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社会主义的本质:以生产力来界定社会主义的定义

社会主义的本质:以生产力来界定社会主义的定义

时间:2023-07-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邓小平主张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建构以现代化为基础的现实社会主义。美国新马克思主义者迈斯纳明确宣称社会主义的历史作用不是解放生产力而是解放生产者。他们是向古典空想社会主义、伦理社会主义复归,社会主义丧失物质和生产力基础就与科学社会主义分道扬镳。他们都忽视社会主义的历史本质,而把社会主义本质价值化了。

社会主义的本质:以生产力来界定社会主义的定义

邓小平认为以前没有弄清楚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只是把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所提到的公有制按劳分配和无产阶级专政等当作社会主义本质而加以固守,想在落后的生产力基础上建设意识形态上的社会主义。邓小平主张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建构以现代化为基础的现实社会主义。

但也有人认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所有社会形态初生时的共性,不能以此作为区分社会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据。社会形态的划分应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作为依据。

邓小平之所以突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本质要素,是针对生产力落后而又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长期困于一大二公生产关系的观念束缚,回归到唯物史观的第一原理——任何生产关系包括公有制在内都没有道义上的优先性,它们统统都是生产力发展的手段,都必须接受生产力发展的检验和审判。评判“科学社会主义”的标准,首先不是无剥削、无两极分化、绝对平等的道义和道德标准,而是生产力标准。生产力标准,是科学社会主义与一切空想社会主义农业或小生产者社会主义、绝对平均主义、民粹主义的本质区别。而生产关系标准和道义标准,则是社会主义与发达资本主义的区别。吃尽苦头的中国首先是要划清与空想社会主义的界限,而不要拒绝包括市场在内的发展生产力的手段。邓小平强烈务实的功利观也反映在他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规定上,这就是生产力和物质利益的规定优先于生产关系和意识形态规定,这符合中国发展的时代需要和中国人民的真实需求。

邓小平继承和恢复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关于生产力是人类“全部历史的基础”、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的观点,批判“宁要贫穷的社会主义,不要富裕的资本主义”的伦理社会主义。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29]揭示社会主义主体自觉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而前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其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自发的、盲目的。[30]

邓小平没有把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列入社会主义本质中,公有制的合理性首先应该体现为发展生产力的手段而后才是实现正义的手段,它是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服务的,公有制的实现形式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发生变化。[31]二是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作为手段而蕴含在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之中。[32]三是实践中的两种公有制形式效果均不理想,因此注重效果论的邓小平避开过去那种把社会主义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结构形式凝固化、单一化的错误倾向。[33]四是公有制只是社会主义的结构本质,而“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功能本质,结构本质是功能本质的基础,而功能本质才起决定性的作用。[34](www.zuozong.com)

空想社会主义者和现代教条主义者都是从制度的道德性来立论,认为公有制才是社会主义本质属性,而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只是公有制本身的客观要求。[35]这实际颠倒了唯物史观关于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决定包括公有制在内的一切生产关系的观点,疏忽了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社会主义是合乎生产力规律的产物的大量论述。恩格斯指出:“一切社会变迁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在人们的头脑中,在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在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36]而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更替,最终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列宁说:“资本主义社会必然要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这个结论,马克思完全是从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得出的。”[37]“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真正和唯一的基础只有一个,这就是大工业。”[38]为了生产力目标和效果,公有制作为手段是可变的。如果为公有制而公有制,为道义而公有制,势必导致置生产力不顾而追求一种最道德的纯而又纯的公有制。

还有一些学者从价值层面上来理解社会主义“本质”,认为社会主义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一终极价值作为它的“本质”。“社会主义实践中曾经存在着把社会主义实证化、制度化,社会主义价值被悬搁乃至湮没的倾向。”社会主义在现象上可以是一种思想体系、一种运动、一种制度和价值观,但“本质”上是一种新价值观,它是“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内核,社会主义运动的核心,社会主义制度灵魂,因此,它是社会主义的精神自我,构成社会主义的本质维度。社会主义通过价值观对自身进行自我认同,即自我确认和肯定,回答‘我是谁’,即社会主义是什么,并在与他者的关系中,显现自身的特殊性、差异性和自身的同一性[39]。经济平等的价值理想是空想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相同点,而区别就在于后者以特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作为社会主义(一种未来存在)的“历史本质”。事物本质是事物固有的而非人规定的,而价值目标是人规定的而非事物的本质。空想社会主义只是一种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体系而永远不会成为历史存在,因而它只有价值目标,而价值体系是只有“价值规定”而没有“价值本质”的。

东欧剧变后国外左翼学者在批判和否定传统社会主义模式基础上,重新定义社会主义,基本是倒退到空想社会主义。一是社会民主主义,如法国《宇宙》杂志主编让·埃伦斯坦认为社会主义不是生产方式,而是代表了一种赋予我们的技术文明以良知和道德的新企图。一是更为激进的新马克思主义观点,主张把社会主义定义为“经济民主”。这两种观点都认为社会主义与公正有关而与效率无关。美国新马克思主义者迈斯纳明确宣称社会主义的历史作用不是解放生产力而是解放生产者。[40]以上这些观点都是从伦理和价值层面来“规定”社会主义“本质”的,实际人只能规定社会主义价值目标而不能规定社会主义本质。他们是向古典空想社会主义、伦理社会主义复归,社会主义丧失物质和生产力基础就与科学社会主义分道扬镳。他们都忽视社会主义的历史本质,而把社会主义本质价值化了。邓小平的新社会主义观则把历史本质即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看成是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前提,从而区分了社会主义历史本质(它是被马克思发现的)和社会主义“价值本质”(应称为“价值规定”,它是被许多空想社会主义者规定的)的不同性质,并确定了历史本质的优先地位以及社会主义的历史本质与价值规定之间的互动关系。[41]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符合历史唯物主义原义,再一次划清科学社会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的界限,对发展生产力起到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