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京剧表演中的临摹在艺术美感和学习中的重要性

京剧表演中的临摹在艺术美感和学习中的重要性

时间:2023-07-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临摹本来是书法方面的术语。经过一段时间,描红模子宣告结束,这时直接临帖,开始进入写字的第二阶段。京剧演员学艺过程中,临摹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而且在某些方面和写毛笔字有共同之处。它所凝聚的艺术美感,已经成为人们观赏时主要希望获取的东西。如果上边的道理得到了认可,那么,临摹在京剧表演中的地位就无须怀疑、也无须气愤了。

京剧表演中的临摹在艺术美感和学习中的重要性

任何艺术要想向前发展,大约都离不开两个步骤:继承和创新,先继承,后创新。京剧也不例外,但它在继承上花费的时间特别长。这里谈的临摹,指的就是继承。

临摹本来是书法方面的术语。小学生刚开始写毛笔字,都要先写“红模子”。有一些红色的毛笔字,预先印在打着“米”字格的大字本上。小同学用毛笔蘸着墨汁,一笔、一笔描红字,一笔就是一笔。这样做,是为了让小同学熟悉毛笔的性能,同时熟悉毛笔字的结构和用笔。描红模子,可以算是写毛笔字的第一阶段。经过一段时间,描红模子宣告结束,这时直接临帖,开始进入写字的第二阶段。这时所临字帖,都是很普通的,端端正正,规规矩矩,没什么风格,也没什么毛病。临的时候,把字帖放在一边,最初看一笔写一笔,后来,就可以看一个字写一个字。再往后,写字进入了第三阶段——喜欢写字的同学可以参加少年宫的书法小组,在专业老师指导下,分别选择一些具有独特风格的字帖,比如颜(真卿)字、柳(公权)字、欧(阳询)字、赵(孟頫)字。这时仍然是临摹,不但每个字的结构、笔意都要像,而且还有一种说不清的“韵味”也要像。

京剧演员学艺过程中,临摹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而且在某些方面和写毛笔字有共同之处。学生在科班学习时,就好比描红模子。科班中有句行话,叫作“刻模子”,老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为什么要这样呢?一来因为学生年幼,大人的事情未必了解;二来是老师文化水平有限,戏里的某些事情他也未必就懂,说不定当年他学艺时,他的老师也不准他问来着。当然,老师也还是要讲解的,京剧界流行着一句话,叫作“口传心授”。有了这一条,又把很僵死的东西给弄活了。不知你可还记得描红模子的情景?——学生都专心致志、埋头去描,老师就在每行座位之间溜达。忽然,他停步在某个同学身后,因为发现这个同学腰板坐得不直,或者拿笔姿势不对。老师弯下腰来,把同学的身子摆正,或者矫正一下他拿笔的姿势。老师也许说上一句半句,虽然未必是一句完整的话,但结合着刚才的纠正动作,却有着深刻的含义。教戏也是如此,老师先示范,学生跟着做。哪儿不对了,老师当场用动作纠正,用眼神示意,未必说很多话,尤其是未必说很多“成句”的话。点到为止,就行了。历来在科班中教授京剧,就如同描红模子。

出科,进了剧团,年轻演员的眼界一霎开朗,束缚思想和身手的枷锁也去掉了。因为这时,那种“看着你”描红模子的老师,不再随时出现在你的身后。这时,开始进入写字的第二阶段——临帖,临普通的帖。谁是“帖”?就是那些最一般、最规矩也最合理的演出方法。在京剧团中,有一些“二路角色”在此际是最值得刚出科的年轻人学习的。谁又是“二路角色”呢?比如说, 《文昭关》中的东皋公,就是“二路老生”,因为这出戏的主角伍员也是老生——当然,他是“头牌老生”。再比如《锁麟囊[1]中的赵守贞,俗称“二旦”,因为戏中的薛湘灵同样是旦角——但她是“头牌”旦角。“头牌”和“二路”的差别何在?似乎可以这么说——二路强调对角色的恪尽职守,一切围绕着人物的性格,而不许显露自己的魅力。也就是说,光有“他”,没有“我”。这就如同初期的临帖——临那些虽然规矩、但缺乏自身个性的字帖。在这个阶段,年轻演员会注意向许多老的“二路演员”学习,学习他们如何把一些“二路角色”演得恰如其分又恰到好处——既不抢“头牌”演员的戏,又要让自己的人物有一些确属于他的光彩。

四大名旦(从右至左):程砚秋、尚小云、梅兰芳、荀慧生

等到又过了一段时间,等到年轻演员已经把“二路角色”拿下来了,等到他们开始向“头牌”位置发起冲击的时候,这时,他们开始转向临帖的第三阶段——由临一般的帖,转到临名家的帖,并且由临名家的楷书转向临名家的隶书行书草书。这些年轻演员的眼睛,开始投向那些自成一家的大演员,他们会去追踪大演员的演出——大演员走到哪儿,他们跟到哪儿。演出中大演员不在场上时,他们可能闭着眼睛休息,大演员一出台,他们就全神贯注盯住每一个细小的动作……他们渴望看什么呢?他们渴望看到人物和演员最完美的结合。换句话说,渴望看到大演员如何做到既有“他”、又有“我”。京剧观众看大演员的戏,有一种奇特的心理:剧情故事几乎淡薄到无足轻重的地步,全部注意力则集中到一点——看大演员如何用自己的“我”去刻画角色的“他”。拿《玉堂春》[2]这出旦角戏做例子,过去四大名旦(梅、程、尚、荀)全都唱这出戏,各有各的长处,后来张君秋、黄桂秋、赵燕侠也唱,都形成了自己的特点。那么,今天观众再看这出戏,恐怕没有人再去为苏三的命运担心,因为这出戏的来龙去脉早已熟悉了。今天再看,进剧场之前大约就得弄明白:今天是由谁主演的?他(她)遵循哪一派?而观众平时肯定只喜欢众多流派当中的一个,所以必然会带着这种固定的“成见”去观赏既定的演出。如果二者相符,你会感到很大的满足。如果不相符,你则会感到很不愉快。一般讲,后一种情况不会发生,因为喜欢梅派的观众,不会带着梅派的概念去观看和品评程派的。

为什么京剧如此重视临摹?因为京剧是一门古老的艺术,它已经走过了十分遥远的路程。它所凝聚的艺术美感,已经成为人们观赏时主要希望获取的东西。京剧所表现的内容并不复杂,解决矛盾也很快速,那么,它的时间岂不都白白浪费了?没有,没有浪费。京剧把它的精力都用到唱、念、做、打各种表演程式的表现上头去了。京剧中的每一个人,站要有站相,坐要有坐相,动作的姿势不但特别好看,还特别有讲究。至于说到唱、念这些音乐因素,奥妙就更大了。总之,它特别在“美”字上下功夫,它在技术上的规范特别多。因此刚刚接触它的人,总觉得它“形式大于内容”,认为这是它的一桩致命的缺点。我承认“形式大于内容”确是京剧的一项特征,但是我不同意它一定就是缺点的说法。因为光从“形式大于内容”这一句话讲,是无所谓优点、也无所谓缺点的,它只是京剧的特点而已。因为世界这样大,艺术种类这样多,不能光有一种类型的艺术去适应一些人的需要,应当多一些样式去适应许多人的需要——这又有什么不好呢?如果上边的道理得到了认可,那么,临摹在京剧表演中的地位就无须怀疑、也无须气愤了。我们前边讲过,京剧既然是一门通过类型化达到个性化的艺术,那么,在它达到类型化的过程中,为了掌握和运用技巧,就必须花费许多的光阴。这“许多”意味着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意味着前半辈子或者大半辈子。即使是这样,对于演员本人并不意味着浪费,对观众来说也不意味着“没意思”。观众和演员是会同步前进的,他们在一起经过“描红模子” “临普通帖”和“临名家帖”这样三个审美的阶梯。在每一个阶梯上都有独特的乐趣,而这些乐趣又是必须一个一个阶梯上来的,不可能飞跃,不可能代替。等到他们一起上到第三层阶梯的“顶”上时,是否已经攀登到了顶峰?是否就能“一览众山小”?未必。艺术要求常演常新,临摹得再多再好,也有防不胜防的“急了”的时候。每当这时,就只剩下了一个办法:造魔。

向你建议

13—1.你临过几种帖?如果你仅仅写过红模子和一般的字帖,那么建议你再买几种名家的字帖,试着临一临。如果已经临过名家的楷书,建议再买两种行书临一临,并且向家长或者老师谈谈自己的体会。(www.zuozong.com)

13—2.临帖可以是广义的。老师无形中也会成为“字帖”。还记得吗?在小学时,同学们都会有自己崇拜的老师,既然崇拜,就五体投地——崇拜他的板书,崇拜他的说话,崇拜他的动作,崇拜他的喜好:总之,崇拜他的一切。此时, “这一位”老师就是你的“红模子”。当然,甲同学崇拜的老师可能和乙同学崇拜的不是一个人。到了中学,同学不太喜欢模仿老师了,开始琢磨许多位老师的不同优点,并把它们集中到一起。这种被“集中到一起”的东西,实际就是临摹第二阶段上使用的最一般的字帖。等你再大一点,你又会不满足“最一般的字帖”了,你会在自己的生活视野中,追寻那些最具有个性魅力的人或事——这些,又将是你在临摹生活的第三阶段上的“名家字帖”。我说的是不是有道理?请你仔细想一想。

请你思考

13—1.讲出两三位昔日最有名的“二路”演员的姓名,并且讲出他们的行当和简单事迹。

13—2.举一位老演员和一位青年演员由“二路”向“头牌”攀登的例子。

【注释】

[1]程砚秋代表作之一。登州富商之女薛湘灵许配表兄周庭训,嫁前获薛夫人赠锁麟囊,内藏大量珠宝。结婚当日在春秋亭避雨,恰逢贫女赵守贞的花轿亦来此避雨,湘灵怜悯守贞身世凄苦,赠守贞锁麟囊。六年后,登州大水,薛周两家逃难,湘灵到卢员外家任保姆,在卢家偶见锁麟囊,得知卢夫人即赵守贞。守贞将湘灵敬为上宾,结为金兰之好。

[2]传统剧目。名妓玉堂春(亦称苏三)与吏部尚书之子王金龙相识,约定白头偕老。王因钱尽被逐,寄宿关帝庙中,苏三助王回到南京。苏三被老鸨卖至山西富商为妾,后被诬陷毒杀亲夫,受贿的县官将苏三问成死罪,押至太原三堂会审。主审官恰为巡按王金龙,遂为苏三平反,二人团圆。本剧不仅是京剧旦角的开蒙戏,还是中国戏曲中流传最广的剧目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