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束带矜庄,金钩入梦——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安阳出土战国铜带钩

束带矜庄,金钩入梦——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安阳出土战国铜带钩

时间:2023-07-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17年,河南大学配合南水北调建设后续项目,在五里岗战国墓地西北部区域,发掘清理近100座战国墓葬,出土带钩28件。《长渠遗珍——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省文物保护成果撷英·带钩》是关于中国战国时期铜带钩的第一本著作。

束带矜庄,金钩入梦——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安阳出土战国铜带钩

带钩,是古代贵族和文人武士所系腰带的挂钩,古又称“犀比”。其多用青铜铸造,也有用黄金、白银、铁、玉等制成。带钩起源于新石器时代的良渚文化,在春秋战国秦汉时期广为流行。直至明清时期,带钩依然存在,特别是玉带钩作为一种特殊的装饰品,仍然为贵族和文人雅士等大量使用。带钩相当于我们现在的皮带扣,主要用于钩系束腰的革带,多为男性使用。人们使用的带钩,不仅为日常所需要,而且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尤其是王公贵族、社会名流所用带钩甚为精美,具有很高的工艺水平和艺术价值

2006年,安阳文物考古研究所配合南水北调中线干渠工程对汤阴县五里岗战国墓地进行了系统的考古发掘,共发掘战国墓葬700余座,出土各类青铜带钩160余件;2008年,安阳文峰区二十里铺西地战国墓地共清理墓葬100余座,出土铜、铁、石等带钩20余件;2013年,汤阴羑河东周墓地清理春秋战国时期墓葬300余座,共出土铜、铁带钩10余件。此外,20世纪80年代,原安阳地区文化局配合汤阴西岗变电站项目,发掘201座战国墓葬,出土一批战国带钩。2017年,河南大学配合南水北调建设后续项目,在五里岗战国墓地西北部区域,发掘清理近100座战国墓葬,出土带钩28件。五里岗战国墓地位于汤阴县城西部的一处丘陵上,原称西岗,也称五里岗。战国时期五里岗东部为汤阴城邑,西部约10千米处为赵国早期都城中牟所在地。这里是战国时期墓葬集中的区域,也是出土战国铜带钩最集中的区域,具有重要的意义。

汤阴,也称荡阴,因位于荡水(现称汤河)之阴而得名,战国时属魏国,置荡阴邑。这里是赵、魏两国之间重要的战略要地,当时许多重要的战争都在此展开。《史记》记载,公元前257年(秦昭王五十年,魏安釐王二十年),魏公子无忌(信陵君)窃得虎符,于汤阴县南9千米处(今将城)椎杀了晋鄙,夺取兵权,率兵救赵。因此,汤阴五里岗战国墓地成为战国晚期魏国荡阴邑人的重要墓地。(www.zuozong.com)

带钩出土时多位于墓主人的腰部,头骨两侧,脚下部左右两侧,身体左、右侧等。带钩是大多数墓主人唯一的随葬品,被当作沟通现世与来世的唯一工具。从铜带钩的形制来看,主要分为水禽形、耜形、曲棒形、琵琶形、长牌形、全兽形等,形制多样,内容丰富。其中一些带钩制作精美,工艺考究,造型复杂,主要有铸造、锻造、焊接、模锻、鎏金鎏银、错金错银、包金包银、雕刻、镶嵌玉石等,代表了战国时期青铜带钩制作的最高水平。但是,由于埋藏条件、土壤酸碱度、气候环境等方面的影响,除少量铁带钩保存较好外,多数铁带钩出土时锈蚀严重,保存较差,尚需进一步保护与修复。

《长渠遗珍——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省文物保护成果撷英·带钩》是关于中国战国时期铜带钩的第一本著作。该书主要收藏了2006年、2017年汤阴五里岗战国墓地,2008年安阳二十里铺西地战国墓地,2013年汤阴羑河东周墓地等考古发掘出土的青铜带钩共200余件。这批铜带钩种类繁多,数量大,制作精美,代表了战国时期三晋地区带钩的基本形态,具有重要的考古价值、历史价值,尤其是五里岗战国墓地出土的带钩集中反映了战国时期这一区域内人们的埋藏习俗、审美情趣和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为中国古代带钩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