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德社会学理论的核心关注主题是社会的秩序和进步。他认为,从研究对象方面看,社会学是研究人类社会秩序与进步一般法则的科学。他把社会学分为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前者是关于社会秩序的一般理论,后者是关于社会进步的一般理论。借助社会静力学与社会动力学,孔德详细阐释了他关于社会秩序与社会进步法则的思想,并指出:秩序与进步是相互联系的。“秩序向来是进步的基本条件,而反过来,进步则成为秩序的必然目标。正如在动物力学中那样,平衡与前进,作为基础和作为目标,彼此不可或缺。”[29]孔德为实证社会学规定的任务是:不仅能够解释人类的过去,而且能够预测社会发展的未来。
一、社会静力学的主题——社会秩序
社会秩序是孔德社会静力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核心领域,指社会有机体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平衡、和谐、稳定的关系。孔德认为,社会是由各个要素组成的相互依赖的有机整体,这些要素为维持社会秩序发挥着各自的作用。虽然暂时性的社会、道德、知识的混乱状态会威胁到社会秩序,但是社会秩序总会被重新建立起来。“社会静力学既包括对某一特定时期的社会结构的剖析,又包括对决定‘协调’的一个或几个因素的分析。”[30]孔德认为,感情、道德是社会秩序的基础。家庭、宗教、经济合作、政治管理等社会要素对社会秩序会产生重要影响。
(一)社会秩序的基础:感情、道德
孔德用人性解释社会历史的建构和发展。他认为,人类的活动受人性的支配。在人性中,可以找到社会秩序的根基和维持人类社会秩序的原则与力量。那么,人性由哪些因素构成呢?孔德给出的答案是情感、活动、才智。在这几种因素中,情感是人类的灵魂,赋予人类行为以动力。人类的行为由情感来支配和决定。情感可以帮助个人克服孤立、分散状态,将人与人联系在一起。孔德将情感划分为利己主义和利他主义两种类型。利己主义或利他主义规定着社会的状态和变化方向。孔德强调利他主义对于社会发展的作用。他认为,敬慕、崇敬、仁爱作为利他主义的三种表现,对于社会秩序的协调有着积极的作用。
孔德认为,社会秩序建立在社会成员所共有的感情和道德的基础之上。道德的基本特征是利他主义。但是,社会学对道德的研究应该是实证的,即研究道德的实际状态而非研究形而上学意义上的道德的本质。
(二)社会要素及其对社会秩序的影响
孔德把社会要素分解为家庭、经济合作、宗教、政治管理等。
1.家庭
孔德反对将个人作为基本的社会单位,认为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最小单位。最小的单位可以是构成家庭基础的夫妇,但绝不是个人。个人在家庭中获得感情和道德这类社会秩序的基础要素。孔德认为,家庭建立在自然的情爱基础之上。在家庭里,感情是主要的,智力次之,家庭成员之间既要有合作互爱的精神,又要有顺从、迁就的意识。家庭为个人提供了统治、服从、合作等经验,可以抑制个人的利己主义倾向。孔德认为,这种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扩展到社会上,对于社会秩序的和谐会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这种观点与中国传统观念中的“齐家治国”“家国同构”理念有一定相通之处。当然,孔德也强调了社会和家庭的差异:在社会中,智力是主要的,人们之间的主要关系是合作而非如家庭中的主要关系——感情。
2.经济合作
孔德认为,与通过有形的物质形式、生物体得以连成一体类似,社会是通过语言、分工和宗教这些并非都是有形的形式而结为一个整体的。
孔德指出:分工和基于分工基础上的合作是社会区别于家庭的一大特点。经济合作并不是以共同利益为基础,每个合作者在经济合作中追求的都是自己的特殊利益。劳动分工和经济合作是社会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人在自己的分工——参与经济活动以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需要的过程中,会意识到人与人之间相互依赖的重要性,从而产生合作的意识。在此基础上,新的社会联系就自发实现了。高度发达的劳动分工造成了人们之间的相互依赖,稳定的社会秩序由此形成。
3.宗教
孔德认为,分工使人意识到彼此间的依赖和合作的重要性,但过多、过细的分工会助长个人主义和人的片面发展,因此有必要对这种倾向加以抑制。宗教的本质是倡导利他主义精神,帮助个人树立超越个人私利和本能的、以博爱为核心的社会目标。宗教是社会道德权力的承担者,为人们的行动提供共同遵守的道德准则,用共同的崇拜对象和信仰体系将人们联系在一起,还能够促进人们之间的情感联系。因此,宗教可以缔造社会秩序,是社会秩序的根基和强大黏合剂,为社会秩序提供精神源泉。
4.政治管理
孔德认为,分工可能会导致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的增长,形成对社会秩序的威胁,所以必须由管理机构承担政治管理的职能。国家和政府承担着强大的政治管理的责任:思想方面,抑制或防止社会内部思想、感情和利益的分化;物质方面,保障社会成员的财产和人身安全。
5.语言
孔德认为,语言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作为人与人之间进行思想交流以达成共识的工具,语言可以使人们进行社会合作、维持社会秩序、传承社会文化。
6.所有制
孔德认为,所有制反映的是人类的物质产品超出了创造产品的人的生存需要,能够将创造的财富传给后代。人类社会的存续有赖于财富的积累和传承。所有制的作用在于:以物质力量的形式将人们联系在一起,以调节人类的社会生活、社会秩序。
总之,孔德的社会静力学分析了社会结构,说明了社会各组成要素及其在社会结构和谐中的不同功能,为后来的结构功能主义对此研究路径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他用抽象人性论解释社会历史的建构和发展,其解释力有待商榷。
二、社会动力学
社会进步是社会动力学关注的核心。孔德的社会动力学是从动态的角度研究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进步走向的学说。
(一)社会进步及其动力
孔德坚信人类社会必然向前发展。他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智力、精神发展一样,也是从低到高的。人类社会的历史主要是人类理性的进步史。神学和形而上学不可能带来真正的社会进步。实证精神则可以带来社会进步。因为,实证精神可以发扬人的智慧和社会性。而智慧和社会性相互作用,互为手段和目的,是天然联系在一起的。社会进步的动力是包括知识、思想、信仰在内的精神文化的发展。社会进步的自发进程是“扩大智慧与社会性的共同影响”。这里,孔德基于唯心史观的立场,用精神力量、理性因素去解释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此外,他还认为,死亡、人口、种族、气候、道德价值的精神,政治活动等也对社会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二)社会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特点
雷蒙·阿隆曾经这样比较孟德斯鸠和孔德这两位法国思想家的社会历史理论:“孟德斯鸠首先关心的是人类和社会的差别性。他认为科学的目的是使表面上杂乱无章的东西条理化。孟德斯鸠做到了这一点。他为之设想了各种类型的社会和政体,列举了影响各种社会集团的决定因素并最终从中找出了某些理性的、有普遍价值的原则,尽管这些原则在这种或那种情况下会遭到破坏。孟德斯鸠立足于这种差别性,费力地求得了人类的一致性。与孟德斯鸠相反,奥古斯特·孔德首先是一个主张人类和社会的一致性、人类历史的一致性的社会学家。”[31]孔德主张,人类社会历史的一致性体现在“三阶段”法则上。
孔德认为,人类精神的“三阶段”发展是与相应社会组织的发展、社会秩序类型和社会单位的发展、人类生活的物质条件发展的各个阶段相互联系的。他由此推出了社会发展的“三阶段”的观点,这种观点的提出同时也是他从人类文化或人类思维方式发展史的角度为实证社会学的合法性所做的历史论证。
孔德将人类智力、精神发展的三阶段法则运用到社会历史领域,划分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三阶段。
1.军事社会(1300年以前)
这是社会历史领域的神学阶段。这时,宗教信仰在社会中居于统治地位,共同的宗教使社会成员在信仰和基本态度上高度同一。国家由军人具体管理,军事或武力形成的组织是占主导地位的社会组织。武力和军事维持着社会秩序。
2.过渡社会(1300—1800年)
这是社会历史领域的形而上学阶段。这时,某种超验的哲学体系取代了宗教权威的绝对统治;政治从宗教中分化出来,形成独立的世俗权力中心;政府成为社会秩序的支柱;牧师和法官在社会生活中居于统治地位,法律系统维持着社会秩序。
3.工业社会(1800年之后)
这是社会历史领域的科学或实证阶段,建立在科学技术基础之上。这时,社会进入到由科学的道德指导者和工业管理者统治的时代,工业组织在社会生活中居于统治地位。工业使人们扩大了社会联系,逐渐形成了一种新型社会秩序。资本家和工人恪尽职守,实现合作和博爱。
孔德社会发展“三阶段”的观点在社会学发展史上开社会学传统中研究传统与现代社会转型特征之先河。在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二元对立中,后者的特征应该如何概括,后续的社会学家们陆续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知晓就是预见,预见就是力量”,这是孔德《实证哲学教程》这套恢宏论著的结束语。在《论实证精神》中,孔德也指出:“真正的实证精神主要在于为了预测而观察,根据自然规律不变的普遍信条,研究现状以便推断未来。”[32]社会学家的职责在于用自己的精神力量来改造或指导社会。
孔德希望他的社会学为解决社会问题、推动社会进步发挥积极的作用。他对解释社会现实和推动社会进步做了如下论述:“一方面,实证精神的确表明:今天主要的社会困难本质上不是政治性的,而主要是道德性的,因而解决困难的可能方法实际上更多地取决于舆论和风尚而不是制度,这样一来,那就趋向于平息骚乱活动,同时将政治动乱转化为哲学运动。另一方面,实证精神总是把目前状态视为先前整个演变的必然结果,从而始终高度重视对过去的合理评价以便于考察当前的大类问题;如此一来,就立刻摆脱纯粹的批判倾向,那是与健全的历史观不相容的。”[33]显然,孔德坚持的是一种建设性地面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和未来的立场,无论是“诊断”资本主义的“社会病”还是“对症开药方”,孔德对社会的建设性立场都是显而易见的。这与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和批判性的立场是截然相反的。
孔德关于社会秩序与进步的思想提供了关于社会本质与社会变迁分析的研究范式,首开关于社会学研究对象的“一家之言”,对于后来的现代化研究也具有一定启发意义。
总体来看,在西方社会学史上,孔德首先提出以实证精神为指导、对社会现象进行系统考察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社会学理论的观点,认为社会应该在自己的研究方式意义上得到解释,这对后来的实证主义社会学家有重要影响。孔德对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统一性的阐述也开启了实证主义社会学研究方法的进程。孔德所倡导的研究社会现象的整体性原则至今仍有重要意义。因此,谈孔德在社会学史上的贡献和影响,不能仅仅局限于说他创用了“社会学”这个概念。(www.zuozong.com)
孔德社会学理论的缺点在于:用唯心史观去解释社会历史进程;他晚年希望通过建立人道宗教来重建人类精神是不现实的;过于强调维持社会的和谐、秩序与稳定,政治上的保守主义色彩浓厚。
思考题:
1.“社会学”的名称是孔德在哪部著作中提出的?
2.如何评价孔德的“三阶段法则”?
3.如何评价孔德的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
【注释】
[1]周晓虹著:《西方社会学历史与体系(第一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54页。
[2]文军主编:《西方社会学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62页。
[3]〔法〕菲利普·卡班,让—弗朗索瓦·多尔蒂耶主编,吴绍宜主译,夏其敏参译:《法国视角下的社会学史与社会学思想》,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4页。
[4]周晓虹著:《西方社会学历史与体系(第一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6页。
[5]圣西门重视实践,孔德更重视理论体系的建设。孔德不能容忍圣西门将自己的成果都署上圣西门的名字,这是两人关系恶化的直接原因。“三阶段法则”被孔德当作“1822年的重大发现”,他甚至记下了他开始写作《实证哲学教程》这部著作的每一个章节的每一个小时。孔德坚持将自己的名字放在首位,这引起了圣西门的不满。于是,两人断绝了关系。此后不久,圣西门去世。
[6]孔德曾经努力想得到一个大学教授的职位,可是他的母校拒绝把这个职位给予一个具有极强煽动性的校友,孔德只好在没名没分的状态中上些数学课或物理课。
[7]周晓虹著:《西方社会学历史与体系(第一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54页。
[8]文军主编:《西方社会学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63页。
[9]〔法〕菲利普·卡班,让—弗朗索瓦·多尔蒂耶主编,吴绍宜主译,夏其敏参译:《法国视角下的社会学史与社会学思想》,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8页。
[10]〔法〕菲利普·卡班,让—弗朗索瓦·多尔蒂耶主编,吴绍宜主译,夏其敏参译:《法国视角下的社会学史与社会学思想》,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3页。
[11]〔法〕菲利普·卡班,让—弗朗索瓦·多尔蒂耶主编,吴绍宜主译,夏其敏参译:《法国视角下的社会学史与社会学思想》,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4页。
[12]〔法〕菲利普·卡班,让—弗朗索瓦·多尔蒂耶主编,吴绍宜主译,夏其敏参译:《法国视角下的社会学史与社会学思想》,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6页。
[13]〔法〕菲利普·卡班,让—弗朗索瓦·多尔蒂耶主编,吴绍宜主译,夏其敏参译:《法国视角下的社会学史与社会学思想》,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7页。
[14]孔德:《论实证精神》,见景天魁主编:《社会学原著导读》,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212页。
[15]孔德:《论实证精神》,见景天魁主编:《社会学原著导读》,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212、213页。
[16]洪谦主编:《西方资产阶级论著选辑》,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30-31页。
[17]洪谦主编:《西方资产阶级论著选辑》,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32页。
[18]洪谦主编:《西方资产阶级论著选辑》,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25-26页。
[19]孔德:《论实证精神》,见景天魁主编:《社会学原著导读》,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8页。
[20]孔德:《论实证精神》,见景天魁主编:《社会学原著导读》,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8页。
[21]洪谦主编:《西方资产阶级论著选辑》,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26页。
[22]孔德:《论实证精神》,见景天魁主编:《社会学原著导读》,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10页。
[23]孔德:《论实证精神》,见景天魁主编:《社会学原著导读》,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10页。
[24]孔德:《论实证精神》,见景天魁主编:《社会学原著导读》,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7页。
[25]洪谦主编:《西方资产阶级论著选辑》,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27页。
[26]洪谦主编:《西方资产阶级论著选辑》,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27页。
[27]〔法〕菲利普·卡班,让—弗朗索瓦·多尔蒂耶主编,吴绍宜主译,夏其敏参译:《法国视角下的社会学史与社会学思想》,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9页。
[28]〔法〕菲利普·卡班,让—弗朗索瓦·多尔蒂耶主编,吴绍宜主译,夏其敏参译:《法国视角下的社会学史与社会学思想》,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3页。
[29]孔德:《论实证精神》,见景天魁主编:《社会学原著导读》,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213页。
[30]〔法〕雷蒙·阿隆著,葛智强译:《社会学主要思潮》,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第65-66页。
[31]〔法〕雷蒙·阿隆著,葛智强译:《社会学主要思潮》,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第47页。
[32]孔德:《论实证精神》,见景天魁主编:《社会学原著导读》,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12页。
[33]孔德:《论实证精神》,见景天魁主编:《社会学原著导读》,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213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