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沼意次と天ぷら
人物小传:田沼意次
江户时代中期的幕臣,远江相良城主。深受第10代将军德川家治信任,掌握幕政实权。他眼光独到,与商人关系良好,实施重商经济政策。但纵容行贿受贿,引起幕府内外保守势力的反感。德川家治死后连受处分,在失意中死去。
“武士进饭馆,取了牙签走。”
“肚里空荡荡,武士叼牙签。”
这曾是江户流行的打油诗,腰插双刀的武士掀门帘入店,老板满面笑容,正要问点什么菜,武士从台上取下几支牙签走,原来是为它们来。武士虽穷,自尊心却强,吃不上饭也得叼着牙签,显出酒足饭饱的样子。
17世纪初,德川家康建江户幕府,开创了长达200多年的和平时代。江户幕府最初崇尚勇武刚健,太平日子一年接一年,武士早不知沙场征伐为何物,成了领固定薪水的公务员。到了江户中期,江户成为百万人口的国际级大都市,物价逐年上升,武士薪水不变,生活逐渐困窘。8代将军德川吉宗重申简朴质素准则,花团锦簇的江户一时褪了色。德川吉宗死后,因为田沼意次的“重商主义”政策,江户又渐渐恢复了原状。
田沼意次侍候过9代将军家重、10代将军家治,当过幕府最高官员。田沼名声不好,不少史书将他写成唯钱是命的贪官,“贿赂政治”的代表。其实他是难得的商业天才,有超前的商品经济意识。同时代官僚仍“以农为本”时,他已坚持“以商为本”了。他大力鼓励商业发展,对町人百姓极少管束。在他掌权的十数年里,江户风气自由,庶民文化开枝散叶,吃穿住行等各方面都有极大发展。
与自古繁华的京都大阪相比,江户只是后起之秀。江户初期,江户人各方面唯京阪马首是瞻,随着庶民文化的发展,他们开始以“江户之子”自居,饮食也强调“江户味道”。江户男多女少,许多单身汉日日“外食”,催生出发达的饮食业。街头巷尾到处是小吃摊,这些摊位被称为“屋台”,售卖各种“屋台料理”。最受欢迎的是寿司、荞麦面和天妇罗,合称“江户三味”。
寿司和荞麦面且不论,“天妇罗”(天麩羅)这词古怪,既不像日语,也不像中国的舶来语。直到现在,其来源仍众说纷纭,不少人认为是葡萄牙词“tempero”演变而来。“tempero”有“四季斋日”的意思,换季头3天斋戒,不能吃肉,只能吃鱼,葡人用面粉裹鱼油炸,专在斋日吃。
16世纪中期,葡萄牙商人来到长崎,日本人将葡国产品叫做“南蛮货”,也接受了“tempero”这南蛮吃食。当时日本人少吃油炸食物,发现面粉调上鸡蛋液和盐,裹上鱼油炸,吃起来竟别有风味。他们不光试着做,连名字也依样画葫芦,叫做“天妇罗”。
天妇罗听着新鲜,其实日本早有与它类似的食品。早在12~13世纪,赴中国学禅的日本僧人学会了精进料理(素斋)。精进料理做法不少,有将蔬菜裹面油炸的制法,既不破戒,又能安享美味。僧人将精进料理带回日本,渐渐在以京都为中心的关西地区普及。到了江户初期,中国福建的隐元禅师来到京都黄檗山万福寺,他亲手教僧众制素斋,其中也有与天妇罗相似的菜品。蔬菜、豆腐厚厚地裹上面,在油锅炸熟后放入大盘,僧众不论身份高低,一起分而食之。不过,因为裹的面粉较厚,吃起来有些油腻,僧人们持戒茹素,油多的菜品也许更受欢迎。
长崎天妇罗何时来到江户?翻遍史料也没有确切答案。宽延元年(1748年)刊发的菜谱《歌仙之组系》提到天妇罗,可见之前已存在。不过,名称虽相同,江户天妇罗的外皮不加调味料,炸熟后蘸酱汁食用,与长崎天妇罗有些相同。
当时捕捞技术虽低,江户临近江户湾,鱼虾贝类极为丰富。鱼虾易腐坏,裹面油炸能消去令人不快的腥味,又能延长保存时间,实属一举两得。于是天妇罗很快成为江户常见的“屋台料理”,鱼、虾、贝、海鳗……什么都可以炸一炸,闻着鲜香扑鼻,吃着外酥里嫩。屋台没有堂吃的地方,店主将天妇罗串成串炸,客人们蘸上混有萝卜泥的酱汁站着吃。(www.zuozong.com)
天妇罗串价格便宜,一串仅售4文,摊贩多用菜籽油和芝麻油,可精制油技术有限,油中杂质多,炸起来黑烟直冒。到了江户晚期,高级料亭推出进化版天妇罗,还起了“金妇罗”“银妇罗”等雅致名字。据说金妇罗的外皮是精制荞麦粉与蛋黄混合而成,用纯净茶油炸,炸出来金灿灿的,像纯金铸就。银妇罗的外皮是荞麦粉与蛋白的混合,样子银光闪闪,和金妇罗刚好是一对儿。
除了以上做法,有绘本曾画了个天妇罗摊招牌,写着“榧油制天妇罗”字样。榧油是香榧果仁榨的油,算稀罕物。如今金妇罗银妇罗的做法早已失传,香榧树在日本也接近灭绝,若当真是榧油炸,我们只能想象它们的滋味了。
炸天妇罗要用热锅热油,江户时代的房舍均为木造,一旦失火后果不堪设想。所谓“千金之子,坐不垂堂”,将军居城的御膳所从未做过天妇罗,代代将军均与它无缘。到了幕末,15代将军德川庆喜听了幕臣胜海舟的介绍,对天妇罗产生了兴趣。胜海舟从天妇罗店“天金”买了炸牡蛎,庆喜吃得心花怒放。据说他常让天金送炸牡蛎,装在带波纹的锅岛皿中,牡蛎长度要五寸。还有段逸话,说德川庆喜曾经乔装打扮去天金,大模大样地堂吃了一回。堂吃的滋味和外卖一定大不相同。
到了明治时代,天妇罗用油讲究起来,达官贵人也请厨师到家现炸现吃。厨师随身带两只箱子,一应用具均收在里面,做完后厨余也全部带走,颇受顾客欢迎。专门店也纷纷出现,在客人面前炸天妇罗,动作要利落,滋味又得好,对厨师的要求越来越高。
到了今天,天妇罗已是日餐的代表食品之一,不少访日游客喜爱它超过刺身。不光外国人,日本人也一样痴迷,天妇罗到处都有,可去专门店吃,也可去超市买盒实惠的。若有兴趣,买袋天妇罗粉,自己DIY更自由,炸鱼炸肉炸蔬菜,什么都行。但不要太别出心裁,在2008年,十多人吃了天妇罗里的紫阳花叶子,结果中了毒。紫阳花虽是夏天的风物诗,但叶子是有毒的啊。
不少历史读物说德川家康是吃天妇罗死的,所以幕府禁止武士吃天妇罗,嘴馋的只好披上头巾去屋台偷偷吃。其实按规矩说,武士根本不能“外食”,别说天妇罗,在外吃什么都不行。而且德川家康也不是吃天妇罗死的。据《德川实纪》记载,元和二年(1616年)1月,德川家康去骏府的田中打猎,遇见京都旧识,聊了一会天。旧识说京里有新鲜吃食,鲷鱼用榧油煎后配碎韭蒜食用,滋味极佳。家康命厨子试制,果然鲜美,他一时嘴馋,吃了整整一条。
也许油煎鱼太过油腻,他当晚腹泻不止,拖了一段时间后便血,还发现腹中有肿块。用现代眼光来看,那都是胃癌的症状。
虽然德川家康死于胃癌,但诱他发病的不是天妇罗,而是那油炸鲷鱼,如今叫做鲷鱼南蛮渍。
店铺推介
天一:银座名店“天一”创建于明治五年(1872年),不光受政界、财界人士的喜爱,也被武者小路实笃、志贺直哉等文人当做沙龙。食材均采用应季鱼虾蔬菜,并用高级芝麻油炸制。
地址:东京都中央区银座6-6-5 2F。
八坂圆堂:“八坂圆堂”起源于明治四十三年(1910年),原名“茶屋近江荣”,后搬至八坂通,起名为“天妇罗·八坂圆堂”。该店采用新鲜当季京蔬、山菜,濑户内海与若狭直送的鱼虾,琵琶湖打捞的河鱼,制作最地道的京风天妇罗。用油是最高级的棉籽油,蘸料也依照独家秘方调制,鲜香美味又健康。
地址:京都府京都市东山区八坂通东大路西入小松町56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