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方丈记》、《徒然草》与随笔庶民化:日本文学简史

《方丈记》、《徒然草》与随笔庶民化:日本文学简史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方丈记》从结构来说,分点题性地叙说人生无常、种种自然灾害、自叙闲寂的隐居生活、老来反省修心悟道等四大部分,共37段。《徒然草》与《枕草子》、《方丈记》并称为日本文学史上三大随笔文学。《徒然草》上下两卷,分序段和正文243段。

《方丈记》、《徒然草》与随笔庶民化:日本文学简史

这一时期,随笔文学发生了巨大变化,散文杂文小品、日记、纪行文、随想录、谈艺录、见闻记、讲演词,凡此种种,尽列其中。基本上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文学性的随笔;第二类,文学论的随笔,以随笔的形式记述对文学的见解;第三类,知识性的随笔,指随意记下的学问上的知识。由此可见日本随笔形式之丰富,体裁之多样,内容之庶民化,为世界古代文学之鲜见。当时随笔作者,主要是隐士,他们是当时的知识分子的主流,远离权力,舍弃社会地位,正如庆滋保胤的《池亭记》所示的“身在朝,志在隐”、“职仗人下,心住山中”,可以以自己的自由意志直书自己所见、所闻和所感,形成日本文学史上所称的“隐士文学”。其中镰仓时代以鸭长明的《方丈记》、吉田兼好的《徒然草》为代表;江户时代以松尾芭蕉的《奥州小道》等系列纪行文为代表。继平安时代清少纳言的《枕草子》和王朝女性日记文学之后,迎来了日本文学史上随笔文学的第二个和第三个高峰期。

随笔家鸭长明(1153?—1216)出身于神职家庭,自幼丧父,家道中落。年轻时修炼和歌、音乐,经历了火灾、风灾、地震、饥荒等自然灾害和社会的动荡,深感“天变地异”的无常。人过中年,作为歌人活跃于镰仓歌坛,并曾在后鸟羽院再兴的和歌所任职,自撰和歌集《鸭长明集》。他未能摆脱身份观念和阶级差异对他的束缚,后鸟羽院推举长明任下贺茂河合神社的神职,遭他人反对,长明受挫折,决心舍弃官禄的同时,也深感人生的无常。失望之余,于50岁时厌世出家,法号莲胤,隐居于洛北大原、日野山等地。其时,鸭长明的心境是:“念诵读经之间,怀旧之泪频相催。”他长期积郁于心中的无常感,在随笔集《方丈记》(1212)里表现了出来。

《方丈记》从结构来说,分点题性地叙说人生无常、种种自然灾害、自叙闲寂的隐居生活、老来反省修心悟道等四大部分,共37段。在描写自然灾害时,是按灾害发生的年代顺序排列,自叙闲寂隐居生活部分则以相似性类聚,两者之间,以艰难的社会环境和自己的身份境遇作为连接部,社会的大空间和个人的小空间浑然一体,使全书各段相互对应,保持了结构的统一性和整体性。

从内容来说,“序”段起到了开章明义的作用,曰:“川河水流不息,然已非原来的水。浮在淤水上的白泡,消结无常,尚无久驻之例。世间的人与居处也如此。(中略)人与家居争无常之相,与牵牛花上的露珠无异。或露落花仍残留,花虽残留,然迎朝阳即枯萎。或花萎露仍未消,全消须待黄昏时。”作者以如“流水”、如“白泡”、如“露落花残”来象征性地提示人生的苦恼与无常,并以空无观为根底,用咏叹调道出了支撑这部随笔命题的无常观,体现了作者的现世苦难和人生无常的文学主体精神。

这部随笔主要内容之一,就是以写实的笔致描绘了自己经历过的大灾害和社会诸现象。这里有安元三年(1177)的大火、治承四年(1180)的旋风、养和年间(1181—1182)的饥荒和病疫、元历二年(1185)的大地震等自然灾害,折射出社会种种不可思议的世相,就像绘制出一幅悲惨灾害的精密的绘卷。这些天变地异的描写,多从隐士的视角出发,抒发了个人的无常感,同时也慨叹了人间社会的无常相。但这不是消极的,而是显示了积极的关心。比如,养和年间发生大饥荒,京城病疫流行,盗贼行劫、百姓弃婴、死者满巷,这种“哀声充盈于耳”的惨状,在长明的笔下,如泣似诉地展现了出来:

前一年,就这样勉强煎熬过去了。人们期盼着第二年情况会有所好转,然不仅毫无好转的迹象,反而又入添瘟疫。世人皆挣扎在饥饿的死亡线上,极端穷困的度日惨状,恍如“缺水的鱼儿”,坐以待毙。最后连头戴斗笠、足扎绑腿、衣着不俗之人,也只顾挨家挨户沿街乞食。如此饥寒交迫的人们走着走着,就突然倒地,一命呜呼。土墙的路边,饿死者不计其数。因来不及收拾尸体,尸臭弥漫,尸首大多腐烂变形,不堪入目。加茂川两岸,尸体遍地,使车马无路可走。

在鸭长明描写的大自然灾害中,这是最悲凄惨烈的一幕。

在随笔里,长明还谈歌论诗,话琵琶,品尝了艺术的三昧,确是“方丈极乐”。这种“极乐”是艺术感受的、心灵感受的愉悦,这里蕴含着一种幽远的情趣。然而,此时作者在艺术享乐中,在心灵的自我慰藉中,仍不忘世间的无常,慨叹自身犹如“黎明舟后掀白波”,一现即逝。它与“序段”的“白泡消结实无常”是相照应的,喻人生一切犹如梦幻的泡影。

长明蛰居方丈草庵,过着闲寂的生活,以四时为友,也写了花鸟虫鱼风雪月。比如写了春观藤波起,联系到西方往生;夏听杜鹃声,联系到冥途的旅路;秋闻飞蝉鸣,联系到空蝉之悲世;冬赏白雪飘,联系到积雪、化雪似世间罪障,从中发现自然之美,并在美中捕捉闲寂、空寂与无常,达到了宗教思辨和美的融合。这与他在上述描写的人间的恶、世俗的丑是互相对照的,这样更衬托出作者在超脱俗世中,并未放弃自己对生活方式的反思和对处世哲理的探求;在“世乱出凶事”的秩序中,苦苦地思索着人与人生的问题,总结出人的主体性的问题,比如在“都会的生活”一段提到“随波逐流者身不由己,不随波逐流者乃被视若狂人”之理。也许从他的这篇随笔中,还可以看到这一时代转折期的新旧价值观的转换。

《方丈记》各段的篇幅短小,但作者直接而坦率地表白自己激越的感情、纤细的感受、冷静的思索和明确的思想。在准确叙述的同时,也十分注意表述的技巧性。有时远距离地观察客观的事件和社会,有时又近距离地思索主观对这些事件和社会的体验,充满了真情实感。这大大地提高了叙述的力度,以及表述文学思想的深度,最后使对象与主体、客观描写与主观表现的融合达到浑然一体。

《徒然草》(1330—1336)与《枕草子》、《方丈记》并称为日本文学史上三大随笔文学。作者吉田兼好(1283—1352),神官家庭出身,年轻时代,曾仕奉后二条天皇朝廷,憧憬贵族文化,成为二条派的歌人,活跃在二条派歌坛上,与顿阿、庆云、净辨并称为歌坛“四天王”。他自撰家集《兼好法师集》。二十多岁时,在乱世中出家,先后隐居于京洛小野庄、修学院、横川等地。

《徒然草》上下两卷,分序段和正文243段。就全篇内容来说,大致可分无常感、求道说、人生谈、艺术论、自然观、生活训、青春颂、仪式法制、自颂自赞等项。从形式来说,有随想、说话、艺谈、回忆等。总之,这些项目所涉内容和形式,广泛、多彩而又驳杂。各段相对独立,不时转换主题,涉及中日古今的大小话题,然全篇又贯穿作者鲜明的创作主体和统一的精神,是知性与感性的结合,抽象观念和具体事物的并叙。关于写作此书的目的,作者在序段也作了交待:“徒然闲寂,终日对砚,心中浮现出幕幕琐事,漫然书就,达到痴迷的程度。”

在作者“心中浮现的幕幕琐事”中,既有对现实生活的烦恼,又有超脱现实后闲寂生活的愉悦。他在文中进一步言明《徒然草》序段点题的“徒然”闲居生活的意义和状况,展现其“远离尘俗,身心闲寂,可自得其乐”的思想,并以此思想为中轴,铺陈他对各项内容的叙说。

首先,他有一股强烈的求道之心,表明“吾生已蹉跎,当放下诸缘之时也”。于是,他专心求道,叙说无常,成为其《徒然草》的最重要的内容,无处不引用佛典和儒籍,使用佛语和带哲理性的语言。作者在这项内容上是花费心力最多的,展现了他对生死无常的独到认识。兼好的无常感,最早是用咏叹式、感性式表现出来,带有浓重的感伤性。经过隐居求道生活的历练,从不自觉到自觉,理性地认识无常——“贪生”即人的生的欲望和“利欲”即物质的欲望。“自然变化之理”,这是《徒然草》的一个重要的思想特质,它支撑着随笔集的整个结构。在这项内容的有关段里,就集中地显现出这种从“感性的无常观”到“理性的无常观”的思想发展脉络来。同时,在许多段中,通过对有代表性的硕学高僧,比如弘融、道我、贤助等作了人物素描,来形象地加以说明。

其次,这种自觉的无常观,反映到对人生的态度上,就是积极论说自然与人的生命转化之理,即生死的辩证关系,内容主要是有关自然与人的本质、生与死的关系,以及社交、处世的心得等方面。在许多篇章中,作者仔细地观察自然,从一株新芽的萌生,看到了新的生命的成长、新的生命的力量,试图辩证地把握人的生命的流转规律,具体地通过季节的推移,自然风物的转换,来表达对生死轮回的无常观。在这里,存在着日本文学传统的敏锐的四季感,并从中可以发现美意识的源泉。(www.zuozong.com)

当然,兼好这种生死观完全将生命限定在个体的人,而未能也不可能从人类历史的大空间加以把握,即由于作者人生观世界观的局限,以及历史、时代的局限,未能也不可能真正辩证地把握人生和世界。

第三,由此,《徒然草》形成另一显著特色,那就是从四季的自然中发现美,将自然与美意识密切相连。他描写四季的自然和表达的美意识是相当充分的,也是典型的。文中表现出的哀感,蕴含着“哀”与“寂”之美的情愫,将古代的“哀”、“物哀”与中世纪的“空寂”、“闲寂”无间相融,创造了兼好式的随笔文学之美。

兼好特设专段论述了“美与无常”,他写了雪月花的美,特别是写了对雨恋月、花散月倾、月辉叶影、月冷凄清等等之美而有所省悟,正如作者所云“秋月者,至佳之物也”,从秋月中获得了美的感动,从这种美中获得了寂灭(佛语:摆脱烦恼,进入静寂的境地),并联系到人生与自然的“空寂”、“闲寂”的情景,悲叹世间的盛衰无常。

第四,在《徒然草》有关艺术论的段落中,还通过感性与知性的思考,将古今典籍娓娓道来,表现出作者对文学、音乐、艺能的丰富知识和高深造诣。在这类段落中的许多典故或用语,都出自汉诗集、和歌集《怀风藻》、《万叶集》、《古今和歌集》、物语文学《源氏物语》、《平家物语》、说话集《今昔物语》、历史物语《大镜》、文集《本朝文粹》、歌谣集《梁尘秘抄》等日本古典名著,论述涉及物语、和歌、连歌、和汉朗咏、神乐、催马乐、雅乐、舞乐、郢曲、白拍子、吕律等种种乐器、艺能,以及古今歌人等传统文学艺术的广泛领域。

对于中国典籍,即便直接运用,也自在自如,完全融合在行文之中,化作血肉相连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叙说人生时,引用中国传说或典故,宣扬清贫之德,据理发挥,使人心服。比如,引用了唐代李翰的《蒙求》中“许由一瓢”的传说:“以手捧水饮之,人遗一瓢,得以取饮,饮讫树于树上,风吹历历作声,尚以为烦,遂去之”,以及“孙晨藁席”条注:“冬月无被,有藁一束,暮卧朝政”二例,以传教于世。在描写山川草木、花鸟虫鱼的自然感动中,常常直接引用中国古人的诗文加以渲染。比如,引用魏朝嵇康的“游山泽,观鱼鸟,心甚乐之”(《与山巨源绝交书》);唐代戴叔伦的“沅湘日夜东流去,不为愁人住少时”(《湘南即事》)等,这些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典型运用,增加了随笔的深远意境和艺术魅力。

松尾芭蕉(1644—1694)的散文世界,在历史时空中,与镰仓时代的随笔相隔了三个多世纪,其中《奥州小道》闻名于世,将随笔文学推向第三个高峰。他的随笔由两大系列组成:一是纪行文,主要有《笈小文》、《奥州小道》等;一是俳文,主要有《幻住庵记》等,为中世纪日本随笔文学开拓了新天地,在日本古典文学中拥有不朽的价值。

芭蕉的纪行文多是通过在旅途中的自然观照,自觉四季自然之无常流转,“山川草木皆无常”,进而感受到“诸行无常”。因此,他“以旅为道”,竭力摆脱一切物质的诱惑,“以脑中无一物为贵”,以及以大自然作为自己的“精神修炼场”,培植“不易流行”的宗教哲学思想和风雅之“诚”和“寂”的美学思想。同时,在清寂自然的环境中闲居,与各地弟子的共同艺术生活中思考创新俳句的问题。这些深深地渗透到他的纪行文的字里行间,形成其纪行文的独有特色。

芭蕉的《笈小文》(1688)是芭蕉以大和路为中心,巡游了鸣海、伊贺、吉野、高野山、奈良、大阪、须磨、明石等地,历时7个月,就旅行体验而书就的俳谐纪行文。它以“百骸九窍之中有物,且名曰风罗坊”开始,展开“顺随造化,回归造化”这名句的论述。实际上,它不是单纯写旅行的见闻,而是探讨旅行观,极力提倡一种崭新的纪行文学,即探求风雅之道。此书是芭蕉殁后15年,由其弟子乙洲编辑出版的。全书首尾不连贯,缺乏统一性,其中许多俳文是通过谈《源氏物语》到和歌、俳句,来表述其艺术观的,并且打破文句一对一相配的传统,插入不少俳句,与一般纪行文不尽相同,具有其特殊的价值。

《奥州小道》这篇纪行文是他在弟子曾良相伴下,从江户出发,赴奥羽、北陆、美浓等地旅行6个月,行程2000多公里,以名胜古迹、名寺古刹为素材写就的,经过四年的反复推敲和修改后,由曾良誊清,作为定稿面世。此书可谓倾尽了芭蕉的心血。全篇45段,以散文为主体,各段都配以俳句,芭蕉作51句,曾良作10句,还有西行、曲水、岚雪、其角、去来、越智越人等人若干句。文字含蓄幽远,俳句意境深邃,抒发了旅途的风雅情怀。作者开卷就借用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的“光阴者百代之过客”句,言明自己“积日羁旅,漂泊为家”,并联系古人即指西行、宗祇、李白、杜甫等多客死旅途,慨叹“早已抛却红尘,怀道人生无常的观念,在偏僻之地旅行,若死于路上,也是天命”,道出了旅途的孤寂、人生的“浮生若梦”的主题思想。

奥州小道之行,芭蕉身处佳丽而沉寂的景色之中,通过对自然的纤细感受,心情平静,于是挥笔作文书句,以慰藉他的孤寂悲凉之旅心。来到了山形藩领地的立石寺,写下了“立石寺”一段文字:“山形藩领地,有一山寺,名曰立石寺。是由慈觉大师开基,甚清闲之地也。众口皆碑,当自游之,遂从尾花泽折回,其间约七里。日暮时分,在山麓寺庙订下宿处,尔后登上山上的大雄宝殿。岩石重叠,松柏苍老,土石古旧,滑苔丛生。山寺的寺门紧闭,寂然无声。绕断崖,攀山岩,拜佛阁,顿觉佳景闲寂,心清如镜。”

这段文字和结尾配的俳句“蝉鸣透岩石”,显示作者仿佛进入了一个“顺随造化,回归造化”的大自然的幽玄之境。此时,心境清澄,如同一个无边无涯无尽藏的心灵宇宙,飘逸出一种“寂”的余情余韵。这充分体现了芭蕉在艺术上追求的闲寂的风雅之美。可以说,《奥州小道》集芭蕉美学诸要素,和他所提倡的“不易流行”哲理的大成,是芭蕉倾注心血最多的一部随笔作品。

综观芭蕉纪行文,始终流贯风雅之美,同时它还有如下的基本特色:一是心意相合,将主观契入自然;二是虚实相兼,以实为主,含有某些虚构成分;三是文句(指俳句)相依,构成不可分割的一体。

芭蕉的另一类随笔是俳文,所谓俳文是含有俳意的,以气韵生动的文体写就的文章,亦即俳谐的美文。俳文是芭蕉首创,《幻住庵记》是芭蕉最脍炙人口的俳文,它以叙事为主,叙事与议论结合,描写了幻住庵的所在和由来、自己居庵的经过、草庵周边的景色、身居庵中的心境等内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