人程维宗在此基础上再建新的店铺,还在店铺之间建亭阁,供来往行人休息,从此形成了有一定规模的屯溪街市。

明清两朝,徽商崛起,屯溪老街凭借地处皖、浙、赣三省交衢,横江、率水汇合直通钱塘江的有利条件,成为徽州水陆运输的交通枢纽,获得迅速发展。老街在明代成为颇有影响的“一邑总市”,清代发展成远近闻名的“茶务都会”。20世纪三四十年代,因战乱大量人口内迁,又发展成皖南的商埠重镇,获得“小上海”的名声。1949年以来,作为区域中心城市,屯溪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规模迅速扩张,现代建筑鳞次栉比,但屯溪老街得到了很好的保护,深厚的商贸文化薪火相传。

屯溪老街依黄山,伴新安江,空间景观特色依托于城市与自然环境(山与水)的有机结合。山、城、街、水呈平行的带状结构,老街又是城市最活跃的部分。通过三条马路和十八条巷道与山水相沟通,如鱼骨式形态,同时将山水景观引入城市和老街。屯溪老街呈现出古朴典雅的明清风貌,是中国保存最完好的一条徽州古街,虽历经天灾人祸,几度兴衰,仍保持着明清年代的街市情趣:茶楼酒肆,书场墨庄,匾额旗招,朱阁重檐。

屯溪老街的建筑承袭了徽州特有的建筑风格,规划布局和建筑形式具有鲜明的徽派建筑特色。整条街的建筑色彩淡雅古朴,结构错落参差,石板街路面,小青瓦,再加上白粉马头墙,更增加了街道的层次感。临街的店铺一般为两层,均为砖木结构,以梁柱为骨架,尽管多为不大的单开间,但设计构思奇巧,门楣上的徽派木雕中,戏曲人物栩栩如生,民间故事委婉动人,新安山水秀美灵动。门楹和窗棂或方或圆,或菱形或扁菱形,花式丰富,形态各异。伸出楹外的“飞来椅”或“美人靠”,既拓展了店堂内有限的空间,方便店家和顾客把玩街景,又平添了店外的外观层次,使店堂显得更加恢宏和华丽。从店铺的内部结构看,有沿街开敞式和内天井式,有前店后坊、前店后户或前店后仓,有的二进二厢,有的三进三厢,四周的走廊连接成天井,寓含“四水归堂”和“肥水不外流”的敛财之意。店堂一般都较深,前店营业,内厢加工或储存货物,有的则前店后居或下店上居。临街的店面是可以灵便装卸的朱漆木板大排门,早卸晚上。店堂两楹和货架上多以字画点缀,徽商亦儒亦商的高雅情调表现得淋漓尽致。著名学者叶显恩曾著文称,原徽州所出现的既有独特性,又有典型性,并具有学术价值的各种文化现象的总和,即徽州文化。徽州文化既是地域文化,又是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的典范。屯溪老街集中地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www.zuozong.com)

徽州文化的众多门类在屯溪老街都有很好的体现。街内有屯溪老街古建筑群、中共皖南特委旧址、同德仁药店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清代著名思想家、学者、“乾嘉朴学”的代表人物戴震,是屯溪隆阜人,位于屯溪老街立新巷1号的戴震纪念馆,是中国唯一一座陈列和收藏戴震学术贡献、生平事迹和研究成果的纪念馆。整条老街有店铺三百余家,其中历史悠久的就有六十多家,“同德仁”“茂槐”“老福春”“汲古轩”“艺林阁”“徽宝斋”等老店,都挂有“老字号”牌匾。老街店家主要经营文房四宝和土特产品。这里有徽墨、歙砚、徽漆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工艺品,“祁红”“屯绿”“黄山毛峰”“太平猴魁”等享誉中外的名茶。

屯溪老街是博大精深的徽州文化的集中展示窗口,以粉墙黛瓦马头墙和砖雕、石雕、木雕为主要特征的徽派建筑文化,以同德仁药店为代表的新安医学文化,以书画、匾额、楹联为代表的新安书画文化,以老街一楼、老徽馆为代表的徽菜文化,以歙砚、徽墨为代表的文房四宝文化,以三味茶馆等为代表的徽州茶文化,以及以馆藏器物和工艺品为代表的民间器物文化,构成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休闲街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