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德育教育体系建设-行知路上的教育实践者

德育教育体系建设-行知路上的教育实践者

时间:2023-07-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家庭是教育孩子的第一课堂家庭是教育孩子的第一课堂,在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党政各部门特别是各级宣传、教育等部门,要结合业务工作,分工负责,密切配合,形成合力,有关群众团体要充分发挥广泛联系群众的优势,政治动员社会各界力量积极参与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努力为他们的健康成才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文化环境、法制环境和社会环境。

德育教育体系建设-行知路上的教育实践者

构建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环境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要切实抓好青少年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教育,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各负其责又密切配合的教育网络,把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生动具体地融入青少年成长的各个环节,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思想文化环境。”这是我们党站在推进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的战略高度提出的重点大举措。

一、要充分认识构建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环境的重要性

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中央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在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进程中,采取了一系列重要举措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并取得重要成效。总得看,我国青少年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热爱祖国、积极向上、团结友爱、文明礼貌成为青少年精神世界的主流。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青少年成长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少数青少年精神空虚、行为失范,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歧途。目前青少年中犯罪、吸毒、辍学流浪现象仍然存在,黑恶势力也向青少年渗透。一些社会上的不良风气侵蚀了青少年的精神世界和生活方式。出现这些问题,既有青少年自身的问题,也有家长、学校、社会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全社会参与,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环境。

二、尽快构建起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环境

(一)学校是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

学校是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要把德育工作摆在首位并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不仅书记、校长、班主任和政治课教师要抓,而且各科教师及所有教职员工都要树立教书育人,德育为先的意识,把德育工作贯穿到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不仅在德育课程和团队活动要突出思想道德教育,各学科的教学和学校的日常管理服务工作也要融入思想道德内涵,把德育工作的目标、内容和要求落到实处。

(二)家庭是教育孩子的第一课堂

家庭是教育孩子的第一课堂,在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要着重解决好成才观念和教育方法的问题。现在,一些家长主要关心孩子考高分,上好学校,对培养思想道德素质重视不够。一些家长虽有希望子女全面发展的良好愿望,但方法不当。还有一些家长对子女疏于教育,放任自流。孩子要成才,首先要成人。要帮助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既关心子女的学习成绩,又重视培养子女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品德,既严格要求,又给子女更多的关心和爱护,为青少年成长成才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

(三)良好的社会环境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

现在,广大群众对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不良环境反映十分强烈。特别是各种违规违法经营的网吧、电子游戏厅和歌舞娱乐场所,互联网上的有害信息,格调低下、庸俗不堪的文艺作品等,严重腐蚀青少年的心灵,已成为社会公害。解决这些问题,不能单独依靠市场机制调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采取坚决措施,加大对网吧、互联网的监管力度,加强“扫黄打非”,净化银幕银屏,治理不良环境。同时,要努力满足青少年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千方百计地为他们建设更多更好的活动场所,推动更多的教育基地和活动场所向青少年免费开放。在切实减轻青少年课业负担的同时,想方设法为他们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娱乐项目。在规范他们行为的同时,组织喜闻乐见、健康有益的活动。集中力量,加强规划,精心组织青少年文艺作品的创作和生产,使优秀作品大量涌现。针对青少年的需求,建设一批公益性网吧,研究开发内容健康的游戏软件,使他们能从广泛渠道得到娱乐的满足。

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参与,是建立健全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环节。要按照中央要求,尽快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文明委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积极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把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有效地组织动员起来。各级政府要把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纳入社会管理的重要范畴,确实履行政府职能。各级文明委要确实负起统一规划、组织协调、督促检查、加强指导的重要职责。党政各部门特别是各级宣传、教育等部门,要结合业务工作,分工负责,密切配合,形成合力,有关群众团体要充分发挥广泛联系群众的优势,政治动员社会各界力量积极参与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努力为他们的健康成才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文化环境、法制环境和社会环境。

将红色资源融入德育教育

近年来,因为道德情感匮乏导致的中学生道德冷漠事件仍有发生,成为摆在中学德育面前不可回避的问题。道德情感作为人的一种高级社会性情感,在人格结构及实践活动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和作用,理应得到院校教育的关注。然而,现实不尽人意。情感的孤独、感情的冷漠、同情心和责任心的缺失、道德被放逐、精神上无依靠等负面情绪,正在不知不觉中侵蚀着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路径,造成了部分学生的茫然与困惑,继而使他们中的一些人成为“冷漠的旁观者”。

学校要如何进行德育培养呢?首先,让以人为本成为“真理念”。“以人为本”尽人皆知,但只有在充分考虑学生情感特点和需要的基础上,突出对道德信息的“选择性注意与接受”,使其在真实的道德情境中去感受体验,引导他们按照真实的意愿作出道德判断与选择,并适时掌握道德规范转化的时机和道德情感发展的方向,才能够有效实现由学校教育向自我教育的转化。

其次,把实践性体验作为“真方法”。实践属性是德育的基本属性。通过体验,德育的主体性、情境性与生成性方能凸显。因此,一个完整的德育过程,应该是体验者的认知推理活动、情感体验活动与具体行动的结合。中学生只有在生动多样的道德实践活动中,通过善与恶的对比,亲身体验并感悟崇高的道德情感力量,才能加深对道德观念、情感和情操的理解,对道德产生强烈地认同,实现明道与践行统一,形成稳固的道德情感。(www.zuozong.com)

再次,以高尚人格作为教师的“真修养”。相关调查研究表明,青少年的道德情感存在师生关系与教师有情施教上的差异。一般来说,青少年的道德情感随师生关系渐好逐级提高,随有情施教教师比例上升而渐次提升。教师自身的人格引领,特别是情感倾向在中学生道德情感教育过程中起着关键性作用。教师的爱铸就高尚人格,与此相应,可以有效连动学生爱的能力与品质,从而培养出具有高尚道德情感的学生。

最后,把人文校园转化为“真情景”。道德是高度情境化的。对于道德情感教育而言,除了引导,环境的熏陶才是关键。德育的目标与内容必须贯穿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之中,使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和感受到学校倡导的价值观念和取向,“以境陶情、以境育情”,才能丰富道德情感体验与感受;而营造人文充盈的校园文化,需要上行下效,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体系,使院墙内外的师生在无时无刻地熏陶和感染过程中达成德育“润物无声”的功效。

学校德育唯有突围创新,努力将道德情感根植于每一位学生的内心,并化为自由、自主、自觉的实际行动,实现道德情感与道德理性、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的辩证统一,相融相通,才能避免“单面人”的出现,最终促进个体合理需要的满足、人性的圆满和完美生活方式的实现。

学校德育需要摆脱两难困境,从漫天的口号声中回到踏实的文化大地。将红色资源教育渗透到理论教学之中,讲好红色故事。结合德育课程的特点,在课堂讲授中把红色文化历史与相关课程内容有机结合。比如,在“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的发展”教学中,阐明红色文化与先进文化、红色革命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改革开放时代精神一脉相承性与发展性。在“我们的民族精神”教学中,讲明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群众路线、践行为人民服务宗旨,帮助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充分利用彭阳得天独厚的红色文化资源,积极整合校内校外资源,建设好实践基地,使之成为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的重要阵地。坚持课堂实践、校园实践和社会实践三者的有机统一,探索“三个突出”的实践教学体系,即突出革命传统实践教育、突出改革开放带来巨大变化的实践体验、突出个人素质的实践磨炼,使中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感悟红色基因的生命力。

发挥好中学生红色文化进校园的作用,增强中学生传承红色基因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教育与自我教育的互动中提升精神境界。搭建激活、传承红色基因的平台。设置红色资源、红色基因研究的课题项目,加强教学研究,为激活、传承红色基因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持。建设好“青年业余党校”“少年团校”等红色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使学生不断自我完善和实现全面发展。

发挥互联网在中学生德育教育中的优势,启动红色资源网络化建设工程。开发红色资源学习APP软件,创新红色资源学习载体,实现中学生德育课程相关学习方式的延展和创新,建立微课、红色景点、红色影视、红色歌曲、红色漫画、红色故事等各类红色资源“库”,使之成为德育课网上教学实践基地。建设好“红茹河畔党旗红”德育课教育教学公众微信号,将发掘到的红色历史文化资源中最深刻、最感人、最富有时代气息、最能产生共鸣的红色经典传递到网络上,让中学生通过新兴网络媒介去认识社会、接受教育、表达情感。

建设科学、完善、实效的德育课综合评价体系。确立科学有效的观测点,改变德育课考试形式的统一化、一刀切,形成契合不同专业性质学生特点的考核方式,突出中学生对红色基因、红色精神的深度思考和体悟,以学生的理想信念确立、政治素养提升为德育课教学质量监测评价的根本依据。改进德育课教师教学的评价方式,突出红色基因激活、传承的评价要素,坚持科学性的同时,突出思想性、政治性、导向性。

总之,学校将通过大力激活、传承红色基因,把这一优势教育资源与德育课教学相结合,在中学生中积极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党的宝贵精神财富彰显新的时代价值。

德育教育,从体验开始——彭阳一中开展体验式德育教育活动

重阳节那天,县城老年公寓里,来自彭阳一中的学生们正和老人们一起唱秦腔、下象棋,还有的在房间里陪老人聊天,公寓里到处是欢声笑语。让学生脱离书本走近老人,在为老人送去关爱的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养成尊老敬老的好习惯。近年来,彭阳一中把德育工作摆在了突出的位置,以前瞻的理念积极探索学校德育工作的新途径,叫响了“体验式德育”的口号。组织学生为老人们服务,是开展体验式德育的一个方面。

“体验式德育强调的是一个过程,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亲身经历、体验、感受、感悟,使学生在体验中学会自我反思,进行人格的自我塑造,找到表达自我情绪和想法的正确方式,促进学生道德水平的提高和发展。”彭阳一中校长杨存政说道:“感动过的才是教育过的,我们的工作就是要触动孩子的内心,传统的德育多是在课堂、办公室里通过教师的口授进行,是以说为主的,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很难内化为他们自觉自愿的行动。而这一德育模式,则变说为做,为学生创造机会能够自己参与、亲身感受,这样,学生所受到的教育影响,远比教师在课堂上干巴巴地讲要深刻得多。”

学校首先从强化校园文化建设入手,积极构建“育人为本”的体验式德育教育阵地。学校在校园里设立了一个以每学期德育工作目标以及德育活动图片、文字为主要内容的宣传栏,让全校师生及时了解学校近期的德育工作。同时,在教室、餐厅、宿舍等悬挂《中学生行为规范》、行为习惯养成标语、宣传画等一些生动的警示性标语,力求实现“让每个景点育人,让每条名言警句激励人”的目标,使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潜移默化地陶冶情操、接受教育,更好地推动德育工作的开展。

“父母为我们操劳一生,是我们最亲近的人。可我们了解父母的艰辛吗?能为他们做些什么呢?”这是五月份学校在“母亲节”到来的时候,给学生布置的一道“作业题”,要求学生晚上回家给母亲梳梳头、洗洗脚、做做家务,然后写出自己的体会。“母亲头上的白发又多了,脚上的裂纹又深了。父母每天为我们不辞辛苦地操劳着,而以前我却那么不懂事,老惹父母生气。今后,我要努力学习,以更好的成绩来回报父母。”学生们的情感被调动起来了,纷纷写出了自己对父母的感激之情,教育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像这样的体验活动,学校每年都会结合着一些节日来开展。如“世界环境日”到来的时候,学校开展了“做环保小卫士”活动,学生们通过对环境污染情况的调查,制定家乡环境改造方案,增强同学们热爱家乡、倡导环保的理念。每周的综合实践课上,学校积极利用校外实践基地,引导学生投入到劳动中去,让学生们现场学习实用生产技术,自主参与到开放式的综合应用实践活动中,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实践能力教育。为了强化安全意识,学校利用多媒体教室,组织学生观看影片《安全教育警示录》,让学生明白生命的可贵。一系列“融入其中,寓教于乐”的体验式德育活动,让学生们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在活动中进行了体验,在活动中受到熏陶,最终在活动中得到了提高。

体验式德育是爱与尊重的教育。要多给学生以关怀,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教师要少一些空洞的说教,多一些真挚情感的投入,通过学生的参与陶冶学生的思想,感化学生的心灵。体验式德育让学校学风浓厚,已经走上了良性发展的正轨,多年来,学校无重大安全事故发生,师生违法犯罪率为零,学生呈现出了良好的精神面貌,师生关系极为和谐。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主办的“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主题实践活动中,彭阳一中由于成效显著,被自治区文明办确定为固原市农村中学主题活动联系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