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对认识运动过程的讨论,主要在艾思奇与《大众哲学》读者之间进行。正如艾思奇所说:“过去的许多新唯物论著作,都没有好好地来处理这认识的运动问题,就是《辩证法唯物论教程》这样新近的书,也没有十分具体的论述。”谭辅之对“永远抬杠”问题的“清算”,得到艾思奇的认同,承认还缺乏对认识运动中“具体的关联”做充分说明。
对认识运动过程的讨论,主要在艾思奇与《大众哲学》读者之间进行。正如艾思奇所说:“过去的许多新唯物论著作,都没有好好地来处理这认识的运动问题,就是《辩证法唯物论教程》这样新近的书,也没有十分具体的论述。”[155]
艾思奇发挥了列宁关于认识是“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156]的观点,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看作同一认识过程的不同发展阶段,“从感性到理性,从理性到实践,又由实践得到新的感性,走向新的理性……这种循环,是螺旋式的循环,而不是圆圈式的循环,它永远在发展,进步,决不会停滞在原来的圈子里。”[157]“由具体的感觉和表象开始,走向抽象的思维(概念、判断、推理),又由比较抽象的质的推理和反省推理,走向较具体的必然推理。”[158](www.zuozong.com)
谭辅之有不同意见:“把感性的认识和理性的认识强分为决不相同的两个东西,‘永远要抬杠下去’,这是不理解辩证法的结果。”[159]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两个对立物,但并非是永远绝缘、绝对不相同的东西,理性认识并非是康德所说的“先验的”,也并非艾思奇所说的与感性完全断绝。谭辅之对“永远抬杠”问题的“清算”,得到艾思奇的认同,承认还缺乏对认识运动中“具体的关联”做充分说明。艾思奇揭示了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即“第一次飞跃”,却忽视了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即“第二次飞跃”,这是因为艾思奇“没有自觉地把认识与实践的矛盾当作认识过程的基本矛盾,没有自觉地意识到围绕这一矛盾来讲认识论,而只是在讲到由理性认识回到实践时讲这对矛盾”[16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