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河姆渡文化:人类共同瑰宝的曙光

河姆渡文化:人类共同瑰宝的曙光

时间:2023-07-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河姆渡文化不仅仅属于中国,它是人类的共同瑰宝,应当属于全世界。这不是没有理由的,因为河姆渡氏族创造的文明,填补了人类世界历史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4001年这一时代的空白。他们的学说、思想构成了各个民族各具特色的灿烂文明,形成了人类智慧的高峰。在人类总的文明进程中各民族既独树一帜,又互相影响,互相交融,但这并不排斥不同民族在各个时期所创造的文明有先进与后进之分,以至彼消此长,兴衰交替。

河姆渡文化:人类共同瑰宝的曙光

河姆渡文化不仅仅属于中国,它是人类的共同瑰宝,应当属于全世界。

遗址发现以后,立即引起了全世界有关学者的极大关注,参观、访问、考察者纷至沓来。这不是没有理由的,因为河姆渡氏族创造的文明,填补了人类世界历史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4001年这一时代的空白。

美国历史学家伯纳德·格伦主编的《世界七千年大事总览》(下简称《总览》)(东方出版社1990年8月北京第一版)一书,以年代为经,上起公元前5000年,下迄公元1978年,将全世界发生的重大事件为纬,分成:1.政治、历史;2.文学戏剧;3.宗教哲学、学术;4.观赏艺术;5.音乐;6.科学、技术、发展;7.日常生活。共七个方面。这部厚达1261页的世界历史巨编,采用表格形式编排,别开生面,简洁明了,开卷就令人耳目一新。从中既可以看出世界历史发展的纵向脉络,而在同一时限杠子内,也可观察到横的许多有趣的对比,从中悟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来。如,在《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1978年分类历史年表》(下简称《年表》)中,在“公元前1500年〜公元前1001”年的“日常生活”栏内记载着,埃及的关于销售啤酒的规定与中国颁布的禁酒法令发生在同一年代杠子内;又如,中国哲学家、教育家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与佛教创始人悉达多(乔答摩佛,称作释迦牟尼。公元前550〜公元前480)的生卒前后均仅差一年。在同一世纪的先后还有佛陀、琐罗亚斯特、老子、毕达哥拉斯、犹太先知,以及希腊的艺术家、诗人、哲学家、科学家等。他们的学说、思想构成了各个民族各具特色的灿烂文明,形成了人类智慧的高峰。相似的现象比比皆是。这不会是偶然的巧合,而是真实地展示了人类即使在进入文明时代以后,不同民族之间仍保持着大体同步的文明进程,而又坚持着各自的内涵和特征。于是产生了不同的哲学、宗教、艺术,进而形成不同的文化氛围。在人类总的文明进程中各民族既独树一帜,又互相影响,互相交融,但这并不排斥不同民族在各个时期所创造的文明有先进与后进之分,以至彼消此长,兴衰交替。在历史上各领风骚。

《总览》一书诚如丹尼尔·布尔斯廷在“前言”中所说,“作者考察历史的重点是西欧和美洲,有关非洲、亚洲和其他地方发生的相应事件,作者并没有故意略去。作者只是没有尽力去考察世界这些地区的历史事件。“仅西方年表的编制工作就足以使人精疲力尽。”而事实也确实如此,有关中国部分就存在着一些令人遗憾的舛误,如在《年表》部分,在“公元前4000年~公元前3501年”,这一年限内“4、观赏艺术”栏里载着:“俄罗斯发明五彩陶瓷并传入中国。”又如,在“公元151年〜公元200年”的“日常生活”栏内,有“蚕从朝鲜传入中国并随后传入日本(约200年)”的记载。其错误是如此之明显。就彩陶而言,河姆渡遗址第四层出土的彩陶要比俄罗斯彩陶早1000年。又如蚕和蚕丝,远的考古成果不说,1972年与1974年发掘的中国长沙西汉前期的马王堆汉墓,已有大量绚丽精致丝织品出土。西汉前期相当于公元前200年左右,哪有过了400年再从朝鲜传人之理。该书的最大缺陷似还不在这些方面。翻开《年表》第一页,在“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4001年”首项之内分类的七个方面,基本上竟是一片空白,没有把河姆渡遗址丰富的内涵概括进去。《总览》在美国的成书时间是1982年,《河姆渡遗址第一期发掘报告》公布于1978年,并目.很快引起了世界许多地方的反应,照理编者是不应忽略这一重大事件的。可能是编者还没有收集到这一讯息,但毕竟是令人遗憾的,因为不然的话,中国河姆渡氏族在公元前5000年间创造的文明,将似一道绚丽的曙光照亮这部世界7000年的编年史,而使之更加光彩夺目。

河姆渡文明在世界历史上确实值得大书特书的。它以确切的年代(最重要的第四文化层经测定距1994年为6960年,土150年)与丰富的遗存证明在世界文明史上处于大大领先的地位。这主要将遗址第四层的发现跟《总览》中所记载的事例择要作一比较,就十分清楚了。比如,河姆渡氏族公元前5000年已进入稻作农耕和家畜驯养(已养猪、狗和水牛等)的农业经济,并已达到了相当的水平,从而形成原始农业规模阶段;而在《总览》中,直到公元前3500年〜公元前3001年,才有苏美尔农业和畜牧业的首例记载。河姆渡氏族建造的榫卯结构的半楼式木屋群,在建筑工艺上已达到很高水平;而在北美,直至公元前1000年,在内华达山脉和加利福尼亚才有平托印第安人芦苇交织编制、粘土混合覆盖建造的棚屋出现。河姆渡遗址出土了8支木桨,证明当时已有水运事业;此后1000多年,克里特船只才开始在地中海沿岸游鸢。河姆渡氏族制造的夹炭黑陶在制陶工艺上已独树一帜,在陶器上有精致的绘刻和堆塑,并出现了有釉质感的彩陶;而埃及和东南欧洲制造的白釉陶和俄罗斯的五彩陶,均要比河姆渡迟1OOO年。又如音乐,河姆渡遗址出土了吹奏乐器骨笛160余件,还有陶埙,以及打击乐器木第20余件,将人类的音乐演奏史推前到公元前5000多年;而埃及1000多年后才有笛子和竖琴的演奏。特别需要一提的是,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那件名闻中外的“双鸟舁日”,已有近7000年的历史,从迄今考古发现来看,是人类最早创造的具有完整形象的太阳神的具象。此外,河姆渡遗址发现的一大批绘刻、堆塑、雕刻等珍贵艺术品,生动地反映了河姆渡氏族的审美情趣和精神世界,其丰富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同时代似尚无可相匹者……这一切标志着河姆渡文明在人类古代史中的独一无二的地位。

河姆渡文化之所以受到世界学术界的关注和重视,还因为河姆渡文化现象首先是一种人类社会文化现象,因而具有普遍意义。经过亿万年生物变化,人类也经历了几百万年的艰难历程,最终才成为高居于地球一切生物之巅的万物之灵,共同铸造了这个星球的高度文明。他们虽然因为地域环境等原因在进化中形成了不同的肤色,不同的气质,在后来并逐渐演变为不同的文化氛围,不同的生活方式,文明的进程也有先有后,但最终导致“人”之特定涵义所经历的进化过程却是基本相同的。如手与脚的彻底分离而完全直立;有一个特别发达并善于思维的大脑;会制造工具和能动地改造自然,使之适合人自身生存发展;有沟通心灵和交换繁复信息的杂而有音节的言语。等等。河姆渡先民在各个领域里所创造的一切,自是人类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共同经历过的一个历史阶段,即人类从采集渔猎的游动时代过渡到以栽培为主的农业经济定居时代。研究和探索这个过渡所引起的一系列深刻嬗变,以及其对后来人类社会进程的影响,都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农业经济的历史又是如此之漫长,从河姆渡文化时代算起,到18世纪80年代蒸汽机的出现,一直延续了6700多年。对于这样一个漫长历史阶段的开端,一直是一个无法解开之谜,河姆渡文化遗址的发现,为揭示这个远古谜底提供了最有力的证据。现在可以证明,从采集渔猎到农业经济的过渡,是人类跨入文明社会的一个重要台阶,也是人类思维的一个重要飞跃阶段。以种植为主的农业经济的建立,人类为了适应这一新的生产方式,就不得不变革自己的生活习惯和思维、行为,在生产工具、居住、饮食、衣着、医药、家畜驯养等等领域开展积极探索,创造出一整套适应新生产方式需要的系列工程,甚至在婚姻、信仰等方面也都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在日益发展的社会生产活动中,人类的抽象思维能力、综合思维能力、推理能力,都发生了突破性的进展,导致了在当时来说空前的大发明,演化为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知识爆炸”。河姆渡文化充分反映了这一变化的深刻的过程。深入研究河姆渡文化现象,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揭示人类思维发展的轨迹。

从现有的考古发现来看,河姆渡文化在当时不但在中国处于领先地位,而且就全球范围来说也是少数几个先进的文明发祥地之一。它对人类文明进程的影响,就河姆渡石锛来说,它向世界的传播已有了一幅较为清晰的图示;但对于河姆渡文化主要内涵稻作文化的传播,还很难在世界地图上划出一道确切的界限。(www.zuozong.com)

但下列范围至少是明朗的:往北,它通过长江流域,至迟在距今5000年左右的时候扩展延伸到了黄河流域。往东,到公元前270多年的秦始皇时代,徐福率领的庞大船队横渡大海,把当时江南一带的稻作文明带入了日本。这已为日本考古发现所证明。从日本九州一带发现的弥生时期人体骨骼证明是大陆人,而同时挖出的器物、埋葬方法,也与秦时江南一带相似。九州一带的稻作农耕率也是日本最高的地区。从而证实河姆渡人开创的稻作文明已在2260年前横渡沧海,远播东瀛。还有一种说法比这要早得多,认为大陆的文化是通过朝鲜半岛传入日本的。若干年前在泉州举行的“中国与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讨论会上,各国学者提出的最新考古报告表明,中国与地中海国家一样,都是世界海洋文明的发源地。近年来沿丝绸之路各国出土的众多中国古船与考古调查表明,尤其是河姆渡文化遗址出上的中国木桨和陶舟证明,濒临西太平洋中国人跟爱琴海沿岸的文明古国一样,早在7000年前,就以原始舟筏为浮具开始了海上航行。日本考古界在日本西海岸北部的山阴、北陆地区,发掘出中国春秋时期的青铜铎350多件,与南朝鲜庆尚南道出土的中国青铜铎完全一样,证明早在2700年前,也就是比徐福到达日本早400多年,中国的古代航海家已开辟出一条从山东半岛出发,经过朝鲜半岛东渡到日本的航线。近年的考古发现还证实,中国的战国时期还存一条从对马岛至日本九州的航线。各国考古学家在这条航线的朝鲜半岛、对马岛、博多湾、九州等地,均发现了战国时期七雄之一燕国货币“明刀”。到了公元6世纪至13世纪这段期间,中国作为东方的航海大国,阿拉伯(大食)帝国作为西方航海先驱,将东西方的海上交往推进到一个新阶段。宁波和泉州出土的两艘宋代海船的适航能力和载重量,在当时都雄踞于世界海船的前列。这一切都证明,河姆渡文明通过海上交往延伸到了世界上更广远的地域。

往南及西南,也即是今天的东南亚与南亚一带,是否也受河姆渡文化的影响,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这一带自然条件与河姆渡相去不远,而今天又存在着相似的稻作农耕,兼之古代国界尚未形成,人类的交往主要取决于地理环境的方便,这些地区又与大陆连成一片、其间也尢像泊米尔高原和喜马拉雅那样不可逾越的天堑,由于气候温湿,适宜于人类的繁衍,一般地说,这一带人口密度也相对地较高,人们相互接触的机会也较多,这种接触,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而日益频繁。

河姆渡文化向这个方向外延存在着极有利条件,石锛的传播便是有力的证明。位于我国南部的澳洲,不久前澳大利亚南太平洋史前史研究中心秘书长、人类学家贝尔德姆先生,在考察了河姆渡文化遗址后,认为澳大利亚居民的祖先可能就是河姆渡人,那里的文化也是从大陆飘流过去的。在澳大利亚,持这种观点的绝非贝尔德姆先生一人。澳大利亚悉尼市迪米蒙地电影制片有限公司最近拍摄《边缘上的人》(一译《太平洋的人仕》),是一部描写太平洋沿岸历史的电影,导演(电影制片家)彼德·德瓦里斯先生也认为河姆渡文化遗址是太平洋沿岸人类文明的发祥地,特地到河姆渡拍取镜头,作为影片的序幕。

自然地,人类在交往中的影响是双向和相互的,他们各自汲取对方的长处,以弥补己方之不足,在交流中达到共同前进的目的,但一般地总是比较先进的更多地影响后进的,而其程度如何,则是一个有待中外学者进一步考证探索的问题。

河姆渡遗址是一个保存完好的远古时代人类活动的巨大博物馆,它为研究者们提供了极为丰富而又生动的材料,应当加快遗址发掘整理的步伐,在文物法规容许的范围内,积极开展河姆渡文化际学术交流,使这一人类瑰宝成为世界的共同财富,让这颗东方明珠完整地展示于人们面前,放射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河姆渡文化遗址东北20公里外便是杭州湾水域,与东海和浩瀚的太平洋连成一片。显然,关于河姆渡氏族对全球文明进程的影响,今天还无法作出全面、准确的评价,但从它所达到的文明程度来看,确是升起于7000年前的太平洋西岸的人类文明的一道曙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