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古典西方社会学理论:孔德的社会学研究

古典西方社会学理论:孔德的社会学研究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孔德不仅是社会学的开创者,而且也是我们所划分的西方社会学的主要范式——实证社会学的一代宗师。1838年,在孔德《实证哲学教程》第47课中,他提出了“社会学”概念。孔德创立社会学的目的在于维护、协调当时资本主义的社会关系,重建社会秩序。1826年,劳累过度加上夫妻关系危机令孔德患了精神病,企图自杀。这个年轻女子因此成为对孔德具有决定意义的人。1857年,孔德患上了胃癌。孔德的社会学理论在他在世时因曲高和寡而应者寥寥。

古典西方社会学理论:孔德的社会学研究

孔德不仅是社会学的开创者,而且也是我们所划分的西方社会学的主要范式——实证社会学的一代宗师。在《奥古斯特·孔德:社会学的奠基人》一书中,美国社会学家肯尼斯·汤普森认为,有这样两个原因使得我们今天仍然有必要去读孔德的著作:“其一,他是作为一门学科出现的社会学历史上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人物,他的贡献有助于我们去理解我们现在占有的一切。其二,因为我们只有将当代社会学与以往的社会学理论,它的知识与社会脉络间的关系进行比较,才能理解当代社会学和它现在的研究对象——当代社会的关系。”[1]

实证主义社会学的形成与孔德和斯宾塞的学术贡献是分不开的。作为社会学初创时期的代表性人物,孔德和斯宾塞分别从各自的研究角度为实证主义社会学的形成做出了奠基式的贡献[2]

法国社会学家孔德(Auguste Comte,1798—1857),社会学之父,实证主义社会学的“助产婆”、创始人。他创立了“社会学”这一概念。1838年,在孔德《实证哲学教程》第47课中,他提出了“社会学”概念。《实证哲学教程》共6卷,孔德从1826年即开始编写。他的社会学理论是西方社会学史上第一个社会学理论,和哲学关系密切,受实证主义哲学和圣西门的思想影响很大。洪谦先生主编的《西方现代资产阶级哲学论著选辑》(1964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一书将孔德和马赫列在实证主义的代表人物中。孔德创立社会学的目的在于维护、协调当时资本主义的社会关系,重建社会秩序。他对社会学研究的对象、任务、意义作了系统的探讨。在学术传承方面,除在实证主义社会学的历史脉络中占有当之无愧的先驱地位之外,他的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与斯宾塞的社会有机论一起奠定了功能主义脉络的理论基础,开辟了后来由涂尔干、马林诺夫斯基、拉德克里夫·布朗、帕森斯、默顿等后继者所师承并发展的功能主义理论的发展脉络。

1798年,孔德出生在法国蒙彼利埃的一个下层职员家庭,其父母是虔诚的天主教徒,拥护君主制。孔德的童年和青年时期,虽然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已经过去,但他仍然能够感受到雅各宾专政和此后的政治反复带来的社会动荡、政治风云。少年时期,孔德曾经表现出非凡的数学才能。1814年,16岁的孔德考入巴黎综合工科大学。在当时法国启蒙思想的影响和学校共和气氛的感染下,孔德很快就背离了他父母的政治立场,成为一名反对专制、崇尚革命的共和主义者。“可是到了1816年学校却关了门,孔德与其他许多学生一道被开除学籍。法国王朝复辟容不得巴黎综合工科大学变成革命策源地,而年轻的孔德当时正是一名出色的革命推动者。虽然后来孔德又回到综合工科大学教课,但他却一直没有得到正式职位。”[3]上述大学求学经历很短暂,但它“在孔德的内心深处却也像许多法国的知识分子一样,留下了对革命和动荡的不安和恐惧,以及对建立一种新的社会秩序的深深向往。”[4]1817—1824年,孔德给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1760—1825)当了7年秘书,他们的关系如师徒。后来因为意见分歧而分道扬镳[5]。此后,孔德终生再没找到有固定薪金的工作[6],靠当私人教师和几个忠实信徒的接济来维持生计。但孔德的思想无疑受到了圣西门思想的直接且巨大的影响。孔德的婚姻也非常不幸:1824年,孔德与圣西门分道扬镳前后,他娶了一位认识已久、曾经当过妓女的女子卡罗琳·马森。孔德的本意是希望能够从该女子处得到经济支持,并希望她能够通过婚姻从良。但卡罗琳·马森多次离家出走重操旧业。1826年,劳累过度加上夫妻关系危机令孔德患了精神病,企图自杀。这段婚姻于1838年以失败告终——也是在这一年,孔德提出了“社会学”这一概念。1844年,孔德同一位巴黎的已婚但与丈夫分居的少妇产生了庄重的柏拉图式的恋爱之情,他把这位漂亮、灵敏、有学问、聪明的少妇当做自己心中的天使。这个年轻女子因此成为对孔德具有决定意义的人。但一年多以后她就因病去世了。孔德极度悲痛,但从那时开始,他对她开始抱有崇敬之情,对于逝去的她的钟爱成为此后孔德感情生活的基调。1847年,孔德创立了作为实证宗教的“人道宗教”,并成立了带有宗教色彩的“实证主义学会”。晚年的孔德愈发转向“救世主降临主义”。1857年,孔德患上了胃癌。同一年,他在他的门徒的关爱中与世长辞。(www.zuozong.com)

孔德的社会学理论在他在世时因曲高和寡而应者寥寥。“1957年,根据世界和平理事会的决议,世界各地的许多社会学研究机构和大学的院系,为纪念孔德逝世100周年举行了隆重的聚会。迟到的敬意为这位生前贫困潦倒的大师带去了一丝安慰,这也是后来者对孔德为社会学和人类社会作出巨大贡献的一次精神性补偿。”[7]

在孔德遭遇生活窘迫、婚姻不幸、精神疾病困扰的一生中,他以顽强的毅力坚持自己的学术研究,集中精力完成了以下代表作:《实证哲学教程》(六卷,1830—1842)、《论实证精神》(1844)、《实证政治体系》(1851—1854)、《实证宗教教义问答》(1853)等。

综观孔德一生的思想脉络,“如果说孔德早期思想更多受到那个时代的影响,那么后期研究视野则更多受到其私人生活的左右。《实证政治体系》(1851—1854)一书,在某种意义上是孔德悼念心中天使的铭文,他开始宣扬人类情感的作用,设想用繁琐的仪式唤醒人类的爱心,建立一种能够开发人类情感的基本资源的新宗教——人道宗教”。[8]从实证主义社会学的逻辑上来看,孔德在通过《实证哲学教程》阐发了实证主义原则之后,就转向为“为从中得出的社会组织打下基础。从1845年起,孔德把其全部时间都用于撰写他的不久后变成新宗教的《实证政治体系》。”[9]《实证政治体系》的副标题是“建立人道宗教的社会学论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