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确立新民主主义秩序还是立即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这是关乎国计的大事,而且有两种政见存在,但是这关乎国计的两种政见未曾争论就统一了。而被称为“新中国第一次哲学大论战”的学术论争,在政治的外围打了一次小小的遭遇战,这是公开文字上可见的间接涉及关于巩固新民主主义还是社会主义改造问题的争论。显然是执著于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影响,杨献珍等提出“综合经济基础论”,认为迄今为止的社会形态都有几种生产关系并存,由此构成了以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为主的统一的经济基础。我国过渡时期存在国营的社会主义所有制、合作社的半社会主义所有制、私人资本主义所有制、小生产的个体所有制(包括个体农民和个体手工业所有制)以及国家和私人合作的国家资本主义所有制五种经济成分,这五种经济成分综合构成了整个社会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基础。与此相适应,过渡时期的上层建筑也表现出多种成分综合的特点,即我国的上层建筑虽然已经属于社会主义类型,但还不能说就是完成形式的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了,因为“在思想领域内,工人阶级思想已经成为社会生活唯一合法的思想,是社会生活中唯一的指导思想;但是,资产阶级思想和小资产阶级思想还在社会生活中比较广泛地传布着。……在政治上,工人阶级已经居于领导地位,独掌着政治领导权;但是资产阶级还社会生活中合法地存在着,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还参加管理国家大事。……所有这一切,都充分地说明了我国过渡时期上层建筑领域内和经济基础领域内的情形是同样复杂的,矛盾与统一、联合与斗争、是与非、好与坏、生长与死亡、静止与运动是互相交错着的;就是由它们共同构组成了我国过渡时期上层建筑领域内的一幅生动的图画——不断的‘破’与不断的‘立’的图画”[25]。
艾思奇等人则主张“单一经济基础论”,认为经济基础固然是生产关系的总和,但这个总和是指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不包括那些不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而上层建筑则是指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和制度,不包括不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和制度。过渡时期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形成时期,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实质,就是要使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成为我国国家和社会的单一的经济基础。批评“综合经济基础论”不是研究在过渡时期中什么旧的经济基础及其上层建筑在破坏着,什么新的经济基础及其上层建筑在成长着,从而寻找它们变化发展的客观规律,而是形而上学地、抽象地从“每一个社会都自己的基础和上层建筑”,“没有自己经济基础的社会制度是不可能的”的原理出发,硬给新民主主义社会规定了一个“综合性、过渡性”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误把现实中所有经济成分统统看成是一定上层建筑的经济基础,“硬要把正在进行着生死斗争的资本主义经济与社会主义经济纳入一个基础之内,忽略了在过渡时期内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之间的尖锐的矛盾和残酷的斗争,没有注意到新民主主义社会并非一个稳定的社会,其中各种经济成分的比重有极迅速的变动。这是一种忽视矛盾、静止看问题的形而上学的方法。在政治上,将会导致巩固新民主主义秩序论或‘平滑地没有斗争地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错误理论”[26]。针对“过渡时期既然还有非社会主义经济的存在,因而就不能不承认上层建筑中应该有非无产阶级的思想”之论,“单一经济基础论”者反驳说:这是把现存的思想观点和制度,一概看作该社会的上层建筑,我们决不能把资产阶级思想归入社会主义社会的上层建筑之内。这场学术性的论争,实质上是政治领域的两种政见在哲学上的反映。是提前结束还是继续发展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向社会主义急进过渡还是稳健过渡?两种政见并未发生争论就统一了,而作为政治感应器的意识形态化了的学术,却分出了输赢。(www.zuozong.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